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彩超诊断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彩超在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骨科手术患者中抽取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通过常规检查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对比两组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6.67%、95.89%、94.67%、2.93%、5.01%,与对照组患者的86.67%、83.03%、84.09%、10.31%、15.32%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 与常规检查相比,应用彩超诊断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更佳,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率更高,而误诊率、漏诊率更低,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标签:彩超诊断;骨科手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价值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比较高,而且,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易出现皮炎症状、下肢的水肿、静脉曲张症状、郁滞性的溃疡症状等情况,对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对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多使用彩超进行临床诊断[1-2]。本文对应用彩超诊断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进行探讨和研究,研究所得的相关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5月时间段内于我院就诊并接受骨科手术治疗中疑似存在下肢静脉血栓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临床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有30例患者,对照组中,有18例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区间为33~67岁,平均的年龄为(51.32±1.43)岁,其中,存在髋关节和骨干骨折的患者有20例,存在骨盆骨折的患者有9例,存在胫腓骨骨折的患者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时间为3~7 d,平均时间为(5.41±0.11)d;观察组中,有19例男性患者,有11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区间为34~68岁,平均的年龄为(51.35±1.44)岁,其中,存在髋关节和骨干骨折的患者有19例,存在骨盆骨折的患者有10例,存在胫腓骨骨折的患者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时间为2~7 d,平均时间为(5.42±0.12)d。所抽取的研究对象在年龄、身体素质、教育背景、生存环境和疾病类型等因素上不存在较大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常规血流检查,使用多普勒血流检查仪进行临床诊断,使本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保持仰卧位的姿势,暴露出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患肢,并呈屈曲的外展位姿势,然后将多普勒血流检查仪的笔式探头的频率设为8 MHz,使声束和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皮肤之间的夹角保持30°,之后依次从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腹股的沟区、大腿的中部、内踝部位进行有效的探查,并使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保持俯卧位的姿势进行腘窝处相关静脉的探查,注意观察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肺静脉的探查的自然信号、周期性及增强信号等,将所观察
到的结果作为评价患者下肢深静脉的通畅程度的相关参数。
观察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彩超诊断,使用彩超诊断仪进行临床诊断,使本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保持仰卧位的姿势,暴露出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患肢,并使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患肢呈屈膝而稍外展的外旋位姿势,将彩超诊断仪的频率探头设为3.5 MHz,自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股总静脉开始,往上扫查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髂静脉,往下依次扫查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和大隐静脉、腓静脉、小腿的肌肉静脉丛等,并使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保持俯卧位的姿势对其胫后静脉、小腿静脉等进行详细扫查,密切观察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各个静脉的管壁、管腔、周围的结构、血栓的部位、栓塞的程度和回声的特征等情况,按照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流频谱计算其静脉的反流时间,若骨科手术患者的静脉反流时间高于1 s,则可诊断为骨科手术患者的静脉瓣功能不全,需要注意的是,若对骨科手术患者的扫查过程中其血流的显像并不十分清晰,可以对探头进行适宜的加压而改善其清晰度,如果骨科手术患者的血流反流诊断并不明确,则可使用远端肢体的挤压试验进行诊断,以有效提高骨科手术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等。
1.3统计学数据处理 本次试验研究中的数据结果全部应用统计学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和组间数据资料对比分别应用χ2值和t值进行检验,若数据之间检验值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2 结果
观察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准确率、特异性、敏感率、误诊率、漏诊率与对照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相比较,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彩超检查是临床的疾病诊断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而且,彩超诊断的准确率比较高,特别是在血管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存在重要应用价值。近几年来,临床上多使用彩超诊断对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诊断,其诊断准确率比较高、相关操作比较简单、诊断敏感性也比较高等,逐渐获得临床诊断医生的认可和推广 [3-6]。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率分别为96.67%、95.89%、94.67%,要比对照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86.67%、83.03%、84.09%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2.93%、5.01%,要比对照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10.31%、15.32%明显更低(P<0.05),可以看出,对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效果更好,可以更为准确的诊断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可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乔明甫.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防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08(21):104-105.
[2]王帮民,刘海鹰.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中西医防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07):794-796.
[3]杨莉,张瑞娟.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5,09(30):287-287,288.
[4]施祥忠.用彩超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1(18):41-42.
[5]张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及其形成因素的分析[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3,36(04):224-226,249.
[6]韩菲.彩超在下肢深部静脉血栓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06(01):173-1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