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张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导言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而且是经济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资本论》对人类思想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资本论》所发现和阐述的一些原理,或者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先驱,或者被现代经济学所重新发现并以某种形式重述。
1.《资本论》的贡献
1.1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1.2剩余价值理论
1.3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真正完成了经济学上的革命,建立起从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理论体系。《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从而能够科学地、首尾一贯地对资本主义经济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预见。同时,《资本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层次的一系列规律。这些成果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而且适用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提供了一个从理论上再现复杂的经济体系的科学范本
2.《资本论》的影响
2.1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创立者是前苏联经济学家费尔德曼,费尔德曼是根据《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来建立经济增长模型的。费尔德曼的模型是在1928年,哈罗德的模型是在1939年,多马的模型则在1946年。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实际上是一个增长模型。 2.2动态经济学
卡莱茨基将不完全竞争与就业理论联系起来,先于凯恩斯创造了有微观基础的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宏观运行分析的宏微观相统一的动态经济学,被誉为预见了“凯恩斯革命”。卡莱茨基的体系胜过凯恩斯体系,但卡莱茨基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础的。“卡莱茨基学习的惟一的经济学就是马克思经济学。”(罗宾逊,1969)。
2.3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的创造者,大多接受过马克思经济学,受过马克思经济学的影响(科斯等人的阅历)。“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诺斯,1991)。
2.4企业理论
2.4.1企业不同于市场
企业内服从权威,企业外等价交换。这是两类不同的分工。 2.4.2交易费用
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分工在于节约这类费用。 2.4.3规模经济
资本通过价格低廉化展开竞争,大企业有竞争优势。 2.4.4企业制度的演进
包卖商——工场——工厂——公司,所有权与职能的分离。 2.5创新理论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实际上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创新机制的理论。熊彼特明显受到马克思的影响。
2.6新增长理论
2.6.1知识内生性生产函数
1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3页。)令L为劳动生产力,则LF(A,Sp,Ps,Pm,N),令Q为产出,则劳动生产力可等价地表示为:QF(A,Sp,Ps,Pm,N),且dQdF0。其中A,Sp,Ps,Pm分别是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显然,这是一个标准的内生性生产函数(参见张衔等,2001)。
2.6.2决定经济增长的历史文化因素 2.7产业后备军理论
失业的必然性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节作用,通过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而实际上被渗入到当西方宏观经济学。“效率工资假说”,夏皮罗—斯蒂格利茨模型实际上肯定了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否定了只存在自愿失业的新古典主义教条。(左大培,2002)。
3.《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3.1《资本论》的方法
生态价值研究。主张应当按照马克思用辩证法阐述价值和使用价值关系的做法,在生态经济学研究中也应当以辩证法为基础,来阐述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Burkett Pual:“The Value Problem in Eoological Economics:Lesson from the Physiocrats and Marx”,2003)。
3.2凯恩斯革命的含义
萨伊定律曾长期统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而萨伊定律正是詹·穆勒买卖必然平衡的教条。马克思证明了商品内在矛盾必然导致买卖脱节,证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危机的必然性,否定了萨伊定律和穆勒教条。
在西方经济学,直到凯恩斯革命才否定了萨伊定律。尽管凯恩斯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的学生罗宾逊试图说服凯恩斯用马克思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凯恩斯当时所遇到的难题,凯恩斯也没有改变对马克思的看。但凯恩斯在写作他的《通论》时发现,马克思对资本周转的重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企业追求的是货币利润而不是产出商品这个实事的强调,给了后人如何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如何去批判古典经济学特别是萨伊定律最好的启示(Sardonil,Claudio 转自Harcourt,G.C. “Contemporartary Capitalism and Keyness General Theory”,2000.)。显然,凯恩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马克思的理论。
3.3非正式组织与人力资本
霍桑实验证明,非正式组织以平均耗费为标准控制企业效率。人力资本理论将经济增长中不能解释的部分归结于人力资本的作用。这些实际上证明了人力资本、员工、员工总体创造价值。通过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回到劳动价值论。
3.4激励相容性(incentive compatibility)合约
激励相容性问题是现代企业治理中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理论证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不可能产生充分的激励,并指出了现代企业的基本矛盾。新制度经济学的团队生产理论以另一种方式证明了马克思的分析。
3.5收入分配理论
3.5.1由生产的制度结构决定。丁伯根以实证方法否定了边际生产力分论。(丁伯根,1991;张衔,2003)。
3.5.2克莱因的工作(“有效需求与就业理论”)
结论是马克思的模型优于凯恩斯的模型:与凯恩斯模型相比,马克思的模型提供了更的信息。在马克思的模型中,其完备解总是给出消费品需求、生产资料需求以及就业需求,而在凯恩斯模型的某些形式中,完备解仅仅给出消费品需求和生产资料需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为业和生产资料)决定了供给。因此,马克思模型具有总能给出需求和供给的全部条件的优点。一般来说,凯恩斯模型没有这样的优点。
应当指出,本人(克莱因)应用了各种各样的统计方法来估计马克思模型的参数,结果发现估计出来的参数在大小上是非常合理的,而且,模型与观察数据拟合得非常好,除了小小的随机误差外,实际上工人和资本家的行为与马克思模型所给出的行为是一样的。„这一模型不是纯主观臆测出来的。(1947,2000,P274~276)。
3.6泡沫经济
2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所揭示了衍生资本、虚拟经济与实体资本、实体经济之间关系,在当代具有重大意义。西方经济学关于泡沫的研究实际上是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某种重述。
V。dVdt,V(t)为一项金融资产在时间t的回报率、令r(t)、y(t)、收益和资产值,则ryVVVrVy得到 解微分方程Vr(s)dsV(t)Ae0V(t),tA为任意常数
r()dtsV(t)中的第一项即为投机性泡沫,第二项V(t)y(s)etds为资产的基本价值,即资产预期收益
的贴现值。参见J·Tobin and S·S·Golub(1998)。这里的资产是原生性的。
3.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
《资本论》所阐述的市场经济运行原理是普遍适用的。
马克思的贡献与影响使马克思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是必然的。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的论述
第一卷第8页。 英文:“In this work I have to examine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corresponding to that mode.”
