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品质管理
企业追求的目标,首先是创造利润。
创造利润又得建立在高效率、高品质及低成本的基础上。其中品质的好坏,又直接影响效率与成本。品质是拉住客户最有效的利器。品质的好坏,不只是客户今后是否继续往来主要的考虑因素,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源。没有品质,就没有明天。
其实,品质代表着利润,也代表着生产力,更代表着市场占有率,品质是企业未来决战场,品质是减少浪费,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品质是企业的生命。如何看待品质管理,首先应建立品质意识及危机意识,然后须有决心与魄力来推动此一关键企业永续经营的工作。
品质可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品质是企业求取利润空间的主要手段。 追求品质的“三要”,即:要下决心;要教育训练(培训);要贯彻执行。 一、品质管理的含义 1、品质管理的定义:
品质管理系指发展、维持及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范围,是集合全公司全员的智慧与经验,活用组织体系,促进公司内所有人、事、物之改善,而达到最经济之生产,满足顾客之需要。
2、如何管理品质?
1)重视制度,实施标准化;
2)重视执行。品质管理涵盖4个步骤:
* 制定品质标准; * 检验与标准是否一致; * 采用矫正措施并追踪效果; * 修订新标准。 尤其“采用矫正措施并追踪效果”重在执行。 3)分析——熟练统计分析手法的应用;
4)重视不断地改善。品质管理在于三个层次:
* 品质开发; * 品质维持; * 品质突破。
藉标准化维持品质,藉不断地改善来突破品质,以达到提高品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5)重视培训,以提高全员品质意识和危机意识,掌握品质管理各种手法。 6)改善循环与维持循环——PDCA法。
* P(Plan) 计划; * D(Do) 执行;
* C(Check) 检查; * A(Action)——处理、总结。
7)制订企业“质量月”活动。通过“质量月”活动,将企业——供应商——客户联成一个“生命共同体”。进一步推动品管相关活动。
8)推行5S活动,消除“草率”,建立“讲究”,养成“好习惯”,做好品管工作,提高工作(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高利润。
9)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面管理。
改善对策 目标
对策执行 手段 改善循环 用P-Plam 培训 执行 分析 维持循环 评估 用S-Standard
2
二、不良品
1、不良品的来源:
1)机器——如切割机刀具锋利度、冲压机冲程可能有变动、喷镀处理液有变化、空压机气压之品质差(或不够)、机器及其零部件陈旧、老化、淘汰等。
2)材料:供应商更换、材料(部件)替换、材料的机械性能或物理化学性能、材料尺寸变动等。 3)方法——流程之变更、操作方法之变更、工具、夹具不当等。
4)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熟练度不够或新手、操作员习惯性、操作员是否按操作规范作业、操作员之工作能力与情绪、操作员的工作场所及使用工具等。
5)环境——电源稳定度、水质稳定度、温度、湿度、气压、空气、粉尘、噪音、照明度、工作场所和地面清洁度及物品之摆放等。
6)管理因素——紧急任务比例多、计划不周、目标不明确、安排不当、品种更换频繁、人员流动频繁、设计不当、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等。
2、不良品原因之归类:
1)机遇性原因(经常性问题):它是不易防、但可改善的,如突然停电等。 2)非机遇性原因(偶发性问题):是容易发现和控制的,如操作员违规操作等。 3、防止不良品的要决:
1)稳定的人员。管理者应能以“我心中有你”的态度对待下属,下属必会“你心中有我”的工作情感。稳定 熟练 积累经验 熟能生巧。
2)良好的培训教育:培训是最大的财富。
3)建立标准化(制度、规范、规程、工作规则、工作方法)。建立工作标准、照制度办事 维持工作稳定 稳定的品质。
4)清除环境乱象。“乱、脏、差” 效率低落、品质不稳、种种浪费。 5)统计品管(SQC)
* 传统品管:对产品进行检验,不让不良品流入下道工序;
* 统计品管:应用统计手法 查出问题 统计分析 改善。 6)稳定的供应厂商。
7)完善的机器维修保养制度。
三、质量成本
1、质量成本的组成:
