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这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与台上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撼人心扉、令人动容的悲情故事,结识了一头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战象嘎羧,并与战象嘎羧一同经历了生命大限将至时的心路历程——从英雄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时的英武豪迈,从重临旧地时的深切缅怀到安葬自己时的坦然安详,真是:英雄垂暮近黄泉,重披战甲忆当年。凭吊故地念战友,庄严归去共长眠。
听这节课总体感觉是:教学思路在清晰连贯中蛇行,教学环节在自然流畅中游走。动态生成中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气定神闲中透露教师的扎实功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是一节本色的语文课堂。本色语文,就是让学生徜徉在内涵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关照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滋养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文字去放飞心灵。本色语文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这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色导入。紧扣题目中的“战象”,以一句“你们见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引领学生快速进入了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在对象兵的介绍中学生感受到了战象在战场上的作用,它们不光驮着象兵浴血搏杀,还像一位勇猛无谓的展示奋力杀敌,“长鼻劈敌”、“象蹄踩敌”,它们像象兵一样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它们哪里是象,分明是战士,是士兵。对这样的战象,未曾走进故事,便已肃然起敬。在了解了战象的作用,交流了印象之后,老师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头战象
第1页共12页
——嘎羧。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刘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导入新课。
2、本色理解。阅读理解过程以一个主问题(核心问题)贯通全文——“文中的嘎羧有着怎样的情感,课文又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情感的呢”,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首先走进了“段落”的丛林——披挂象鞍,快速阅读,感受战象的所作所为;然后又走进“句子”的丛林——找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深厚感情的句子,圈画体味交流。此时,学生已经走进了语文的丛林中去感受体味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但这还不够,老师又继续引领学生在密林中探幽寻踪,那就是抓词语——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嘎羧对象鞍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战象嘎羧动作、神情的关键词语来交流体会,摩挲、泪光闪闪、久久地、呼呼吹去、久别重逢。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也没有为常人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它们的行为、神情自然流露出他们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情感起伏。抓住这些举止神情就能走进它们的内心世界。于是,学生从这些关键词语中真切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凭吊战场部分,刘老师同样引导学生由段到句到字词,抓住“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吼叫”体会嘎羧对战友的无限缅怀,对过去惊天地、泣鬼神战斗场面的无比留恋。可以说,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不仅让学生搞明白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还让学生搞明白这些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即“表达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我一直认为:只有铆定语言文字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第2页共12页
3、本色结课。本色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关照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还会放飞语言文字。这节课的最后,刘老师安排了一个“练笔”环节,读写结合——卧在坑底的嘎羧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凝望的眼睛一定有话想说,它想说些什么你看到静静躺在墓坑里的嘎羧,又想说些什么从两个内容中任选其一写话。可以说此时学生已经体会到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对这位“战斗英雄”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老师用一种语文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倾吐心声、抒发情怀的机会。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放飞,语言文字在放飞。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感受到饱含真情的语言文字是温润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本色语文的美魅力。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有人说是“无痕”,我还想说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态”!
最后,由衷地感谢这次研修以及为我们讲课的这些优秀教师,为我们奉上这样一道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些优质课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感悟,但要知道,光鲜亮丽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打磨和历练,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力量。有一种拥有叫付出,有一种付出叫幸福。就让我们像这些优秀教师一样,继续执着地行走在语文教学的大道上,让幸福在付出中升华!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二)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
第3页共12页
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安继芳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崔云宏老师幽默的语言,郭海瑞老师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郭海瑞老师在教学《搭石》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景,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安继芳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崔云红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安老师所执教的《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安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将少年闰土的形象完整地展现给大家。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安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评价、多向。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
第4页共12页
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更喜欢安老师的教学——严谨、科学。安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安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我们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5页共12页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三)
作为王村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的一员,我很荣幸就执教的《尊严》这一节课与在座的各位老师做观课报告。我观课的角度在与“教”,在于在她一节课的教学中是否落实了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生本高效。
要实现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要打破现有的教学常规模式,首先就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课前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对预习卡进行了如下设计:
1、这篇课文我读了几遍,达到了什么要求;2我学会的生字; 3、我积累和理解的词语; 4、课文主要内容;
5、在预习过程中我搜集到这些资料;
6、我困惑的问题。上课之前,学生都根据自主预习卡的引导,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从识字写字,到朗读概括,质疑问难。每个学生来上这堂课都是有准备的。先学后教为高效课堂做好了充分的保障。
课堂教学第二步:检查预习、巩固预习。这一步重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于学生预习卡上生字出错的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写好“瘦”和“善”。在对课文内容的检查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建议:根据老师指导的方法,学生再进行二次概括,对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做到有效训练。)
第6页共12页
课堂教学第三步:构建话题,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这一步紧扣学生预习中困惑的问题,迅速梳理归纳,找准文章的切入点,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话题“你从文中哪些句子当中感受到年轻人的尊严”。话题是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生成的,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这一环节中,指导学生自己默读,边读边思考、标画、写感受;又让学生在小组之内合作探究;然后再指名全班交流。在这里既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又给予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课堂教学第四步:点拨提升,学习表达方法,升华情感。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个环节的教学是用时最长的一个环节,也可以看出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抓住了文本的精要之处——也就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了提升——即不仅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可以表达内心,在阅读和习作中还要抓住人物典型的动作、神态把人物形象写具体。在学生的交流中利用换掉关键词句比较体会,角色体验,朗读感悟等教学策略,让学生体会“目光顿时灰暗了”这一典型的神态和“喉结上下动了动”这一典型的动作,对表现年轻人自尊、自爱、自强的高尚品格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只有这样写,年轻人拥有尊严的人物形象才更鲜明更具体。课堂上的着力点真的是少而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展现
第7页共12页
了课堂的高效性。实现了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把语文课上的更有语文味。
课堂教学第五步:拓展学法,读写结合。如果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和作者对话的过程,那么,写作则是提高并锤炼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的过程。只有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我们看到并没有停留在教给学生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而是接着进行片段练习,让学生给文章“补白”——演一演、想一想、并写一写杰克逊大叔又会有哪些典型的神态和动作。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的高明之处还在与,给文章“补白”之后反问学生: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年轻人的典型神态和典型动作,却没有写杰克逊大叔的呢为什么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没有对两个人平均用力呢(学生说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年轻人哈默,而不是杰克逊)顺势总结:在同一篇文章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建议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和习作中关注文章的主要人物。这一步拓展和提升堪称精妙!语文即是训练语言的学科,学生通过学语文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也才更具语文味。
课堂教学第六步:推荐阅读,迁移延伸。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所学的内容应该更宽泛,教学的开度应更大,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真正实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的理念。因此,迁移阅读能力,拓展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是生本高效课堂的最终目标。
从课前交流“超级模仿秀”;到课堂上构建话题、朗读感悟、抓点提升;到最后的拓展阅读。的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环
第8页共12页
环紧扣又层层递升。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交相辉映,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得以充分落实,实现了生本高效。衷心祝愿,在这些年轻老师的带动下,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四)
日月如梭,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感慨颇多,特小结如此。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又良莠不齐,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
第9页共12页
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第10页共12页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
第11页共12页
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龋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5、课本不能丢。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新”还有什么意义纯粹的“大胆的说”进而“编造的说”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精思熟虑,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不断成长的生命活力。
第12页共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