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应急预案前的危险性分析
一、风险控制的基本过程:
识别 找出生产中作业过程中可能造成事故的危险因素。 评估 对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的人员、财产、环境和声誉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控制
找出危害因素可能造成事故的控制措施。 补救 一旦危害发生,将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的补救措施。 二、危害种类和影响因素的识别与防范措施
火灾、爆炸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
危险因素 可燃爆物质泄漏,压力容器爆炸 触发条件一 一、故障泄漏 1.
2.罐、槽、塔、器、管、阀、表等连接处泄漏,泵破裂或转动设备密封处泄 漏;
3.罐、槽、塔、管、阀等因加工、材质、焊接等质量不好或安装不当而泄漏; 4.5.
6.由自然灾害(如雷击、风、地震)造成设备破裂泄漏。
实用文档
二、运行泄漏
发生条件 1.
触发条件二 1.
事故后果 危险等级 IV危险程度 防范措施 1.
1.
2.安全阀
3.进出料配比、料量、速度不当造成反应失控导致容器、管道等破裂、泄漏; 4.
5. 6.
7.
8.转动部件不洁而摩擦产生高温及高温物件遇易燃物品。
2.
3.
4.存在点火源、静点、高温物体等引发能量。
一、明火 2.3.
4.物质过热引发;
5.
6.
7.其它火源。
二、火花
1. 2.
3. 4.
5. 6.
7.
8.手机火花,焊、割、打磨产生火花等。
物料跑损、人员伤亡、停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级 破坏性的
一、控制与消除火源
2.严格执行动火证制度,并加强防范措施; 3.
4.严禁钢性工具敲击、抛掷,不使用发火工具; 5.
实用文档
危险因素
6.
7.加强门卫,
8.运送物料的机动车辆必须配戴完好的阻火器,正确行驶,不能发生任何故
9.
10.周围居民点在一定范围内不能燃放烟花爆竹。 二、严格控制设备及其安装质量 1.
2.
3.对设备、管线、泵、阀、报警器监测仪表定期检、保、修; 4. 5.
1.
2.杜绝\"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纪,严守工艺规定,防止工艺参
3.
封、安全阀、防护墙、管线防冻、防腐、联锁仪表、消防及救护设施是否完 好,液位报警器是否正常,罐、槽、塔、器、管、进出料阀(包括截止阀、 自动调节阀)等有否泄漏,消防通道、地沟是否畅通; 4.
5.
6.
7.
四、安全设施保持齐全、完好 1.
2.贮罐安装高、低液位报警器,易燃易爆场所安装可燃气体监测报警装置。
中毒、窒息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
1.
实用文档
3.检修、抢修作业时接触有毒物质
触发条件一 1.
2.泄漏原因如\"火灾、爆炸\"触发事件中\"1.故障泄漏和2.运行泄漏\"等方面;
发生条件 1.
触发条件二 1.
4.
事故后果 危险等级 III危险程度 防范措施 1. 2. 3.
4.
3.检修、维修、抢修时,罐、槽、塔、器、管、阀等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未彻
4.
5.在容器内作业时缺氧;
2.
3.缺氧;
2.
3.
5.在现场无相应的防毒过滤器、面具、空气呼吸器以及其它有关的防护
6. 7.
8.
9.在有毒或缺氧、窒息场所作业时无人监护。
物料跑损、人员中毒窒息 级 危险的
严格控制设备及其安装质量,消除泄漏的可能性与\"火灾、爆炸\"防范措施
中\"2.严格控制设备及其安装质量;3.防止易燃、易爆物料的跑、冒、滴、 漏; 4.加强管理、严格工艺;5.安全设施保持齐全、完好\"
定期检修、维护保养,保持设备完好,检修时,彻底清理干净并检测有毒
有害物质浓度氧含量,合格后方可作业。作业时,穿戴劳动防护用品,有人
5.要有应急预案,抢救时勿忘正确使用防毒过滤器、氧气呼吸器及其它劳动
实用文档
6.组织管理措施
②教育、培训职工掌握有关毒物的毒性,预防中毒、窒息的方法及其急救法; ③要求职
⑥培训员工急救处理能力。
危险因素 触发条件一 2. 3.
5.发生条件 触发条件二 3. 4.
事故后果 危险等级 II危险程度 防范措施 1.
3.
灼伤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
高温物(如高温燃料油、高温导热油、蒸气等),化学灼伤(如硫酸、硝酸等) 高温物料泄漏;
清洗罐、槽、阀、泵、管等设备时触及,或由于清理不净而在检修时触及;
4.
罐、槽、管道等破损; 高温物料等溅及人体
2.
5.人进入现场无个体防护措施。
导致人员灼烫伤、财产受损 级 临界的
2.
4.现场作业时,应穿戴好相应工作服、手套等; 5
1. 1.
实用文档
危险因素 触发条件一 2.发生条件 1.
触发条件二事故后果
6.加强对有关化学品和高温物质灼烫伤预防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的培训和 教育;
7.在贮罐周围设置防护堤,并耐腐蚀;
8.设地下排污池,排污池应能耐腐蚀,一旦液体漏出应用水冲洗至废水系统; 9.
11.设立警示标志。
触电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
漏电、绝缘损坏、安全距离不够、雷击
安全距离不够(如架空线路、室内线路、变配电设备、用电设备及检修的
安全距离); 3. 4.
5.
6.建筑结构未做到\"五防一通\"即防火防水、防漏、防雨雪、防小动物和通风
7.
