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微生物复习资料(青农大)

微生物复习资料(青农大)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微生物

1. 微生物的概念: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的特点:小、多、快、强、广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 如大肠杆菌(4)适应强,易变异 如感冒病毒(5)分布广,种类多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及其奠基人(贡献) 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2.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发明疫苗,导致免疫学的发端;4.创立了巴氏消毒法. 科赫(细菌学奠基人):1、建立微生物学研究技术(1)分离和纯化细菌(2)细菌的固体培养基2、染色技术3、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

第三节 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 细胞的一般结构(细胞壁,革兰氏染色)

结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及内含物,特殊结构包括糖被、鞭毛和芽孢 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主要功能有: ① 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② 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的运动所必须 ③ 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④ 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缺壁细菌

1L型细菌: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

2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霉除尽原有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合成后,仅有一层细胞膜包○

裹着的圆球形渗透敏感细胞。

3球状体:指还残留着部分细胞壁。 ○

4支原体: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

革兰氏染色:

1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复染:紫为阳,红为阴 ○

2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

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2. 细胞的特殊结构(芽孢,荚膜等)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结构。一个营养细胞只形成一个芽孢,故芽孢无繁殖功能。(在营养缺乏、代谢产物浓度过高时产生) 芽孢的特性: ○1 折光性强,不易着色。 ○2 耐热性强,任何营养细胞无法比拟。 ○3 抵抗其它不良环境因子的能力强。对高温、干燥、辐射、化学药物有强大的抵抗力 ○4 一个芽孢萌发只产生一个营养状态的细胞。

荚膜:如果分泌的粘性物质与细胞壁结合紧密,有一定的外形和明显的边缘,则称荚膜 荚膜含水量高,经脱水,特殊染色后光镜可见 荚膜的主要成分:多糖、多肽、蛋白质

功能:①保护作用②贮藏养料③作为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④表面附着作用(抗原性)⑤细菌间的信息

7使病菌免受白细胞吞噬⑧与致病力有关 识别作用⑥堆积代谢废物○

应用:①用于菌种鉴定②用做药物和生化试剂③用作工业原料④用于污水处理 2. 细菌的繁殖

纵分裂

裂殖 二分裂 横分裂 三分裂 细菌繁殖 复分裂

芽殖 第二节 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2.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项目 形态 大小 真核微生物 大多为多细胞,分枝状菌丝体 Ø2μm—100μm 原核微生物 单细胞不分枝(放线菌除外) Ø<2μm 肽聚糖 无固醇 无线粒体 、内质网等 有间体、 核糖体70S 原核 细胞壁 几丁质、 葡聚糖、 甘露聚糖 细胞膜 有固醇 细胞质 有线粒体、 内质网、 液泡等,无间体、核糖体形80S 细胞核 真核 抗菌素反应 对灰黄霉素、 多烯类抗生素敏感 、反之 对PC、链 、氯不敏感 中性或偏碱性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酸碱度 偏酸性 第二节 真细菌

螺旋体

球菌 需氧

1、 革兰氏阴性菌 杆菌 兼性

螺菌 厌氧 球菌

2、 革兰氏阳性菌 乳酸菌

杆菌(有芽孢、无芽孢) 假丝状杆菌

3、放线菌(古细菌)

1. 革兰氏阴性细菌(蓝细菌): 1形态 ○

形状:球状、杆状,单细胞或多细胞连接的丝状。

2大小:直径范围,0.5—60μm, 大多3-10μm。 ○

2、蓝细菌的主要生理特点

1) 进行放氧光合作用(有氧条件下)

2)部分具有固N能力(热带地区、水稻田) 异形胞----形大、壁厚、专司固氮

特化 静息孢子----富含贮藏物、抵御不良环境 链丝段-----具繁殖功能 内孢子

3. 放线菌:是一类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G+细菌(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多核单细胞的丝状原核生物。) 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① 落相对于其它细菌来说较小 ② 菌落质地致密,表面光平或有皱折 ③ 放大镜下可见菌落外围具辐射状菌丝。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菌丝断裂、无性孢子(聚分凝裂 、横隔膜分裂、孢囊孢子)

1. 古细菌与真细菌、真核生物的异同 2. 古细菌的代表属种: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第一节 真菌概述: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细胞壁多含有几丁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以产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形式进行繁殖;陆生性较强 1. 真菌的一般形态 2. 真菌的繁殖

第二节 真菌的类别和代表种类

形态:球状,卵圆状,椭圆状,柱状,香肠状

单细胞---酵母菌 芽殖 无性 裂殖

真菌 繁殖 产生无性孢子:节孢子、掷孢子、厚垣 有性:产生囊孢子

丝状-----霉菌

产生大型子实体----蕈菌

第四章 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特性 1. 病毒的特点:

