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以局提出的“三个全面提高”为抓手,在“尊重和谐”核心理念引领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首位”的原则,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继续尝试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坚持针对“课程优化组合”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以科研拉动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从而构建和谐、均衡、精品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具有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的科研型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划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时代性原则: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相结合,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4、特色性原则:教学内容要适应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
5、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形成步骤:
第一阶段——升帆起航,驶入航道
第一阶段——2013年3月,是我校本课程建设史上的升帆起航期,为确保课程实施规范,从以下方面进行了规范管理: (一)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
组长:张桂萍(校长),主要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副组长由学校中层领导王宏和负责校本课程的万晓琨老师担任,委员会成员又三部分构成,一是教师代表,一是家长代表,再有就是社区代表。从校本课程实施教师中选取标准有创新意识、责任心强的教师5名教师代表。从学校家长委员会中选取2名家长有特长的代表,以及社区负责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人作为我们课程开发的顾问。
课程审议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促《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其他任课教师见下表: 年级段 低 年 级 中 年 级 高 年 级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 类 别 学科拓展 课程 课程名称 故事大王 创意画 快乐数学 儿童舞蹈(初级) 趣味围棋 国学小书苑 学科拓展 课程 快乐数学 沙石的艺术 电子校刊编辑 健美操 儿童舞蹈(中级) 趣味试验与发明 主讲教师 石建华 李丹 陆杰 张玉芬 刘双阳 臧俊芳 焦艳 张海岩 单艳艳 于彬彬 谢爽 王剑 副主讲教师 周艳丽 郑思萌 郭静 谷超颖杨慧 杨勇 王玉春 李美娇 胡娜 杨芳 闫美 臧囡 郭健铭 地 点 1.1教室 1.2教室 1.3教室 舞蹈教室 棋类教室 2.1教室 3.1教室 少队室 微机室2或5.4 雏鹰电台 阶梯教室 实验室 学科拓展 课程 快乐篮球 快乐数学 摄影与图像处理 陶艺 趣味创新与发明 童子军训练营 张江宁 王宏 彭浩 陈海波 杨军 单志磊 曹奕蕾 李萌 万晓琨 刘长鹤 谢宝 周丽军 李鸿雁 谢迎杰 董巍 单广菊 张淑娟 刘莹 孙佳 王雅靖 陆媛媛 常余 篮球场或2.2 5.1教室 微机1 青少年活动中心 青少年活动中心 4.1教室 3.3教室 3.4教室 4.2教室 4.3教室 电子琴室 小记者 小导游 朗诵与主持 声乐与合唱 电子琴演奏与欣赏 跨 学 段 人文艺术 素养类课程 儿童情境英语 乒乓球 王静 李迹 周丽 刘洋 5.3教室 少年活动中心 (二)、完善开发策略与管理
(1)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评估实施的可行性。
学校组织教师讨论、设计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学生需求。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教师自身特长,制定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校本课程科目共21门,根据学校在校生880人,平均班容量32人,这样设置也基本保障了班容量适当,教师便于指导。
(2)根据教师专长进行分班,按年级段开展相应课程。
以班级为单位统计学生选修课报名情况,(选修课为三个志愿栏,主要是为了避免选修课程班容量的过于失衡,教师不好管理。)由各教研组组长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统计汇总。根据选修课班容量,由原学生班主任对班容量大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配。
(3)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分工、讨论、研究,提前制定好各课程实施方案和计划。
每个学期的开学初,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成员都要提前制定好课程实施方案和计划。对于学生和教师都不喜欢的科目进行删改。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可考虑以A、B班的形式同轨教学。
(4)专任教师根据实施方案组织教学资料,经开发小组审议实施教学。 古人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我们的校本课程选修课不同于兴趣小组。因此,从组织教学方面,学校明确要求: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不但要传授学生某个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授之以“渔”,的过程中使之感受到“渔”之乐。
(5)经常性开展教学研究研讨活动,完善课程实施方案,追求实效的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每个学期,进行至少两次关于校本课程的研修活动,结合教师案例、反思进行研讨。同时建立校本课程教案检查和听课制度,使校本课程实施达到常态化、最优化。
第二阶段——教研并举,融入主流
第二阶段——2010年3月,是我校本课程建设史上的教研并举期,结合省县域改革课题,我校确定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优化组合实施研究》课题,结合课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课程管理,做好常态跟踪 (1)开学第一课,做好学生调整
开学第一次授课,难免有些混乱,尤其是对于872人同时选修的大学校,为了确保授课的有序性,科研处三位老师同时下到各个班级检查学生上课情况,对需要调整班级人数的学科进行了重新规划。低年级学生持久性差,第一次授课有70多名学生涌入《创意画》教室,我们立即采取分班教学的计划,将学生分成A.B班减轻班容量大造成的不必要的压力。同时对于高年级《趣味数学》学生无法适应《奥数》的学习这一现状,决定将高低两个年级段《趣味数学》进行撤并。同时,我们对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反思,着急全体校本课程教师召开了会议,了解老师们所交科目的班容量,帮助老师想应对的措施。 (2)常规课堂,做好推门听课
当课程基本进入常态化后,我们需要的就是质量的保证,为了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对课堂进行随机监控。对老师的授课进行推门听课,了解老师上课的状态及学生的表现。
(3)培训教师做好档案搜集(校本课程教研组管理)
