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龙井起源发展
杭州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其独特的“淡而远”、“香而清”的绝世神采和非凡品质,在众多的名茶中独具一格,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自古以来深得人们钟爱,有“黄金芽”、“无双品”等美称。
近年来,随着茶文化休闲旅游的兴起,对西湖龙井茶的研究成为茶文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发表的论著不可谓少,但大多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茶文化或旅
游文化研究,严谨探讨其出身来历的学术性研究并不多,无论史料史迹的发现还是学术观点的论述,都乏善可陈。笔者近年在为有关单位对老龙井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许多龙井茶的文献资料和文物史迹。本文拟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献史料,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和遗存文物古迹,就西湖龙井茶起源的若干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一、杭州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茶发祥地和主产区之一,西湖龙井茶的前身是唐宋时期杭州灵隐、天竺一带寺僧种植炒制的佛门山茶。
杭州地处东南,气候温润,物产丰阜,远古时期,即为我国早期“茶”的发祥地之一。
相传,华夏文明始祖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这则上古传说,如今是无法查证的,但茶能解毒的说法,却正好符合茶的药用功能。而“茶者,荼也”,荼即苦菜,原本是远古时期先民的一种杂煮糊状食物,既可充饥,也可解渴。江浙、云南等地民间流传的吃茶风俗,如浙西杭嘉湖等良渚文化分布中心区域,至今民间待客的青(烘)豆茶、三道茶以及浙南畲族茶俗等,就仍然保留有先民以荼充饥解渴的遗风。这说明,杭州一带是上古时期茶的起源地之一。
后世茶从食物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解渴、解毒、提神、醒脑的饮品,进而演变成为文士僧人养生、坐禅之佳品和待客、供佛之礼俗,演化出丰富多彩的茶俗、茶道、茶艺、茶文化。在这一进程中,杭州西湖龙井茶,堪称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杭州西湖山青泉幽,草木华滋,是得天独厚的茶树生长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6.1度,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年平均湿度80%,无霜期约250天,昼夜温差较大,经常云雾缭绕。茶园土壤以千里岗砂岩和部分泥页岩与石灰岩风化而成的红壤为主,土壤深厚肥沃,质地疏松,经过耕作已经转变成为酸性砂壤土或黄泥砂土,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含量十分丰富。这些天然条件,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得以采天地之精华,汲日月之灵气,孕育出非凡的品质。
西湖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时,钱塘(今杭州)天竺、灵隐二寺所产茶,已经名见于经传。“茶圣”陆羽为了撰写《茶经》,曾在杭州西湖、余杭苕溪等产茶区考察,对西湖山水形胜作了全面记录,写了《灵隐寺记》、《武林山记》等文章。在他的传世杰作《茶经》中,把西湖“天竺、灵隐二寺”所产的茶,定为当时全国名茶之一。这是杭州出产茶叶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而从其出产自天竺、灵隐二寺看,其栽种、炒制和饮用显然都与佛门寺僧有关。
杭州天竺有上中下三天竺之分,且自古与灵隐相提并论,尤其是下天竺与灵隐在地理上交错结合,难分彼此。因此,下天竺香林洞、上天竺白云峰,自然都在天竺范围之内,宋时除宝云茶、垂云茶外,香林茶、白云茶理所当然属于唐时陆羽所记载的“天竺、灵隐二寺”所产的茶系。后世的龙井茶,其前身是宋代的香林茶、白云茶,其起源当是唐代的“天竺、灵隐二寺”茶,都属于寺僧栽种品用的佛门山茶。而且,从其命名看,都以所产寺名为名,这说明,早期茶的栽种炒制饮用,都与佛教寺庙僧人有关。
辩才大师住持上天竺寺前后近20年之久,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他开山种茶,但当时上天竺寺僧种茶制茶,是肯定无疑的,而且上天竺寺僧所栽种炒制的茶,极有可能就是“白云茶”。辩才晚年退居到仅一岭之隔的狮子峰下寿圣院,到其去世,前后10年。期间,他和寺僧、弟子在寿圣院狮子峰麓开山种茶,把白云茶移栽到这里,也是极有可能的。因为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证据证明辩才及其弟子或寿圣院寺僧在这里开山种茶,但元代以降,这里出
