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Journal of Women’s Academy at Shandong Aug.2010 NO.4 Ser.NO.92 第4期总第92期 ・男性气质专题研究(主持人:方刚)・ 历史中的人性、性别与话语权力 “男性气质”神话试探 姜吉林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男性气质”神话不单纯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压迫和后天的文化塑造,它有其生物学基础;它的维系 也依赖于权力话语的运作和现实中超常规的实践操作。因此对于权力话语的反抗,追求性剐平等也必须通过话 语祛魅的抵制性阅读和现实实践的批判性介入。 [关键词] 男性气质;人性;性别;话语权力 [中图分类号]C91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838(2olo)o4—0043—05 Humanity,Gender and Discourse Pow er in History ——Exp10ratiOn of Masculinity Legend JIANG Ji—lin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Masculinity legend is not just discourse oppression in ideology and acquired culture creation,it has its bi— ological basis and its existence relies on the function of power discourse and super——regualr practical operation in life.Thus the resistance of power discourse and the pursuit of gender equality ask for the resisting reading of power speech and the critical intervention of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masculinity;humanity;gender;discourse power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男性气质”(或称“男性气 概”,英文为masculinity)既是现实社会历史的实践 产物,亦是文化中话语虚构之物,而且这两者相辅相 成,共同构筑了它的意识形态功效,从而既构成了 “男性统治”的父权制基础,也成为继续维持其统治 的。这也是本文中“男性气质”神话的本意。 神话作为迷思(myth),它有着话语层面的意涵,那 就是“迷思的形成也就是意识形态塑形的完 成。”… ¨与此同时,它和“女性气质”的强制性的 二元对立也成为男女两性关系在人类社会中的基本 命题,于是世问一切的对立、冲突和责难实际上都是 两性对立的映射和反映。“把性别严肃地看作历史 中的根本力量,迫使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进行质 疑。’’[ ]( 收稿日期:2010—05—25 作者简介:姜吉林,男,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 ・43・ 于是,在这个层面上,以“男性气质”为中心理 念进行具体操作的男性研究和男性运动就面临 一实是从大自然中诞生的。而在人类的文化选择,不 管现代的物质精神文明如何丰富,文化的本义仍然 是作为对于原始人性的一种修饰、美化、规范,是人 类的“第二自然”,我们如果排除人类中心主义的观 点,可以这样说,文化只不过是人类各种生物学本能 的一种矫饰。 个悖论——若要承认它构成了历史中一切压迫的 话语基础,就得对它进行彻底的批判,像约翰・麦克 因斯所说:“男性气质仅仅作为各种意识形态及幻 想而存在,……那些劝导男人和女人改变自己的男 性气质以支持性别平等斗争的争论便毫无意义 了,” 儿 而这却恰恰阻隔了改变男女两性不公平 处境、追求性别公正、实现平权的现实操作基础。这 有了这样一个认识论的前提,我们会发现,“男 性气质”神话的确立,作为意识形态最终的塑形完 成,它有着比较牢固的自然人性基础。男性和女性 其实也正是历史文化学和社会生物学等视角、维度 在性别问题上的不同侧重点。 当然,作为当今已成为显学的性别研究,本来就 具有跨越学科界限,铸造社会共识的学术企求及现 实效应,所以,在这里我们从几个在人类文化史上颇 有意味的几个角度探察“男性气质”神话产生的根 源及发展演变历程,从而提供一种整合思路的可能。 一、自然人性:“男性气质”神话的生物社会学 基础 作为与“女性气质”比照而生的“男性气质”,成 为这个世问根本性二元对立的普遍法则,有没有其 自然人性基础应该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因为 洛克的“白板说”及其衍生的“文化决定论”其影响 是如此之大,它认为人出生时的心理结构是“白板” 一块,是文化在上面任意绘制图案,男性气质也好, 女性气质也罢,它们都是文化的产物。