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已有许多研究成果,相应的翻译方法也基本得到认可。本文通过分析《城南旧事》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说明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应当使用适度,过度的异化会导致误译的发生。
[关键词]《城南旧事》;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
自上个世纪开始,大量的国外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来,同时,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社会,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外界也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输出既是建立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项任务,又是满足国际社会呼声的应然之义。文化的输出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自然地承担了文化输出的任务。从审美角度来说,文学翻译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内涵是否得到了有效传达。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文化负载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恰当地翻译文化负载词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学界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已经做了富有成果的研究。许多研究者从某个理论角度出发,找到文化负载词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其翻译方法。本文以《城南旧事》英译本为例,举例说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同时对此文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进行评析。
一、关于《城南旧事》英译本
殷张兰熙七十年代在担任《中国笔会季刊》(The Chinese PEN)的主编时,翻译了林海音《城南旧事》里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及《兰姨娘》等篇。为了译稿,殷张兰熙、林海音及齐邦媛三人定期聚会讨论,后来这种工作聚会变成了友情的分享,七十年代末期又加入了林文月教授,这每月一次的四人聚会一直维持了近二十年
不辍。《城南旧事》中的另外两篇《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由齐邦媛1985年车祸休养期间翻译,一九九二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了《城南旧事》英文版Memories of Peking, South Side Story[1],为目前唯一的一个英译本,且在国外英美等国的大型书店中均有销售,可见其在国际上是得到认可的。
二、《城南旧事》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对于文化负载词,译者在此文本中大致采取了归化和异化和省略的翻译策略。每种策略下有着几种相应的翻译技巧。
(一)异化的翻译策略
通过异化方法的使用,译者保留了原语文本的表达方式,传达了原作的情调和文化,给译文注入了异域情调的韵味,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着新鲜感。《城南旧事》译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翻译技巧。
1.音译。译者在翻译人名,以及文中主人公小英子取笑妈妈说话不标准的时候采用了音译的方法。
人名:宋妈(Sung Ma),秀贞(Hsiu-chen),英子(Ying-tzu),妞儿(Niu-erh)
(1)“妈,听你的北京话,我饭都吃不下了。二十,不是二俗;二十一,不是二俗录一;二十二,不是二俗录二……”[2]23
“Ma, your Peingese spoils my appetite; it’s erh-shih, not erh-su; erh-shih-yi,
not erh-su-lu-yi; erh-shih-erh, not erh-su-lu-er …”[2]166
译者此处采取音译,将小英子伶牙俐齿,活泼淘气的形象生动地传达出来了。
2.音译加注。针对中华文化特有的人物和事物,如神话里的人物,译者采取了在原文中音译,并在该页底部加注的方法,很好地保留和传达了原语文化,为译语读者提供了可以理解原语文化内涵的语境,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文化传达策略。
例:八卦[2]49,Pa-kua. (The Eight Trigrams, often used to ward off evil.)[2]183
封神榜[2]65, Feng-shen-pang(The Investiture of the Gods, a legendary novel written in Ming Dynasty, the background of which is in late Shang and early-Chou dynasties)
兰姨娘[2]80,Lan-I-niang(I-niang means aunty, a mother’s sister. But it is also used in reference to a father’s concubine, as in this story.)[2]217
3.直译。对于保留原作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特征,以及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方式,直译是一种绝妙的方法。
(1)30还没影儿呢[2]30: There wasn’t even a shadow of her then![2]162
(2)那是我俩的命根子呀![2]30: She is the lifeline of our lives![2]162
(3)眼前冒着金星[2]40: golden stars flared before my eyes[2]173
(4)“小鱼儿上大串儿”[2]85: “a small fish following a big fish onto a hook[2]224
(5)臭小脚[2]65: smelly small feet[2]201
(6)阎王爷,三叔,三婶[2]27:the King of Hell/ Third Uncle / Third Aunt[2]159
前面四个比喻的例子,生动形象,可以为译入语注入新的表达方式;“臭小脚”直译以及文中后面的解释,可以让译文读者了解到中国封建时代妇女的生活习俗。就“三叔”,“三婶”的翻译而言,英文中的“uncle, aunt” 涵盖了比“叔和婶”更多的称呼,而且英语中的亲属称呼语一般不会排秩序,因此,译文读者会感觉到不习惯,但是根据上下文,译文读者可推理出中国人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与他们逐渐接纳和了解中国文化。
4.直译加注。
例:烧法船[2]87: the burning of boats[2]226 (According to ancient custom, the Chinese people burn paper boats on the fifteenth of the seven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to console the spirits of drowned persons.)
