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管理》 2006年4月20日 主动学习的条件 ◎安徽安庆师范学院 曹长德 汪 涛 谓“主动学习”(Activelearning)又译为积l 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教育活动的热情 U rT▲极学习,是加拿大目前盛行的一种学习方1 都将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并将成为学生主 //I法。其实质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j 动学习的催化剂;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是消极的、应 性,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目i 付的,学生同样可以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感悟到教师的 标,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达到自己去听、去看 J 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会传染给学生。教师自身的学 去做、去理解、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主动学习是一 习和教学是不是积极的、主动的,教学是不是充满激 可以“把学习变成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l 情,陶醉于其中,学生最终都能察觉到,都逃脱不了学 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l 生的“心灵感应”。当我们在责怪学生学习缺乏主动 中的快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引} 性、积极性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过我们的教师是不 发学生生命的冲动,激活学生创新的能力。 : 是都在积极主动地工作?因此,当教师和家长在希望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l 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自己首先应该具备积极的人 “核心任务”,也是诸目标中最难实现的一项。文化传J 生态度,主动地工作,积极地享受工作,并努力做好生 统的积淀,考试成绩的需要,教育方式的惯性(惰性) 活中的每一件事。等,使得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换变得步履维艰。因l 一3.学习内容的意义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 此,对如何实现主动学习展开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l 变课程中“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 主动学习的外在条件 l 象,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 、I 学习氛围的吸引力。学习氛围泛指学习环境和一 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 群体学习气氛,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不言而喻,“孟l 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实质上也就是增强学习 母择邻”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如果说孟子的成功J 内容的意义性。学习内容的意义性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利用了’良好环境的影响,那么日本“铃木教育方I 是内容本身的意义性,即学习内容是科学的、有实质 法”则是创造群体学习气氛诱发学习动机的典范。铃I 内涵的,且符合思维规律、经得起推敲;二是内容对学 木在接受新生时,并不是让他们马上进入学习,而是l 生的意义性,具体表现为学生首先能够认识到它的重 让一群具有优秀演奏能力的儿童一起演奏小提琴,创l 要性,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 建一种诱人的氛围,对新来者进行刺激,让新来者个: 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即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 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铃木对此视而不见,在充分激l 义”。如果内容相对学生来说过难或过浅,或者远离 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以后,并在新来者作出克服各种困l 学生的生活,学生都将无法感受到它的美妙和乐趣, 难的承诺和保证以后,才答应教他们学习。这样一来l 它也就不可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仅 有内容自身的意义是不够的,内容还必须具有对学习 新入学者将不仅可以积极主动地要求学习,并且还可: 以克服更大的困难,有更强的毅力坚持学习。铃木不l 者的意义,这两者是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是缺一 轻易教学生,是为了教得更好,更是为了学生学得更l 不可的。 好。由此可见,创设学习氛围对学生主动学习有着非f 4.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 能否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甚至陶醉于其中,是主动 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常常将学习的物质条件称之为学I 习环境,将人文条件称之为学风,学风的形成需要长! 学习能否延续的关键。如果学习的过程始终需要有意 期的积淀,是学习氛围的核心所在,优良的学风不仅I 注意的维持,学生就会产生疲劳感,把学习当作苦差 可以感染人的思想行为,振奋人的精神风貌,而且还一 事。这种学习能够持续,也完全是为了外在的目标而 能点燃学习者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 l学习,即学习动机是外部的,不是内部的。这种仅靠外 一2.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影响力。教师不仅是学生学l 部动机维持的学习是很难持续的。即使学习活动在意 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教师的} 志力的支持下能够顺利进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 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 动学习.最多不过是一种功利性的学习。在这种状态 ・6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曹长德汪涛:论主动学习的条件 下想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是很困难的,当功利性I 动学习得以持续的重要保证。虽然儿童的好奇心、好 的目标实现后,外部诱因失去后,学习的动力便将荡l 胜心普遍存在,但是要把它们变成旺盛且持久的学习 然无存,学习活动随之终止。因此,需要通过学习活动I 动机却需要激发、引导和强化,即需要外在条件的配 本身的意义性和愉悦性来吸引学生,使学习达到有意『 合。