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文化概论》第一阶段导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阶段导学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阶段导学

本阶段学习内容包括绪论和第一、二、三、四章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重点介绍较有影响的有关“文化”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文化的内涵及外延。本阶段除介绍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外,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纵向的了解。

按照章节内容,我对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总结,以便于大家从课本中提炼最有价值的知识。

绪 论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认识一、\"文化\"的涵义

(一) \"文化\"界说

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 ,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 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

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

1、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2、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1)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2)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三) 狭义文化

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也称作\"小文化\"。

三、文化的功能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文化功能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记录功能

(二) 认知功能

(三) 传播功能

(四) 教化功能

(五) 凝聚功能

(六) 调控功能

四、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 中国文化

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1、中华民族: 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 中国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1) 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2) 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

(3) 中国传统文化又是独立性与通融性的统一。

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所应遵循的原则

(1)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持彻底批判与摒弃的态度。

(2)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则要善于辩证的扬弃,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的予以继承。

(3)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则是我们必须着意继承并大力弘扬的。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 目的和意义

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 方法

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典籍研究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思考题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1、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3、广义文化是由哪几个层次构成的?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疆域、政区

(一)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建立疆域变动的概念,区别目前国际法意义上的疆域观念与历史的疆域观念。

(二)概略介绍中国古代政区二级制与三级制度的交替情况,可重点介绍清代的地方政区情况。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元朝是一个转折点。

二、民族、人口

简单提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的融合与演化状况,可介绍民族打的\"多元一体\"观念。

(二)提示人口的变迁。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数量一直居世界前列。南北人口构成比例的变化。历史上的几次人口的迁徙,提示在人口迁徙过程中伴随着文化的交融。

三、地形、地貌

四、气候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1、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地理环境地理\"的内涵。

2、环境发生影响的范围与程度,这些哲学层面的问题要充分理解。

(二)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 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哺育了中华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文明。

2、 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

3、 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突出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延续性是指文化无突变、中断的稳定性。

(1)幅员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的空间

(2)周围高山、隔壁、大海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对立的范围内成长。

(3)其他大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系统的冲击不大。

三、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复杂的地形与多元的地理单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情况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唯一原因。澄清中国文化并不能以开放与封闭一言以蔽之,而是随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这种观念一定要建立。

思考题

1、 中国文化是封闭型文化吗?

2、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3、 如何认识古代各国疆域不断变化与现代领土神圣这一事实?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江南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之后,江淮地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宋代以来,南方已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对江南的开发。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成分

重点介绍商业、手工业在西汉前期的发展状况,以及汉武帝的盐铁官营等官方垄断重要商品的制度,讲透这种制度之下,商业已经完全被束缚在封建肌体之上,形成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商业运作模式。联系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

四、内敛的海洋贸易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一、地主、自耕农、皇帝三阶层之间的经济关系

(一) 地主与皇帝在特权、地位上的相互依赖与对地租的争夺

(二) 自耕农与地主的矛盾主要在于对于土地的控制,打破相对平衡,就会造成流民泛滥,引起动乱。

(三) 自耕农与皇帝的矛盾与依赖。清官好皇帝的经济根源。

(四) 三种力量的平衡与失衡是造成周期性治乱的原因所在。

(五) 中国文化的延续性,从这种力量的动态平衡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周期性及其延续性。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萎缩

(一)大一统的政治环境、多样的自然条件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汉武帝的垄断政策与商品经济的萎缩

(三)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对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

以下内容自学: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一、社会既早熟又不成熟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一影响

本节内容自学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思考题:

1、中国周期性治乱的经济原因。

2、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3、汉武帝的政策与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教学重点: 1.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2.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1.宗法观念对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渗透;2.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政治权力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创立者是周公。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只有天子的正妻之长子,即嫡长子有王位的继承权。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

2.封邦建国

即分封制。这是古代国君分封王族成员到各地做诸侯,使他们\"受民受疆土\",对地方进行分区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3.宗庙祭祀制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其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在中国古代,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史。

2.封国制度不断

封国制度本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却又采纳分封制。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家族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对于一般家族成员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个人的权利,家长却对他们有绝对的支配权力。

4.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

宗法制度的特点是:一方面社会用自然的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宗法制度经历了一个渐趋完善的过程。周代的宗法制度,从上层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初步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或\"家国同构\"的大格局。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春秋时期孔子的孝悌思想则从亲情伦理道德的角度为其打下了坚实的民间基础。汉代董仲舒用\"天人感应\"、\"君权神受\"的幌子,又把人道和王道羼杂在一起,构建了一套\"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纲常规范。至此,宗法原则、孝悌思想和纲常观念,就象一组牢不可破的遗传密码一样,成为中国超稳定的社会政治结构的遗传基因,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它的功能却历久弥新,每个统治者都心领神会。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其特点如下:

(一)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它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延续到清末。它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宗法制度,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集权的皇帝制度。它的支柱是庞大的官僚集团和军队,以及宣扬君主神化和君主至上的宗教势力。在武力的征服下,中国的宗教势力不得不沦为君主专制制度的附佣。

(二)经济基础稳定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曾进行过一系列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如商周井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均田制、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君主专制依赖于农耕经济,君主专制在农耕经济下愈演愈烈。

(三)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经历过不同的形式。秦始皇设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辅助皇帝料理国事;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建立,三公九卿的权力逐渐被代替和分割;到了隋唐,三省六部取代了三公九卿的权力,成为实际的行政部门。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办事机构。

(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中国古代对平民百姓的人身控制主要是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和颁布有关法令来实现的

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中,宗法制度和君主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正面影响是:

