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Clinical Journal ofChinese Medicine 2016 Vo1.(8)No.29 医院中药调剂浅析 A brief analysis of TCM medicine deployment in hospital 冯一伟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231) 中图分类号:R194 【摘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6)29-0130-04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中药调配方法显现出剂量不均、不卫生等弊端,为此,小包装饮片问世。本文就小包装饮 片的利弊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中药小包装;调剂;利弊;改进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traditional TCM medicine deployment methods show uneven dose,unsanitary and other defects;to this end,small packaging pieces were produced.In this paper,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mall package pieces were analyzed briefly for more references. [Keywords]TCM medicine small packaging pieces;Deployment;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Improvement doi:10.3969 ̄.issn.1674-7860.2016.29.068 传统的中药调配自宋代以来一直沿袭手抓戥秤、逐一分 贴的老习惯,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调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 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关注:是否短斤少两,分剂量是否均匀, 部分中医医院先后将小包装中药饮片用于中药饮片处方 的调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包装中药饮片是指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特制的、以全透 裸手抓药是否卫生等。患者所担心的情况一直是中药房最棘 手的问题,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在局部地区试点小包装饮片调 明聚乙烯塑料或无纺布等作为包装材料的小规格包装中药饮 片,具有计量准确、杂质少、便于保存等优点。医院根据临 剂后,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这一由“戥药配方”到 “数包配方”的改革之道,目前在江苏省内推广速度缓慢, 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仅是对小包装饮片使用利弊因素做一分 析,以引起同道注意和重视,希望能促进小包装饮片的推广 运用。 床用药习惯及需求,向生产企业购买各种规格小包装的中药 饮片,每种包装重量一般为6g或9g。中药配方人员再根据临 床医生的处方,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进行简便而又快速的配 方操作[31。小包装中药饮片将逐步取代“手抓戥称”的传统 中药配方调剂方式,成为全国三级中医院和部分有规模中医 论 1绪院的首选调剂方式。此举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持发挥中 医药优势具有重要意义[41。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 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11。这个概念表 明,中药材、中药饮片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中药饮片包括了 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 饮片以及经过切制(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对 于前两类,管理上应视为中药材,只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在配 2传统中药饮片的现状 始于商周的中药汤剂至今仍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首选剂型, 也是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最佳体现。《伤寒论》 所载112方中有95方为汤剂。 方、制剂时作饮片理解。而管理意义上的饮片概念应理解为 “根据调配或制剂的需要,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切 制、炮炙而成的成品”。 