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标定位】
考纲点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热点提示 1.世界主要森林的分布及其作用 2.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4.雨林的开发及其影响 【考纲知识梳理】
第 1 页 共 12 页
【要点名师讲解】
第 2 页 共 12 页
【例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右侧是未受破坏的雨林,树林覆盖使土壤免受 和 。
(2)树木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而不断形成的 经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利用,使森林资源得到 。
(3)图中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达失去保护的地表,会使 作用增强,导致 ,没有了树木, 逐渐减少,树木失去营养源,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壤侵蚀、 灭绝等严重问题。
(4)上述事例说明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 。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会使其他资源及其 发生变化。
第 3 页 共 12 页
(5)因此,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必须全面分析资源 的结构与功能,综合平衡,既发挥 功能,又使资源正常发展。
【解析】本题通过热带雨林地区生物、气候、水、土壤等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关系,反映陆地自然资源的整体特征。做题时联系森林资源的环境效益,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1)图中右侧是未受破坏的雨林,树林覆盖挡住太阳光,使土壤免受烈日暴晒和暴雨之间地冲刷;(2)树木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枯枝落叶经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利用;(3)图中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达失去保护的地表,使淋溶作用更加明显,水土流失严重;(4)(5)这两问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理解。 【答案】
(1)暴雨冲刷 烈日暴晒
(2)枯枝落叶 不断更新
(3)淋溶 土壤侵蚀 枯枝落叶 物种 (4)整体 环境
(5)整体 整体
【例题】读原始雨林迁移农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 4 页 共 12 页
(1)按发展过程,四幅图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乙甲丁 C.乙丙甲丁 D.丁甲丙乙
(2)请回答出图甲中农民的疑问: 。 (3)分析这种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②对水循环的影响: 。 ③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④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
【感悟高考真题】 2009年
(2009·宁夏文综·T1、2·8分)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第 5 页 共 12 页
1.1650~1780年该区域(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解析】本题组以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森林的破坏与保护。对坐标图的分析、解读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1题,对照图中该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渐增,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第2题,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比重相对恒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实施“退耕还林”的措施。 【参考答案】1.B 2.D
(2009·宁夏文综·T9~11·12分)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5~7题。 5.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6.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
第 6 页 共 12 页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7.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解析】本题组以鄱阳湖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取信息、迁移思考的能力。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对湿地生态功能和破坏原因的正确认识。第5题,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条件在于:气候条件好(纬度低、气候温暖,适宜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第6题,“一条线”、“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轮廓的变化,可从水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第7题,“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量下降。
【参考答案】5.A 6.C 7.B 2008年
(2008·海南地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3、4题。
3.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第 7 页 共 12 页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4.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组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背景,主要考查森林等地表植被的生态效益及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表格数据的分析能力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3题,参考表中三项降雨强度,可以判读出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第4题,由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混交林地的泥沙量小于油松幼林地,因此①③正确。坡耕地泥沙量最大,开垦坡地会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油松幼林地保持水土的作用比荒草地小。
【参考答案】3.D 4.B
(2008·宁夏文综)读下表,完成1、2题。
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第 8 页 共 12 页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2.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解析】本题组以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湿地的生态效益和阅读表中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注释的理解和对表格数据的处理能力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1题,根据表内数据(正值——湿地面积增加,负值——湿地面积减少),将每一种湿地的相关转化数据进行累加,可以计算出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第2题,综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区域2004年比2000年湿地面积增加,随着湿地面积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水鸟栖息地都会增加,生态环境会有所改善。 【参考答案】1.B 2.C
【考点精题精练】
一、选择题
读重庆森林围城消减热岛及其生态功能示意图,回答1、2题。
第 9 页 共 12 页
1.森林是孕育人类的母亲和人类的资源宝库;关于乙图体现的森林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为人类提供木材等资源 B.为鸟类等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减弱风速 D.美化环境,吸烟滞尘 2.下列关于甲图森林环境效应说法不恰当的是( )
A.能够对重庆市气候起到调节作用 B.能够降低重庆市内涝的发生 C.能够净化空气、减轻重庆市大气污染 D.主要为重庆市提供木材资源
新华社巴西利亚2009年9月17日电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破坏的直接原因,巴西政府17日宣布,拟立法严禁增加甘蔗种植面积,以保护亚马孙雨林免遭进一步砍伐。据此回答3~6题。
3.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②受南赤道暖流的影响 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④平原面积广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包括( )
①迁移农业 ②迁都巴西利亚 ③大规模的农牧场开发 ④商业性伐木 ⑤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 5.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 D.开辟大型农牧场 6.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 )
第 10 页 共 12 页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 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 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 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 二、综合题
7.材料一:经过对青藏高原的长期考察,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以每年7—30
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的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目前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但是经过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
材料二:青海省气象局近40年来的气象资料显示,青藏高原温度平均每10年升高0.169℃,而过去的100年,世界平均气温仅上升了0.7℃。 材料三:右图为我国西部某地区简图。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A城区的交通干道走向以 (东西或南北)为主,试简要分析原因。
(2)B湖是 ,试分析近年来该湖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
(3)试分析青藏高原对亚洲局部地区的气候和河流所产生的影响。
(4)说出青藏高原气候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5)在松潘以北地区有我国一块著名的沼泽地,试分析该地区形成沼泽的自然原因。
第 11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B 4.B 5.B 6.B 二、综合题
7.(1)东西。A城市是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南北两侧为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河谷,形成东西走向的带状城市,制约了城市交通主干道也以东西走向为主。
(2)青海湖。主要自然原因是该地区近年来降水偏少,造成入湖水量减少;同时由于“温室效应”不断加剧,蒸发量增加,入湖水量少于蒸发量,使湖面缩小;再次,由于湖泊流域范围内人类活动加剧,截留了不少流入湖的水量,致使流入湖泊的水量减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青藏高原地区形成寒冷、缺氧、大风、低压的环境特征;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北上,使高原北部地区降水减少,并导致中亚及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更加干旱;青藏高原还影响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加大了季风的影响范围;青藏高原是亚洲不少大河的发源地,称为亚洲水塔,使亚洲河流呈现放射状水系,在高原与其它地形的交界处形成丰富的水力资源
(4)优势:光照条件好;劣势:热量差
(5)①该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属于半湿润地区;②该地区地势低洼,附近河流向此聚集,排水不畅,同时黄河亦流经此地区,水源充沛;③该地区地处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全年气温均比较低,蒸发微弱。
第 12 页 共 1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