产高品质绿茶的记载,屡见于文人诗文中。明清时,以今老龙井狮子峰一带为中心的龙井山区出产的龙井茶,名声渐著,尤其是经过乾隆皇帝御驾亲临、观茶作歌、选贡朝廷后,更是声誉鹊起。后世这里为龙井茶的主产区,且品质最高,以这里的老龙井狮子峰为龙井茶的发祥地,是不无道理的。 因此,若以元明清龙井山区所出产的龙井茶的前身而言,无疑应当是北宋时期的白云茶、香林茶,再追溯上去,就是唐代的天竺茶、灵隐茶了。
二、“龙井”茶以地名,成名在先,得名在后,在元明清时期后来居上,声誉鹊起,属于名茶中的后起之秀。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以“龙井”名茶或“龙井茶”名称的出现,是相当晚的。一般认为,在明代中后期,以“龙井”指称或代称当地出产的山茶,开始见之于杭州乡邦文献。
元代以后,龙井一带所产的茶开始出名。翰林直学士虞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中描述龙井品茶道:“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这里的“翠影”、“黄金芽”,正是对龙井一带所产茶的形象赞美和比喻,而“不取谷雨后”则是龙井一带所产茶的采摘季节在谷雨之前,以保证茶芽的品质。“三咽不忍漱”更是把诗人对茶味、茶色和茶形的喜爱之情,和茶过三巡、齿颊留香、不忍漱弃的情态,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出来,与周恩来总理品龙井后吃掉茶芽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南来北往的游客,都必游龙井,颇有不到龙井等于未游杭州之说。元时寺僧以仁曾撰《龙井志》,此书可惜早已失传。林右在《龙井志序》中说:“龙井距钱塘十余里,山水靓深,宋辩才法师行道处也。……钱塘虽多胜刹,至语清迹,必曰龙井,凡东西游者,不之龙井,必以为恨。” 到了明代,老龙井一带所产茶已颇负盛名,记载渐多。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说:“龙井之上,为老龙井。”“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杳出尘寰……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乃在灵竺、葛岭之间,未若龙井之清馥隽永也。”又说:“盖西湖南北诸山及诸旁邑皆产茶,而龙井、径山尤驰誉也。”张岱虽然把龙井与老龙井的历史颠倒了,但对其地产茶的记录,与田汝成可互为印证,他说:“南山上下有两龙井,上为老龙井,一泓寒碧,清洌异常,弃之丛薄间,无有过而问之者。其地产茶,遂为两山绝品。……下龙井本名延恩衍庆寺。唐乾祐二年,居民募缘改造为报国看经院。宋熙宁中,改寿圣院,东坡书额。绍兴三十一年,改广福院。淳祐六年,改龙井寺。元丰二年,辩才师自天竺归老于此,不复出,与苏子瞻、赵阅道友善。后人建三贤阁祀之。岁久寺圮,万历二十三年,司礼孙公重修,构亭轩,筑桥,浴龙池,创霖雨阁,焕然一新,游人骈集。”高濂对龙井茶情有独钟,赞叹不绝,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谷雨前,采茶旋焙,时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凉沁诗脾。每春当高卧山中,沉酣新茗一月。”《茶泉论》说:龙井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山中仅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方妙。而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当时,西湖南北“两山种茶颇蕃”,只是龙井茶产量仍然不多而已。田艺蘅《煮泉小品》则说:“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北山绝品。”《浙江通志》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取一旗一枪,尤为珍品。”只是所产不多,“不过十数亩”,其品质非外地茶所能及,究其原因,“大抵天开龙泓美泉,山灵特生佳茗以副之”。万历《钱塘县志》载:“茶,出老龙井者作豆花香,色青味甘,与他山异。又有宝云山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者,名白云茶;宝严院、垂云亭、翁家山亦产茶,最下者法华山、石人坞茶,而龙井、法相僧收以语四方人曰本山茶。”这是对老龙井所产茶与西湖南北两山所产茶进行比较并被认定是两山“绝品”的最早记载,而且从中可知,当时龙井、法相寺僧已经有以次充好的现象。
在明中后期,“龙井茶”开始正式有了自己的美名,当时人开始以“龙井”或“龙井茶”专指老龙井一带所产的茶。袁宏道曾经到龙井“尝与石篑道元子公汲泉烹茶”,品评天下茶之高下,
他说:“龙井亦佳,但茶少则水气不尽,茶多则涩味尽出,天池殊不尔。大约龙井头茶虽香,尚作草气,天池作豆气,虎邱作花气,唯岕非花非木,稍类金石气,又若无气,所以可贵。岕茶叶粗大,真者每斤至二千余钱。余觅之数年,仅得数两许。近日徽有送松萝茶者,味在龙井之上,天池之下。”李攀龙《寄赠元美·龙井茶》诗中,不仅直接以“龙井茶”为诗题,而且称龙井茶比虎丘茶好。吴宽在《谢朱懋恭同年寄龙井茶》中,更是对龙井茶赞誉备至。龙井茶终于有了自己的美名,而“本山茶”是对西湖本地出产的茶的统称或泛称。