与此同时,以 波伏娃为代表的社会性别建构论认为性别是以生理 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它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 别认同的,比如波伏娃的说法“女人并不是生就的, 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_4] 据此,我们同样可 以导引出“男性是变成的”这个说法。但是对于某 些极端女权主义者或者是极端建构论,这一点就很 容易会被夸大,最后变成了社会性别完全是文化建 构之物,没有任何自然历史基础的论调。男女两性 关系的冲突及至对立完全是文化意识形态的效果, 这就会导致一个必然的问题:父权制模式如此固定, 甚至如此“普世”,难道就没有可以探索的原因,而 完全是文化的一系列偶然选择?为什么不是女权至 上(诸多事实证明,确实存在一个史前“母系社会”, 但却不是“母权社会”),不是“女性统治”而是“男 性统治”? “文化决定论”者也忽视了一个非常简单但却 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人作为自然进化的生物种群,确 .44・ 在生物学上确实存在差别,当然生物学并不是命运, 我们仍然有文化选择的理由和可能。对我们来说, 这个差别并不就是那么判若鸿沟,它往往是职能性 的,但却常常会导致一些颇具意义性的后果。 首先,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平均的基础上,男 性体力普遍占优,所以在早期的人类社会生产中,传 统的户外狩猎活动其主角一般是男性,而女性一般 从事家庭内生产、采摘活动及抚育下一代的工作。 这种采摘——狩猎形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人类的 早期是合作平衡关系,互相依赖,不存在结构性的权 力级差。但是当女性最终发明了农业(这是一个目 前为止获得人类学家和许多其他人相当认可的结 论,比如在《夏娃的种子》中,作者罗伯特・麦克艾 文在第四章有详细的论述,叶舒宪的《高唐神女与 维纳斯》中亦有指涉),作为人类第一次伟大的发 明,农业能够产生出剩余产品,这无形中就弱化了男 性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这无异于一次 “阉割”。于是平衡关系被打破,男性心理整体上失 衡,失衡伴随着“反弹”,文化意识形态的东西开始 被塑造了,悲剧性的结果是“阳刚神话”被过分塑 造,并开始成为统治性的价值观。这像极了现代社 会生活中,失业的丈夫变得“无用”之时,他们很可 能开始实践“酗酒”、“打骂老婆孩子”、甚至具有暴 力侵犯的这些“男性气质”。 另外一个显明的事实是,女性在人类自身的生 产中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事实上,直到19世 纪,男性在生育当中的作用才开始在医学科学的层 面上被予以正确理解 ](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身体构造结构更为精密、复杂的女性不仅无有 可能产生所谓的什么“阳具嫉妒”,更可能的是,男 性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阉割,这种生殖上的很 可能会催生出“子宫嫉妒”,或者是“无月经综合 症”。至今仍流行于某些部族的男性成年割礼,人 为性地让生殖器流血,便是对女性月经的模仿;而桑 比亚(Sambia)人给男孩喂所谓的“男性乳汁”,也是 的这种支配、霸权意味,并予以夸大,所以在颇有父 权意味话语隐喻的“FUCK YOU”中,展示了暴力和 出于对女性生产、哺乳的嫉妒。更为可笑的是由丈 夫代替妻子坐月子的奇特风俗——“产翁制”,“产 翁制”不独存在于中国,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原始部 落中都出现过并有残余存在。在史前文明阶段,由 于女性这种生殖上的根本性作用,诞生了“母神崇 冲突;而相反,女性亦可利用其和谐、合作意味,“性 关系”构成了人世间一切对抗和合作关系的原型。 这也给我们以启示,在反抗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话 语斗争中,我们完全可以进行话语的抵制性阅读。 所以,无论从生理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来看,职能 性的“阉割”造成了“男性的愤怒”,作为反抗,他们 拜”,而这在考古学、人类学上的证据是遍布世界各 地的,在文化上具有普泛性意义①。男性无从避免 利用“性关系”中的象征性主动和支配效应,从实践 这种根本性的“阉割”,那只能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意 识形态塑造,特别是当“受孕误解”出现后,男性集 体拼命抓住这根貌似可以救命但却荒谬至极的稻草 展开了对于另一半的压迫。 所谓的“受孕误解”很可能来源于人类的畜牧 实践。