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症之后的遗留症状,临床上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运动障碍为主要特点,俗称“偏瘫”或“半身不遂”。中风相当于西医学“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就是“急性脑血管后遗症”。中医学认为中风后遗症多属气虚血瘀,脉络阻滞,筋脉失养,以至于萎而不用,发为失语及不遂。西医学把中风后遗症也就是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分为五类,其中前两类可自愈,从第三类到第五类就属于推拿治愈的范畴。具体如下:
(3)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多在紧张、激动、大便及从事剧烈体力活动时发病,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障碍,严重时出现昏迷。经救治病情趋于稳定,除昏迷解除外,其余临床症状任然存在。
(4)脑血栓患者多有高血脂或脑动脉硬化等病史,多在睡眠休息等安静状态下起病,特点起病症状多较轻,后逐渐加重。
(5)脑栓塞患者多有风湿性心脏病史,或有手术、外伤、骨折等病史,特点是经救治后所留下的临床病理症状,如五官四肢的功能减退程度轻重不一。
【病案】:姚某、男、60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伴一侧肢体运动不利入院治疗。
1、诊断标准:根据CT检查和肌力分级的评定标准,患者脑部出血40多毫升,导致左侧上下肢体完全瘫痪,并伴有口角流涎。我给他诊断为脑溢血后遗症半身不遂。
2、治疗过程:半身不遂初期,医者站在患者患侧用手抓住患者瘫痪的上下肢抬离床面一定距离后,医者抓握患者瘫痪上下肢的手,松开,让患者的上下肢随着重力自然下落到床面。如此反复一段时日,就到了推拿治疗半身不遂的中期患者便可以做自主抬举上下肢的动作。当患者自主运动患上肢的时候,一定要让患者采取坐位式,然后患者做患上肢上举、后伸、旋后动作;当患者运动患下肢
的时候,患者要平躺,做直腿抬高和屈膝、伸膝动作。这时由于患者的患肢气血循环及其缓慢,而且不通畅,还有淤堵,故此患者的患肢十分的沉重。无论是给患者患肢做被动运动的推拿医生,还是给患肢做自主运动的患者本人,都非常吃力。那些年富力强,30多岁到50多岁的,腿部肌肉丰厚的中青年患者,做患肢自主运动的时候,显得更加吃力呈现出龇牙咧嘴的状态。中医治疗疾病,注重医患结合,因此,推拿大夫就要耐心的不断的反复开导鼓励患者,一定要坚持做患者的自主运动锻炼。当患者的患肢抬举动作能达到十几或二十几个的时候,就要让患者下床开始做起立动作。患者坐在床边,双下肢下垂与地面,穿上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比较大的防滑鞋,患者家属帮患者把两足平放于一条水平线上,两足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然后推拿医生站在患者的健侧,伸手握紧患者上臂,让患者便开始做起立动作,这时要叮嘱患者要双足用力踩实地面。患者家属要纠正患者患足尖不自觉的翘起,或患者足一侧抬离地面。这是患者做体力运动的重心在健侧,因此患者在做起立动作的时候,身体是倾斜的,样子是吃力的,同时患者的身体还在左摇右晃,患者站立时双下肢一定要伸直,让患者持续站立一定时间后,再慢慢坐回到床边。如此反复几遍,连续几天,患者的患下肢逐步从无力状态变为有力状态,所以患者的起立动作会逐渐变得轻松自如。在患者在做起立动作的时候,身体也不再倾斜、不再摇晃。这时患者已经能稳稳地站在地上了,同时推拿治疗半身不遂就已经进入到后期。患者可以拄着拐杖或者扶着栏杆做抬腿迈步向前走的练习。这个时期患者的半身不遂的症状日趋消退,半身不遂康复的速度似乎加快,患者康复出院指日可待。
2、临床治疗:中风偏瘫早期,患者仰卧于床上,指揉流口水的一侧面部3分钟,点按颊车穴、地仓穴、承浆穴、颧髎穴、兑端穴等均30秒。在患者瘫痪的上肢做滚法2分钟、搓法1分钟、揉法5分钟、拍法2分钟等,点按极泉、曲池、手三里、尺泽、合谷等穴各一分钟,然后做曲腕曲肘上举外展等动作。瘫痪下肢做推法1分钟、揉法5分钟、拍法3分钟等,点按气冲、足三里、解溪等穴各2分钟。做直腿抬高和踝关节、脚趾关节的屈伸动作动作;患者侧卧,上肢部做点按缺朋、拿肩井,患上肢做背伸后伸动作,患下肢做滚法,点按环跳,风市穴;患者俯卧,做推、揉、滚、拍法,按揉大腿,拿揉小腿,点按阴门、委中、承山等穴,做小腿屈伸动作。在中风偏瘫的中晚期,以动法为主,医者根据患者