8.雷击;
2.
3.通过人体的电流时间超过50mA/S; 4.设备外壳带电;
手及人体其它部位、随身金属物品触及带电体,或因空气潮湿,安全距离
2.
子裸露、更换电焊条时人触及焊钳或焊接变压器一次、二次绕组损坏,利用 金属结构、管线或其它金属物作焊接回路等; 3.
4.
5.
6.
7.雷电(直接雷、感应雷、雷电侵入波);
人员伤亡、引发二次事故
1.
1.实用文档
危险等级 III级 危险程度 危险的
防范措施 1.电气绝缘等级要与使用电压、环境动作条件相符,并定期检查、检测、维
危险因素 触发条件一发生条件 触发条件二
2.采用遮拦、护罩、箱 3.
4.严格按标准要求对电气设备做好保护接地和三相接零; 5.金属容器或有限空间内作业,宜用12
6.电焊机绝缘完好、接线不裸露,定期检测漏电,电焊作业者穿戴防护用品,
7.根据作业场所特点正确选择Ⅰ、Ⅱ、Ⅲ类手持电动工具,确保安全可靠
8.
9.
10.定期进行电气安全检查,严禁\"三违\"; 11. 12. 13.
14.按制度对强电线路加强管理、巡查、检修。
物体打击和起重伤害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
物体坠落、物体弹击、坍塌撞击、挤压等 高处有未被固定的物体被碰撞或风吹等坠落;
2.
3.起重吊装作业,因捆扎不牢或有浮物,或吊具强度不够或斜吊斜拉致命物
4. 5.
6.
7.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等。
坠落物体击中人体
1.
1.
实用文档
2.3.4.
7.堆垛不稳而倒塌(或铲车堆垛袋装成品发生倒落); 7.燃爆事故波及。
事故后果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危险等级 III级 危险程度 防范措施 1.
2.危险因素 触发条件一发生条件 触发条件二事故后果 危险等级 II危险程度
危险的
高处作业要严格遵守\"十不登高\";
4.避免起重、高处作业区和其它有规范危险区域行进和停留; 5.
6.及时清除、加固可能倒塌的设施; 7.
8.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杜绝\"三违\"; 9.
10.作业人员、进入现场的其他人员都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特别是安全帽。
机械伤害(机、泵)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
绞、割、碾、碰、挤、戳,伤及人体
2.
3.
4.切割刀具、突出的机械部分及工具设备边缘毛刺或锋利处碰划伤。
人体碰到转动、移动等运动物体 2.
3.违章作业
人体伤害 级 临界的
1.
1.
实用文档
防范措施 1.
危险因素 触发条件一发生条件 1. 2m触发条件二事故后果 危险等级 III危险程度 防范措施 1.
2.
3.
4. 5.
6.机器设备要定期检查、检修,保证其完好状态。
高处坠落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
进行登高架式、检查、检修等作业
2.
3.
4.高处行道、塔杆、贮罐扶梯、管线架桥及护栏等锈蚀,或强度不够造成坠
5.
6.
7.
8.作业时嬉戏打闹。
以上(含2m
2. 作业下面是设备或硬质地面。
2.
3.
4.违反\"十不登高\"
5.
6.情绪不稳定,疲劳作业、身体有疾病、工作时精力不集中。
人员伤亡 级 危险的
登高作业人员必须在身心健康状态下登高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十不登高\"; 1.
1.
实用文档
23.4.
5.上下层交叉作业顶搭设严密牢固之中间隔板、罩棚作隔离; 6.临边、洞口要做到\"有洞必有盖\"\"有边必有栏\"7.
8.六级以上大风、暴雨、雷电、霜冻、大雾、积雪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尽可能
9.可以在地面做的作业,尽量不要安排在高处做,即\"尽可能高处作业平地 做\";
11.加强对登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工作; 12.坚决杜绝登高作业中的\"三违\"。
车辆伤害(铲车、运输原料及成品车辆)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
危险因素 车辆撞人,车辆撞设备、管线
触发条件一 1.车辆有故障(如刹车、阻火器不灵、无效等);
2.
3.
4.路面不好(如路面有陷坑、障碍物、冰雪等); 5.超载驾驶;
发生条件 车辆撞击人体、设备、管线等 触发条件二 1.
2.驾驶员工作精力不集中(抽烟、谈话、打手机等); 3.4.
5.驾驶员情绪不好或情绪激动时驾车。
事故后果 人员伤害、撞坏管线等造成泄漏,引起二次事故 危险等级 II级 危险程度 临界的 防范措施 1.
2.增设交通标志(特别是限速行驶标志);
实用文档
3.4.5.
6.加强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如要求行驶时不吸烟、不谈话、不疲劳 驾驶、不酒后驾驶、不激情加速,行驶时注意观察、集中注意力等); 7.
8.车辆不超载、不超速行驶;
噪声危害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
危险因素 机泵噪声
触发条件一 作业人员噪声强度大的场所作业 发生条件 触发条件二 1.
2.
事故后果 听力损伤 危险等级 I级 危险程度 临界的 防范措施 1.
2.实行时间防护(即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
经过危险性预先分析可以得到主要和可能的潜在事故类型,该装置最主要的潜在事故类型为灼伤、火灾、爆炸、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事故。也有可能会发生的潜在事故类型为中毒、窒息、触电、高处坠落、起重伤害、车辆伤害、噪声危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