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居民的海洋民俗生活
长期以来,人类大多脚踏着坚实的土地,在地面上耕种,在地面上做工,在地面上衣食住行,在地面上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在地面上编织着家族与社会,在地面上演绎着悲欢离合而又丰富多彩、可歌可泣人生。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限的观念,人类对于海洋方面的研究多得数不胜数。比如海上丝绸之路、海外交通、徐福东渡、郑和下西洋、海岛渔塔、青岛文化、泉州文化、潮汕文化、闽粤文化、妈祖海神等等。海洋的民俗生活也是充满价值性的研究。
海洋的生产习俗:
建造新船时,要用上等樟木精制一对船眼,呈扁平半球形,比例要严格,船眼睛的大小即直径与船体“龙骨”的长度成特定比例。而船眼睛的眼珠与眼白又有适当的比例,后者约为前者的三分之一;再次是眼珠和眼白的位置。打鱼的渔船,鱼眼睛的眼百在上,眼珠朝下,这样便能直观海底,观察到鱼虾的位置;运货、收购鱼虾的船,船眼睛的眼珠朝前,眼白在后,便于船只定住进港目标,不致迷失方向。新船赴水时,要用三牲福礼向船关菩萨“祝福”。金塘流网船和枸杞等地的小对船供奉女菩萨,大对、背对、大捕船上供奉男菩萨。船关
1
菩萨两旁有两个木雕小神像,一个叫顺风耳,一个叫千里眼。“祝福”除渔船赴水时进行外,每汛出海时也要进行,渔汛结束时还要“散福”。每次“祝福”或“散福”,都要用猪头、全鸭、鲜鱼作供品。供毕,由老大从猪鼻上割下一块肉抛人海中,大伙才分食。近洋张网渔民,则于每年立夏、端午、重阳节,到张网桁地“祝福”。
祭海:旧时,渔船每汛出海生产前,要在船上祭告神祗,向神明行跪叩礼后烧化疏碟,称为“行文书”。由老大捧一杯酒泼人海中,并抛少许肉块人海,叫“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这天,船上众人忌讲不吉利的话,不许吵架。
船头拜北:即在船头朝拜北斗星。冬季,上岸的渔船船头一律朝北。当火把绕船的时候,船主在船头设香案,摆供品。而后敲响六面铜锣,点亮四盏红灯,升起两面三角神旗。船主在雄浑的锣声中点着香炷,跪在船头向北三叩首。祈求北斗星来年渔船下水继续为其指引航向,逢险化夷。
跑火把:老世年间,北塘养船户在大年三十子夜时分,把用绳捆好的芦苇把子点着,由两个人扛着先跑遍各庙,而后再跑到河沿,绕着自家的渔船跑。这就是跑火把。那时,每养一只船要两支火把,火把是渔船的两倍。成千近万的火把一齐出动,把渔乡的除夕夜照得如同白昼。火把由铜锣开道,神旗和纱灯导引,火把在后面紧紧尾随。各路火把窜街越巷,此没彼出,其景如龙腾蛇舞,热闹非常。上香时,各庙的庙门洞开,明灯高悬,迎接火把。船主依次在各庙进香后,再跑到河沿绕着自家渔船边跑边喊:“大将军(大桅)八面威风”,“二将
2
军(二桅)开路先锋”、“船头压浪”、“舵后生风”等吉祥口号。直至火把燃尽。
血 网:血网是指用猪血蒸染渔网的过程。旧时的渔网多用棉线或麻线结成。渔家为增加渔网的耐用性能,从生活积累中,想出血网的办法。血网采用猪血而不用其他牲畜的血液,是因为猪血腥味较大,撒在水里,能吸引鱼虾上网。
鸣锣惊鱼:是北塘渔民在海上围网打鱼的一个习俗。这种生产方式多用于大量捕捞黄花鱼的季节。渔民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当黄花渔汛期,拉网这种方法用于捕捞鱼群效率太低,便想出了用片网围剿的办法。即两只渔船各系网的一端,下网后分头作圆形围绕。合拢时,锣声大作。同时,两船人一齐高喊:“一网打两船!”场面十分壮观。鸣锣的目的在于惊鱼上浮。锣声中,被围在网内的鱼群闻声游上水面。届时,船上的渔民及时收缩围网底部,把围网缩成一个敞口的袋形,以防止鱼群从底部逃脱。有经验的渔民,用这种方法捕鱼,鱼群找得准,真能一网打两船。
娘娘庙里挂帆船:旧时,北塘地区的渔民为求得自家人船平安,按自家船的样子做成小帆船,挂在娘庙里的房梁上,表示把自家船放在娘娘的保护之下。大沽地区的娘娘庙多为天妃宫。因为天妃(林默)是为了拯救海上遇难的父兄死后成神的。这种舍己救人于危难的神灵,最为渔家所需要。这是渔民在天妃娘娘庙而不在其他庙宇挂帆船的原因。每逢每天刮起大风,陆地上的亲人便都往庙里跑,看看自家的小帆船船底是否潮湿。倘若船底潮湿,表明娘娘驾着小帆船搭救自
