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边坡稳定监测说明

高边坡稳定监测说明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高边坡稳定监测说明

1项目概况

省道201线荔城段埕头至后海303海堤段工程项目在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境内,道路起点位于北高镇埕头村,与省道201线荔城段二期连接,经埕前村、前亭村、冲沁村下沁安,止于后海303海堤西侧。路线全长4648.465米,路幅宽度40米,设计速度60km/h,属于城市主干路,路面结构类型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2边坡防护工程 2.1设计标准与原则

(1)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 (2)设计使用年限:30年。

(3)荷载效应组合采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基本组合。

(4)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小边坡开挖范围。 (5)防护工程措施要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便于施工,并且要有利于运营期间的日常维护。

(6)树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2.2高边坡防护设计

本段道路高边坡范围及防护措施见下表: 序 号 每级高度为8m,中间设 1 K0+700~K1+240双侧 左侧五级:1:0.75、1:1、1:1.25、1:1.5、1:1.752m宽平台。1级采用护面墙,右侧五级:1:0.75、1:1、1:1.25、1:1.5、1:1.75 2-5级采用拱型人字浆砌片石骨架内植草防护。 桩号 边坡坡率(自下而上) 防护措施 另外坡顶设置截水沟和隔离栅,坡脚设置排水边沟。 边坡监测

(1)支护施工全过程应按要求进行处理。施工单位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

在的安全隐患或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应事先制定抢救或应急方案,边坡支护结构安危关系到本工程的安全,因此,本工程的设计原则是“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动态管理”,即信息化施工,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可靠性,进而确保本边坡支护工程的安全。

(2)在锚杆正式施工前,应先进行现场抗拔强度试验,以取得较为准确可靠的设计参数。

(3)主要监测内容: ①边坡水平位移(测斜):平均深度35米,观测不少于35次,布置点数10

点,以观测边坡在施工及使用过程期间的水平位移。

②垂直位移(沉降):布置点数70点,观测不少于35次; ③边坡坡顶位移:布置点数70点,观测不少于35次;

④锚杆应力:对边坡上不少于锚索总根数的5%的锚索进行应力监测(共约17600根)。

⑤支护结构的变形:支护结构的变形可每15-20米布设一处,水平变形每处两点(分别布置在支护结构顶部和中部)。

⑥地下水、渗水和降雨关系:边坡开挖后可在出水点设置监测点,监测地下水、渗水和降雨关系,点数不少于3个。

⑦地表裂缝:在边坡坡顶不小于1.5倍的边坡高度范围内应定时观测地表裂缝。

(4)观测频率:施工单位应与监测单位密切配合,做好监测点的安放及保护工作。同时,在施工前,应测得基数,且不少于2次。边坡施工过程中1周观测一次,施工完毕后可每1-2个月观测1次,至变形稳定为止且施工后观测时间不少于2年。遇到暴雨或位移较大等异常情况时,应适当加密观测次数。

(5)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施工单位及设计人员。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边坡支护采取应急措施。

(6)监控预警指标:边坡或支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边坡高度的1/300或30mm,或其水平位移速率已连续3天大于2mm/d;边坡坡顶一定范围内场地地表出现裂缝、裂缝增大、地面塌陷等边坡稳定性破坏先兆;锚索中有个别构件出现应力骤增、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支护结构出现开裂、位移突变。

(7)边坡监测应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依规范编制监测方案,经设计、监理、业主等共同认可后实施。监测书面报告在现场监测完成后1周内提交业主及相关部门,当监测值达到监控预警指标时,应及时通告各相关部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