人类意识到了雄性在生殖中也具有作用,于 是男性就极度扩大他们在人类自身生产中的地位, 其手段当然是文化夸大及其意识形态培植,最后矫 枉过正,女性变成了“容器”,而男性在里面放下种 子;女性是大地是土壤,男性才是生殖的根本性原 因。所以可能并不是“受孕误解”,而是故意歪曲, 为的是重塑男性在两性中的重要性地位。可是为什 么会出现性别压迫呢?“男性气质”为什么会占据 统治地位,“女性气质”为何作为负值出现?二者之 问的权力结构是如何出现的,难道仅仅是文化的选 择么?当史前阶段,普遍性的“母神崇拜”之时,有 证据显示,却没有“母权压迫”,这是为何?恐怕这 还得从自然人性的基础来探讨。 在存有权力级别的二元对立中,男性气质在人 类文化中一般象征着力量、优越和霸权,而女性气质 则意味着软弱、低劣和服从。因此,在语言隐喻的层 面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使是男性,当被指责为 “像女人”的时候,就意味着他的某种缺失和, 当然,这是“果”而非“因”,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 父权制确立以后的话语操作。值得注意地是,动物 也会使用“隐喻”,但当然不是在语言的层面,而是 在本能的层面,比如在很多动物种群中的“象征性 的趴身行为”_2 J(脚’就是发生在雄性与雄性之间,表 达一方的胜利,一方的屈服,最后终止争斗。在这种 语境下,性本能问题突出了它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 系;当然艾斯勒也提到雌性之间的趴身行为 儿 , 在这种语境下,性本能又发挥了它的愉悦、和谐意 味。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男性会充分利用性关系 和话语两个层面进行意识形态塑造,导致了夸大性 隐喻“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对立和男性霸权。 二、话语与实践:“男性气质”的超常态发展 男性霸权确定以后,为了维系“男性统治”及男 性价值观,从话语意识形态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男 性展开了对女性的压迫,从而造成了今天父权制的 典型面貌。当然,从今天文化多元主义和排除简单 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其实男性和女性作为 两端,中间存在着程度不一的连续体,正像艾晓明所 说“实际上这个男女之间它会有很多过渡。比如 说,我们设定了男女两性,设定了一个异性恋的关 系,实际上还有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还有中 国人说的阴阳人、双性人。是吧?还有男性通过手 术改变成为女性,女性通过手术成为男性。有通过 手术变性,也:有不通过手术,而是男性以女性装扮自 己,女性以男性装扮自己,你能在这中间数出来的性 与性别有上十个” 』,而早期男性统治一个最简单 的思路就是简化两性之间的关系,把女性作为二元 对立的另一端,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压迫。 父权制确立后,父神崇拜取代母神崇拜。在这 之前,人是“知母不知父”,在这之后,父性价值观得 到了最高的崇仰。作为当时意识形态重要体现的神 话创作,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脉络。在古希腊罗马神 话中,有几个故事颇有意味。比如美神维纳斯的诞 生。在古希腊神话中,她是第二代天神克拉诺斯用 镰刀斩残自己的父亲——乌拉诺斯的生殖器并将其 扔到大海里后在泡沫中诞生的,她来源于父亲;而智 慧女神雅典娜亦是从宙斯的脑袋中蹦出来的。虽然 古希腊神话中还保留有史前母系文明的影子——比 如,大地母神该亚是原初生殖母神,但是无可否认的 是,正是古希腊神话逐渐确立的父性价值观,标志着 从母系文明向父权制的过渡。特别是在厄勒克特拉 在为父亲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的血腥复仇过程 ・45・ 中,最终杀害了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父性价值观 完全斩断了血亲伦理,这是父权制对母系制的“伟 大胜利”,同时也是铸造“男性气质”统治话语意识 娃),到枕边所讲述的童话故事中男性气质和女性 气质不同的理想范型(比如王子和白雪公主);在学 校教育中,学校也构成了性别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 场所,从体育活动男女两性的不同角色(男生是场 上的战士,女生是充当表演性质、处于被观看位置的 性感啦啦队)到人为的设置学科界限的性别理念 (男生主要选择理科,女生选择文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战争观念对于“男性气 质”的本体性培植,发展了男性生物学基因中好勇 形态原初形态。叶舒宪曾经把先秦的经典文本《老 子》解读为神话,认为“老庄哲学的这种特殊价值取 向植根于史前宗教的大母神崇拜,或者更确切地说, 反映着保留在父权制文化之中的远古母系社会的女 神宗教及神话原型。”