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训练三 “12+2+4选1”限时训练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秦、汉,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 A.宗法制度的影响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儒家思想的发展 D.郡县制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揭示西周时期平民无姓氏,到战国、秦、汉时期平民逐渐获得了姓氏。宗法制从商周时期以来长期存在,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产生只说明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变革,并不涉及平民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古代儒家思想强化等级制度,与平民拥有姓氏没有关系,排除C项。郡县制的发展打破了贵族特权,平民地位上升,故选D项。
2.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答案】B
【解析】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县令常于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计簿(亦名 “集簿”),呈送郡国。根据属县的计簿,郡守国相再编制郡的计簿,上报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可见这是一种考评地方官的方式,故B项正确;上计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地方财政税收,故A项错误;C、D两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排除。
3.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C
【解析】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关系着地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坊市瓦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情况,A项错误;土地集中不等于农业经济的发展,B项错误;农业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曲辕犁的使用和推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从而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C项正确:海外贸易只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D项错误。 4.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 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中体西用”思想只学习西方器物,而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结合晚清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可知不是盲目排外,故D项错误;“西学中源说”不是科学的依据,故C项错误;“西学中源说”出现使一些仁人志士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有关,故推动了当时向西方的学习,故B项正确。
5.下图是1881~1911年中国商办、官办企业发展数据统计表,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 B.民族企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C.商办企业已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D.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是在民国初年(1912~1919年),尤其一战期间(1914~1918年),与题干时间(1881~1911年)不符,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官办企业对民族企业(商办企业)有一定的束缚作用,民国成立后,民族企业(商办企业)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束缚,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史上,民族资本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束缚,发展艰难,在国民经济中并不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故B项正确。
6.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 A.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的思想 C.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人人以为”,并没有突出军阀政府在起作用,故B项错误;“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说明国人的世界意识增强,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五四运动以后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A项正确。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 )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可知人大代表的选举以一定比例的人口为基础,同时适当照顾城市,这就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故B项为最佳答案;A项中的“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C项中的“为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法制保障”、D项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材料中都无法体现,故排除。
8.“这个新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国家采用一套新的原则立国,即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权力平衡,它否定王权,建立了共和国。不仅解决了独立和统一的问题,而且使源于英国的民主和自由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8~19世纪时与上述叙述相符的国家是(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德国的立宪是虚,专制是实,与材料“否定王权”违背;B、C两项错误,英国没有解决独立和统一问题;美国不仅确立了民主共和制,还确立了联邦制,故选D
项。
9.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他认为苏联应当( )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遵循工业化建设的规律 【答案】D
【解析】由“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可知,布哈林认为工业化建设要符合国情,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故选D项。
10.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后,法国戴高乐总统拒绝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请求。戴高乐认为在欧洲防务上英国仍坚持借重美国,并且坚决反对建立欧洲核力量,这是他绝对不能答应的。这说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C.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D.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戴高乐总统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因为英国在欧洲防务上仍坚持借重美国,表明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故选D项。
11.1963年11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说:“如果赤色中国人表示希望同美国、同它周围的国家和平共处,那么很明显,美国会重新估计它的政策。我们并没有和一项敌视中国的政策结下不解之缘。”肯尼迪的讲话说明( ) A.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
B.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只是临时性的 C.古巴导弹事件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D.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主要是由总统决定的 【答案】C
【解析】肯尼迪只能说发出了中美关系解冻的信号,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是在尼克松上台后,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权力受到国会、法院的制约,不能独揽大权,故D项错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
12.比较图一和图二。下列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了诗书画多因素结合的绘画形式 B.以外显直白的象征性语言表现个性情感 C.艺术家以独立的个性化视野描绘感觉
D.根据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答案】C
【解析】凡高的作品不能体现诗书画多因素结合,故A项错误;二者没有体现出用“象征性语言表现个性”,故B项错误;中国的文人画与印象画派都体现个性化特点,故C项正确;D项是印象画派的特点,但不是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排除。
二、必考题(本题为两大题,第13题为25分、第14题为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先来看进口商品,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1914年已为数不多,且日益衰落。棉纱和棉布仍是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增,尤以棉纱增长为速,但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已降低,煤油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进口商品,由1894年的近7 000万加仑增至1914年的2.25亿加仑,连同汽油,值3 464万海关两,约占进口总值的6%。钢铁、机械、铁路材料;交通工具的进口量在这时期都大量增长。虽然这四项加起来在1914年的进口值只有3 362万海关两,占进口总值的5.9%,还抵不上煤油,但是与甲午前相比,已经是值得欣喜的迹象了,如果只强调它的小比例,难免不是割断历史。
——摘自《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
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