1.形体极其微小(电镜观察)○,一般可通过细菌滤器。

2.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是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也称分子生物。 ○

3.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

4.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合成系统。 ○

5.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 ○

6.不能以二分裂法繁殖,在宿主细胞协助下,以复制方式增殖。 ○

7.无核糖体,不含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酶,在活体外无生命特征,并可形成结晶。 ○

8.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

2. 病毒的形状和大小

1、杆状或丝状(大多为植物病毒)

形态 2、多面体或球形(大多为动物、真菌病毒) 3、蝌蚪状(噬菌体) 3.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 1病毒蛋白:主要功能: ○

A、病毒粒子外壳,保护病毒核酸活性。 B、感染的特异性

2核酸:RNA或DNA ○

3病毒包含体:寄主细胞中,由寄主蛋白质包裹病毒体形成的聚集体。 ○

4脂类和糖类 ○

4. 病毒的分类

按照宿主特征: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昆虫病毒等 按照病毒的理化特征:dsDNA病毒、 ssDNA病毒、 DNA和RNA逆转录病毒、dsRNA病毒、 -ssRNA病毒 、

+ssDNA病毒、 亚病毒因子等七种。

5. 亚病毒因子:是一类比病毒更为简单,仅具有某种核酸不具有蛋白质,或仅具有蛋白质而不具有核酸,能够侵染动植物的微小病原体。包括

类病毒:病原并不是病毒,而是一种游离的小分子 RNA。所有的类病毒 RNA 没有 mRNA 活性,不编码任何多肽,它的复制是借助寄主的 RNA 聚合酶 II 的催化,在细胞核中进行的 RNA 到 RNA 的直接转录。 拟病毒和卫星RNA:病毒的蛋白质衣壳内都含有两种(RNA 分子线状 RNA 1、 类似于类病毒的环状 RNA 2) 与卫星 RNA 相同点 ① 单独没有侵染性,必需依赖于辅助病毒才能进行侵染和复制

② 其 RNA 不具有编码能力,需要利用辅助病毒的外壳蛋白,并与辅助病毒基因组 RNA 一起包裹在同一病毒粒子内

③ 卫星 RNA 和拟病毒均可干扰辅助病毒的复制。

④ 卫星 RNA 和拟病毒同辅助病毒基因组 RNA 比较,它们之间没有序列同源性。

根据卫星 RNA 和拟病毒的这些共同特性,现在也有许多学者将它们统称为卫星 RNA 或卫星病毒。 阮病毒:称蛋白侵染因子,是一种比病毒小、仅含有疏水的具有侵染性的蛋白质分子。 第二节 噬菌体

1. 噬菌体的形态:蝌蚪形、微球形、线状。 2. 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的生活史比较)

第三节 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

1.昆虫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

植昆虫病毒做为生物农药优点:专一性高、毒力大、后效长、使用方便、对人畜安全、无公害。缺点:危害经济动物

昆虫病毒生产过程:饲养昆虫---病毒感染----收集病毒 2.植物病毒

(一)植物病毒的构型与形态:包括两种:螺旋对称体、二十面体(球状)

1严格寄生生物,但专一性不强。○2植物病毒感染植物后,植株常产生花叶、(二)植物病毒的感染特点:○

3植物病毒感染植株后,可在植株细胞内形○4入侵方式:昆虫吸食或植株擦伤处成细畸形或植株的枯死。○

胞包含体。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及生长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 1. 营养物质

元素水平:碳、氢、氧、氮、硫、磷

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 培养基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理化适宜、经济节约 培养基的类型:

1按化学成分划分:合成培养基 、半合成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 ○

2按物理状态划分: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

3按特定用途划分:基础培养基 、加富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

4. 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比较项目 特异载体蛋白 物质运输方向 运输分子 能量消耗 运后物质结构

第二节 微生物的代谢

1.能量代谢:生物将外界环境中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转换成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的通用能源—ATP的过程.微生物产生ATP有3种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氧化过程中生成含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并通过相应酶的作用将此高能磷酸根转移给ADP生成ATP的过程,通式如下:X~P + ADP → X + ATP

氧化磷酸化:又可称为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由物质氧化产生的质子和电子在通过呼吸链的传递过程中逐步释放出能量,该能量可使ADP生成ATP

光合磷酸化: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光合色素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可分为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和环式光合磷酸化

2. 分解代谢:又可称为异化作用,是指微生物将自身或外来的复杂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能量释放。根据最终电子受体的不同,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作用3种形式 3. 合成代谢:又可称为同化作用,是指微生物不断由外界取得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细胞物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无机养料的同化:包括CO2的同化、硝酸盐的同化和硫酸盐的同化等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 1. 获得纯培养体的方法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