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以亲亲为基础、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文化动力。即使在国家分崩离乱的时候,中国文化仍然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系统,这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

其负面影响是:

(一)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一生下来就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因而极易养成惟上、惟书、惟亲的奴性人格。

(二)君主专制制度缺乏民主机制。中国人往往对个人(主要指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存有盲目的崇拜心理,因此\"官本位\"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桎梏了人的个性发展。

思考题:

1.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它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关系如何?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与都市生活背景中,家族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政策及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及诸子百家的学派特征;隋唐文化气派及艺术成就;两宋士大夫文化特征及成就;明清文化特征及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略)

\"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一、中国人起源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中国人人种类别: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

二、原始物质文化

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现的物质文化。火的使用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农业、畜牧业的发明使原始物质文化更为丰富。陶器广泛出现。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一)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二)原始艺术:陶塑、陶绘、原始雕刻、岩画。

四、原始社会组织

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五、上古文化的分布

华夏文化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东夷文化集团: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第二节 殷商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略)

一、殷商神本文化

丰富的殷商文化。神本文化的特色。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一)宗法制度的建立。

(二)一整套礼乐制度的确立:1、\"亲亲\" 贯彻血缘宗族原则。 2、\"尊尊\" 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历史上把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500余年称为春秋战国。这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竟相争霸的时期。中国文化就在这种大动荡、大变革中迎来了她空前的辉煌。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一)士阶层的崛起,形成了专门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

(二)战乱使文化得以传播和重组。

(三)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四)文化官员从宫廷走向民间,直接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一)诸子百家主要流派:司马谈六家之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刘歆十家之说(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

(二)儒、道、法、墨、阴阳等各学派思想特征:

儒学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正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道家学派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墨家学派主张\"尚力\",\"节用\",\"兼爱\",\"天志\",\"尚同\",典型地反映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阴阳家运用阴阳消长模式论证社会人事。

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中原地区各古老部族,在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中被几个大国逐渐吞并。到战国后期,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华民族。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略)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一)秦汉王朝宏大的规模和气象:秦与罗马、孔雀王朝为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国。汉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惟有罗马。

(二)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安昆明池、汉赋、《史记》均为秦汉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巨制。

(三)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国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交流更为便捷。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一)文化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

(二)思想统一: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一)儒学\"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执行,使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诗》、《书》、《礼》、《易》、《春秋》被尊为\"五经\"。

(二)官方哲学--\"经学\":尊\"五经\",复\"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仕\"的选官制度,使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三)经学内部的学术纷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略)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一、玄学崛起

玄学崛起的社会原因:统治阶级的腐败、社会大动乱、儒学神圣光圈的黯然失色使玄学应运而生。

(一)玄学的宗旨及最高主题:\"贵无\" 。 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二)玄学的学派特征:玄学的思维特点。玄学与美学的内在联系。玄学对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

二、道教创制及佛教传播

(一)道教的酝酿、发展与定型: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基本定型。

(二)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思想渊源、神仙世界、教旨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显现出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明显不同。

(三)佛教的传播:佛教融进了南北朝文化系统。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儒、玄、道、佛的调和与排斥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显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门阀世族势力急剧没落。科举制度打破了文化垄断的旧秩序。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一)宽松的文化政策使唐文化兼收并蓄。

(二)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使唐文化更加丰富多采。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诗歌领域的辉煌成就:唐代是诗歌创作空前活跃的时代,清代所编《全唐诗》收录作品48900余首,诗人2300余家,涌现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等难以数计的天才诗人。

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篆书、草书、行书、楷书成就辉煌。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家成为中国书法的宗师。

绘画艺术的极盛时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使唐代画坛充满活力。吴道子成为名传千古的\"画圣\"。

散文创作的丰硕成果: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建构

理学的学派特征。理学的深远影响。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雅化的宋词:词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精致。

精致的宋代绘画: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其他领域的雅文化:古文、诗歌、饮茶、瓷器、服饰等无不雅致清秀。

三、市民文化的勃兴

傀儡戏、参军戏、市人小说、杂剧、讲史、说书、皮影、角抵、花鼓等市民文化迅速崛起并跻身于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四、教育和科技成就

(一)宋代教育的特色: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重视发展地方学校。

(二)宋代科技成就: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大发明。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略)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忧患意识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践踏的支离破碎。科举制度的中断使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他们投身于杂剧的创作,使元代杂剧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二)元杂剧的文化意义:谴责黑暗。表达时代悲愤。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

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中外文化交流的社会背景:元帝国对欧亚的征服、中亚交通的开辟为中外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异邦的先进技术,如阿拉伯天文学、数学流入中国科技界;中国的火药、印刷术、历法、数学、瓷器、茶、丝绸、绘画、算盘等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世界文化总体面貌因此更为辉煌灿烂。

第九节 明清:沉暮与开新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一)文字狱盛行,文化领域气氛恐怖。

(二)统治者崇正宗、灭异端,中国文化遭到巨大浩劫。

二、早期启蒙思潮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造成对正宗统治思想的一种反叛,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哲学基础。

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不同侧面与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程朱理学展开论战,甚至批判锋芒直指专制君主。

(一) 短篇小说创作空前繁荣。

1、《金瓶梅》、\"三言\"、\"二拍\"是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2、《儒林外史》、《红楼梦》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病端,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3、明清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之比较: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一)图书典籍方面: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二)古典科技方面:问世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李时珍《本草纲目》、潘季训《河防一览》、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物理小识》等,成为封建社会晚期科学成就的高峰。

(三)学术文化方面: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考据规模空前。

四、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www.eblcu.cn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西学东渐的中断。

上北语网院 进世界学堂 Page 1 of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