( " 而《圣经》的诞生,既叙述了这一过程的转变, 同时亦是父性价值观具体的话语操练场,从中我们 不难理解话语权力所体现的压迫。在《创世纪》第 二章中,上帝对亚当采取了催眠术,从他身体里拖出 了夏娃:“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 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 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他到那人跟 前。”全能的父变成了耶和华。在现实的层面上,拒 绝女人在教会中的地位,是在教徒中广泛重新 确立男性至尊地位的一个方面,当然,耶稣发展了 “宽爱、容恕”等颇富女性特征的品格,但是在四世 纪的康斯坦丁时代以及在那之后,耶稣的教义就被 冲淡了。造成这种冲淡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 教会内对女人的压制。这样,教中男性霸权得 以完成,等级制度和军国主义这样的“阳刚”原则卷 土重来。教的“阉女”(efeminition)行为一直持 续到现在,女性在教会中的尴尬地位是对这一残酷 现实的映射。 在宗教意识形态中,男性的“阳刚神话”被确立 起来,因此“男性气质”至尊成为整个社会统治性的 价值观。于是在男女两性二元对立关系中,男性价 值是坚强、理性、大度等正值性格品行,而软弱、嫉 妒、窝里斗等负值是属于女人的,这种简单的对立不 仅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输出,比如家庭、学校等区 域的价值再生产,同时也进行着主导性的“男性气 质”(当然也包括附属性的“女性气质”)的实践,话 语和现实实践操作共同规范着现实的统治基础。像 福柯所论,话语区域的压迫机制是生产性的,作为整 个社会统治的基础单位,家庭在意识形态的生产中 具有奠基性作用,父母属性的现实关系及父亲在家 庭中的独尊型地位成为教育下一代,进行意识形态 培植的典型模板,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成功地进行 了代际塑型,从给男孩、女孩购买的不同玩具类型 (如给男孩各种车模和各式武器,给女孩买芭比娃 ・46. 斗狠的天性,成为男性铸造阳刚神话的操练场。正 像罗伯特・麦克艾文一语中的“战争是作为狩猎的 缺德代替品出现的”,从而把战争看作以猎杀活人 来代替猎杀野兽 ](附"。纵观整个历史,从早期的 骑士精神到弥漫于当今世界的战争的阴 影,无论战争的爆发是出自政治、经济抑或是其他别 的什么原因,战争始终如一地是将千奇百怪的男性 仪式与传统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成人礼之一。尤其是 在原始的文化形态之中,战争频仍,每个男人都可能 成为或者已经是战士的一员,而这些仪式的重要原 则是要确认候选人不是女性,也就是男性是作为 “非女人”出现的,并且它们要具有永不磨灭的男子 气概,而这“起到了将父系社会权力合法化的作 用’’ ‘ 。 现代传播媒介作为施放工具,也成为男性价值 的输出地,同时也是男性价值实践的重要见证区域。 打开电视,各种琳琅满目的女性减肥药,男性健身器 材和壮阳药已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广告快餐;同时 各种健美大赛和绅士比赛、先生大赛之类的活动,又 把“男性气质”的社会规范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出去, 再生产着下一轮的男性价值。 三、不是结语:反抗和平权有无可能? 以“男性气质”为中心操作理念,以“男性气质” 和“女性气质”的强制性二元对立的现代父权社会 的权力机制通过压迫性的话语意义生产以及现实实 践操作,维持和维护着主流文化霸权。这两种并行 不悖的运行机制也给我们以警示:反抗单一性的男 权价值观单靠一方面的操作是不够的,必须从话语 和实践两个层面与之进行持久的战争,在意识形态 方面进行价值重估,女性主义和男性运动必须避免 某方面的偏颇性,男性和女性也必须进行“第二次 合作”(如果把农业之前的男女关系视作第一 次合作,艾斯勒在《圣杯与剑》中将(下转第87页) 新知识时,通过听觉的记忆占15%,通过视觉的记 忆占25%,如果通过人体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则能 记忆80~90%…。装饰材料样板室则正是通过材 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这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熟悉常 用的装饰材料及基本的装修技术,还应能及时更新 自身的专业知识,了解装饰材料最新的发展动态与 趋势,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因此, 教师应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积极参与工程实践,时刻 从实践、从市场中汲取营养。