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映像成像形成的基本理论
地震映像成像场域的分布为波束形成(BEAM FORMING),波束形成在地下管道中心和边界的位置,所以测网密度和面积对成像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见下图。
本章以延时地震叠加波束形成方法为中心,阐述成像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及测线网格大小及密度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1 延时地震叠加波束形成的算法
延时地震叠加波束形成是成像最有效的成像方法,它包括发射聚焦和接收聚焦两种方式。由于成像过程实际就是对成像区域逐点反射,故地下管线管体及边界需多次叠加才能确定,因此需要加密测网,测网
间距应小于0.1m, 而且需剔除干扰的折射波。完成一帧图像需要至少1024个叠加点,即对于直径1米的管体,在X方向上至少1024个发射和接收点,逐次叠加。故在地面上需要布置5×5m的测网,不
断交叉换位发射和接收来至地下管体的反射。直径为0.5 m的管道,在埋深不超过10m时,需2×3m或2×2m的CDP网格。管体大于1米时,则采用6×8m或5×10m的加密网格才能覆盖整个成像区域。图1-2为一帧直径1.2米管体的6×8m叠加波束成像形成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