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因数与倍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因数与倍数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东戴河实验学校五年级数学学科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

学的。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4.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倍数的特征。 教学策略: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再加上有些教师在考核时使用一些偏题、难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觉得枯燥乏味,体会不到初等数论的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 为了克服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单元各课主要学习内容:

1、因数与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课时分配:

课序 1 2 3 4 5 6 7 课题 因数和倍数例1以及练习二部分习题 因数和倍数例2、例3以及练习二部分习题 2、5的倍数的特征例1以及练习三部分习题 3的倍数的特征例2以及练习三部分习题 2、5、3、的倍数的特征整理复习 质数和合数例1以及练习四部分习题 质数和合数例2以及练习四部分习题 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总 课 时 7课时 课题 主备 单位 因数与倍数 课型 主备教师 新授课 课时 负责 领导 1课时 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理解二者是相互依存而不相同的两个概念。 教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核心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 环节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怎样能熟练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班内展示课前练习,自行组织汇报,其他同学完善、纠正、评价。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把学生带入本课。 预留 课前预留习题: 汇报 10÷5= 16÷2= 12÷3= 3ˊ 100÷25= 150×4=220÷4= 18×4= 25×4= 24×3= 20×86= 问题1.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 出示 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一节课 学生观察例题并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 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思考问题。 2.出示问题:尝试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并能在整除的算式中,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自主探究 1.组织学生学习教材5页的例题,并完成问题。 不明之处小组共同研究,探讨。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放手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比讲授的记忆更强。 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巡导,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 小组交流 交流1.组织学生汇报例一的分类 完善 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 2.板书出示商是整数的一个算式:12÷6=2 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指名尝试汇报 3.指名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4.小结: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点拨教师强调: 深入 1.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不能单独说一个数是因数或倍数,它们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可以说5是30的因数,但不能说5是因数。 2.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3.请大家独立完成5页做一做。 学生理解记忆并通过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和练习使学生真正掌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理解二者是相互依存而不相同的两个概念。 拓展1.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到知识和方法与同桌互相说一学生总结交流。 反思 说。 2.老师考一考大家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说被除数是除数的( );除数是被除数的( )。因数和倍数是( )的。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回顾整理即有利于学生反思提升,又可以帮助学困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点。 基础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独立完成。 训练 和 24 72和8 20和5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班内核对, 习题的设置,是按照由浅到深,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1)48是6的倍数。( )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 )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 6是因数。( ) 指名汇报 说明理由 认知水平。 延展教材7页练习二1题。 提升 分析题意 尝试回答 板 书 设 计 因数和倍数 12÷6=2 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反 思 升 华 课题 主备 单位 寻找因数和倍数 课型 主备教师 新授课 课时 负责 领导 1课时 知识与技能:学生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能准确地找出某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教学 法,体会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倍数和因数”,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活动建构”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思维的有序性。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核心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 环节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怎样能熟练掌握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班内展示课前练习,自行组织设计意图 1、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2、预留 课前预留习题: 汇报 1.怎样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ˊ 2.12÷3=4,12是3的( )数,3是12的( )数,4汇报,其他同学完利用生活中的经验 也是12的( )数。 善、纠正、评价。 把学生带入数学。 问题1.在刚才的问题中我们知道:4和3都是12的因数,你知道 出示 还有哪些数是12的因数吗?我们通过这个算式还知道12是3的倍数,那么除了12外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出示问题:尝试找出18的因数有哪些?2的倍数又有哪些?通过探索你又发现了什么? 口答 学生观察例题并思考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 自主探究 1.组织学生学习教材6页的例题,并完成问题。 不明之处小组共同研究,探讨。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放手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比讲2.教师巡导,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 小组交流 授的记忆更强。 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找一个数的倍数,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空间。 交流1.组织学生汇报18的因数有哪些?并说说寻找18的因数的 完善 方法。 (1)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板书:18的因数:1、2、3、6、9、18) 18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18. (2)练一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找36的因数。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追问: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36的因数最小的也是1,最大的是36 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指名尝试汇报 口答 汇报并谈自己的2.组织学生汇报寻找2的倍数的结果和方法,并谈谈发现了发现 什么。 3.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点拨教师强调: 深入 1.找因数的时候,为了做到不遗漏掉任何一个因数,我们应该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2.请大家独立完成7页2小题(1)。 学生理解记忆并通过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和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准确方法。 拓展1.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到知识和方法与同桌互相说一学生总结交流。 反思 说。 2.教师强调;表示一个数的因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前面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回顾整理即有利于学生反思提升,又可以帮助学困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点。 基础教材7页练习二2小题(2)、3小题。 训练 延展教材8页练习二7题。 提升 独立完成。 班内核对, 独立完成,总结规律并交流。 巩固运用。 进一步明确找一个数的因素和倍数的方法 板 书 设 计 寻找因数和倍数 18的因数:1、2、3、6、9、18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的倍数:2、4、6、8、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反 思 升 华 课题 主备 单位 2、5倍数的特征 课型 主备教师 新授课 课时 负责 领导 1课时 知识与技能: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教学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目标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核心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 环节 探索、发现2和5的特征。 通过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探究2、5倍数的特征,熟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汇报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并作汇报。 设计意图 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预留 汇报 学生组织汇报 3ˊ 2的倍数有哪些?(说出10个) 5的倍数有哪些?(说出10个) 问题1.观察以上5的倍数,能发现他们有什么特征? 出示 生预设:5的倍数个位上都是0或5。 2.光这几个数我们不能下结论,我们还需要验证。这节课我 观察后汇报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 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2、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板书:2、 5倍数的特征) 3.问题出示:在百数表这些数中找出2、5的倍数,分别标示出来。并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例题并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 1.组织学生学习教材9页的例题,并完成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小组合作动手 放手给予学生时间不明之处小组共同研究,探讨。 2.教师巡导,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 操作 小组交流 与空间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比讲授的记忆更强。 