尤其目前很多年轻教 师实践经验缺乏,对材料市场、对工程技术都缺乏深 入的了解,导致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师资 力量相对薄弱。对于这种现象,除教师自身应注重 专业素质的提高外,还需要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料的展示,学生动手对各个构造进行拆卸,充分调动 起学生的多种器官,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迅速理 解和掌握复杂的现象和原理,不但了解了该材料的 性质,还掌握了装饰施工的工艺,从而促进学生设计 水平的提高。 3.实践教学对教师的新挑战 教师是整个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为学生 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角色。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师的 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 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 [1] 朱祖森.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创新浅探[J].职业教 育研究,2004,(10). 创新能力的提高。装饰材料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占 一—卜“—卜n—+-”—-卜一—+_一—-卜“—-卜一—-卜”—-卜“—卜一—-卜u—卜“—}一—-卜一—卜“—-+-”——卜”—卜- (上接第46页)其称之为“伙伴关系”)。 [M].曹晋,曹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对于各种虚幻的意识形态生产和大众传媒我们 必须保持清醒。一方面要用理论的利器进行话语祛 魅,这方面文化研究可堪为代表,而社会学亦在现实 [2] [美]罗伯特-麦克艾文.夏娃的种子——重读两性对 抗的历史[M].王祖哲,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 人民出版社,20o5. 层面对之进行了可操作性的介入。其实在产生话语 霸权的区域,与此同时亦会有反抗的可能,也就是 说,抵制性阅读在话语权力一产生它也同时产生。 康奈尔曾经引述过托尼・阿什沃思的一项重要研 究: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在西部战线的很多地 [3] [英]约翰・麦克因斯.男性的终结[M].黄菡,周丽 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5] Cynthia R.Daniels,Exposing Men—the Science and 方,实际上都在暴力行动,遵守“自己活 着、也让对方活着”的原则。同时“参与真正战斗的 Politics of Male Rep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 versity Press,2006. 人只占少数,对他们而言,每天都是在极度的死亡恐 惧和侥幸逃生中度过的。他们中的死者大多数是被 [6] [美]理安・艾斯勒.神圣的欢爱——性、神话与女性 肉体的政治学[M].黄觉,黄棣光,译.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4. 炮火击中的,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工业化的战争 中毫无用武之地。” ]‘ 这一方面告诉我们,传媒 等战争宣传机器在话语制造中的虚幻和谎言,也告 诉了我们,抵制性的话语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现实 远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单一。 注释: [7] 老榆树下干坐着.艾晓明专辑[EB/OL].http://tieba. baidu.corn/f?kz=1 15480566.2006—07—18. [8] 叶舒宪.老子与神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9] [美]里奥・布劳迪.从骑士精神到——战争 和男性气质的变迁[M].杨述伊,韩小华,马丹,译.北 京:东方出版社,2007. ①详情可参看叶舒宪著《高唐神-k'- ̄维纳斯》,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10][关]R.w.康奈尔.男性气质[M].柳莉,张文霞,张关 川,俞东,姚映然,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参考文献: [1] 曹晋.译者序[A].L.Van Zoonen.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