常用的微生物分离方法:稀释平皿分离法、平皿划线分离法、稀释摇管法、单孢挑取法、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法

2. 细菌生长的测量 (一)细胞数量的测定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比浊法 稀释平皿测数法 滤膜浓缩法 数 原理 显微镜和计数板直接计数 分光光度计测定OD,估计菌液浓度 梯度稀释、平皿涂布 滤膜收集、平皿计长 优缺点 简便、易操作;但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快速、简便;但易受干扰,误差大 烦琐、所需时间长;但测定的是活菌 烦琐、不易操作,且所需时间应用 菌悬液浓度 菌液生长时的浓度 菌液的活菌数 大气、水等数量少的样品 单纯扩散 无 由浓至稀 无特异性 不需要 不变 促进扩散 有 由浓至稀 特异性 不需要 不变 主动运输 有 由稀至浓 特异性 需要 不变 基团转位 有 由稀至浓 特异性 需要 改变 (二)生物量的测定 1细胞干重法:微生物培养液离心收集菌体,经干燥后精确称重 ○

2DNA含量测定法:根据分离出的样品中的DNA含量来计算微生物的生物量 ○

3总氮量测定法: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出待测样品的含氮量,从而推算出细胞的生物量 ○

4代谢活性法:根据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强度(如测定单位体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02量)来估算其生物量 ○

5ATP含量测定法 ○

3. 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一) 细菌的生长曲线----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 ①.延滞期

1.特点:活菌数没增加,曲线平行于横轴。生长速率常数= 0、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合成代谢活跃,易产生诱导酶

2.原因:适应新的环境,合成新酶,积累必要的中间产物 3.影响因素:接种龄、接种量,培养基成分、种子损伤度 ②.指数期

现象:细胞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其对数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1生长速率常数最大,即代时最短.○2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大小、形态、生理特征等比较一致○3,特点:○

代谢最旺盛,酶系活跃

影响因素:菌种、营养成分、营养物浓度、培养温度 ③. 稳定期

特点:①新增细胞数与老细胞死亡数几乎相等,微生物的生长处于动态平衡,培养物中的细胞数目达到最高值。②开始积累内含物,产芽孢的细菌开始产芽孢。③此时期的微生物开始合成次生代谢产物,对于发酵生产来说,一般在稳定期的后期产物积累达到高峰,是最佳的收获时期。

1营养物的耗尽、○2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3物化条件(pH、氧化还原势等)不合适;○4营养比产生原因:○

例失调 ④. 衰亡期

特点:①细胞死亡数增加,群体中的活菌数目急剧下降。②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芽孢开始释放。③营养耗尽、细菌开始利用自身的贮藏物质作为养料,又称作内源呼吸阶段。 4. 微生物连续培养和同步培养

连续培养:在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培养方法;包括恒浊培养与恒化培养。

恒化连续培养:以恒定流速使营养物质浓度恒定而保持细菌生长速率恒定的方法。 恒浊连续培养:通过调节培养基流速,使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的连续培养方法。(原理:通过调节新鲜培养基流入的速度和培养物流出的速度来维持菌浓度不变,即浊度不变。)

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生长发育比较一致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离心方法 机械方法 过滤分离法 硝酸纤维素滤膜法 环境条件控制技术:温度、培养基成份控制、其他(如光照和黑暗交替培养) 5.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一)温度:影响生化反应和大分子物理状态

(二)氢离子浓度:微生物的生长pH值范围极广,从pH2~10都有微生物能生长;但是绝大多数种类都生活在pH5~9之间。微生物生长的pH值三基点:最低pH值、最适pH值、最高pH值

(三)氧气

严格需氧菌:包括大多数细菌、几乎全部的放线菌和丝状真菌,它们只能在有氧的条件下生长 兼性厌氧菌:包括部分细菌和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较好生长,也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一段时间

微需氧菌:属于本类的微生物种类不多,只能在含氧量为2%-10%的微好气条件下生长,如嗜盐片球菌 严格厌氧菌:主要包括部分细菌和原生动物中的少数类群,它们只能在无氧的条件下生长 6.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测生长量

直接法:称重量法、测体积法、菌体内重要组成测定法(含N量法、DNA/RNA法、叶绿素法) 间接法:比浊法、生理指标法

计繁殖数 :比例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法、液体稀释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滤膜培养法 本章重点、难点: 1.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4. 生物固氮

5. 次级代谢产物和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7.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8.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及其方法

第六章 微生物遗传

第一节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遗传 第三节 微生物育种 2. 体内基因重组育种 3. 体外基因重组育种 菌种的保藏

(一)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

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点,选用优良菌株,最好是它们的休眠体,人工地创造适合于休眠的环境条件,即干燥、低温、缺乏氧气和养料等,使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处于最低的状态但又不至于死亡,从而达到保藏的目的。

