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陈秀琴语文论文

陈秀琴语文论文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让心灵进入文本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情感体验

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小学部 陈秀琴

摘要:要用好活动单,就要让学生的心灵进入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充分感受与体验,并动心、动情,这样,学生体会到的情感才是原汁原味的,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的心灵进入文本,就要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与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在如临其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再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老师的即时引导,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模式;文本;情感体验

1.问题的提出

上课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开始进入活动二,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 ”画出写司马迁痛苦万分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决心实现生命价值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开始活动了,看得出来大家都在认真地默读,并用笔在相关的句子上做记号,很快的,小组开始合作了,教室里一片热热闹闹。该全班交流了,一位学生率先站了出来,读出了表现司马迁痛苦万分的句子,句子找准了,可并没有能朗读出司马迁的“痛苦万分”,感情很平淡,再找一位,依然如此,再听听他们的感受,“从这句话我感受到司马迁很痛苦。”“他想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同学们的表达显得空洞而又平淡,这不是我预期的结果,我希望他们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并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我继续将目光投向他们,希望能听到更好的回答,教室里突然一片寂静,与开始的热闹形成极大的反差,同学们都沉默了。

不能真切地体会司马迁的痛苦,又如何能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呢?继续交流司马迁决心实现生命价值的句子,果然又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根本就不能走进人物内心,语言显得空洞而又贫乏。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问题的症结

1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怎么就无话可说了呢?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首先,学生预习不到位。由于司马迁的年代离我们太遥远,学生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对司马迁这个人物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了解,并不清楚司马迁当时只是因为替李陵辩护,仗义执言,就受到如此大的耻辱,所受的酷刑叫“宫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对司马迁自己来说,“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不了解这一切,自然,学生们就感受不到文本中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的“悲愤交加”,更不能体会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发愤著书的“忍辱负重”的精神。

第二,学生们对文本的感知不到位。在活动二中,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相关句子。默读让大部分学生在对文本的感知只是“浮光掠影”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去找相关句子,并没有真正地进入文本。由于学生与文本的接触磨合的时间仓促,没能走进人物内心与主人翁“零距离”接触,自然难有深切的感悟与体会。没有深切的感悟与体会,他们的心灵又怎么会受到震撼呢?交流中的重复、肤浅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教师引导不到位。一直以为,“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就要少说,所以在课堂上就不敢多说,生怕一不小心就违背了“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原则。固守着精心设计的活动单不放,让学生在活动单中“自生自灭”,学生怎能深刻的情感体验呢?正如于漪老师说:“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充满了炽热的阳光。”所以说,“课堂无论怎么改,教师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①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是贯穿活动始终的主导,是学生情感的导火索。

3.问题的解决

经过思考,我清醒地认识到要利用好活动单,就要让学生的心灵进入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充分感受与体验,并动心、动情,这样,学生体会到的情感才是

袁玥.“活动单导学”:小课堂演绎大课改——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专访.江苏教育研究.C版,2009,10.

2

原汁原味的,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我们多数人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但是,学生没有情感体会,因为这一切对他们来说很遥远,当时他们还比较小,有的可能还没有出生。所以在本课中要让学生的心灵进入文本,就要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与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

第一步 收集资料 了解事件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想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就要使他们对这一事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因此,我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资料,听父母讲讲他们对当年那场大江保卫战的感受,使学生对这一事件有个初步的了解,这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也为透彻理解文本、激发学生情感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 创设情境 感受精神

这堂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将1998年抗洪抢险中的重要事件剪辑组合,创设了声音、画面、音乐于一体的动人情境,让学生耳闻目睹,引导学生走进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中,将抗洪抢险中子弟兵与洪水作战的感人画面在学生脑海里构成一幅幅生动的“连环画”, 在如临其境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学生很快地就走向了文本。

第三步 即时引导 读中感悟

在这一课的活动单设计中,始终以情感为主线,以朗读为手段,立足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如:

活动一:大堤抢险

过渡: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引读)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洪水肆虐,如巨龙般撕咬着千里江堤,形式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战士们誓死保卫着大堤。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一,一起感受那令人惊心动魄的时刻。

3

1.大声读课文,看插图,画句子:用“ ”画出当时环境险恶的一句话。面对险恶的环境,战士们表现怎样?用“~~”画出有关语句。

2.组内交流: ①交流所画的句子

②朗读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3.全班展示 ……

句子: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环境这样恶劣,战士们却不顾个人安危,不怕流血牺牲,真令人佩服!生: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因为他们一心只想着保住大堤,誓与大堤共存亡。

生:他们全然不顾身上的伤痕累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这就是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师:对,这就是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你能读好这句话吗?(个人读) 师:让我们以声传情,把对解放军官兵的敬佩之情送进这一段的朗读中吧!(齐读)

……

学生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老师的即时引导,再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深刻地体会人民子弟兵的大无畏精神。特别是导读,释放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使他们与文本融为一体,把人民子弟兵勇保大堤时的激情全都释放了出来,在朗读感悟真正融进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品的“精神家园”,奏出美妙的情感乐章,更获得享受“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语文学习所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

第四步 检测反馈 升华情感

在“检测反馈”部分,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此时此刻,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子弟兵,想说些什么?”有了情感为铺垫,学生们个

4

个奋笔疾书,侃侃而谈,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情感需要宣泄,需要迫切地表达出他们对人民子弟兵的敬佩之情。

“困难面前,你们没有退缩;危险面前,你们没有畏惧;在风雨中,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人墙,是你们保住了大堤,保住了国家财产,保住了人民的生命,你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风雨中,你们为了人民的安全,对身上的伤痕全然不顾;风雨中,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人墙……人民子弟兵,你是我们永远的亲人!你们铮铮铁汉的本色,再大的风雨也磨不灭:你们一心为民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我们永远铭记着你们!”

“你们用血肉保卫国家,以汗水造福人民,你们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为有你们而自豪,人民为有你们而骄傲,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

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致盎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合作意识、处理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也获得了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功体验。

4.反思

语文教学是人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次人性积淀的过程,而这样一种过程需要阅读主体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活动单导学”只有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贴近了文章的主旨,才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读书感悟、熏陶、内化,充分地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只有重视文本表现的情感,让学生的心灵进入文本,“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教学才会是生动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学生才会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