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叙事作文之叙事性作品教学的整体思路

叙事作文之叙事性作品教学的整体思路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叙事性作品教学的整体思路

一、叙事性作品教学的总体安排与定位

从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可以看出,叙事性作品占了相当的比重。原因恐怕有以下几点:第一是相对于抒情性的、议论性的作品来说,儿童对叙事性作品比较感兴趣;第二是叙事性作品对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丰富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第三是叙事性作品可为写作作出良好的示范。但是,从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师对叙事性作品教学的研究并不足。特别是广为人诟病的“情节分析”就是从叙事性作品教学中来的。这种“情节分析”是以琐碎的提问来完成教学,其实质是教师面对叙事文本的时候,并不知道应当生成怎样的教学内容。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对于叙事性作品教学需要达成何种教学目标缺少一个明确的指向。因此,这种教学只能停留在引导学生关注事情本身上,而不能很好地从中学习叙事方法。

为此,从整体上把握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形成从易到难的教学整体思路,对于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认识这三类文体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真正在教学中体现出这种梯度呢?我认为,要从这三类文体的教学目标入手进行分析。

2011年版课标有如下一些要求: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学段: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从上述引用的课程目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课标对叙事性作品阅读能力发展的定位。根据这一课程目标,笔者对故事、童话与小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支架作了以下定位: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三类叙事性作品在文体元素上有相当大的共通性,其指向的阅读能力发展呈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二、故事:认识情节的前后逻辑关系,学习从单线结构把握文本

故事是指有逻辑关系的连续事件,“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两个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构成一个故事。但如果改成“国王死了,然后王后因为伤心过度也死了”就成了有逻辑关系的连续事件。所以,一般一个简单的故事属于单线结构,学生要学习的是叙事的时间安排,也就是顺序。认识故事在发展上的前后顺序与事理上的逻辑,是故事这一类文体在阅读上重点要培养的能力。低年级的学生,正需要在阅读上培养连贯性阅读的能力。莱辛曾这样描述叙事的顺序:“把现实世界的各部分加以改变、替换、缩小、扩大,由此造成一个自己的整体,以表达他自己的意图。”学习故事,就是要了解其中的奥秘。

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有大量的故事。如《窗前的气球》讲的是科利亚在住院的时候,他的朋友们将自己的祝福写在气球上,将其升到科利亚的窗前。实际上按照故事发生的逻辑,应该先写这群朋友是如何商量祝福科利亚的。为了让故事有悬念,就把这些朋友是如何商量的,

全部隐去不写,给人以阅读想象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情节的前后逻辑关系。首先,引导学生列出本故事的发展脉络:科利亚病了→突然发现窗前有气球→原来是自己的朋友用这个方法来鼓励自己。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在情节的发展中,科利亚的朋友商量如何鼓励科利亚的情节应该发生在哪个地方。第三个环节,想象:这些朋友会想到哪些办法呢?为什幺选择了这个办法?第四个环节,反向思考:那幺文章为什幺不把大家的讨论写出来呢?这样的教学设计,反映出在叙述一个故事时,必须对真正的故事时间进行剪裁,从而形成叙事时间,使故事更加吸引读者。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故事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可以令读者玩味很多。

在叙事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情节并非没有教学价值。在故事中,作者往往苦心经营的就是如何安排情节,如何让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所以,从顺序的角度学会阅读故事,是低年级叙事性作品教学的重点所在。

三、童话:在情节中感知人物的特点,学习从双线结构把握文本

随着故事阅读能力的发展,到中年级,童话的阅读分量逐渐增加。童话与故事相比,在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编织上,都比故事要复杂得多。在人物的塑造上,开始有了一定的个性特点。比如《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开始是一个冷漠的巨人,后来接纳了孩子们,就变成了一位热情的巨人;如《小木偶的故事》中那个永远都笑嘻嘻的小木偶,是一个无法将心中的委屈在表情上表达出来的人物。认识到叙事性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点,是儿童在阅读能力上的一个飞跃。

而这种人物的性格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源自于童话情节的编织,较之于故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童话是幻想的产物,却同时又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巨人的花园》一文,巨人和他的花园无疑是幻想的产物,而孩子们却是现实中的人物,这种幻想与现实相互切换的结构方式,是一种双线结构。这种双线结构具有比故事更强的张力,使得人物的个性特点得以

彰显,由此,童话教学就要从“幻想”与“现实”两个维度的双线结构展开。教学中形成如下的情节结构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