材料二 我国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一种极端内向的、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其基本点就是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它呈现出的贸易保护的特征有:政府通过关税以及对外汇、进出口的统一管理,或融管理与经营于一体,或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国内工业生产,扶持国内工业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这种进口替代战略不是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进程,而是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械加工工业。在这一时期,为建立国家工业体系的需要,我国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从苏联、东欧国家换回机器和成套设备,建立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密切联系国防工业的体系。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一般消费品工业,实现了早期的初级工业化。到了60年代,由于大搞三线建设,由此兴建了一些三线工业并进一步加大了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机械加工工业。70~80年代初,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进口替代型工业建设速度也加快了,一些基础原材料如化纤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摘自伍先斌《中国贸易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原因及影响。(12分)
【答案】(1)变化:①鸦片、棉纺织品进口比重逐步下降。②煤油等工业原料进口比重不断上升。③重工业品及交通工具进口比重上升。(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4分)
原因:①近代中国逐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西方国家对华商品及资本输出。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⑤国内交通的发展。⑥中国近代重工业基础薄弱。(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9分) (2)原因:
外因:西方国家及后来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封锁。(2分)
内因:①工业(经济)基础薄弱。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发展国防工业。③传统自然经济意识的影响。④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
影响:①打破外部的经济封锁、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③不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②③点,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2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差异:欧洲大学课程突出实用性(经世致用),追求科学。(2分)中国书院课程内容单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课程内容重精神轻物质,重义理阐释、克己修身,而轻自然科学、实验实践。)(2分)
原因:①中国儒家思想和理学兴起的影响。②中国科举制的发展。文人阶层的兴起。③西方城市兴起和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来人文主义的传播。⑤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8分)
三、选做题(15分)
请考生在第15、16、17、1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1941年底到1943年,《解放日报》为促进精兵简政政策的正确执行,先后发表社论、专论20余篇,经验介绍及情况报道100余篇,作为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甚至还亲自着笔为《解放日报》撰写了题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的社论,并在撰述《抗战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名篇章中多次阐述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性。
《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和《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则是用行政立法的形式对此前精兵简政的积极成果予以巩固,并进而推动精兵简政工作的深入开展„„经过努力,“精简”工作成效显著,对此民主人士李鼎铭在《边区政府简政总结》中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
中共精兵简政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根据地精兵简政成效显著的原因。(9分)
【答案】(1)意义: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执政能力。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③克服物质困难,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持续发展。(6分)
(2)原因:①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精兵简政的重视。②通过广泛舆论宣传为精兵简政做了思想准备。③用制度和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精兵简政的贯彻与执行。④精兵简政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每点3分,满分不超过9分)
1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应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1)分析以上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6分)
(2)根据史实说明这两种思想在其所处时代的作用。(9分)
【答案】(1)材料一认为:“君权神授”,人民无权议论国王;材料二认为立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否则人民有权反对。(6分)
(2)材料一力图维护君主专制,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统治者矛盾激化,是引起革命的原因之一。材料二为反对专制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9分)
1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为避免未来发生毁灭性的冲突,巴黎的外交官们制造了国际联盟,这一联盟是第一个永久性的国际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世界和平。 这一联盟的两个缺点使得它是无效的。首先,建立这个联盟的目的是通过仲裁解决国家间的争端,但是它没有实施决定的权力。其次,作为保护全球和平的工具,它依赖于联合安全。„„然而,联合安全的基本前提——所有大国参加——一直没有实现,原因是有些大国不属于这个联盟。„„尽管由于这一联盟在20世纪30年代无力阻止侵略而导致它在1940年的终结,但是这个联盟建立了永久的国际组织模式,为后来的联合国做了示范。
材料二 二战期间,同盟国曾提出建立一个国际组织。1944年,来自中国、英国、苏联和美国的代表在华盛顿近郊的敦巴顿橡胶园草拟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来自50个国家的代
表在旧金山确定了《联合国宪章》的最后一稿。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世界各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它为不受冷战支配的全球重建提供了一项选择。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国联和联合国的不同之处。(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联合国的作用。(6分)
【答案】(1)建立的基础不同:国联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工具和一战的产物;联合国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3分)
参加的国家不同:一些大国没有加入国联;联合国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有影响力的国家。(3分)
作用不同:国联没有权威,没能阻止二战的爆发;联合国权威性较强,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分)
(2)作用:联合国在成立初期一度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分)
1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清代前期,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和绝对量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据估计,顺治八年至十八年(公元1651~1661年),我国人口不过一亿左右,而到乾隆五十年至五十六年(公元1785~1791年)却猛增至三亿。同一时期,耕地虽然有所扩大,但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平均每人占有耕地从原来的五亩多,下降为两亩多。针对当时人口增长大大超过耕地和一般生活资料增长的情况,清代以治经史文学闻名的洪亮吉认为人口的增长既然远远超过了田地与房屋的增长,就不但使得“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还产生了“终岁勤动,毕生皇皇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和为非作歹之徒„„“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期出现人口问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亮吉关于人口问题的基本观点,并加以评价。(9分) 【答案】(1)原因:清代前期,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采取减免人头税的措施;封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及大量荒地的开垦,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小农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儒家多子多福的观念及土地兼并等,造成人口急剧增长与土地等资源紧缺的矛盾。
(6分)
(2)观点:人口增长过快与生活资料增长过慢的矛盾影响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土地兼并对社会发展危害巨大。(4分)
评价:在封建社会经济繁荣的时代,洪亮吉能够敏锐地洞察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其认识仍是肤浅的,不能触及实质,也提不出科学的解决方案。(5分,言之有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