然而,在目前各医院现有中药调剂人员和调剂面积的条 件下,随着调剂量的大幅增加,使用散装饮片调剂易出现称 量不准、分剂不均的问题,不仅可能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中药汤剂的配方调剂方式历来是使用散装中药饮片,手 抓戥称。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特别是目前各医院 现有中药调剂人员和调剂面积的条件,这一方式所存在的 称不准、分不匀、效率低、复核难、养护难、浪费大、卫 生差等弊端更加突现,特别是称量不准、分剂不均的问题, 影响了中医药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 而且易引发医患纠纷,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对中医中药不信任, 阻碍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5_。 3散装饮片调剂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称不准、分不匀 称准分匀即剂量准确,是确保中药处方调剂质量的基本 发展[2]。为此,不少中医医院及中医药工作者针对散装中 药饮片调剂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其中 要求。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详 见表1。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第8卷第29期 表1国家对调剂中药处方制定的相关规定 .131. 欲称取10g饮片,其称量误差为±10%,显然不符合≤±5% 的规定,调剂质量得不到保证[6]。 中医处方多为复方,且一方多剂。按现行的配方方法, 调剂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都是按剂数称取每味药的总量,再估 量分剂。这不但违背 逐剂逐昧称量”的规定,还造成一方 中每剂药之间必然存在重量差异(分不匀),势必影响疗效。 以上海龙华医院为例,随着工作量不断增加,龙华医院 1997年调剂工作量为月均21.5万剂,2003年达到月均48.5 万剂,6年增加了1.27倍,而工作人员的增加远远跟不上工 作量的增加。2003年人均工作量已达到每天550剂左右,个 别职工最高时一天调配1100多剂,所以,中药饮片的调剂质 从表1可知,中药配方单剂的称量误差应≤±5%。然 量不尽如人意。下面是龙华医院自2003年5月一2004年7月 而,配方所用的戥子,其最小称量(感量)为1g,按照衡器 抽查(随机)中药饮片调剂质量(总份量和分剂量)的情况, 的称量误差=WQ×100%(P为感量,Q为要称取的量)计算, 共28批276人次(每人次一张处方,部分只检查总份量)。 表2龙华医院散装饮片调剂总份量及分剂量抽查结果(误差:%) 从表2可以看出,分剂量问题十分严重,多年来患者 4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的优点 投诉最多是中药饮片调剂中分剂量误差过大的问题[7J。因为 “分匀”需要时间,按现有的工作量,职工即使每天工作24h 4.1保持特色 也不可能做到。 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仍遵循中医药理论,不改变中医临 3.2效率低 床以饮片入药、临用煎汤、诸药共煎的用药特色,且不限制 从表1[8】,可知按1983年的规定:中药调剂人员每人每日 临床医师的处方用药剂量。 调剂剂数应≥160剂,且只对60岁以上、1岁以下患者的处 4.2剂量准确 方实施逐剂逐昧称量。以8h/d计,那么每配一剂药应在3min 小包装中药饮片是采用感量为0.1g的电子称,按设定的 内完成;这样虽有利于提高配方效率,缩短患者候药时间,但 剂量精确称量后包装,有效地控制了每包饮片的装量差异。 要在3min内配完一剂药,调剂人员只能“以手代戥、天女撒 因而,确保了调剂剂量的准确,使调剂质量得以提高。克服 了用散装饮片调剂所存在的既称不准、又分不匀的弊端。 花”,根本不能保证剂量准确。 3-3复核难 4.3易于复核 ①小包装中药饮片保持了原饮片的性状及片形,并采用 ①中药处方多为复方,而使用散装饮片配方,是将每剂 药中多种饮片混合,增加了复核的难度、降低了复核的效率。 透明包材,使其易于鉴别。②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包装袋上均有 品名、规格、产地、煎煮方法、批号、生产日期、生产(经 ②散装饮片调剂的处方复核时也只能确认所调剂的处方有无 “错漏”,不可能复核方中每味药的称量是否准确。 销)厂商等说明文字,并采用色标管理,因而便于复核,解 3.4养护难 决了用散装饮片调剂所存在的复核困难问题。患者也可根据 供配方所用的散装饮片因其完全裸露,易受日光、空气、 包装袋上的标注自行核对,让其明白用药,还其知情权。从 而提高患者对调剂质量的信任度,有效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 温度、湿度的影响,极易发生质量变异,使饮片质量降低, 并有利于患者监督调剂质量和普及中药知识。 直接影响疗效。 3.5浪费大 4.4提高效率 ①使用散装饮片调配处方,一旦配方有误或在“上斗” 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实现了变“戥药”配方为“数 时发生“串斗”,则分捡困难,只得弃用,造成浪费。②由于 包”配方,因而使调剂效率得以提高。比如,按《湖北省中 传统的配方方法是手抓戥称,难以避免漏撒,因而造成浪费。 医医疗机构“放心药房”建设标准》的规定,每配一张中药 3.6卫生差 饮片处方用时不得少于20min。