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献综述 参考范文

文献综述 参考范文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江西财经大学

09-10第二学期期末课程论文

试卷代码:19222 授课课时:32

课程名称:文献检索与利用 适用对象:选修本课程的各专业学生 试卷命题人 姚X X1 试卷审核人 黄X X

学生姓名:丁X X 学 号:008026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丁X X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摘要:2008年,江西省提出了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行动纲领。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江西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而努力实现经济区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则成为鄱阳湖区的研究和关注热点。

关键词: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

导言

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1.国内外文献综述

这里主要是分国内和国外两大块进行综述,而且关注的是区域产业发展的研究动态,同时综述是以国内研究为主,以更好地反映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综述完国内外研究后,坚持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即从国内

1

这是本人完成的课程大作业——文献综述。为了基本的保密,特对所有人名进行了适当的掩饰,请见谅!

1

外的宏观研究过渡到鄱阳湖产业发展的具体研究。 1.1国内区域产业发展研究

这里主要围绕三点进行综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产业集群的研究、经济系统性发展的研究。

1.1.1有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自从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和涉及到这一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若干理论观点,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完善和健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陈烈、赵波(2005),宁森、王奇、叶文虎(2006),方创琳(2002),陈鹏(2005)等,从战略的角度研究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陈烈、刘复友(2002),刘禹宏、白玲(2004),郝丽莎、赵媛等,以我国的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温宗国、张坤民等(2005),张坤民、何雪场等(2000),叶正波(2000)

8

9

10

5

6

7

3

4

1

2

等研究了区域可持续

发展的评价指标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详细标准。

1.1.2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

目前,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的相关研究正在兴起。一般认为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企业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12

11

,或者是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13

,这里所说的产业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产业,如个人计算

,同时产业集群还是一种区域产业群

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

14

落,是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在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中形成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

。王缉慈通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将企业集群分为以下五类

①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一些智力密集地区:③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④一些乡镇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企业网络;⑤由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网络

15

。而仇保兴认为,产业集群可分为“市场型”中小企业集群,以大

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的企业集群和以信息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合网络型”中小企业群落

16

。徐康宁认为,中国典型的产业集群及集群区的形成与开放经济

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个产业实现成功的集群或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区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产业内的资本在某一区域内较快地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第二是市场的充分供给;

2

第三是当地制度(包括的、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允许并鼓励这种集群现象。

1.1.3.有关区域经济系统性发展的研究

最近20多年,我国学者利用系统科学理论进行经济研究也更为深入和广泛,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黎鹏,2003)、《非平衡系统经济学导论》(周豹荣,1987)、《动态经济系统的突变性及其对策》(顾冬梅,1994)、《耗散结构理论的经济发展观》(汤正仁,2002)、《制度系统论:系统科学在制度研究中的应用》(李志强,2003)、《系统科学与区域经济协作》(李阳成,1998)、《经济控制论:动态经济系统分析方法与应用》(张金水,1999)以及咎廷全(1996、1997、1998、2002、2003、2004、2006)对系统经济学所作的一系列研究等等。这些著作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为我们解释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1.2国外区域产业发展研究

主要是介绍梯度转移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它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上的。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周期相对应,可以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即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是兴旺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的是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的是衰退部门。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如果主导部门是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的。这是因为创新往往主要是在城市,而城市从环境条件和经济能力看比其它地方更适于接受创新成果。具体的梯度推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城市推移;另外一种是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以此类推1.3江西鄱阳湖的产业发展研究的最新动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规划》着重研究、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导向”的生态经济技术模式,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生态经济技术模式,以及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展战略研究、循环经济技术、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民生工程、流域

17

3

管理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并以都阳湖及环湖平原区为重点,进行分区布局。以保护“一湖清水”为目标,在湖体核心区研究与推行自然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综合技术;在环湖平原区实施创新产业技术集聚以及生态保护综合技术。为有效组织科技攻关,规划设计了“保护‘一湖清水”,科技工程以及节能减排科技工程、重大战略产品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工程等5项重大科技工程,以期能集中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

18

带动作用。

2. 简单的评述

接下来本人将结合所学知识及所掌握的信息加以简单的评述。 2.1对国内区域产业发展研究的相关评述

⑴首先我认为强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一是: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环境、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世界范围内正经历着一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像过去那样主要依靠物质投人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江西建设都阳湖生态经济区,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是从江西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特别是江西、省提出要努力形成“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完全符合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

⑵本人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系统性发展的相关评价存在两面性。①首先,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这些都为鄱阳湖

4

区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系统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②但是,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这些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对鄱阳湖区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系统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2对梯度转移理论的简要评述

弗农等的梯度转移理论给出了区域内产业发展模式方面的有益指导,为鄱阳湖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⑴首先,鄱阳湖经济区要努力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善于引进高科技、高素质人才,不断研发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因为创新不但是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而且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并最终可以减缓产业衰退,增强产业竞争力。

⑵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鄱阳湖区要充分利用周边相对发达地区在技术等方面的扩散作用,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⑶要做好衰替产业的整顿工作。能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和武装的产业一定要扶植下去,能转移的也一定要从经济发展主区转移出去。

结语

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大力引导,积极支持,努力发展好鄱阳湖区,最终做好、做强鄱阳湖经济区的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2

陈烈,赵波: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05.4:538-1

宁森、王奇、叶文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3: 38-42.

5

34

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陈鹏.综合集成方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5.10:106- 111

5

陈烈,刘复友.中国发达地区顺德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

社,2002.

6

刘禹宏,白玲.对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开发研究,

2004.4:26-30.

7

郝丽莎,赵媛.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建[J].人文地理,

2006.1:85-88.

8

温宗国、张坤民,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监测的方法学研究[J].经济地理,

2005.1:26-32.

9

张坤民,何雪场,温宗国.中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0.7:4-9.

10

叶正波.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的理论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

2000.3:52-55.

11

曾忠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1):69-73. 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

12

2001.11:22-27.

13

刘友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

经济,2001.1:33-37.

14

沈玉芳,张超.加入WTO后我国地区产业机制和模式的转型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5-23.

15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7-68

1617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4-37.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3-224.

18

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R],江西省公报,2010.04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