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1、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或者说是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公开传达事实真相、表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其中,传播机构可以是官方的、半官方的,或者是民间的,“大众”广泛地分布在社会各阶层,相互之间关系松散。

2、 5W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谁(who)

→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3、 数学模式

1949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工程师、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和韦弗发表了《传播的数学理论》一书,提出了一个用以解释电报通信过程的数学传播模式,即把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是指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成: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信号—(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

→信宿

↑—(噪音)—噪音来源

4、 内省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内省智能的概念,其核心成分为发展可靠的自我运作模式,以了解自己之欲求、目标、焦虑与优缺点,并借此引导自己的行为之能力。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

5、 社会交换论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借鉴和修改了经济学中“理性经纪人”的假设,认为人际传播之所以发生,取决于传播双方或多方所能获得的报偿与付出的交换代价大小的互换。这种交换理论强调人际传播是为了从他人处获得回报,与他人交流要符合自我利益。

6、 拟剧理论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代表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拟剧论”。“拟剧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包括:①人通过符号进行表演,目的是赢得观众的认可。②戈夫曼将表演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幕后行为。③“拟剧论”的实质是人们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理性形象的策略。

7、 知沟

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 媒介丰裕度模型

组织传播学者达夫特和伦格尔提出“媒介丰裕度模型”,指出可使用四种标准来区分媒介的信息传输能力:获得及时反馈的能力、多种提示信息的利用、自然语言的使用以及对个体的关注。能够满足上述所有或多个标准的传播渠道被称为是丰裕媒介,而不具备或只具备上述少数特征的渠道则被称为是匮乏媒介。在组织传播中,所有的传播媒介或渠道,均可根据这四项标准在“丰裕”与“匮乏”之间得到排列。

而组织的传播任务有着不同程度的歧义性。所谓歧义性就是指对某一问题多种相互矛盾的理解和认识。管理者应选用与歧义性任务相匹配的相应媒介。歧义性高的任务,使用媒介丰裕度高的传播媒介,效果更好;而歧义性低的任务,则使用媒介丰裕度低的传播媒介效果更好。使用丰裕度高的媒介处理歧义性低的任务会导致数据过剩,过多的提示信息也会导致混乱和多余的意义,而使用丰裕度低的媒介处理歧义性高的任务则会因为信息缺乏而导致揭示信息不足以表达复杂的讯息。

2、 简述把关人理论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把关人”理论,这是传播学的一项基本概念。把关其实

就是一个过滤信息的过程,是媒介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媒介构建结构化的社会环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极为重要地影响着公众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与判断。如果说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传播学所讲的控制,那么凡是具有或表现这种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如报纸的编辑。

处于系统中心的媒介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机构,包括管理功能、专业人员和技术层面。媒介受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影响,并和它们相互作用;来自于这三者的综合力量与媒介自身专业主义的标准左右着作为组织机构媒介的立场,背后都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之下的媒介态度与评价标准以及意识形态关怀。因此,从新闻事件成为新闻报道的转变过程中,站满了形形色色的“把关人”。

3、 大众传播的特点

①大众传播活动是有组织的活动,其传播者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它们所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产品都传达一定的立场和价值取向。②大众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生产和传播信息,其公信力受到社会的瞩目,并影响着公众和社会。③大众传播的对象“受众”由松散的个体组成,相互之间缺乏组织性,是一般大众。④与其他几种类型的传播尤其是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很强。它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即传播机构向广大受众进行的信息传递,缺乏反馈和互动成为先天不足。⑤大众传播提供的产品是文化产品。其信息具有双重属性,即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⑥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决定其传播的内容往往需要通过审查,受到控制,即制度化。

1、 试述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美国传播学者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1972年发表了一篇《大众媒介的

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通过对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突出报道,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重大事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与评价。具体观点包括: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用”的机构。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处理, 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注意力。但媒介并非镜子, 即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实貌; 不如说它是探照灯, 它照到的地方,可能是被与此有关的特殊利益集团引导的,是被制造出来引起注意的假事件,或者是被新闻工作者的传统、习惯和规则所左右的, 是被过分强调而也许并不重要的事件。

议程设置理论可以使我们不断了解外部世界与其在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之间的关系。它揭示了新闻媒介的权力和道德责任。媒介促成人们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观点;而媒介强调的问题可能并非压倒性的主要问题。对于媒介工作者来说, 这一理论提高了社会责任问题的

重要性。

2、 试述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麦克卢汉在其著作《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中提出了著名的媒介“三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与“冷热媒介说”。

(1)麦克卢汉认为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讯息只有媒介本身,是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性质开创了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并深远地影响了社会生活。他将媒介(包括大众传播、语言、文字)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在口语传播时代是部落社会,印刷媒介出现后是文明社会,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出现后为“地球村”。

该理论中,麦克卢汉过分强调了媒介本身的作用,过分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忽视了信息内容的作用。

(2)“媒介即人的延伸”,指的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3)麦克卢汉将媒介分为著名的“冷媒介”和“热媒介”。他认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行为和心理反应不同。“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

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等是“热媒介”;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等属于“冷媒介”。

这两个概念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总之,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但其仍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1) 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3) 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

3、 试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3年,在德国大选及一系列舆论调查之后,德国学者伊丽莎白?内尔纽曼发表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其中心思想是: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多数人一致,他们会勇敢的说出来。而且媒体通常会关注多数派的观点,轻视少数派的观点。于是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小,多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该理论提出五个假设:(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孤独恐惧;(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起自己的观点;(5)综合起来考虑,

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公众观念。

在这五个假定的基础上,纽曼又发展起了一整套以“沉默的螺旋”假设为核心的关于公众舆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公众传播过程;第三,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公众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两个前提:(1)人们知道那种观点会受欢迎,而哪些不会。(2)人们会按照他们对公众舆论的猜测。来观察观点的表达,从而进行调整。

它是由对孤立的恐惧引起的,人们沉默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害怕多数的一方,而是为了避免受到社群的孤立或者批评。沉默的螺旋理论提供了一种考虑问题的视角:团队意见的形成不一定是团队成员“理性讨论”的结果,而可能是对团队中“强势”意见的趋同后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强势”意见所强调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当团队中的少数意见与“多数”意见不同的时候,少数有可能屈于“优势意见”的压力,表面上采取认同,但实际上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就可能出现某些团队成员“公开表达的意见”与团队成“员自己的意见”不一致。要跳出沉默的螺旋,唯一的出路就是尊重少数派,聆听反对者的声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