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完善 1.学生汇报5的倍数有哪些,并汇报自己的发现。 小结: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指名尝试汇报 990。 2.学生汇报2的倍数有哪些,并汇报自己的发现 小结: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 1, 4,11,14,20,23, 28,31,401,1005, 追问: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板书: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我们把2,4,6,8,10,„这些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O也是偶数),把l,3,5,7,9,„这些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学习奇数和偶数 点拨1.教师强调 深入 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解决问题: 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奇偶数? 教材9页做一做。 学生理解记忆并通过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和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判断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的方法。 拓展1.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到知识和方法与同桌互相说一学生总结交流 反思 说。 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形成知识2. 老师考考大家 这节课我们知道2的倍数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5的倍数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的倍数都是___ 数,不是2的倍数都是____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质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体系。 基础教材11页练习三1、2题 训练 口答 题的设置,是按照由浅到深,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延展教材11页练习三6题 提升 分析题意 尝试解答 板 书 设 计 反 思 升 华 2、5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整数中,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3倍数的特征 主备 单位 主备教师 负责 领导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3的倍数特征,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目标 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核心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 环节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探索活动中,发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探究3倍数的特征,熟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班内展示课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为学习新预留 课前预留习题: 自行组织知打下基础。 汇报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呢?什么样的数既是2的前练习,3ˊ 倍数,又是5的倍数? 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汇报,其他同学完善、纠正、评价。 85 87 94 32 50 102 230 715 528 143 问题1.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 出示 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预设: 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究竟什么样学生大胆猜想 任何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的,有了猜想,就有了探索-分析-归纳-验证。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 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2.问题出示:在百数表这些数中圈出3的倍数,并仔细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例题并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 1.组织学生学习教材10页的例题,并完成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自放手给予学生时间不明之处小组共同研究,探讨。 2.教师巡导,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 学、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小组交流 与空间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比讲授的记忆更强。 探索、归纳、验证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师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 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完善 学生汇报3的倍数有哪些,引导学生谈发现。 (1)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①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②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 ③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2)小结:一个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指名尝试汇报 学生尝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点拨 1.教师强调 深入 如果要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应该怎么办? 2.解决问题 请大家独立完成10页做一做,是否还有疑问? 汇报 独立完成,汇报 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增强了本节课的完整性。 回顾整理即有利于学生反思提升,又可以帮助学困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点。 拓展1.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到知识和方法与同桌互相说一 反思 说。 2.实质上3的倍数判断有一种简便方法,“弃9法”,也就是当一个数数位比较多时,不必把所有数位的数相加,可以先把能凑成3、6、9的数舍去,再看剩下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如果是,说明原数是3的倍数。反之,就不是3的倍数„„ 3.质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总结交流。 基础教材11页练习三3、4、5题,12页8题 训练 独立完成, 题的设置,是按照班内核对。 由浅到深,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延展教材12页练习三10、11题 提升 分析题意 尝试解答 板 书 设 计 3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反 思 升 华 课题 主备 单位 质数和合数 课型 主备教师 新授课 课时 负责 领导 1课时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学生经历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的过程。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核心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 环节 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引出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 预留 课前预留习题: 汇报 1.什么叫自然数? 3ˊ 2.给自然数分类。根据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汇报 ( )和( )两类。 问题1.我们已经知道了给自然数分类。根据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 出示 除,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两类。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我们就用找因数的方法来给自然数分类。 2.问题出示:小组合作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并观察各数因数的个数的特点。完成书上的表格 学生观察例题并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 1.组织学生学习教材14页的内容,并完成问题。 不明之处小组共同研究,探讨。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放手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比讲授的记忆更强。 2.教师巡导,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 小组交流 交流1.汇报学习成果。 完善 小组派代表汇报表格所填的答案。 小组展示自己的只有一个因数的数 只有1和它本身 有两个以上因两个因数的数 数的数 学习成果 指名尝试汇报 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2、3、5、7、11、4、6、8、9、13、17、19 10、12、14、15、16、18、20 引导学生思考:只含有两个因数的,这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概括质数概念: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的数叫做质数。(板书:质数) 教师概括合数的概念: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们的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追问:合数至少有几个因数? 2.引导学生探究例一的质数表 (1)讨论:怎样准确、快速地找出所有的质数(先找出30以内的质数) (2)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出采用的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快,更准) 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答案,展开讨论 点拨 1.教师强调 深入 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通过学习和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1)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它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 (2)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看因数的个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有两个以上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2.解决问题 请大家独立完成16页1题,是否还有疑问? 独立完成,汇报 拓展 反思 1.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到知识和方法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老师来考考大家 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为( )数和( ) 学生总结交流 指名回答 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数;按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 )和( )数和( ) 数。 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质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质疑 基础1.检查下面各数的因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口答 训练 再用质数表检查。 22 29 35 49 51 79 83 2.完成教材16页2题 题的设置,是按照由浅到深,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延展完成教材练习四3题 提升 分析题意 尝试解答 板 书 设 计 反 思 只有一个因数的数 质数和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 两个因数的数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 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数 升 华

