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

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学报2009年第1期经典作家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孙来斌(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在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是不是落后国家的唯一出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理论思考的重心。他们从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特征、历史方位及历史前景的分析着手,得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责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结论。并为此设想了一系列条件。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文化落后目家发展道路问题作了新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在一定条件下垮越贲本主义发展阶段这条道路,不仅适合俄回,也适合于其他落后国家。他们针对在此问题上出现的种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刺的理论批判。【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费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基本观点£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幸编号]1672—1071(2009)ol—0005—0r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毫无疑问,不同意见的存在,一方(一)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特征1.俄国农村公社存在着土地公有制马克思对俄国土地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虽然俄国的农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状态还处在很不发达的阶段,俄国农村公社还遭受了种种灾难,但是,土地公有制仍然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构成集体生产和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到19世纪90年代,虽然俄国农村公社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但是恩格斯仍然发现,“在俄国,全部耕地的半数左右却仍然是农民公社的公有财产。"【2J2.俄国农村公社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面,对于全面理解有关思想、避免理解上的片面性会有一定帮助;但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人无所适从并因此怀疑有关思想的真实性、科学性。在我们看来,有些争论完全可以通过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加以消除;有些争论,列宁在探索俄国社会道路的过程中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有鉴于此,笔者将近来读书笔记梳理如下,并借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特征、历史方位及历史前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研究的切入点是俄国农村公社。他们通过考察农村公社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境遇,比较东方与西方的社会结构,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特征、历史方位及历史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意民粹派思想先驱赫尔岑等人过分拔高劳动组合的性质和作用的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劳动组合是一种自发产生的,因而还很不发达的合作社形式,并且也不是纯俄罗斯或纯斯拉夫的合作社形式。’,【3J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意・【基金项目】重文为圈寥社会科学基全重大项目。经典作家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团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基本观点研究”(04MZD021)的阶爱性研究成果。【牧稿日期】2008—11—17【作者简介】孙束斌(1967一晨史研充。・5・),男,湖北黄冈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艾发万方数据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学报2009年第1期识到,俄国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毕竟是俄国农村公社的一大特点。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这一特点将“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4]3.俄国农村公社的孤立性造就了集权的专制制度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孤立性是俄国农村公社的又一特征。由于农村公社之间相互隔绝,彼此之间的生活缺乏联系,因而它们在各种破坏因素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农村公社在经济生活上的这一状况对俄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各个公社相互间这种完全隔绝的状态,在全国造成虽然相同但绝非共同的利益,这就是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形成的基础。从印度到俄国,凡是这种社会形式占优势的地方,它总是产生这种专制制度,总是在这种专制制度中找到自己的补充。不仅一般的俄罗斯国家,并且连它的特殊形式即沙皇专制制度,都不是悬在空中,而是俄国社会状态的必然的和合乎逻辑的产物”。[5】4.俄国农村公社具有不同于较古类型公社的特征通过对俄国农村公社与较古类型公社的比较,马克思发现了两者的主要区别:其一,较古类型的公社是建立在自己社员的血统亲属关系上的.而俄国公社所属的类型已经摆脱了这种狭窄的联系;其二,公共房屋和集体住所是较古类型公社的经济基础,丽在俄国农村公社当中,房屋及其附属物(园地)则是农民私有的;其三,“在较古的公社中,生产是共同进行的;共同的产品,除储存起来以备再生产的部分外,都根据消费的需要陆续分配。”丽在俄国农村公社当中,由于耕地“定期在农业公社社员之间进行重分,因此,每一社员用自己的力量来耕种分给他的地,并把产品留为己有。”【6】(二)关于俄国公社所处的历史方位1.俄国农村公社是古代公社的最新形态马克思一再强调,将所有的原始公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他借用地质变化规律来说明原始公社的型。”[7]由于俄国农村公社表现出较早类型原始公社所没有的新的历史特点,特别是它的所有制兼有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双重性质,因此。马克思指出:它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L8j2.俄国农村公社与资本主义生产处于同一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历史形态来看,农村公社并非俄国独有,回顾一下遥远的过去,人们就会发现西欧到处都有不同程度上是古代类型的公社所有制。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凑合,俄国的农村公社并没有像西欧的公社那样消失在历史发展的尘埃之中。当西欧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当时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因此,俄国农村公社“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9】(三)关于俄国农村公社面临的危机I.赎买徭役和多方面的剥夺给公社所有制以最沉重打击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开始,农村公社遭到各方面的冲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恩格斯认为,“给公社所有制以最沉重打击的仍然是赎买徭役。”【10】在农奴制改革中,地主获得了大部分和最好的土地,而留给农民的土地勉强够维持生活,往往根本不够维持生活。加上各种捐税和高利贷者的压迫,土地公社所有制已不再是一种恩惠,而变成一种桎梏。农民时常全家或只身逃出公社,抛弃自己的土地,靠做短工谋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从农奴制改革所谓农民解放的时候起,俄国就使公社处在不正常的经济条件之下,“并且从那时候起,国家借助集中在它手中的各种社会力量来不断地压迫公社。由于国家的财政搜括而削弱得陷于束手无策境地的公社,成了商人、地主、高利贷者剥削的对象。这种外来的压迫使得公社内部原来已经产生的各种利益的斗争更加尖锐,并加速了公社内各种瓦解因素的发展。¨11J2.俄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农村公社面临崩溃的边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俄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不断将俄国农村公社推向崩溃的边缘。