否则不可能保证逐剂、逐味称 ①中药饮片取材于动物、植物、矿物,难以避免附着灰 准分匀。但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按武汉市中医医院随 尘与杂质,纯净度降低;②由于散装饮片极易附着灰尘,加之 机检测10名调剂人员所调配的100张处方,其平均调剂用时 部分饮片本身呈粉末状,一旦取料“上斗”或称量调剂则粉 为5.28min/张,调配速率提高近4倍。 末飞扬,污染环境;导致库房与药房均不能使用空调等装置有 4.5饮片纯净 效地控温调湿,工作环境较差,不利于对饮片的养护,也不 ①供制备小包装中药饮片的物料均经过微波干燥灭菌处理 或采用真空包装,因而能有效防止饮片生虫长霉,并降低其含 利于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及其广大群众对中药的 水量,保证了饮片的质量与纯净度,有利于贮存与养护oo]。② 信赖。 .132. Clinical Journal ofChinese Medicine 2016 Vo1.(8)No.29 小包装中药饮片大多采用透明的聚乙烯包装,如所包饮片含有 处方,药品价格大约提高了30%,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不利于医生个体化给药。中医特色是辨证施治,根据患 者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处方,散片饮片可以做到随证处 较多杂质,则极易判断;如附着灰尘,则不易封口。故供生产 小包装中药饮片的物料必须达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饮片 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有关中药饮片纯净度的要求,因而 方。小包装中药饮片由于规格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医 生的需求[ 。 保证了小包装中药饮片的质量。比如,武汉市中医医院随机 检测了不同类别的20种98个批次的中药饮片,其纯净度均在 97%~100%,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饮片质量管理通 则(试行)》中有关中药饮片纯净度的规定。 4.6减少浪费 6中药小包装饮片调剂过程 ①为保证处方的完整性,同时不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麻 烦,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时应当按照处方的剂量,将每味中 药饮片分至每剂,不应按每一味小包装中药饮片总包,让患 ①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一旦调剂有误,极易分检, 且能有效避免使用散装饮片“上斗”与称量时的“漏撒”与 者自己分剂。②小包装中药饮片不宜与散装中药饮片混合使 “串斗”,从而减少了浪费。②小包装中药饮片改变了散装饮 片因完全裸露,故易受自然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而极易 发生霉变、虫蛀、变色、变味、“走油”等质量变异现象,尤 以气候潮湿炎热的地区为甚,从而减少浪费,确保质量_11】。 4.7改善环境 小包装中药饮片由于有包材屏蔽,因而能有效防止“上 斗”及称量时难以避免的粉尘污染,使其能在具有控温调湿装 置的库房和药房贮备与使用。显著改善了工作环境,有利于维 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以利巩固其专业思想。 4.8有利管理 4.8.1量化管理 由于使用散装饮片调剂存在称不准、分不匀、浪费大等 问题,因而不可能对其进、销、存量实施量化管理。但使用 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处方则克服了前述问题,使其接近于成 药的管理,从而为医院对中药饮片实施量化管理提供了可能, 进而促进管理的规范化[12]。 4.8.2微机管理 有条件的中药房可针对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的特点开发 相应的微机管理软件。该软件可设置审方核对、订正药名、 标定区位、确定流程、规定配伍等功能,以利规范操作、统 一调剂、避免差错、方便核对、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调剂速 率;并自动生成“调剂清单”,为调剂人员提供操作指南,为 患者提供明白的消费单据。[13] 4.8-3色标管理 小包装中药饮片可以对所设置的规格统一实施色标管理。 比如:上海龙华医院不同的规格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每个规 格大、中、小包装袋上的色标一致,不同品种同一规格的颜 色相一致;武汉市中医医院将每一品种所设的各种品规由小到 大排序,分别用A(绿色)、B(蓝色)、C(粉红色)等标注, 调剂时只要按调剂清单“配伍”项下标注的A或B或C等, 取相应颜色的小包装中药饮片即可[141。 5小包装中药饮片的缺点 不环保 1。小包装中药饮片包装材料多为聚乙烯材料, 不易降解,增加白色污染,不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 药房及库房空间加大。小包装中药饮片由于增加了包装, 没有抽真空,大大增加了同样质量中药饮片的体积,使库房 所需空间加大,调剂人员装斗频率增加,加大了药剂师的劳 动强度[ ]。 成本提高。医院实行小包装中药饮片调配处方后,同一 用。