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练习题(2)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从19世纪初到50年代,普鲁士政府不断进行农业方面的改革,容克经济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为提高。这一改革( ) A.有力地配合了德意志的工业革命 B.直接引发了德意志统一战争 C.标志德国完成了首次工业革命 D.决定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 【答案】A

【解析】1814年后,美、法、德陆续开展工业革命,题目中普鲁士政府的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德意志的工业革命,故A项正确。

2、阅读下表,导致其中两个国家的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 A.殖民霸权的建立 C.封建因素的铲除 【答案】B

【解析】据图表可以看出,1900年美国、德国制造业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美国、德国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程度较高,推动本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故选B。1900年美国、德国还没有建立殖民霸权,故A错误;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存在封建因素,故C错误;欧亚移民涌入只符合美国,故D错误。

3、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曾致电中共中央:“我们认为,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是不对的。这个观点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在现阶段,一切都应服从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共产国际的指示( ) A.未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有利于促进中共中央的政策调整

B.垄断程度较高 D.欧亚移民涌入

D.认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严重后果 【答案】C

4、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可见这一时期的上海( )

A.消费观念制约工业化 B.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 C.汽车制造业尚未出现 D.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 【答案】D

【解析】“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反映了消费水平低影响城市化,与消费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仅从出行方式的变化不能说明上海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一直没有汽车制造业,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消费水平低限制了城市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

5、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 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答案】C

【解析】A项与“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改善的信息,B项排除;“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完全保障”表明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C项正确;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排除。 6、列宁有言:“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一种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佐证“牧师”职能的是( ) A.调整工业产销,防止恶性竞争 B.实施美元贬值,扩大外销

C.制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权益 D.整饬财政金融,重建公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可分析出牧师的职能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知,C项是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7、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该观点反映出经济全球化( )

A.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C.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故A项错误;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给政治领域带来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与加强地区联系的区域集团化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经济全球化“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可知经济全球化加强世界经济联系的同时,削弱了国家、民族的影响力,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故D项正确。 8、下表反映中国1953~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 )

时间 增长率 1953~1957年 14.6% 1958~1962年 0.6% 1963~1965年 15.7% B.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 D.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答案】A

【解析】题干中1963~1965年工农业生产的增长率比之前有所提高,与60年代初期的国民经济调整有关,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于1957年完成,故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对工农业生产造成的是消极作用,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已经交恶,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材料

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遭到极大破坏,更使中央财政空竭。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

不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的截留和盗窃。漕运都由地方承办,纳税户均出脚钱,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他们对船工虐待勒索,以致“人不堪命”。漕船因征自民间,窄小破旧,极易损坏。

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盐铁转运使刘晏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命“囊米而载以舟”,把米装进麻袋,再上船起运。又立纲运之法,“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同时,他在淮河以北列置巡院,在扬州设置漕转院,由国家训练船工水手,漕务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国家制造。从此漕船坚固,使漕粮得到了安全。此外,再利用盐利的收入,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此次漕运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成功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财政调拨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漕运改革的作用。(9分)

【答案】(1)内容:变散装散运为袋装纲运(实行集中运输);变民运为官营(由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变派役为雇佣(雇佣船工漕运)。(6分)

(2)作用:提高漕运效率,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缓解财政调拨困难,减轻了农民负担,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人身自由。(9分)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从漕运改革前后漕运的变化进行比较,即从漕运的装载、经营管理、漕船制造等方面比较概括漕运改革的内容;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与第一句话对比分析总结漕运改革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