马历史演变——“地球的太古结构或原生结构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沉积组成的。古代社会形态也是这样,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标志着依次更迭的时代的阶段。俄国农村公社属于这一链条中最新的类・6・万方数据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学报2009年第1期克思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复信稿中指出,目前威胁着俄国公社生存的危险来自一致反对它的那些强有力的利害关系者。特别是“某种在国家帮助下靠牺牲农民哺育起来的资本主义是同公社对立的;它所关心的是公社的毁灭。”It2]进入19世纪90年代,俄国农村公社遭到资本主义破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此,恩格斯在1892年给丹尼尔逊的信中说,“很明显,‘俄国的大工业必将扼杀农业公社”。e13]1894年,他又根据俄国社会发展的新情况进一步指出:那种在梭伦之前曾经因货币经济的渗入导致雅典氏族解体的过程,在这里开始使得俄国公社解体。“这样一来,俄国越来越快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很大一部分农民越来越快地无产阶级化,旧的共产主义公社也越来越快地崩溃。”【14J(四)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两种前途命运1.公有制因素与私有制因素并存是决定俄国农村公社前途命运的内在根据在马克思看来,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无疑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其内部固有的二重性(即公有制因素与私有制因素并存)则是其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一方面,俄国农村公社所固有的二重性能够赋予它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公有制以及公有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联系,使公社基础稳固,同时,房屋的私有、耕地的小块耕种和产品的私人占有又使那种与较原始的公社条件不相容的个性获得发展。”【15J但是,另一方面,这种二重性也可能逐渐成为公社解体的根源。马克思认为,除了外来的各种破坏性影响,公社内部就有使自己毁灭的因素。其中,土地私有制已经通过房屋及农作园地的私有渗入公社内部,并对公有制产生潜在的巨大威胁;小土地劳动则是私有占有的源泉,是牲畜、货币、有时甚至奴隶或农奴等动产积累的基础。它把别的因素带进来,引起公社内部各种利益和私欲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破坏公有制,从而造成公社的解体。2.通过资本主义与不通过资本主义是俄国农村公社发展的两种前途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俄国农村公社两种可能的前途。“农业公社’的构成形式只可以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先验万方数据地说,两种结局都是可能的,但是,对于其中任何一种,显然都必须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16】如果私有制因素战胜公有制因素,那么俄国就将步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后尘;如果公有制因素战胜私有制因素,俄国则无需通过资本主义就能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二.关于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肯定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出一条非资本主义发展之路,但是,他们认为,要实现这种可能必须具备一系列条件。(一)农村公社公有制是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起点条件马克思认为,土地公有制赋予农村公社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加之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又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些都为俄国公社利用机器逐步以联合耕种代替小土地耕种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稿中指出,如果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公社“在现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导到正常状态,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L17】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合写的序言当中,进一步将土地公有制视为俄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墙J(二)俄国革命是保存和发展农村公社从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必要前提马克思在强调农村公社及其土地公有制对俄国社会发展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到它所面临的种种危机,特别是它正遭受沙皇政府和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肆意破坏。因此,他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复信稿中明确提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马克思认为,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1894年,恩格斯在俄国公社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指出:“这种公社是否还能得到挽救,以致在一定的时刻,像马克思和我在1882年所・7・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学报2009年第1期希望的那样,它能够同西欧的转变相配合而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这个问题我不能予以回答。但是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要想保全这个残存的公社,就必须首先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必须在俄国进行革命。”[19】(三)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外部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肯定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社会的出发点,但是,他们明确反对特卡乔夫等人宣扬的所谓俄国农民比西欧工人更接近于社会主义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具有落后性、封闭性,单靠其自身力量是不能走向社会主义的。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献》中强调指出,“如果有什么东西还能挽救俄国的公社所有制,使它有可能变成确实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那么这正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L20]恩格斯在致丹尼尔逊的信中再次强调,俄国有可能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但是根据马克思和他自己的意见,“实现这一点的第一个条件,是外部的推动,即西欧经济体制的变革,资本主义在它最先产生的那些国家中被消灭。”C21]列宁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也一再表明,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对落后国家的劳动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落后国家的发展得以突破它们目前所处阶段的重要条件。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里,社会主义革命要获得彻底的胜利,“第一个条件是及时得到一个或几个先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援。”[22】(四)与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是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早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明确提出,交往有利于保存并发挥个别地方已有的生产力成果,使得一个地方的人们可以利用另一个地方的发明、创造。马克思在晚年的“跨越论”中指出,如果俄国是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如果它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西欧通过长期的一系列进化才取得的那些经济成就,那么,农村公社注定会随着俄国社会的发展而灭亡。