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差异分析
本文通过综合使用基尼系数、教育消费支出份额、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增长率、人均教育支出负担率等指标,多角度定量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差异。认为我国农村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但该趋势在2006年发生了逆转。文章立足于宏观经济背景,分析了其原因。
关键词:农村居民 教育消费支出 差异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差异指标
(一)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取值在0-1之间。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很多,一般而言,为使测量结果的误差最小化,应按直接计算法、人口等分法、回归曲线法和城乡分解法的顺序优选基尼系数的估算方法。本文采用直接计算法,并采用以下计算公式:
(1)
式(1)中,G为基尼系数,Pi为第i个阶层的人口比重,Ii为第i个阶层的教育支出比重。基尼系数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测量经济变量差异程度的国际指标,但单一的基尼系数指标对某一经济变量公平程度的衡量是有限的,应结合其它指标做出更有说服力的判断。
(二)其它辅助指标
1.教育消费支出份额。如果把全部农村人口(或家庭)按收入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分为K组,Yi表示第i组的教育支出总额,则该组的教育支出份额βi为:
且β1+β2+Λ+βk =1 (2)
该指标可以进一步剖析一定时期内各组教育支出份额情况,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判断教育支出的均等程度及其变动趋势。
2.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增长率。如果把农村人口(或家庭)按收入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分为K组,Xit表示第i组第t年的人均教育支出,则该组第t年的人均教育支出实际增长率αit为: (3)
在同一基尼系数或分组教育支出份额静态分布下,各组的人均教育支出增长率差异所体现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3.人均教育消费支出负担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负担率的公式为: (4)
式(4)中,Pit表示第i组第t年的人均教育支出负担率,Xit表示第i组第t年的人均教育支出,Iit表示第i组第t年的人均纯收入。
我国农村居民教育消费支出水平及差异初判
(一)教育支出水平呈上升趋势,教育支出比重稍有起伏
据统计,自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以来,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收费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从消费结构来看,教育消费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也逐年上升。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从1980年的8.3元上升到1981年的10.1元,然后下降到1983年的5.7元,尔后直线上升到2006年的305.1元。而教育支出比重(人均教育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与教育支出水平变动并不完全一致。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稍有起伏。从1980年的5.12%上升到1981年的5.29%,然后下降到1983年的2.30%,其后上升到1989年的5.72%,最后基本呈上升趋势,到2005年的10.79%(2003年达到最高点12.13%),成为继食品、居住支出之后的第三大支出项目。
(二)基尼系数逐年下降,2006年出现逆转
虽然我国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各收入阶层教育支出呈现一定差异。教育支出基尼系数从2002年的0.2701缓慢下降到2004年的0.2659,然后迅速下降到2005年的0.2490。不过,2006年出现上升趋势,甚至超过了2002年水平,为0.2734。其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家庭教育需求大转型带动教育支出升高。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形式和内容,而是寻求最大限度开发潜力的受教育途径和“量身订制”的个性化教育服务。家庭教育投入也从子女扩大到所有成员,从某一种教育形式转向多样性的组合教育投资模式;二是不同收入家庭教育支出的能力不尽相同。教育体制改革以前,国家承担所有的教育责任,无论哪一级别的教育都只是象征性地收取极少的费用,也就不存在因收人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不公平问题。现在在学费同等的条件下,高收人家庭的子女会得到比低收入家庭子女更多或质量更好的教育,从而引起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我国农村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差异再判
(一)人均教育支出增长不平衡性加剧
2003-2006年间,我国农村居民不同阶层人均教育支出实际增长率呈现如下特点:各阶层教育支出都呈增长态势,不过增长率差异较大。如2004年,20%低收入户增长率为11.99%,而20%中等收入户增长率只有0.78%。总体上来说,20%的低收入户和20%的中低收入户增长率较高。不过,这一趋势在2006年发生了逆转,这两个阶层都出现了负增长。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不平衡性加剧,尤其是2006年增长差异出现了逆转。因此,低收入家庭生活负担较重,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教育消费支出费用。
(二)教育支出份额变动形成鲜明对比
“十五”期间,20%低收入户和20%中低收入户的教育支出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低收入户从2002年的10.45%上升到2005年11.83%,中低收入户从14.61%上升到15.12%。而20%中等收入户、20%中高收入户和20%高收入户教育支出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中等收入户从18.47%下降到17.88%,中高收入户从22.28%下降到22.12%,高收入户从34.18%下降到33.04%。不过,2006年变动趋势也发生了逆转,即20%低收入户和20%中低收入户的教育支出份额开始下降,分别为10.85%和14.11%,而20%中等收入户、20%中高收入户和20%高收入户教育支出份额上升,分别为18.02%、23.02%和34.01%。表明教育支出差异在2006年进一步扩大,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更难得到保证。
(三)人均教育支出负担率与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
家庭教育消费支出负担率与家庭人均收入基本呈反向变化关系。即高收入家庭人均教育支出负担率较低,而低收入家庭人均教育支出负担率较高。如2002年,20%低收入户、20%中低收入户、20%中等收入户、20%中高收入户和20%高收入户的人均教育支出负担率分别为11.36%、9.40%、8.93%、8.14%和7.07%。显然,除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没有符合这一规律外,其它收入等级教育消费支出负担率均与家庭人均收入基本呈反向变化关系。表明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越有愿望、也越有能力负担子女的受教育消费支出。而低收入家庭甚至出现整体消费支出超出当期收入水平的情况,难以应付教育消费支出的需要。因此,加快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社会助学体系步伐,对缩小教育消费差距,确保教育消费公平和社会均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
本文多角度定量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差异,认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不过该趋势在2006年发生了逆转。教育消费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或服务消费,它既是一种消费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投资活动。从长远来看,它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扩大教育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今后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以缓解我国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差异,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建立政府教育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使义务教育的政府投入重心上移;加强治理整顿,规范教育行为;采取措施扭转社会教育观念;加快完善助学货款制度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程兰芳.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杭爱明.上海居民教育消费增长因素与效应的实证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