清高宗乾隆皇帝与龙井茶的关系是龙井茶发展历史上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一页。乾隆六下江南(52),四次巡幸西湖天竺、云栖、龙井,观茶作歌,对龙井茶赞不绝口,使龙井茶名声远扬,与龙井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乾隆十六年,乾隆第一次南巡到杭州时,在西湖天竺观看龙井茶的采摘和炒制后,作诗30韵,其中《观采茶作歌》诗曰:“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柔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 览民艰晓。”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杭州,游览云栖胜景,又作《观采茶作歌》诗一首。诗曰:“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甲午朔日,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杭州,畅游龙井,并上龙井品茶,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一首。诗曰:“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出,笑我依然文字禅。”
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杭州时,再上龙井游玩,并写了《再游龙井作》诗。诗曰:“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斯诚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
乾隆游历龙井寺后,题“不着一相”等匾额,又附庸风雅,题“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风篁岭”、“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等“龙井八景”,并多次以八景题诗,从而使龙井名胜,在沉寂了数百年之后,再次名震东南。 从此,量少质好的龙井茶的名声更加显赫,更得文人雅士的青睐。袁枚《茶》载:“龙井茶。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每还乡上冢,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高士奇说:“吾乡龙井、径山所产茶,皆属上品,偶移其种于圃中栽之,发花极香。春末,绿芽新吐。访得采焙之法,手自制成,封缄白甀中,于评赏书画时,瀹泉徐啜,芳味绝伦。茶喜山石荫密,此地无山,故不能多植,然亦足解玉川之癖矣。”徐珂《高宗饮龙井新茶》载:“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瀹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高宗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诗纪之。茶宴日即赐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诗于上。宴毕,诸臣怀之以归。”孙同元《龙井芽茶及其它》中自称“性最嗜茶”,而“家乡龙井芽茶”“香色并美”,只是味略淡,“有一种名顶春,叶虽不甚细而其味独浓,以白沙泉水烹之,配以海宁之白甘贡菊数朵,真所谓色香味俱胜,足称佳茗三绝也。”沈初《龙井新茶》说:“龙井新茶,向以谷雨前贵。今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瀹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翟灏在《湖山便览》中也说:“其茶作豆花香,色清味甘,词人多见称誉,惟明袁宏道谓其尚带草气,陶望龄作歌嘲之。每岁所产,不过数斤,山僧收焙,
以语四方人曰本山茶。”可见,即使到了清中期时,龙井茶的产量仍然十分有限,自然身价百倍。而以“本山茶”相称以区别外地别处所产,正与杭俗相同,如鸡鱼之类,凡本地所产者皆称“本鸡”“本塘”,且含有正宗、味纯、质量好之义。当时龙井茶已经出现被山民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让真正的爱茶者真假难辨。