课题 主备 单位 质数和合数例2 课型 主备教师 新授课 课时 负责 领导 1课时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核心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 环节 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怎样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班内展示课前练习,自行组织汇报,其他同学完设计意图 1、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2、利用生活中的经验预留 课前预留习题: 汇报 1.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 3ˊ 2、下面的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课件出示) 16 51 430 592 98 105 善、纠正、评价。 把学生带入数学。 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出示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我们对哪些方面作一些探索?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奇数和偶数的和进行一些探索,来探究一下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板书: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3.问题出示:探究一下两数之和的奇偶性?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观察例题并思考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 自主探究 1.组织学生学习教材15页的内容,并完成问题。 不明之处小组共同研究,探讨。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并能与同学充分交2.教师巡导,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 小组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 流。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指名尝试汇报 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交流1.组织学生汇报: 完善 (1)汇报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并汇报验证过程 (2)汇报验证的结果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点拨 1.教师强调 深入 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相加的两个数的奇偶性来直接判断。 2.解决问题 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和的奇偶性 137+120= 455+134= 231+135= 871+713= 246+322= 128+222= 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较大的两个数相加,我们不需要计算后再判断和的奇偶性, 指名口答,并说明理由 学生总结交流 拓展 反思 说。 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到知识和方法与同桌互相说一2.老师来考考大家 奇数+偶数=( ) 奇数+奇数=( ) 偶数+偶数=( ) 3.质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基础一. 想一想,填一填 训练 1.从1到100这100个数中,共有( )个偶数,( )个奇数。 2.1到10的自然数之和为( )数。 口答 题的设置,是按照由浅到深,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最小的两位数和最大的两位数相加,和是( )数。 (填“奇”或“偶”) 4.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加一定是( )数。(填“奇”或“偶”) 二.判断下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2569+385的和是( )。 2.11+12+13+14+15+16+17+18+19的和是( )。 3.一个奇数与2相乘,积是( )。 4.485—682的差是( ) 延展有一枚五角硬币,“国徽”面朝上放在桌子上,请问:翻动分析题意 提升 10次后,“五角”面朝上还是“国徽”面朝上?111次呢? 尝试解答 板 书 设 计 反 思 升 华

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