此句如果直译,但不加注,译文读者一定会感觉到疑惑,为什么要烧船?加注后,译文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自然疑惑就消失了。
(二)归化的翻译策略
由于原语与译语存在语言文化的差异,有时直译过来反而会引起误解,且会干扰阅读,
因此,在一些对文章意思影响不大,且不宜直译的地方,译者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具体有以下两种:
1.意译。
(1)出红差[2]82: I watched these prisoners on their way to execution[2]219
(2)麻花髻,元宝髻[2]84: a twisted bun, nugget-shaped bun[2]224
2.形象转换法。当原语文化中的意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时,为了使译文读者与原语读者获得相同或类似的感受,译者会采取形象转换的方法,即用译入语文化中的形象来代替原语文化中的形象。
(1) 她骑在车上像仙女一样[2]77。 (“仙女”译为:an angle)
“仙女”指的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美丽的女子,原文此处也是为了表达小英子眼中的韩老师很美丽,而“angle”在英文中的意思主要是,守护者、善人,与“美丽”关联不大,但是译文读者也可联想,韩老师内在的心灵也很美,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如此,小英子才如此喜欢韩老师。
(三)省略的翻译策略
对于较难传达且翻译过来过于直白的文化负载词,省略翻译反而可以引起读者进行推理思维,趣味性更强。
(1)兰姨娘笑了:“我开怀也只有十六岁。”“什么开怀?”我急着问[2]86: Lan I-niang smiled, “I was also sixteen when I began to …” “What …”, I started to ask.[2]224
兰姨娘身世飘零,从上下文知道,她十四岁被带到北京,后来沦落风尘,十六岁开始接客,此处的开怀就是这个意思。译者对“开怀”采取省略的策略,一方面是由于这是兰姨娘和英子妈在英子面前的对话,太过直白对孩子影响不好。另一方面,此处省略强过翻译出来,因为翻译过来会过于直白,反而不如省略,可以引发译文读者思考,同时领悟到中国人说话含蓄的特点。
三、《城南旧事》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总结
通过分析整个译文文本,发现译者较多采用的是异化的策略,同时,原文中宋妈和妈妈唱的两首歌谣、小学毕业典礼上唱的《骊歌》以及小英子自己常常念叨的《我们看海去》这首诗都采取的是直译的方法,也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之所以如此,与译者的身份是分不开的,首先,两位译者都是台湾文学的先驱,都致力于将台湾文学推介到国外去;其次,两位译者都非常喜爱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与作者林海音有着很深的情感契合,定期见面讨论文本的翻译。[3]这些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定会采取忠实于原作的做法,尽力想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传达给译文读者。
译文中,直译的例子很多。笔者也发现,译者直译的方法在某些地方使用得有点过度,导致误译的发生或是可能会引起译文读者困惑。
(1)“不要!不要那个小日本儿!”[2]42: “No, I dont’t want that little Japanese!”[2]175
此处是英子发烧了,家人要给她请山本大夫来,英子不想要医生来,同时讨厌日本人,所以说出此话。“小日本”在原文中表达的是对日本的蔑视和仇恨,但是直译为“little Japanese”可能会让译文读者误解为那个日本医生个子很小,因为“little”只有在形容词后面才表达的是喜爱或厌恶,其他意思是面积小、高度低、年幼等。(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 因此,此处不妨省略little 或是意译。
(2)“愿意呀! 妈的声音好像在醋里泡过,怎么这么酸![2]87: “Y … e … s, willing!” Mama’s voice sounded as if it had been dipped in vinegar, so sour!
文中此处是来英子家寄居的兰姨娘想长期在英子家住下去,英子妈妈担心兰姨娘可能会成为丈夫的小妾,心里醋意十足,但又碍于面子,所说出的违心的话。对于原语读者而言,自然知道“吃醋”表示的是“嫉妒”,但是在英语语言文化中,“vinegar”并没有“嫉妒”的文化内涵,它表示的是那种带酸味的调料, 隐含意义是“不高兴”或“尖酸刻薄”。因此,如果此处不加注解,必定会影响译文读者对英子妈妈形象的理解。故此,笔者建议,此处可以对“醋”的隐含意义进行加注,既可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又可传达“吃醋”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异化翻译策略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而言,有着很大的优势,即可保持原作的风姿,又可让译文读者领略到原语的语言和文化。对于《城南旧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偏向于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通过直译来保留原作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地方直译会导致译文读者误解。此外,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有时会存在不同的文化内涵,此时则需要进行加注进行补充说明。因此,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直译方法的使用应该适度,同时,在必要的地方,需要加注解释说明,以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
阅读的过程,同时领会原语的语言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7062_17345.html
[2]林海音.城南旧事[M].齐邦媛,殷张兰熙,译.译林出版社,2011.
[3]彭金玲.“诚实翻译”原则在《城南旧事》英译本中的运用[J].柳州师专学报,2012,2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