一份完整的茶叶品牌营销策划案应包括以下要素,但是现实中由于信息来源不充分以及受制于各个公司实力等一系列因素,我国目前很多企业对于营销策划所需要考虑的方面不是很周全。 本方案企业的领导层应该非常注重营销部门的地位,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都是建立在营销部门对大量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提出的基础上,即企业的战略是绝对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核心来制定。 本方案是笔者结合自身在营销工作中的心得,企业的战略定位的调整方面的经历,并在充分吸收菲利普.科特勒先生的营销思想精华整理出来,希望能与大家分享并互相提高。 一、分析营销机会 1、管理营销信息与衡量市场需求 (1)、营销情报与调研 (2)、预测概述和需求衡量 2、评估营销环境 (1)、分析宏观环境的需要和趋势 (2)、对主要宏观环境因素的辨认和反应(包括人文统计环境、经济?肪场⒆匀换肪场⒓际趸肪场⒄?畏?苫肪场⑸缁嵛幕?肪常? 3、分析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 (1)、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 (2)、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等) (3)、购买过程(包括参与购买的角色,购买行为,购买决策中的各阶段) 4、分析团购市场与团购购买行为(包括团购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对比,团购购买过程的参与者,机构与政府市场) 5、分析行业与竞争者 (1)、识别公司竞争者(行业竞争观念,市场竞争观念) (2)、辨别竞争对手的战略 (3)、判定竞争者的目标 (4)、评估竞争者的优势与劣势 (5)、评估竞争者的反应模式 (6)、选择竞争者以便进攻和回避 (7)、在顾客导向和竞争者导向中进行平衡 6、确定细分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 (1)、确定细分市场的层次,模式,程序,细分消费者市场的基础,细分业务市场的基础,有效细分的要求; (2)、目标市场的选定,评估细分市场,选择细分市场 二、开发茶叶品牌营销战略 1、营销差异化与定位 (1)、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形象差异化 (2)、开发定位战略 ——推出多少差异,推出那种差异 (3)、传播公司的定位 2、开发新产品 (1)、新产品开发的挑战,包括外部环境分析(机会与威胁分析) (2)、有效的组织安排,架构设计 (3)、管理新产品开发过程,包括营销战略发展,商业分析,市场测试,商品化 3、管理生命周期战略 (1)、产品生命周期包括需求、技术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2)、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营销战略,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产品生命周期概念的归纳和评论 4、自身定位——为市场领先者、挑战者、追随者和补缺者设计营销战略 (1)、市场领先者战略,包括扩大总市场,保护市场份额与扩大市场份额 (2)、市场挑战者战略,确定战略目标和竞争对手,选择一个进攻战略,选择特定的进攻战略 (3)、市场追随者战略 (4)、市场补缺者战略 5、设计和管理全球营销战略 (1)、关于是否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 (2)、关于进入哪些市场的决策 (3)、关于如
何进入该市场的决策,包括直接出口,间接出口,许可证贸易,合资企业直接投资,国际化进程 (4)、关于营销方案的决策(4P) 三、茶叶品牌营销方案 1、管理产品线、品牌和包装 (1)、产品线组合决策 (2)、产品线决策,包括产品线分析、产品线长度、产品线现代化、产品线特色化、产品线削减 (3)、品牌决策 (4)、包装和标签决策 2、设计定价策略与方案 (1)、制定价格包括选择定价目标,确定需求,估算成本,分析竞争者成本、价格和提供物、选择定价法,选定最终价格 (2)、修订价格,地理定价,价格折扣和折让,促销定价,差别定价, 产品组合定价 3、选择和管理营销渠道 (1)、渠道设计决策 (2)渠道管理决策 (3)、渠道动态 (4)、渠道的合作、冲突和竞争 4、设计和管理整合营销传播(开发有效传播,包括确定目标受众,确定传播目标,设计信息,选择传播渠道,编制总促销预算,管理和协调整合营销传播) 5、管理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 (1)、开发和管理广告计划,包括确定广告目标,广告预算决策,广告信息选择,媒体决策,评价广告效果 (2)、销售促进 (3)、公共关系 6、管理销售队伍 (1)、销售队伍的设计,包括销售队伍目标,销售队伍战略,销售队伍结构,销售队伍规模,销售队伍报酬) (2)、销售队伍管理,包括招牌和挑选销售代表,销售代表培训,销售代表的监督,销售代表的极力,销售代表的评价 四、管理茶叶品牌营销 1、营销组织,营销部门的演进,组织营销部门的方法,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建立全公司营销导向的战略 2、营销执行监控以保证营销的有效性 3、控制营销活动,年度计划控制,盈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 4、根据营销部门的信息来进行战略控制 。你也可以上立伦营销策划机构看下,专门做茶叶营销策划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