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摘要:当前,语文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思维品质训练与提升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1]学科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也就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以及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提高自身备课效率与质量,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创建导图,锤炼逻辑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方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维导图;应用
一、思维导图对提升教师的备课质量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教案或导学案大多是纸质的,且一般设计为表格形式。这样的教学设计少则几页,多则十几页,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很多教师为此把备课视为一种负担,通过复制拼贴来应付了事。这样的备课所起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教师能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把教学设计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一页纸上,那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可以有效提高备课质量。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我们可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教学构建为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板书”等组成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和细化,把思维导图中的教学任务分配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而且将备课真正落到了教学实处。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备课质量意义重大。
二、学科思维导图对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意义 (一)思维导图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创建思维导图,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是因为,在创建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利用图像、色彩和视觉想象,这样就会使右脑得到不断刺激与发育,也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学科思维导图的各个同级主题和子级主题之间是由知识点连接的,这种互相链接的结构有利于引导学生更主动、更系统地思考问题。此外,学科思维导图还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便于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穿越、选择与整合过程中形成高阶思维能力。
(二)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更高效
当前高考对学生阅读量和思辨能力的考查权重越来越大。学生需要具备对语文素材的记忆、积累、理解能力,以及对文本的组织力和创造力,而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上述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创建思维导图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特色,以此逐步夯实学生的阅读素养。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构建“走进作者”“主题思想”“课文内容”“思想情感”“写作特色”等几个主干图,然后组织学生以思维导图的主干图为基础,结合课堂学习情况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三)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学生在积累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合理呈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在平时开展作文审题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理清思路,并根据作文素材要求合理布局谋篇。而思维导图在学生的作文训练方面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思维导图本身具有的发散性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
无论是哪种文体的作文,出题者给出的文章题目或主题要求都只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如果学生局限在一个思维定式里,就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作文题目下,通过对题目进行多元解读,打破思维定势,创作出立意新颖、有声有色的文章来。
2. 思维导图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立意,并根据文章的立意更好地挖掘写作素材。
如果学生能够养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构思的习惯,那么在看到作文题目后,他们头脑中就会出现多个立意。当学生通过分析选定好一个立意后,就会根据这个立意联想出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典型的写作素材作为立意的支撑点,并把它写在对应的立意后面,然后继续挖掘更深层次的素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充分自由发挥,写出来的文章就一定会有理有据,井井有条。
三、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指导策略 (一)抓住关键,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尽管思维导图在高中生语文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创建合格的思维导图并不容易,它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准确抓住关键知识点,并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联系,才能成功创建较为科学实用的思维导图。[2]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尽量做到语言精炼、简明,关键知识点呈现要清晰,切忌语言啰嗦或以讲代思、板书散乱。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与课后作业中,也应要求学生做到抓住关键,时时处处注重归纳与概括。只有这样,才能养成敏于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二)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爱上思维导图
所有的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的学习经验基础之上建构的,构建思维导图也不例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及时梳理每节课、每篇课文、每个单元的知识的习惯,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的知识网络。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需要补充、完善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进行具体完善和补充。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学生便会感受到思维导图对自己学习的益处,从而激发出对思维导图的构建欲望。
(三)贯彻自主性,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热情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与构图能力,此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独立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复习时机的把握上,教师可在课前预习阶
段和课后复习阶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语文知识结构。只要教师的问题引导和鼓励工作到位了,学生也就具备了创建思维导图的自主愿望。当学生独立完成思维导图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习小组,通过展示分享、生生互评的方式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注意事项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子主题应围绕中心主题来展开
思维导图的整体框架是围绕中心主题来展开的。所以,在思维导图中,子主题应该与中心主题是相关的、有联系的。
(二)内容不可过多
一些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感觉思路被打开了,画出来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学生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思维导图上的内容不宜过多。多了会给他们带来负担和压力。
(三)尽量用关键词,少用短语或句子
在思维导图中,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好的关键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联想和想象。每一条分支上应该只有一个关键词,不要出现多个关键词。因为多个关键词出现在同一分支上不利于思维的发散。
(四)在注重内容的同时兼顾形式
思维导图大都是由各种色彩、图形、线条、文字组成的。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既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要选择合适的图形和线条,使思维导图更加美观。选用的图形应具有明显的代表性,不宜为了追求美观而选择一些复杂的图形。图中的每一条线都是一个思考的路径,不同分支之间的连线可以用来表示各分支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线条会从思维导图的中心向四周发散开来,使人一目了然。因此,图中的线条不可太过复杂。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思维导图,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李启胜.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方法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