2.学术界的理解
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应当联系整个《资本论》体系来理解马克思的论述。简言之,《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生产要素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和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因此,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的总和。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论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生产与分配和关系的论述,《资本论》的逻辑体系。马克思在其他著作中的论述。]
GWGWAPWG PmA这种结合方式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这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占有方Pm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生产资料作为资本,劳动作为雇佣劳动的结合方式。
由此决定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使生产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成为雇佣劳动过程,形成了生产资本、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等经济范畴;决定了流通过程实际上成为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分配过程成为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
4.现实意义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卷第8页,第19—24页,导言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全集》第46卷(上)第37—46页)。
1.方法论的基础或指导思想(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
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
1.1历史唯物论
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经典表述: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在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
3
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第一,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特定的经济形态,不是生产一般。生产一般不能解释特定社会的生产。广义经济学要研究人类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这也必须以对各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为基础。
第二,经济规律、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的理论化,它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特定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生产。因此,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
第三,经济行为人(“演员”、经济单位)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其本质只能是社会的,他的行为规则与行为选择最终要由他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来说明。
1.2辩证唯物论 强调:
第一,揭示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注意研究客观现象的一切联系和方面。
第二,在研究对象的运动中,在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中,把握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每一个经济范畴都反映着一种运动,表现为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转化。
第三,注重矛盾分析。矛盾即对立物的统一,这是运动的根据。分析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分析矛盾。
2总体方法论——科学抽象法
马克思的论述(《资本论》第一卷P8,导言第三节)。 ①为什么必须采取抽象法。
这里所说的抽象和具体,是就范畴的规定性而言的。规定性简单的范畴是抽象的范畴,而规定性复杂的范畴是具体的范畴。从逻辑上看,研究复杂的具体的范畴,必须从简单的抽象的范畴开始。为什么分析经济形式必须用抽象力?因为任何经济形式,都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是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运行的。因此必须借助于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分析经济形式时,首先要从最简单的规定性开始,暂时撇开更复杂的规定性,当把经济形式的最简单的规定性弄清以后,再将更进一步的规定性考虑进来,即把原来舍象掉的因素引人研究过程,这样,就能逐步达到对于具有丰富规定性和多样性因素构成的经济形式的科学认识。这一过程,也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经济活动离不开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最终受人的利益支配。这使得一些对自然科学研究来说有效的手段难以顺利运用于经济分析。
(讲稿P5—6)。
②运用科学抽象法进行研究的目的。
③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或思维的运动过程(基本步骤)。
具体——抽象——具体
(讲稿P6)。
④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的特点。
辩证逻辑: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 规范分析相结合
(讲稿P6—7)。 ⑤叙述形式。 (讲稿P7)。
4
3.《资本论》中具体方法(思维方法)
十分丰富,主要有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的方法、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具体与抽象相结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质量统一的方法、中介分析方法、归纳与演释相结合的方法等等。
有些前面已有说明,因此,主要介绍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中介分析方法、归纳与演释相结合的方法。
4.《资本论》中具体方法(技术方法)
主要有统计方法、模型方法、数理方法、数学方法。几个例子:
mVmv①剩余价值规律: m M
vaknaMf(A,T,m),MA0,MT0,Mm0
当dAdt0时,则dmdt0,或dmda0,s.t.a或tT(maxT) 当dmdt0,dvdt0时,dMdV0
②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理的增长含义:W1C1V1M1
W2C2V2M2 M,CV,则Wf(M,CV)
③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理的动态解释: wcvm
令生产资料消耗系数为accw,则:
wtacwt1vtmt
为方便讨论,假定每年的直接劳动消耗与初始年的数量相同,即vtmtv0m0,第一年没有生产资料,
于是各年产值为:
w0v0m0w1acw0(v0m0)(v0m0)(1ac)2w2acw1(v0m0)(v0m0)(1acac)
2twtacwt1(v0m0)(v0m0)(1acacac)vm01ˆt0(v0m0)。由于|ac|1,于是limwt令满足均衡的产出为:,对均衡的偏离为:wt1ac1acˆtwtwtwtwv0m0vm0t,,解得wtac wtacwt1,wtacwt1(v0m0)0w0。
1ac1acmmvpppvmmv,dpdmdvdkdmdv2dk ④利润理论: pvckmvkkkk5.研究现状
马克思方法的再发现: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均衡分析
6.现实意义
(讲稿P7)。(专题讲稿“4.”)。
三、《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1.《资本论》第1卷的体系结构
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 体系结构
共7篇25章,以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为基本范畴展开分析,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1篇:劳动价值论(狭义) 第2—6篇: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5
第7篇:资本积累理论
2.《资本论》第2卷的体系结构
研究对象:资本的流通过程 体系结构
共3篇21章,以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为基本范畴展开分析,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1—2篇: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3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3.《资本论》第3卷的体系结构
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体系结构
共7篇52章,以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为基本范畴展分析,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1—3篇:利润平均化理论
第4—6篇: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理论 第7篇:价值生产与价值分配理论
4.从理论上再现具体
价值—价格—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地租
资本一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土地所有权 市场竞争的制度结构—市场竞争的作用机制
四、学习《资本论》的方法与要求
1.以导读为主
2.两本教材应有阅读重点 3.注意思考题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