菌 连续在培养基上(内)移种 种 生活态 传代培养保藏法 连续在活宿主上(内)移种 保 固体斜面 藏 湿法 半固体琼脂柱

方 休眠态 液体介质(蒸馏水、糖液、其它溶液) 法 干法 藏在玻璃管内

吸附在合适的载体上

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 : 1.斜面冰箱保藏法2、半固体穿刺保藏法3.石蜡油封存法4.砂土管保藏法 5.冷冻干燥保藏法(p234)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系统概述

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物质循环的主要成员、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光能营养、化能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储存者、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 2.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1微环境:紧密围绕微生物细胞,对微生物生存和发展有直接影响的环境 ○

2种群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种类组成的稳定性。 ○

3适应性:在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微生物群落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的特性。 ○

4. 微生物的群落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布:(土壤和底层、水中、空气中、工农业产品上、极端环境下、生物体内外) 1. 水体中的微生物

2. 空气中的微生物

环境条件:无营养和水分、紫外线直射 来 源:(土壤、水体、动物)

存在状态:漂浮,短暂停留,以吸附于尘埃微粒上的形式存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数与微生物数量有直接关系。

分布:越接近地面的空气含菌量越高,目前人类检测到微生物存在的最高处为85km的高空。 种类:球菌、芽孢杆菌、产色素细菌、真菌孢子 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培养皿沉降法

空气中微生物的消毒:紫外线照射、甲醛熏蒸、药物喷雾、过滤除菌等,常用的过滤介质有棉花、纱布、石棉滤板、活性炭或超细玻璃纤维过滤纸等。 大气微生物分布的影响因子:(1)温度、湿度(2)地区性质(3)季节的演替(4)气候条件 3.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4. 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

互生----植物内生菌 共生----根瘤菌 寄生---

5.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捕食 第三节 土壤圈及其微生物 1.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土壤中的环境条件:①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②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③ 土壤中含有一定的④ 土壤中含有一定的空隙 ⑤ 土壤具有保温性 ⑥ 土壤的pH值一般为5.5~8.5之间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按种类递减

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 ~108 ~107 ~106 ~105 ~104 ~103个/g

耕作土壤中,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计算,则所含细菌干重约为土壤有机质的1%左右。

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物质转化,因此,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

若按生物量计算则各种微生物的生物量基本相当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的影响因素:土壤深度、有机物含量、碳源酸碱度 2. 根圈微生物

根圈(rhizosphere),也称根际,指植物根系表面至其外围几毫米的土壤区域,是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根圈效应:同根圈外的微生物群落相比,根圈中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表现出一定特异性。 根土比:根圈中微生物数量同无根系影响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附生微生物:指生活在植物体表面,主要借其外渗物质或分泌物质为营养的微生物。叶面微生物是主要的附生微生物。 3. 氮循环

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固氮、铵同化、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和反硝化作用 氮循环所涉及的五种基本生化过程:

固氮作用:N2 NH3(或氨盐)

硝化作用: 亚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

NH3 亚硝酸盐 硝酸盐 氨化作用:

腐败细菌

动植物残体 氨+CO2+H2O 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细菌

硝酸盐 大气氮 铵同化

NH4+(NO3-) R-NH2(蛋白质)

本章重点、难点 1. 根圈效应,根土比,根圈微生物类群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2. 微生物的种群结构 3. 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4.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5. 外生菌根的作用

6. 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及其意义

7. 有机质的C/N率对植物有效养分的影响

第八章 微生物的应用

第一节 微生物的应用概述 第二节 微生物接种剂 第三节 微生物农药

思考题:结合所学的微生物知识,阐述微生物的应用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传染:是指寄生物和宿主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

免疫:机体对“自己”和“非己”抗原的识别、应答和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正常情况下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生理性防御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凡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生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微生物的天然抵抗力,称为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免疫

特异性免疫:生物个体在其后天活动中接触了相应的抗原后获得的,故又称获得性免疫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细菌分类学的工作内容:

分类:依据相似性和进化关系划分

鉴定:通过系统测定,确定菌株在类群中的所属关系 命名:根据国际通用法则给所鉴定的菌株以学名 经典方法

个体:细胞形态、大小、排列、运动型、特殊构造、细胞内含物和染色反应等 形态

经 群体:群落形态、在半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 典 营养要求:能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鉴 酶:产酶种类和反应特性等

定 生理生化反应 代谢产物:种类、产量、颜色和显色反应等 指 对药物的敏感性

标 生态特性:生长温度、与氧、PH、渗透压的关系、宿主种类、与宿主关系等 生活史:有性生殖情况 血清学反应

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其他

现代方法p347

理论:闭卷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判断改错、简答题、论述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