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单元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 B.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C.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 D.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之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国亟须寻求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来满足其工业发展的需要,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这正是费正清所说的“现代历史发展大潮”。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必然的,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的必然结果。故D项正确。
2.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发动了鸦片战争。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并能反映上述动机的是( )
A.中英协定关税 C.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B.赔款2 100万银元 D.派兵保护各国使馆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动机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故A项正确。
3.“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本题选C项。
4.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 )
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B.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 C.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 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
解析:选A。依据材料“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的打击,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之事实为下策,故A项正确;列强保留清政府外壳,可以说明其“以华制华”的方针并未失效,故B项错误;“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
- 1 - / 9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复习卷:第1-10单元
与材料“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不符,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国家肢解的危险,故D项错误。
5.武昌起义后,南北议和达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袁世凯掌握了清朝全部统治大权 B.清帝宣布退位
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 D.立宪派和旧官僚主张妥协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选举袁世凯做大总统。所以武昌起义后南北议和达成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本题选C项。
6.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解析:选B。由礼部的“采风使”的任务不能判断礼部具有监察职能,故A项错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体现政府关注民情民意,故B项正确;文化建设内涵太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儒学的地位,故D项错误。
7.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B.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演变的过程。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和南方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此时,北方出现了契丹(辽)政权;之后北宋取代后周政权,并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与辽和西夏并立;12世纪初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后来灭辽,与北宋和西夏并立;1127年,北宋被金攻灭,宋高宗建立南宋。故答案选D。
8.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C.经济重心的转移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文化有重要影响,本题中明朝儒学家籍贯主要集中在
- 2 - / 9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复习卷:第1-10单元
江南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密切关系。隋唐时江南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南移;明清得到进一步巩固。本题选C项。
9.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的重视 D.重农抑商的政策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和功能变化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汉代对商业活动严格限制,唐朝实行坊市制及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的空间、时间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早市,而且商品经济向农村发展,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项。
10.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解析:选A。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认为心是本原,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要外求。
11.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可以判断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故A项正确。B、C、D三项从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12.老子和孔子的主张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主要是( ) A.用政治变革代替军事战争
B.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 C.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力求回避矛盾 D.在教育思想上都承认私学的重要意义
解析:选B。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相同点。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老子强调回到小国寡民,孔子强调维护周礼,为政以德,这都是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答案为B。
13.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
- 3 - / 9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复习卷:第1-10单元
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
A.经济繁荣 C.文化统一
B.国家统一 D.百姓安居
解析:选B。本题考查秦统一全国。“海内皆臣”的意思是四海之内都臣服了,四海是指全国,因此“海内皆臣”表明秦朝国家统一。
14.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
A.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相关历史阶段特征的了解与把握。秦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设立郡县制。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此后,长期影响中国思想界。
15.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C。《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16.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的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由此可知( )
A.陈独秀反对学生的爱国行为 B.爱国主义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旋律 C.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 D.五四运动的浪潮阻碍了社会发展
解析:选B。材料说明陈独秀的主要意图是号召要理性爱国,不能盲目蛮干。这说明当时爱国主义成为一股潮流,出现了非理性的爱国,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陈独秀反对学生的爱国行为,其反对的是非理性爱国,故A项错误;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早已有之,故C项中“产生”表述错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没有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故D项错误。
17.“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 4 - / 9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复习卷:第1-10单元
C.国民党一大
D.同盟会成立大会
解析:选A。解答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董必武的身份;二是会议的地点——南湖;三是时间信息:1961年,四十年前。由此可知这一会议是指中共一大,A项正确。
18.邓小平指出,百团大战“破坏了敌人进攻重庆、昆明、西安的计划”。这一阐述( ) A.凸显了百团大战在八路军抗战全局中的意义 B.说明了百团大战体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征 C.强调共产党敌后战场是全民族抗战的主战场 D.表明共产党领导军民取得正面战场重大胜利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是战略相持阶段,以敌后战场为主。百团大战属于敌后战场的抗战,其破坏了敌人对重庆与昆明等地的进攻,说明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配合,体现了国共合作的特征,故B项正确;“凸显了百团大战在八路军抗战全局中的意义”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百团大战的战略意义,并没有提及中共敌后战场是主战场,故C项错误;百团大战属于敌后战场,故D项错误。
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解析:选B。由时间信息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解放战争获得胜利的前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这说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阶段已经基本结束,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的时间为1927-1937年,故A项错误;工人和农民一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0.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要对此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解析:选C。题干中,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思想”并非自己一个人创造的,自己只能算“毛泽东思想”的代表,如果把“毛泽东思想”看作是他一个人的成果,那么其就不可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其强调的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个人成果。故C项正确。
2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党的八大也曾对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了分析。对这两次会议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根据具体国情做出了正确分析 B.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都基于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 D.都促使了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 5 - / 9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复习卷:第1-10单元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九大。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都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正确的分析,故A项正确;中共八大对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分析,但会后没有坚持落实中共八大的精神,没有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B项错误;中共八大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两次会议都没有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
22.《人民日报》对某一会议评论道: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该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C.26届联大
B.万隆会议 D.上合组织会议
解析:选B。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故A项错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指的是万隆会议,故B项正确;材料的会议涉及的是亚非人民,不是26届联大,故C项错误;材料的会议涉及的是亚非人民,不是上合组织会议,故D项错误。
23.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 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财政困难依然严峻 C.产业结构趋于均衡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八字方针”的推行
解析:选D。本题考查“八字方针”。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 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是“八字方针”推行的结果,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财政困难的信息,且财政困难不是商业机构人员调整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本身就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一种表现,故B项错误;产业结构趋于均衡属于结果,故C项错误。
24.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逐户核定企业的利润指标,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其目的是( )
A.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 D.促进多种所有制发展
解析:选B。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材料中“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的举措有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于1992年提出,故A项错误;1993年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C项错误;该措施并未触及所有制问题,故D项错误。
25.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 )
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解析:选B。材料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都强调了党和人民的紧密联系,其本质思想都是代表
- 6 - / 9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复习卷:第1-10单元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位领导人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民理论,这体现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特点,但这是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并非共同本质思想。本题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未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材料二 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钱宾四先生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4分)
解析:(1)据材料一“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澌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等信息作答。(2)第一小问含义,据材料二“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小问原因,从贵族政治的弊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选官用官制度的实行、统治者自身的需要等方面回答。 (3)作答时要一分为二地评价“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答案:(1)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
(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
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 (3)影响: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
27.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7 - / 9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复习卷:第1-10单元
(1)图一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纲领为什么具有空想性?图三所反映事件的纲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纲领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2)哪两幅图可以形象地说明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6分) (3)图五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何在?(4分)
解析:第(1)问,先提取图片提供的信息,然后结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和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相关史实加以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终点是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的结束,以此来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即可。
答案:(1)图一:太平天国运动。
原因: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图三:三民主义。
共同点:都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图二和图四。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年份 1952 1958 1959 1961 1962 1984 1990 材料二 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 产量 16 392 20 000 17 000 14 750 16 000 40 712 43 500 - 8 - / 9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复习卷:第1-10单元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指出20世纪80年代引起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问,据表格数据按照时间纵向比较,按题干要求的两个时间段分析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第(2)问,应首先注意抓住材料主题——“城乡收入差距”,再依据图中两个关键时间点“1978年”“1985年”,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来分析。
答案:(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特点——农业生产大幅下滑。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原因:1985年以前,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因此得到了较大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减小;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搞活了城市经济,城乡收入差距又逐渐拉大。
- 9 -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