③调剂过程中应遵循最少用包原则,如某单位甘草有3g、 6g、9g三种规格,处方剂量为9g,应付9g一包,而不应付 6g、3g各一包,更不应付3包3g,以提高调剂效率、减少差 错,同时不人为增;bnd,包装中药饮片的加工成本[18,191。 科学、合理的调剂操作步骤是确保调剂质量、提高调剂效 率、防止和杜绝差错发生的重要环节【2o]。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6.1取药 根据处方(或者调剂清单)顺序取药,取药时必须关注 包装上的标签内容与内装药物是否一致,以及药物是否有变 质情况。每取一味药须将所需包数数准,取完药后在药名右 上角做标记,以示该药已取过。 6.2分剂 使用调剂台的,分剂时可先将药袋套到配药桶上,药配 完后把药袋拎起扎好。分剂时应按一定的顺序,每分一味药 最好中途不要停顿,以免搞不清停顿前分到哪一剂,也可每 分一味药后在处方该药名处作标记。 使用调剂车(调剂篮)的,也可先将药袋放在调剂车上 (或调剂篮内),在取药的同时进行分剂,药配完后把药袋扎好。 6-3特殊药物处理 处方中如有需特殊处理的品种,如先煎、后下、包煎、 冲服、烊化等,最好使用专用标签(标签内容为“注意:内有 需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的药物,请仔细阅读说明 书并按相应的方法操作”),在相应项目上打勾,并将专用标 签贴在外面的药袋上,以提醒患者注意。【211 6.4自查 处方调配完毕,调剂人员取一剂药自行检查后在处方 (配药清单)上签名,然后交复核人员复核。 6.5复核 复核人员依据处方(有医生工作站的可按配方清单)仔 细复核。复核时应当既要核对药名,又要核对剂量。复核完 毕后,应当在该处方(或配方清单)上签名,并在自己复核 过的这一剂药的包装袋上写上患者的姓名,表示这一剂是复 核过的。 将配方清单的一联或领药证存根(使用手写处方的)固 定在外面的药袋上,并在药袋上写上领药号及患者姓名,以 防配药清单(领药证存根)掉落后核查。[22,23] 6.6发药 发药时应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之规定,仔细核对 患者姓名、药剂数等,收回具医师签章的纸质处方,同时将 一份配方清单交给患者,以便患者自行核对。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第8卷第29期 一133. 7总结 [12]沈中琴.中药饮片小包装的利弊[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1):80. 综上所述,推广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能提高饮片质量, [13】李培红,李毅民_,J、包装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应用指南[M1.北京:国家 确保中药处方的调剂质量,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巩固人们对 中医药管理局,2008. 中医药的信赖,并减少对药材资源的浪费,有利于促进中药 [14]李毅民,周向民./J、包装中药饮片的调剂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饮片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进而推动中药饮片生 2009,29(9):768・769. 产向产业化趋势发展。 [1 5】张玉瑛.小包装与散包装中药饮片的利弊[J].中国社区医师, 201 1,13(8):250. 参考文献: [16]梁盛.中药饮片定量小包装之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1]范胜莲,屈晓燕.浅谈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应用[J】_临床合理用药,2012: 2009,7(1):159—160. [17]陆少雁,麦国灿.推广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利弊分析[J].中国当代 5(6):67. [2]赵国福.浅谈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的益处[J].陕西中医,2013,34(1):86—87. 医药,2011,18(18):196.197. [18]徐军,车京梅,朱剑敏,等.浅析中药饮片小包装的应用情况及建议[J]l [3]t彦.略谈中药炮制的重要性[J].新疆中医药,2010,28(27):57—58. 【4】马月光,李进.医院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库房管理[J]_中医药管理杂 中国药师,2011,14(6):904—905. 志,2008,16(9):693—694. 【19】安心南.中药使用的未来发展趋势[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 [5]廖利平,刘荣禄.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26(11、:15—16. [2O]强茂,肖月珍,宫凯敏.中药散饮片与小包装饮片的临床调查分析[J]. 社,2005:70—72. 光明中医,2013,28(2):406. [6】阮龙德.推进饮片小包装提高中药配方质量[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4,18(4):51—52. [211周丽娜,王美萍.