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姓名:杨宏宇 学号:1102200212 班号:1022101 专业:金融学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虽然处在高速增长之中,但是随着经济的高发展,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尽快合理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保持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转变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处在持续的高速增长中,但是在这高速的增长的背后也逐渐显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
1、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太大,特别是第一产业就业量占劳动力总量的50%,而第三产业就业量占劳动力总量的30%,这更能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2、投资与消费结构 中国目前的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总量不足,出现了投资与消费比例的严重失调问题。
3、城乡结构。 衡量城乡结构的主要指标有三个,即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过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从而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差距。
4、区域结构。目前中国存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这种差距已经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5、产品技术结构。目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很弱。 6、国际收支结构。中国对外利用投资和对进出口的依赖性过大。
二、就业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1城镇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2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3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有效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实现经济增长不是节约型的,二是高投入低产出,即所谓的粗放型。在这个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并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因此,要保持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该及时有效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首先,需要有制度保证。
第一、市场制度。市场制度是指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集约增长的源泉在于技术进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规模经济效益,
而市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它们提供了必要条件。首先, 在完善的市场制度中, 价格作为信号体系能准确地反映各种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 社会资源配置与变动基本上依照市场价格变动所发出的信息进行, 价格波动通过抑制或提高企业的利益而最终达到产量的增长或下降, 使资源适应社会需求变化而不断作出有利于供需平衡的调整, 从而达到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分配比例的最优化。其次, 在市场制度中, 竞争机制是实现科技进步, 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推动力。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每个企业在给定的投入下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 迫使参与市场竞争的各方想方设法采用新技术, 降低产品消耗率, 从而提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最后, 市场竞争发挥作用可以促进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市场经济中, 激烈的竞争加速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创造出了规模经济, 规模的扩大不仅可以降低成本, 而且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总之, 完善的市场制度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
第二、所有权制度。所有权制度是指有效的产权制度, 有效的产权制度以产权得到明确界定和有力的保护, 社会经济生活中通行产权规则为特征, 它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具体地说, 一方面集约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创新, 而技术创新有赖于所有权的保护, 在缺乏产权保护的情况下( 如专利制度、知识产权等) 个人和厂商几乎都不愿意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开发投资, 因为他们的任何创新发明都可能被竞争者抄袭或仿制, 从而降低创新者的创新收益。另一方面实现高效率、低投入的集约增长离不开技术进步、规模经济、资本节约等因素, 而这一切都需要靠人去做, 但人们是否去做, 怎样去做, 并不取决于人们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而取决于人们有无提高经济效率的内在动力, 取决于经济社会中是否有一个有助于形成激励和约束的内在机制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以一个有效的产权制度为基础, 产权明晰化是市场经济存在的第一原则, 只有产权得到了明确的界定和有力的保护, 市场经济才能有效运行。由此可见, 所有权制度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
其次,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
要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完成经济增长由粗放到集约式的转变,就要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在工业化实现以前, 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主要靠大量的劳动、资源、资本等物质要素的投入, 而总和要素产出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少, 经济增长必然表现为以粗放为主。当工业化基本实现以后, 随着经济发展, 人口增加, 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供应日益减少, 粗放增长受资源约束的限制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由于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建立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 科技迅猛发展, 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科技的吸纳力大大加强, 从而为经济的集约增长提供了可能。在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同时要优化工业内部结构, 大力发展基础产业,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准备充分的前提条件。而且,服务业降低了交易成本,服务业发展背后的本质问题是生产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依靠的是合理分工。服务业的功能首先是为市场交易提供基础设施,信息通讯技术改造各个部门,它不仅提高了生产部门的劳动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又使服务业信息化,提高效率,节约了交易成本,服务业是高质量的经济层次,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最后,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导, 教育是保证。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取决于技术进步, 这是因为, 一方面, 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 而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基础在于科技进步。技术进步可以改进产品、工程的设计,可以更新机器设备, 降低能耗, 提高物质利用率,从而节约物化劳动的投入和使用;同时技术进步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单位产品的活劳动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技术进步还能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值,提高效益,从而
实现经济增长的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另一方面, 科技进步使经济的集约增长成为可能,因为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 存在着投资收益递减规律, 在一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生产空间追加资本和劳动, 如不改变生产经营方法,不进行技术改造, 收益反而会出现递减,只有在科学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并能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在同一时间, 同一空间增加投资才不会造成收益递减, 经济的集约增长才会成为可能。所以说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导。当今业已实现经济集约化的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都具有了较高的科技水平, 并且都十分重视科技进步。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导, 而科技进步的主体是人, 科研成果的研制、开发、推广、使用最终都要靠人来实现, 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技术创新和运用的能力, 决定着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 因此, 加快科技进步,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保证。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根本在于教育。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 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 GDP 就会增加9% , 所以,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苏晓红 《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河南师范大学政教系 新乡 453002
2韩保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解放军报2005 年10 月26日第005 版
3张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0 年第12 期95 4文魁 谭永生 《把握规律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宏观经济 2005年第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