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课《古诗词三首》
1、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的余辉铺在江面上, 在阳光的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夕阳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
2、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
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看
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
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假如没有梅花, 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
没有雪的寒冷, 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
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第 10 课《爬山虎的脚》
1、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A、观察爬山虎叶子: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
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 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
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观察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蜗
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 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 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一把, 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 不几天就萎了, 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2、根据课文填一填,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巴住墙)
3、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如: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爬山虎 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没有
小练笔 选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 例:观察豆子
我一直想看看豆子是怎么发芽的。
示
星期一,我就开始泡豆子了。 找了一个杯子, 加上水,
! ”拿起一粒花生 ,“扑通!”又是一颗黑豆
我拿起一颗黑豆,小心翼翼地放进杯子。“扑通
和一粒花生, 都接二连三地被我放进杯子。 虽然这四个生命还没苏醒, 了。
但已经在我心中萌芽
星期二,我一起床就跑到杯子前
芽,我真恨不得大声对那些豆子喊:
,迫不及待地去看,唉!我有些失望,那些豆子没有发 “喂!你快醒醒!”但忍住了。我不能这么心急,或许
过几天就好了,我安慰自己。过了一会儿,我就把这件事忘了。
星期三,我怀着怦怦直跳地心去看花生和黑豆,
并且做好了心理准备。 唉!还是不发芽,
倒是膨胀了许多,胖乎乎的,真惹人喜爱。虽然没有看到它们发芽,能有个“小胖豆”也不 错啊!
星期四,望着那四颗日渐膨胀的豆子,我觉得信心倍增,也许快发芽了。
在学校,老师让我们交流了观察情况,我这才知道,豆子是不能完全浸泡在水里的。真
是又好气又好笑。
一个星期过去了,豆子还没有发芽。虽然我把水位掌握到和豆子一样高。我豁出去了,
准备用“十一”的时间继续观察。
又是一个星期二, 我的第一个花生发芽了, 从花生的上面裂开一点儿缝隙,
露出一点点小白芽,非常可爱。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非常高兴。第一个生命就这样诞生了。
星期五, 第二个花生也冒出了小白芽, 使我对它们的生长充满了信心。
再看看第一个花
生,他的芽已经非常大了。我观察了十二天——一个星期零五天,工夫没有白费,正像爸 爸妈妈常常教育我的:“有付出就有回报!
第 11 课《蟋蟀的住宅》
1、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 l )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向阳、隐
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2) 蟋蟀是如何建造、整修住宅的。
2、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选址:不肯随遇而安,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朝着阳光的堤岸 ) 动工:大多是在十月挖掘:扒土(前足 ) →搬土
块(钳子)→踏地(后足 ) →推土、铺土(后腿上的两排锯)整修:一直到冬天作者观察的时间长,且观察得很仔细。
3、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住宅耗时耗力,从十月一直到冬天,都在建造、整修。
答: (1) 蟋蟀的住宅本身是个伟大的工
程。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 蟋蟀的
( 3) 蟋蟀用来修建这座住宅的工具是
那样柔弱, 那样简单,而修建住宅的工程这么庞大。从这巨大的反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蟋蟀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方法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蟋蟀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
色或黑色, 深浅不一。 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 呈筒状或针状。
作者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这样写的作用是(语言更加
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更能吸引读者)。课文主要采用拟人化的写法,本来比较枯燥无味的 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语言更加风趣幽默, 使读者产生亲切之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而这个片
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
段则是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具体地介绍蟋蟀的外形、体色、发声器、产卵器。语言准确,但 没有课文那么生动有趣。
《语文园地三》
●练一练,学运用。
下面这些动物的家,该怎么称呼呢?
兔的住处称(窟)虎的住处称(穴)
鸟的住处称(巢)蛇的住处称(洞)
蚕的住处称(匾)蜜蜂的住处称(房)
●我拓展,我积累。
小朋友,你还知道
哪些像这样的字呢?
语文园地
课堂点拨
我发现“鸟窝”也可以叫“鸟巢”。 动物的“家”也可以有不同的名字。
这样描写动物的家的
龙潭猫窝鱼塘 蚁穴羊圈鸡棚
称呼还有很多。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 的不同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看墙的,细丝和小圆片渐变成灰色。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一些句子加上某些限定的词语更加准确
地表达出了意思。
●练一练,学运用。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隧道,即使有骤雨,
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⑨在朝看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看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倾斜的”写出了
(2)O如果你仔细看那些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⑨如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细小的”写出了
我拓展,我积累。
小朋友,我们可以去阅读
法布尔的《昆虫记》,体
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逐渐:在第二句写出了爬山
灰色的,使句子更加准确
最多:表示程度,在第二句中写出了
蟋蟀住宅的深度,表达的更为准确
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
日积月累
√立了秋,把扇丢。
过了立秋这个节气后,天气就会逐步转凉,扇
子基本上就用不上了。
√二八月,乱穿衣。
农历的二月、八月,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
人们穿衣无规律。
√夏雨少,秋霜早。
夏天如果雨水少,这样的天就会提前冷,秋霜
降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
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冷一些,下了十场秋雨后
冬天就到了,就要穿棉袄了。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南方八、九月天气和暖,十月的天气还让人感到
像暖春一样。
(1)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2)打了春的雪,狗也撵不上。
(3)清明难得明(晴天),谷雨难得雨。 (4)有钱难买五月早,六月连阴吃饱饭。
(5)夜晚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上面的格言,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我今天跟奶奶上街,看到人们穿什么衣服的都有:有穿
羽绒服的,有穿毛衣的,还有穿短袖的。奶奶说:
“二八月,乱穿衣。。”
(2)秋天到了,外面不停地在下雨,早晨起来我还要穿裙子,
妈妈说天凉了,要穿毛衣,我噘着嘴不乐意,奶奶语重
心长地说:“_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_。”
我拓展,我积累
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天气的谚语?
(6)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