销售收入=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缺陷成本)+制造成本+利润。 1)教育培训是预防成本。预防成本包括: * 员工教育培训费用; * 协力厂教育费用;
* 可靠性之检测仪器购置费用; * 制程分析及修正费用。
2)品质检验是鉴定成本,鉴定成本包括:
* 进料检验、* 制程检验、* 成品检验、* 破坏性检验、* 委认试验费、* 量仪检验费、* 检验仪器折旧、* 可靠性试验费、* 实验损耗费等为了鉴定材料、产品、作业系统所产生的费用。如检验、稽核、试验等所产生的薪资及检验仪器设备、水电耗用等费用。
3)不良品是缺陷成本,缺陷成本包括:
* 内部缺陷成本——在厂内所产生的材料及产品报废、返工整修、再检验及处理者的人力成本。有报废、重加工、因品质停工损失等。
*外部缺陷成本——客户退回不良品、对次品应允之减让索赔、企业形象损失等。如服务材料损失、抱怨处理、减让损失、逾期交货赔偿、新品调换、服务费用等。
附表1:质量成本(Cost of Quality)的构成及附表2:质量缺陷严重性分级参照表
2
内部缺陷成本 25%~35% 外部缺陷成本 20%~35% 鉴定成本 10%~20% 预防成本 5%~15% 指在企业内部由于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品质缺陷所造成的损失。它包括产品损失、返修费、复检和筛选费、因品质缺陷而停工的损失,处理不合格费用等。 指产品出售后,因品质问题而产生的一切损失和费用。它包括退货损失、维修费、诉讼费、报废损失、索赔及罚款等。 指在一次交验合格的情况下,为评定产品质量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和。如产品及原材料检查费、产品质量评审费、测试仪器校验及维修费等。 为防止质量缺陷发生,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使故障费用和鉴定费用降低所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包括质量计划工作费用、新产品评审费、品质管理培训教育费、工序控制费、品质信息费、品质管理实施费等。 缺陷加权分 100 对产品功 能的影响 严重影响产品功能,会造成安全事故,用户必然要求索赔。 可能会严重影响产品功能或肯定轻度影响产品功能的。 对外观质 量的影响 用户必定会发现,并要进行申诉的。 用户可能会发现或许会提出申诉的。 对包装质 量的影响 错装、漏装、包装不牢,在运输中会损坏,用户也会申诉的 包装、涂封不良、有可能引起锈蚀,破损,用户很不满意或许会提出申诉的。 错、漏装一般用户可能自己解决,或许不会申诉的。 不会申诉的。 对下道工 序的影响 肯定会对下道工序或生产带来严重混乱的。 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工序或生产混乱,但肯定引起次要的混乱。 级别 严重性 A 致命的 B 主要的 50 C 一般的 10 可能轻度影响用户可能会发现,产品功能。 但不会申诉的。 可能会引起次要混乱的。 D 次要的 1 不影响产品功不会被用户发现能的。 的。 不会引起混乱的。 2、质量成本分析的启示:
1)从制造成本与品质成本关系来分析:
制造成本(物料、人工)——低价购料,低工资用人,似乎成本降低,但品质较差,或不稳定,影响效率、品质,其结果鉴定成本及缺陷成本大幅提高。 2)从质量成本分析表内的构成来分析:
预防成本∶鉴定成本∶缺陷成本=5%~15%∶10%~20%∶45%~70%。重视预防成本,开展品管活动的企划和推动、品质工程改善、品质培训教育及供应厂商的管理和品管辅导,则可产生连锁效应——
* 供应厂商供料品质稳定:生产效率高、制品品质稳定、不良品少、制造成本降低、生产顺利、交期确保、客户满意、销量大增、利润提高;
* 不良品少、减少检验过程或实施抽检进而免检,大幅度降低鉴定成本,提高利润; * 品质稳定、不良品少,报废及返工、重修减少,内部缺陷成本大幅下降,利润提高; * 生产顺利、交期确保、顾客满意、外部缺陷成本大幅下降,利润自然提高。
启示:重视品质,企业才有利益,推行品管,应从预防的品管及管制的品管着手。其方法: * 最高层管理者重视品管;
* 健全的品管组织,完善的品管制度; * 有品管技术人员; * 全员参加品管活动。 3、质量成本分析表的用法
2
在分析表内,质量成本占销售额比率: 10%以内可接受;
15%以上则利润大幅度减少;
20%以上则可判定为无利润或亏本经营。
控制质量成本,就应分析质量成本内的组成所占之比率,一般可提升少量的预防成本就可降低大幅度的鉴定成本及缺陷成本。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