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病虫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摘要 介绍桑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总结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理、目的与意义,并据此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桑树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桑树;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21-02
桑园是一个独特的、以多年生桑树为主体结构的、以优质高产桑叶产出为目的的农业生态系统,与所有的农业生态系统一样,桑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也常受自然因素(如生态系统组成、气候变化、病虫害发生)和人为因素(如管理不当、过度掠夺)的影响。
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使得桑园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已成为破坏桑园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因素,如何开展桑树病虫害的科学合理防治问题已成为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理论与应用问题。 1 桑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鳞翅目害虫虫口密度居高不下
桑毛虫、桑螟、艾尺蠖、桑尺蠖、野蚕等主要鳞翅目害虫虫口密度居高不下,这可能由以下2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秋蚕收获结束后,农户对桑园病虫害的防治有所松懈;二是冬季气温逐年升
高,害虫越冬死亡较少,存活基数高[1]。 1.2 枝干病虫害呈上升趋势
由于养蚕周期较长,导致桑园郁闭,田间湿度大,病菌繁衍较快,种类增多,尤其桑膏药病、桑白蚧发病率超过10%。 1.3 桑花叶型萎缩病局部上升
桑树病害多发,出现一些新情况,近2年绩溪县上庄、长安等乡镇相继发生桑花叶型萎缩病,发生较严重的桑园约有26.67 hm2,株发生率达70%,桑叶减产60%以上。 1.4 桑疫病发生较为普遍
桑疫病以缩叶型为主,约占80%,黑枯型也较常见,约占20%,发病重的春叶产量下降50%以上。 1.5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为增加收入,蚕农常在桑园内套种多种农作物或蔬菜,利于杂食性害虫遮蔽、取食、繁衍,从而使原为次要害虫的艾尺蠖、斜纹夜蛾等成为间作桑园的重要食叶害虫。此外,卷叶蛾、稀点白灯蛾等次要害虫在局部地区上升为主要害虫。 2 桑树病虫的发生原因 2.1 自然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显现等无规律性的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发生产生了难以预见的影响,也增加了人类认识病虫害发生规律的难度;气候、土壤、桑园生态环境及周边作物布局也对桑园病虫
的发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人为因素
影响桑园病虫害发生的人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苗木调运。桑苗桑籽的调运检疫工作因近年蚕茧市场而有所弱化,根结线虫病、萎缩病等检疫性病害在新蚕区蔓延;二是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受养蚕收益的影响,蚕农对桑园的管理粗放,不施肥不除草,杂草丛生,为越冬害虫提供了有利的温床与寄生场所。有时为了追求桑叶产量偏施氮肥,导致桑树抵抗力严重下降,病虫害严重发生;三是采叶不当。晚秋采叶不当或过重不留叶,会导致树势减弱,树体受伤,枝干病害得以流行;四是对病虫害的防治不及时。桑树病虫害迫切性较差,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有些病虫若错过防治关键期,再加以控制就较为困难;五是防治体系不健全。目前,桑树种植多以一家一户的分散形式进行,治虫防病的时间、技术、药剂等有所差异,造成防治失时、失效[2-3]。 3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理、目的与意义
桑树病原微生物和桑树害虫是桑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病原微生物和植食性昆虫从寄主植物中取得能量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从生物生存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如果它们的生存不足以造成作物的严重损失,即它们的种群和数量能保持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是完全可
以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不是要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和有害昆虫,而是要学会与这些生物的相处之道,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如农业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等,经济有效地将它们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与这些有害生物相处之道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的关系,采取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必须坚持3个基本观点,即生态学的观点、经济学的观点和社会学的观点,把握3个层次,即以单一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防治;以桑树为主体的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以作物生态区域为基本单位的多种作物、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在制订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搞清当地桑树和主要作物田间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病虫害种类及数量,以明确主要防治对象和兼治对象以及保护利用的重要天敌类群;二是研究不同防治对象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对其发生消长的影响作用,与作物物候关系等生物学、生态学问题,以明确病虫害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防治的有利时期;三是研究不同防治对象与寄主作物、天敌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害虫种群密度与危害损失程度的关系,结合防治成本、作物产值等经济、社会因素,制订科学的经济阈值或防治指标;四是在对各种防治对象的防
治技术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按照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协调组建成系统防治措施;五是方案的实施采取试验、示范、检验、推广的程序,并对其反馈信息加以分析总结再行改进。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从桑园及农田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对桑树整个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进行通盘考虑,充分利用自然抑制因素,协调地使用必要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副作用,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达到桑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桑、蚕生产的安全、持续、稳定、高产、优质、低成本、无污染、少公害。
开展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彻底改变病虫害防治的传统观念,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桑园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和自身调节能力,有效保证桑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蚕桑生产的安全、持续、稳定、优质、低成本、少公害。开展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必将为环境友好型蚕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4 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防治关键期,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确保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4]。 4.1 农业防治
4.1.1 加强检疫。按照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对桑苗、穗条
等产品调运进行严格检疫,禁止带病虫的苗木等产品相互调运,这是防止危险性病虫传播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
4.1.2 加强栽培管理。通过改善桑园的环境因素,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选育抗性较强的桑树品种,如湖桑、嘉陵20号;二是培育无病苗木,以无病菌、少虫的地块作育苗繁殖基地,防止通过种苗进行传播;三是培土翻耕,破坏病虫的栖息场所,使越冬的虫体暴露于土表,减少来年的虫口密度;四是科学栽植,合理管护,桑树栽植时要科学规划,使桑园通风透光良好,合理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促进桑树生长发育健壮,增强树势及抗病虫害的能力。 4.2 物理防治
通过各种物理因素如温度、光线、声波、电力及人力、器械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该法成本低,取材方便,不污染环境,简便易行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人工器械捕杀,手工摘除虫叶、捏死桑螟幼虫;二是食料诱杀,将杀虫剂添加到毒饵中诱杀蝼蛄、地老虎等;三是阻隔法,将树穴、蛀孔、裂缝等用石灰与黏土进行封口;四是温热法,用温水浸渍苗根一定时间,对部分桑树病虫害有抑制作用。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绿色环保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方式。目前,
利用寄生蜂防治桑树鳞翅目害虫取得良好的效果。 4.4 化学防治
4.4.1 加大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力度。农业植保部门应加强对桑树病虫害的检测和预报,通过信息互通平台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发生情况,对蚕农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
4.4.2 改革病虫害防治体系,开展联防联治。这是开展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组织保障,在组织和实施必要的化学防治工作时,要实行4个统一,即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配制浓度和用药量,统一喷药方法和质量进度。
4.4.3 化学防治注意事项。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病虫害防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尤其应急能力表现出色,但如果应用不当,容易污染环境,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不利于生态环保。因此,化学防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症施药。根据不同药剂的防治对象,在认真侦查病虫种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施药防治;二是合理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以减少药害的发生,增加天敌的抑害能力;三是注意药剂的交替和混合使用,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但注意酸性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四是施药方法要得当,施药时要均匀周到,以保证防治效果;五是根据天气情况巧用药,由于药效与多种气象因素如光照、温度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不适宜喷药的时候尽量不进行施药。 5 参考文献
[1] 赵芬,刘春隔.桑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2,29(9):1050.
[2] 许伟超,何振水,胡坤文,等.浅议桑树的病虫害防治及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2,32(6):44.
[3] 黄礼平.浅析农村桑树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对策[j].现代园艺,2012(6):75.
[4] 戎世芳.海安县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的主要做法[j].北方蚕业,2011,32(3):62-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