由于俄国“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23】因此,它就有可能吸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积极成果,而不必亲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他看来,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8・万方数据生产和交往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为俄国学习和掌握西方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提供了历史环境,为其准备了“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oL241三,关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与一般的渐进发展模式不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一条非渐进的发展之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设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农村公社的俄国而言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将这种发展道路限制在俄国,相反,他们认为,只要历史环境允许,其他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落后国家也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俄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新条件下,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思考,转变成为对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的思考,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同题作了新的探索。(一)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马克思在早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晚年的“历史学笔记”等著作当中,多次论及某些国家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发展的史实。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道路不仅适用于俄国。也适用于其他落后国家。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明确提出,在西欧无产阶级的支持和帮助下,“那些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公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对这个问题作了新的阐发。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针对“落后民族的国民经济必然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这个热点问题,列宁代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明确指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胜利了的革命无产阶级对落后民族进行系统的宣传,而各苏维埃政府以其所拥有的一切手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学报2009年第1期段去帮助它们,那么,说落后民族无法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就不对了。”【拍】他要求共产国际不仅应该指出而且还应该从理论上说明,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二)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特殊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虽然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路“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但是,这毕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至于这种可能是否能转变为现实、如何转变为现实,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的国家,由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在发展道路上也必然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恩格斯认为,相比较而言,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在俄国将最容易做到,因为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本地居民已经吸取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精神,因而在革命时期这个国家可以几乎与西方同时完成社会的改造。”【27J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具体道路的多样性,认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2sJ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论俄国革命》等论著中又着重阐明了俄国发展道路所表现的特殊性。首先,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俄国人民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历史抉择。“面对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处境逼迫下,难道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去为自己争得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吗?”[29]其次,俄国可以利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来造就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经济前提,即“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C30]再次,俄国社会发展所体现出的特殊性并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C3iJ与此同时,列宁还论及了其他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他认为,俄国革命所体现出的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万方数据西,“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C32]在讨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问题时,列宁一再告诫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人既不要从书本里寻找答案,也不要完全照搬俄国革命的做法,“而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出发”。C33】他曾经对东方的共产党人说:“东方大多数民族的处境比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俄国还要坏”,“你们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这是一个困难而特殊的任务,但又是一个能收到卓著成效的任务”。L34J四、关于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的种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一)批判将唯物史观当作机械决定论的社会发展观针对米海洛夫斯基曲解《资本论》关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历史概述,并将俄国必然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结论强加给自己的错误,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都的信》中作了理论上的澄清。马克思指出,《资本论》关于原始积累的那一章只不过想描述西欧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内部产生出来的途径。假如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35】他还以古罗马和美国南部的历史发展为例证.说明“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9・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学报2009年第1期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36J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引证了马克思上述书信的有关内容,明确指出米海洛夫斯基歪曲了马克思,将一些妄诞的企求强加给历史唯物主义。他说:“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什么地方论证过:俄国‘应当有’资本主义,‘因为’西欧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等等。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必须普遍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是一种超出了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的东西。