的具体症状。比如患者一侧嘴角流口水,就让患者反复做用力抿嘴动作。若是患者眼睛闭合不全,就让患者反复做用力闭眼动作。瘫痪的上下肢也要做反复抬举动作,从最初的3到5个循序渐进的增加。患者每做一组动作,医者就要给他们做几组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的手法动作。
3、治疗原理:在瘫痪上下肢做推法能增高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梳经活络的作用。在瘫痪上下肢做揉法能起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在瘫痪上下肢做滚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在瘫痪上下肢做拍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搓瘫痪的上肢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点按瘫痪部位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在患处做拿法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做瘫痪上下肢的屈伸、内收外展、上举后伸等动作,具有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有利于神经传导路的恢复与通畅。医者给患者做肢体被动运动的时候,疏通激活的是患者的感受器到传入神经到中枢;而患者做肢体主动运动的时候,疏通激活的是患者的中枢到传出神经到效应器。
病案2 患者女58岁,因自己感觉腋下夹着,一个如同大碗似的东西,很不舒服入院治疗。这属于中风偏瘫的轻型,所以简单做一些常规手法。如推法、拨法、压法等的手法。而后在腋窝处重点点、按、揉、压极泉穴。因为臂丛神经主要分布于锁骨下部,在腋窝内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侧束。其中肌皮神经发自外侧束,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正中神经发自内侧束和外侧束两根,合二为一成一条神经。随肱动脉下行,行于前臂正中。神经丛的上面就是肌泉穴也是腋窝的正中间,故而在此部位针对性的做手法,有利于解除患者患处的麻木。最后再做一做患者患肢的牵拉摇动拔伸法。严重者还可以在患者麻木处做力度适宜的掐捏法。切记要事先与患者沟通好,避免患者会错意,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矛盾,从而影响到对疾病的及时治疗。
另外针对患者的流口水、饭菜卡顿在患侧腮帮子和牙齿之间的这一情况,推拿大夫要揉按患者患腮部位,同时要让患者反复做用力张嘴,抿嘴的动作。因为此处有腺体分布,通过推拿大夫的揉按,配合患者张嘴抿嘴的动作,可以解除该
处於堵,使该处麻木的腮部恢复正常的气血供应,从而解除流口水、饭菜卡顿的症状。
4、讨论: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故血随气而运行,所以损伤后气虚则血脱,气破则血走,气截则血凝,因为该患者脑溢血40多毫升,处于中医所认为的气破血走、气虚血脱、气截血凝的病理状态,导致了部分面部、肢体的神经血管阻滞,气血循环不畅,致使身体抵抗力下降,风寒湿邪气趁虚而侵袭该病体,所以部分面部关节及一侧肢体关节运动功能失常、甚至关节变形。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萎。”因此运用推拿疗法来治疗半身不遂,愈后良好,因为推拿疗法能对症治疗。首先推拿疗法能疏通神经血管阻滞,恢复气血通畅无阻,提高身体抵抗力以达到祛除风寒湿邪气,尽量改善关节的活动度,从而使病体达到康复。这就是我运用推拿治疗半身不遂的经验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