中药小包装配方谈[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 【7]张建玲,聂志坚.包装材料对中药饮片质量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 13(9):12. [221周国清,朱惠中,吴晓镒.重视中药饮片小包装的生产和推广[J].中国 报,2006,28(4):48-49. [8】邵玉实,王斌.中药饮片小包装的剂量和质量管理[J].浙江中医学院学 实用医药,2009,4(12):249—250. [23]邓克强,张小丽.浅谈处方审核[J]l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4): 报2006.30(1):95. 120.12】 [9】张小平,姚健康 包装中药饮片质量问题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 刊,2006,24(6):1 150. 作者简介: [10】巫利璇,杨世斌.中药饮片小包装改革的体验[J】.中国医药导报, 冯一伟,中药师。 2009,6(8):129. 【l1]李锦开.医药中药管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编辑:段苏婷编号:EC.160202021(修回:2016—10—17) (上接129页) 管,能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由于PICC具有安 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5.15%t ,发生时间一般在置管1周 全、方便、易掌握、保留时间长、可避免患者频繁扎针的痛苦 内,而彩超引导下PICC可避免穿刺针误入分支小血管,降 及刺激性药物对血管损伤等优点[3],近年来逐渐被广泛使用。 低血栓形成及静脉炎发生率。本组病例未出现并发症,原因 但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如水肿、浅静脉先天性纤细、静脉 可能是所选血管管径粗,血流速度快,导管在血管内处于漂 血管充盈不良、肥胖患者,因皮下脂肪层较厚不易显示静脉血 浮状态,穿刺和送管时不易损伤血管内膜,不影响血流循环, 管,反复多次静脉穿刺上肢静脉壁产生瘢痕、硬化并失去弹 不易与血管内膜发生摩擦而出现机械性静脉炎。 性,致使穿刺困难,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有一定的困 总之,采用彩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可减少静脉损伤、提 难。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能有效分辨动静脉血管,超声探头能 高穿刺成功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有效压闭静脉血管,采用彩超引导有助于了解血管粗细、深 浅、走行,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本组病例显示,采用彩超引 参考文献: 导下行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为91.2%,接近于熊维江等报 [1]Nancy L.Using ultrasound to guide PICC insertion[J].Nursing 道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91.89%)。 2003,33(12):20. 导管异位是PICC较难处理的一种并发症。导管异位入颈 [2]胡君娥,龚兰,赵东娥,等.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纠J] ̄PICC导管异位 内静脉后,若不及时调位或调位不成功可导致后颅神经损伤、 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报,2008,15(9):70. 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既增加患者痛苦, [3]胡翠环,孙玉梅,刘洋对30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调查与分 又缩短导管使用时间[4】。本组4例患者彩超下发现导管异位 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581. 于同侧颈内静脉内后,拔出相应长度,边推生理盐水边送管, [4]胡君娥,周志芳.PICC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正位方法的改进[J]. 调整时彩超探头置于颈内静脉处,增加患者手臂外展角度, 护理学杂志,2009,24(17):34.35. 使上肢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夹角变大,或嘱患者深吸气并憋气, [5]Moureau N.Vascular Safety:It’S All about PICC s[J].Nurs 在颈内静脉收缩时送管,从锁骨上扫查到导管回声,可判断 Manage,2006,37(5):22—27. 导管进入上腔静脉。 静脉血栓和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出现的最为常见 编辑:段苏婷编号:EC一160125173(修回: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