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河教案

黄河教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三节中国的的河流 滔滔黄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地图,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段的水文特征; 2、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简单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通过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段的水文特征。 三、教学难点: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实验器具。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歌曲录像):

播放《黄河涛声》一段欢乐的乐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师:看过视频后,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河流是——黄河(学生齐声回答),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

教授新课:

一、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段水文特征

1、利用导学案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黄河源流概况的学习。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49-50内容及《黄河水系图》,地图册P20《黄河流域图》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填表)。学生代表讲解黄河源流概况表,其他的同学纠正。

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

过渡:展示黄河简介视频。

2、接着大屏幕上展示关黄河的主要水电站分布图。

师:同学们想一想,黄河流域内的水电站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此特点?可小组讨论。

(水电站大都建在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阶梯交界处相对高度大,河流落差大,且多为峡谷地带,水量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3、师:结合课本,请同学们来说一说黄河上中下游各有哪些水文特征?(举手回答后,PPT展示)

上游:河源水清,峡谷段水能丰富,河套段水流缓慢。

中游:多支流,多峡谷,含沙量大。

下游: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二、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1、 师: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么形成的?(小组讨论)

学习任务二:先阅读课本P51内容及图2-42“地上河”示意图,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

上河”的原因,请同学思考后回答,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加以引导补充。 原因:由于黄河下游河床宽坦,水流缓慢,大量泥沙淤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提升,两岸地

区每逢汛期便面临洪水的威胁。加之,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修筑堤坝的方式来约束洪水,

致使河床与地面的高度差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地上河。

2、实验演示:准备一个塑料容器代表黄河,参照物开封铁塔,水,沙石,演示地上河的形

成实验。

请1~2名学生辅助实验。

师(设问):黄河大量泥沙由来?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七、课堂训练 (导学案习题) 八、板书设计: 滔 滔 黄 河 (黄河水系图)

九、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