3
家的亲人去了。于是四处奔走相告。在宣扬神灵的威力中,得到安慰。
海洋的生活习俗:
渔家女穿棉的习俗:大沽地区渔业生产季节为每年的开春至小雪。到了小雪季节,渔船便纷纷上岸了。这时,女人们可以开始穿棉了。倘若有渔船被困在海上或外埠,不能回家过冬,这只渔船上所有渔民的家属,特别是已婚女子,天气多么寒冷身上也不能着棉。表示与在外的丈夫同寒共苦。
迎头鬃:从前,有些渔村在渔汛结束后,要评出产量最高的渔船,并择吉日举行仪式。洞头闽南语区称此为“迎头鬃”。被评为头鬃者,渔行主奖给红包和头鬃旗。以锣鼓鞭炮送到老大家。船老大则摆酒请客。席上,船老大坐大位。宴后一起将头鬃旗送到船上,插在船头。
除夕夜观年景:子夜时分,除旧迎新之际,养船的人家都要发神纸。之后,全家老少跑到院子里观天望风。倘若满天星斗,风平夜静,便高兴地喊一声“好天!”这一年,人船平安有天保佑了。这时,若是听见了猫叫,因应了“猫叫有鱼”的说法而喜出望外。认为明年一定是个好年景。
挂衣寻尸:寻找失水者尸体,要用死者生前衣服绑在竹竿上,插在船头。海洋船只一发现尸体或听到泪息,即辗转传告。
公婆船:亦称水上人家,多为一船一户;也有一户两船,父母子女共同生活,颇为和谐。公婆船在内问或江中撒网捕鱼,以捕获物换粮食和烟酒。他们平时不大登岸,风风雨雨都宿船中。从前温州城内,河道密布。河网旁民居毗连,公婆船进入小河后,不好撒网,即敲起
4
竹梆乞讨。如逢年书,船泊东门港,由男人留守,女人(公婆船奶)携小孩上岸,沿门求艺。一到元宵,便在船头摆设祭品,祈祷神灵保佑新年安吉丰收。祭品中除捕获物外,还有讨来的铜钱和年糕,喻“财源旺,年年高”,这种水上渔家,清时来自福建,数十户,民国末期绝迹。
海洋生活禁忌:
俗语:“脚踏船板三分命。”船工、渔民在海上生活日子长,难免遇风浪及其他险情,心里常存不安全感,因而产生各种禁忌。如在讲话方面,不说带有翻、打、碰、漏、倒 、扫、顿、触、死之类的话(含同音字),按通例将讳字改读或改称,有独有切口。例如:扫帚—夫老爷刀、矮凳—狗儿、饭焦—饭连、斧头—快口、淘水—康潮、水—青山、碗—生存。
行为动作禁忌:饭后不许将碗反扣,人不能俯睡,不可用锅铲戳饭焦,不许用筷子在船板上顿。船家、渔民还忌妇女上船。新船下水到出海期间,船主不进妻子产房,连妻子经期也不能入内。渔船出海打桩,不能坐在桩堆上吃。捕鱼第一网拉上时,如网片被暗 礁或水下利物勾破,只用绳子扎起破洞,不能用梭子补,意渭第一次放网就要补往,往后经常要补破网。建国后,这些禁忌逐渐消除。
禁向邻船借物:渔船禁止向邻船借物件,意谓不夺别人财气;而当邻船缺乏淡水或其他必需物资时,则会主动给予帮助。接受帮助者有所回赠,一根木柴亦可。
渔家吃鱼的忌讳——中华渔俗:无论海洋渔民、还是江湖渔民,
5
都忌说“倒”、“翻”等词,忌做倒、翻的行动。吃鱼时,热情好客的主人以筷指鱼示请,待客人尝第一筷后、宾主才一道食用。吃鱼时不能挖鱼眼,吃了上片、剔掉鱼骨再吃下片。为此,总是由主人预早持筷,从鱼刺的空缝里伸进去,细心地拨拉出整块的鱼肉请客人食用。以此示范后,客人就会自动按此法食用、而不去翻鱼身。海洋渔民节庆吃鱼时,要老大先动筷其他人才能吃。老大吃鱼头,挡橹(舢舨小老大)吃鱼尾,渔捞手吃中段,不能吃错。曾发生过挡橹未吃到鱼尾,把橹板锯断的事,老板只能忍气吞声道歉。小孩吃鱼的规矩也挺多,有的渔民信奉:小孩吃了鱼头会捉鱼、吃了鱼尾会摇船、吃了鱼翅(鳍)会游泳,但吃了鱼籽会变笨、吃了鱼脸上的无情肉会小气;当捕到蟹时,则烧上一盆任由孩子玩耍取食。
海洋里还有着美丽的传说:
相传妈祖的真名为林默, 林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这一胎又是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
6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沿海居民延续着海洋文明,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海洋信仰传说都是民族社会的生活方式。海洋文化有着强大和旺盛的生命活
7
力,至今依然展示着不可逾越的功能,它是与人类文明互动的典范。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