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志丽,龙媛,王敦球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11期
刘志丽,龙媛,王敦球
(桂林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高等教育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高校应倡导和支持大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开展科技创新、公益活动、暑期实践和勤工助学等课外实践活动,以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大学生学术科技社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为依托,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而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要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考核机制、激励措施上为落实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专业特色;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2)11-0123-03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胜任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重任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思维。目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普遍偏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善,在注重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当积极倡导大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特别是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社会实践,如科技活动、暑期实践等,使之能够将理想信念有机地结合到生活中,将知识技术科学地运用到工作中,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教育质量
课外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除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教学方法改革,还需要在课外实践活动上加大力度,提高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率与覆盖面,提升课外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水平,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提供有力支持。开展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提升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引导大学生向实践学习,突出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发展;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引导向人民群众学习,引导大学生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中,强化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精神,进一步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在课内外全程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其重要部分。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
课外实践活动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个人与行动中,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课本来作业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更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展,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应发挥大学生专业特长、学科优势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应与其专业特色紧密结合,使课内外的教育活动有机联系、相互贯通、形成整体,有利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认同感,加强专业学习的兴趣,把握专业学习的方向,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形成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倡导和支持大学生结合学科优势、专业特长,开展科技创新、公益活动、暑期实践和勤工助学等课外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又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朝着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专业为例,学生们发挥环境专业特色,积极参与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而且提高了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并为考研、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结合专业特长开展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
1.借助学科优势,提倡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践,支持大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以“挑战杯”、节能减排等学术科技竞赛为龙头,鼓励环境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活动,构建重实践、重创新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感受学习乐趣。作为博士点建设单位,环境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专业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践给予较为精深的指导,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使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受益良多,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实践能力。
2.鼓励大学生举办与专业相关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在组织、参与过程中砺炼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色,主办或承办校园文化活动,如鼓励环境专业学生组织以“环保先锋”、“绿色生活”、“低碳达人”等为主题的环境文化节,在校园生活中提倡低碳行动,组织低碳手工作品大赛、宿舍绿色装饰大赛等,为更多的同学搭建实践活动平台。这样的活动一举多得,既宣传了保护环境的公益理念,又锻炼了参赛同学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活动组织者的知识迁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开展校内实践活动的良好方式。
3.在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导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服务,提升实践能力与志愿精神
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进而促进专业学习与实践。如环境专业学生在帮助果农疏果时注重宣传环境保护、合理施肥知识,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制作道具,组织游戏,教小朋友学会垃圾分类。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传播了科学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也多了一份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4.积极开展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倡导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社会调查等,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结合专业,深入社会,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如环境专业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调研;走进田间,宣传科学
使用农药、减少环境污染;深入农户,进行节能宣传,推广节能产品;义务支教,通过音乐、绘画、游戏等形式引导孩子们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主题。
5.鼓励大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参加勤工助学,既部分解决经济困难,又深化了专业学习,发展了综合素质,提高了实践能力
鼓励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根据专业学习情况,如担任导师科技型助理、专业实验室助理,如环境专业学生在环境实验中心任助理,参与本科生、研究生的实验准备。这样不仅部分地缓解了学生经济困难,有效地培养了自立自强精神,而且在工作中拓展了专业学习深度与广度,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待人接物水平与个人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中实践育人的良好途径。
6.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专业实习和就业见习,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积极拓展与企业、公司的合作关系,建立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就业见习基地,引导大学生在专业实习、就业见习中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如环境专业学生通过参观污水处理厂、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设备公司见习等,在实践中发现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促进大学生自觉加强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的专业学习,更加注重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而做好准备与积累。
(二)结合专业特长开展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保证
1.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实践活动
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由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从入学到毕业对学生跟踪指导,特别注重引导本科生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高年级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导师在了解学生专业学习进展的基础上,适时地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实践活动,形成年级梯队,由学生结组开展,在科技实践活动中不仅促进了同学们专业学习的深化,而且培养了大学生协作能力的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加强,需要以制度形式加以明确,以激励措施推动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术科技上对本科生的引导作用,提升教师实践育人水平。
2.设立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在师资、场地、经费、学分等方面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提供支持
设立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支持大学生根据专业特长申报创新实践项目,对通过专家评审的项目计算学分,并予以奖励。成立本科生创新实践指导中心,由校领导及科技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人事处、财务处等有关部处和学院负责人组成,组织、领导和协调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由本科生创新实践指导中心制定管理制度,聘请导师团队,安排开放实验室,建立创新研究基地,开展项目申报、评审、验收。
突出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的专业特色,借助学科优势,组建导师团队,利用设备资源,打造精品项目,引导大学生在专业创新实践中积累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展专业水平。
3.选聘科研助理,鼓励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年级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积极倡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学校勤工助学的方式,根据专业教师对科研助理的具体需求,选聘具有一定科研能力高年级本科生担任科研助理。由符合选聘条件的大学生向专业教师提出申请,通过审核、面试的本科生,将以科研助理的身份加入到专业教师的研究项目科研团队或实验室中,接受专业教师面对面、手把手的科研实践指导,通过具体的研究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在某些科研优势较为突出的学科中,一些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高、科研项目多,可以从在校就读的本科生中选聘科研助理,吸收他们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科研实践中加以磨砺锻炼。
4.发挥大学生学术科技社团的积极作用,倡导大学生自主开展学术科技交流、实践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所学专业,成立大学生学术科技社团。大学生学术科技社团在校园支持下、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科研实践,邀请学科专家举行科研报告会,定期组织学术科技交流研讨,积极与专业教师沟通,参与项目、课题、实验,以高品质的社团活动激发同学们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带领更多同学在课外时间听学术讲座、做专业实验,提升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的能力在大学生中间形成参与科研、学好专业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学术科技社团不仅为大学生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而且也锻炼了社团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聘请德才兼备、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有利于社团的发展。
5.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于工科大学生,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同时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高校与行业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在企业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安排大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一年,按照企业实际要求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的共同努力。高校积极要加强与工业企业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在教育过程中精心组织计划实施,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6.选聘具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的辅导员,在学生活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辅导员选聘时,最好能够做到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专业一致或相关,有利于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各项活动中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特长。辅导员熟悉了解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够更为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一展身手。
在现行条件下,鼓励辅导员了解熟悉所带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在具体活动前向专业教师咨询请教;或聘请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结合专业特色提出可行方案。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须全社会给予支持、形成合力
结合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开展科技文化类、社会服务类、综合应用类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优质平台,能够有效服务于高
等教育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需要正确的观念导向、社会各界的支持。
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需要坚定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需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育人不仅需要高校的积极努力,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只有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实现工作目标。
第二,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需要制度的有效保证、资金的足额投入。
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需要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制定全面的工作制度,落实高校、企业、社会等的具体责任,形成互相衔接、彼此促进的系统性制度,合理增加实践时间,保证资金足额投入,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三,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需要建立考核机制、加强激励措施。
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需要对高校、教师、学生、企业等分级制定考核机制,根据各级实践育人考核评价办法,确保实践育人工作顺利开展。通过示范表彰等形式,加强实践育人激励措施,鼓励全社会大力支持,鼓励高校有效落实、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积极参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突出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将学习与实践相统一,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责任感,而且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实践能力。因此,提倡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发挥所在学科的师资、教学、科研、实验等各方面优势,开展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利措施,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于光.高校和谐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校朱正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