因此,教育者必须采取如前文所述的各种有效措 后注意的境界,从而不断强化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先I 施,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上。 前学习成为后继学习的动力,最终让学生养成终身热: 2.必要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习活动中必备 爱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要I 的心理素质,它与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学习方法等都 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设计,让教学活动不仅具有l 有着内在联系。主动学习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 思想性和科学性,更要充满艺术性和吸引力。课堂不I 能力,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在主动学习中,教 应该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是学生展示创造才能: 师只是指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 的天地。教师要有“煽风点火”的能力,“要像一把扇I 过程中可资利用的资源之一,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 子,把学生创造的热情煽起来,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煽l 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能 起来”。让学习变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习惯。 否持续和学习效果的好坏,而这一切反过来又会影响 5.学习结果的强化性。学习结果给学生的感受基I 学生学习效能感,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主观判 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要么是幸福的回味、自尊心的l 断,学习效能感偏低不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虽然大 满足和自信心的增强;要么就是不堪回首的痛苦、挫l 多数学生都具备必须的学习能力,但如果在学习的过 折的产生和自信心的消减。行为主义实验早已证实:・ 程中屡次遭遇挫折就有可能让学生形成“习得性失 助”,即过低的效能感,处于这一状态的学生就有可 正强化可增加行为出现次数,负强化则减少行为出现I 的次数。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激励性评价学生的技巧,l 能放弃努力,更谈不上主动学习。总之,必要的学习能 使学习结果和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的动力。为此教l 力是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反之,学习 师首先要在教学评价中持续地给学生以鼓励,要善于I 能力也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得到提高,即在学习中学会 发现学生的优点,看到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特色,让『 学习。学习能力既是教学目标,又是学习的条件。因 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增强其对学习的信心l 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教会学生 和责任感;其次,对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因为反馈不: 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用正确的归因来看待自 仅有信息作用,其本身就具有动机作用;第三,注意评l 己的成功与失败,无论如何不能让学生认为自己是无 估、反馈和奖励的频率,小而经常的奖励,比大而极少l 能的、无助的。 的奖励更有诱因价值;第四,要注意奖励标准的灵活l 3.愉悦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不仅有结果的优 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自身的奖励。 : 劣,更有过程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积极的还是消 极的对后继的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需要 二、主动学习的内在条件 I 1.旺盛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主动学习的起始l 培养学生以乐观的心态来看待学习,主动引导学生对 条件,没有学习愿望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学习,或者I 自己学习的过程进行“品尝”:体验探索知识海洋时 的无穷奥妙和乐趣,体验遇到困难、挑战困难最终战 是应付式学习。学习动机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根本动I 因,而且还是学习者自寻其乐、自得其乐、克服困难的I 胜困难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体验学习中暂时的寂寞 基础。阿特金森(J・w・Atkinson)等人研究表明:高成l 以及凭借毅力经受考验后的喜悦,体验与同学合作终 就动机的人能明确地设定自己的目标水平,而且较少t 于取得成功时的快乐等,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愉 悦性的感受能力、品鉴能力、欣赏能力,这样不仅可以 受成功、失败的外部诱因的影响而变动,他们对学习I 任务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持续完成学习任务和全l 化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艰辛,还可以诱发进一步探索 力以赴的倾向。心理学家劳威尔(E.L・Lowell,1950)l 与追求的愿望与动机。 主动学习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是相互促进、互 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学: 习上表现出更为优良的成绩。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l 动生成的。外在条件的具备可以诱发内在条件的萌 育家孔子在施教时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l 发、形成和发展;而内在条件的发展与成熟,则进一步 和对学习时机的把握,他只是在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 有利于外在条件的优化和利用。只有具备两个方面的 条件,我们才能把主动学习的理想变成现实,把暂时的 愿望并达到一定的境界时才给予指导,此所谓“不愤l 不启,不悱不发”。有没有学习动机是检验主动学习I 主动学习变成持久的主动学习,让学习者终身受益。 的首要条件,学习动机是主动学习的引擎,是学生主I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 ・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