以往我们在工作中忽略了督促老师做好资料的搜集,致使有些特色工作没有留下印记而成为遗憾,因此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重点是培训老师们做好课程档案的管理。通过教研组长培训、教师培训两个角度对如何进行校本课程档案搜集进行培训。同时通过平时督查教研组,落实档案的日常管理。 2、不断改进评价方式
1.规范学生评价表,重视过程性评价;
2.完善教师评价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授课情况,同时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
第三阶段——蓄势待发,认识升位
第三阶段——2010年9月是我校本课程建设史上的蓄势待发期,结合课题研究,在完善校本课程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精品课程”,打造精品教师队伍。 (1)再次调查,评估实施的可行性。
组织教师讨论、设计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学生需求。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教师自身特长,制定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校本课程。 (2)加强管理,重点审核纲要。
开学初,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成员提前制定好课程实施方案和计划。对教师上缴纲要进行逐一分析、点评,对纲要描述不细致的科目,进行诊断分析,并修改。然后上报教研服务中心进行审批。 (3)进行瘦身,学校整体。
为了使课程实施有层级性,更适宜学生发展的需要,科研处将原有课程瘦身为13门科目,学生选修课程时也通过科研处进行分班的整体把控,这样既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同时更便于科学、合理的安排生源。 (4)常态监管,提高课程有效性
为确保课程常态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班子组成了监管小组,在课程授课时间,分楼层对学生上课情况和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及时监督和检查,同时做好检查记录,使课程实施真正达到有效。 (5)做好精品课程,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A)、依托《淘宝环艺》,沉淀“绿色环保文化”
美术老师董巍在《淘宝环艺》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利用废弃物与学生一起装点校园,使校园中处处显现出“绿色学校”的独特气质。董老师在课程实施与社团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清点垃圾数量、进行分类统计,利用放学后时间对废弃物进行清洗,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现在,主题为“蒲公英”的雕塑矗立在校园最醒目的位置,“阳光下成长”壁画,把简陋的储藏室墙壁装点一新。育花路小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双手中真正成为“培育花朵的乐园”。 本学期,《淘宝环艺》课程已经在美术教师的探索下发展为跨低中高三个学段,有一定知识体系的学科,本学期,她们仍然秉承“变废为宝,创意校园”的理念,让校园环境在孩子们的双手上不断改变。
(B)、依托《足球训练营》,沉淀“快乐足球文化”
体育教师在组长单志磊的带领下,集思广益,拟订了《足球训练营》校本课程纲要、制定了特色体育课授课计划,成立了“三全足球社团”,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足球文化”的气息,校园联赛、课间活动、甚至是双休日、寒暑假,绿茵场上总会看到快乐的小队员与足球一起奔跑。在足球文化的熏陶下,孩子们的体能得到了锻炼,意志力得到了培养。两次市足球联比赛中分获第五、第四名,我校被市评为“体育足球特色学校”。2010年11月2日,在市区教育局、体育局领导的陪同下,“精英教练进校园亚足联教练训练日系列活动”在我校拉开帷幕,队主教练洪元硕走进我校对师生进行足球专业指导。随着校园足球的发展,
11月11日,在原“三全足球社团”的基础上,我们又在校园内启动了“校园足球小记者社团”,足球社团的网站将由他们和体育教师共同建设。今年12月中旬,电视台、中国体育报等五家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对我校一年来的校园足球活动进行专访,也将把我校校园足球文化推向又一个高潮。 (C)、依托校本课程,焕发社团生机活力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潜能与想象力被一再激发出来,在精品课程的拉动下,逐步完善了“绿茵足球小记者社团”、“足球宝贝健美操社团”、“滨城小导游社团”、“电子琴社团”等学生社团,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社团活动中得以丰富,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通过出勤、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学习成果四部分对学生进行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根据教师教案书写、纲要编制以及授课常规检查、档案收集四方面以学年为单位评选出优秀教师,结合期末奖励对教师进行评价。 第四阶段——精心打造,省级精品
第四阶段——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是我校本课程设史上的精心打造期,基于河北省县域基础改革项目试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优化组合实施研究”的研究工作,旨在“迎风破浪,与时俱进”地逐步把《淘宝手工》、《儿童创意画》课、《滨城小导游》、《电子琴》《快乐足球》这五门课程,精心打造成 “市级精品课程”。
在这一过程中,使精品课程呈现出如下主要历史性转变、改革性深化、探索性研究、创新中发展的广视角与性鲜明特点:
1.在教学目标上,精品课程必须具备层级化教学目标,在教师纲要中必须体现出适应不同年龄阶段段孩子发展的三维目标。为课程的实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师资配置上,本课程采用“老中青三结合,专业教师唱主角”的师资配置原则,让一批中青年教师活跃、成长在教学一线,成为校本课程的教学业务骨干。 3.在教学方式上,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和学生动手实践、外出活动、经济比赛等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广大学生理论学习、实践,皆有所获,相得益彰。 4.在教学模式上,已采用“考教分离”教学模式。所有教师全部采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并定期开展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观摩教学活动;
5.在教学质保上,不断改进对教师、学生以及课程的评价模式,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6.在教学内容上,精品校本课程,努力反映当今中国和世界教育创新的历史潮流、时代要求与学科特点,突破了传统模式。同时更应该成为提醒学校品位,体现办学思想、学校文化氛围的载体之一。
7.在教学学时上,精品校本课程,每周1学时,双周两节连上,但为了使课程能落实到实处,精品课程的教师应该结合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使课程最大限度的赋予实效性和趣味性。吸引更多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其中。
8.在学校支撑上 , 学校对精品校本课程给予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保证课程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