只有主观哲学家米海洛夫斯基先生才会这样不了解马克思,竟然认为马克思准有某种一般哲学的理论;因此他从马克思那里得到了一个十分明确的解答:他是找错人了。’’[37]十月革命发生以后,针对所谓“套中人”发出的俄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不相称、无产阶级不应该夺取政权之类的指责,列宁指出:“相称’是永远不会有的,在自然界的发展中,也和在社会的发展中一样,这样的相称都是不可能有的,只有经过多次的尝试——其中每次单独的尝试都会是片面的,都会有某种不相称的毛病——才能从一切国家无产者的革命合作中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主义。”[蚓针对苏汉诺夫等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的言论,列宁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在列宁看来,单从生产力方面去寻找俄国革命发生的原因而无视俄国特殊的革命形势,只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无视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是对唯物史观所作的机械的片面的理解。这些人“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39】(二)批判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制度的俄国“社会新栋粱”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社会出现了一批“社会新栋梁”。这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肆意破坏俄国传统特别是农村公社,并为此寻找种种借口。对此,马克思进行了批判和揭露。马克思指出,农村公社之所以蒙受创伤,是因为它遭受到多方面的剥夺,“社会新栋梁”将此说成是公社自然・10・万方数据衰老的确凿证据,只不过是为了掩盖他们尽力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不惜将群众推入灾祸之中的企图。马克思认为。俄国在吸取了资本主义创造的肯定成果的基础上,有可能发展并改造其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不必加以破坏而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如果‘社会新栋梁’的代言人要否认现代农村公社上述进化的理论上的可能性,那么,可以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俄国为了获得机器、轮船、铁路等等,是不是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工业的孕育期呢?也可以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怎么能够把西方需要几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交换机构(银行、股份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引进到自己这里来呢?”[40J(三)批判片面宣扬俄国公社独特性和落后优势的农民社会主义俄国农村公社无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俄国民粹派过高地估计了这种独特性,并由此认为,俄国农民是天生的共产主义者,俄国比西欧更接近社会主义。马克思在1870年2月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明确表示:“对于这种共产主义的黄金国,我从来不抱乐观的看法”。[4l】针对特卡乔夫等民粹派理论家散布的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落后优势论”,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献》中进行了理论批驳。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的、阶级的条件,如果不同西欧先进的生产力和无产阶级斗争发生联系.单靠俄国农民自身的力量,俄国农村公社不可能获得新生。“因此,谁竟然断言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那就只不过证明,他还需要学一学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知识。”L42J列宁在《我们拒绝什么遗产?》、《两种乌托邦》等论著当中系统地评价了民粹派的农民社会主义理论。列宁认为,这种观点体系包含以下三个特点:其一,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衰落,退步;其二,认为整个俄国经济制度有独特性,特别是农民及其村社、劳动组合等等有独特性;其三,忽视“知识分子”和全国法律政治制度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物质利益有联系。从总体上看,它是空想社会主义在俄国的一个变种,是一种社会主义乌托邦。当然,从历史上看,这一理论曾经起过进步的革命启蒙作用,是“农民群众的特殊的、有历史局限性的民主主义斗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学报2009年第1期表现“。因此,列宁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剔除民粹派鸟托邦中的糟粕,细心剥取它所包含的农民群众的真诚的、坚决的、战斗的民主主义的健康而宝贵的内核。”£43J(四)批判无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自由主义民粹派19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在俄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丹尼尔逊、米海洛夫斯基等人站在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否认资本主义在俄国存在的必然性,主张通过与沙皇政府合作来保存农民的小生产方式,蜕变为自由主义民粹派。恩格斯、列宁先后对这种主张进行了批判。恩格斯在1892年3月致丹尼尔逊的信中指出,俄国农村公社继续遭到严重破坏,“恐怕我们将不得不把公社看作是对过去的一种梦幻,将来不得不考虑到会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的俄国。毫无疑问,这样就会失去一个大好机会,但对经济事实是无可奈何的。”ⅢJ针对丹尼尔逊关于“农民公社不能作为新的当资本主义发展在俄国已经成为事实的情况回答。列宁认为,这个问题完全不是按马克思主义万方数据发,大谈特谈“俄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可以不经过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和范围内进行阶级斗争的道路”,[47】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决屏弃这种荒诞言论。参考文献:[1]【4][6][7][8][9][11][12][17][23][24]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9卷[ra].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钙7、435、449、444—445、450、43I、439、446、451、[2][14][19][21][25][27][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0、450、[3][5儿10][15][16][20][35][36][40][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280、281、764、765、282、341—342、342、766、[4】[13】[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ra].北京g人[22][26][29][30][31]【32][33]£34][39]7,1宁[28][4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37][46][47]列宁选集:第l卷[M].北京:人[38]列宁选集:第3卷[ra].北京:人民出版社,[4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责任编辑:古月l经济发展的基础”的疑问,恩格斯在随后的通信中一再强调,资本主义大工业在俄国的发展已经日益成为事实,不顾这种事实而仍将俄国发展的希望寄希望于农村公社,无疑是错误的。从理论上讲,俄国公社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当然具有不通过资本主义而走向社会主义的机会,“但事实终究是事实,我们不应当忘记,这种机会正在逐年减少。"【奶】下,列宁针对自由主义民粹派提出的“俄国是不是应当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的方法,而是按各种哲学家的主观方法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把应当不应当这个无聊的、只能使主观主义者发生兴趣的同题完全撇在一边,始终只谈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只谈这些关系的现实演进。”因为“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46】在这种情况下,自由主义民粹派还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444、451.450,724,443,443、724.27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5、365、306.民出版社.1995.25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5、279、777,777,776,778,275,78—79,775。版社。1995.777、300—301.民出版社。1995.58、61、556.1995.531.民出版社.1975.4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