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共卫生学院发展规划

公共卫生学院发展规划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十五”发展规划暨 2010年远景目标

公共卫生学院 2003年5月26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十五”发展规划暨2010年远景目标

公共卫生学院

2003年5月26日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已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全国人民在实现小康目标后将向更高层次的富裕型生活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加。但是,就总体而言,我国卫生事业的现状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健康需求还不适应,卫生防疫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不仅制约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而且使我们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今年,在我国许多地方流行的非典型肺炎)感到束手无策,惊慌失措。因此,加快预防医学教育的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对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对进一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一基本国情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发展战略,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院的基本情况

我院的前身是武汉医学院卫生系,创建于1953年,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建设和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展,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全院有6个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儿少与妇幼卫生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卫生毒理学系和社会医学系)、一个所(环境医学研究所)、一个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有跨校区的研究中心1个(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跨院系的研究中心一个(同济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点),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我院1981年获首批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建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获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设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在激烈竞争中,再次跻身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行列。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选定我院为MPH教育试点单位。我院现有职工159人,其中正教授28

2

人(校特聘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35人,具有中级职称74人,初级职称18人,目前在校本科生507人,研究生99人,博士生46人,MPH学员121人,其它(含成教、网络等)580人。

全院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师资队伍

总体来说,我院师资队伍结构基本合理,大部分教师曾分赴英、美、德、日、加、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进修和学习,与国内同行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情况见表1、2。

表1 公卫学院师资队伍职称构成情况

职 称 教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实验技术人员 主任技师 副主任技师 主管技师 技师 工人

合 计

劳环系 流统系 儿妇系 社医系 营卫系 毒理系 环医所 实验室 合计 12 18 15 6 9 3 22 2 87 7 5 4 2 1 1 5 1 26 4 5 3 1 5 2 8 1 29 1 2 4 0 2 0 9 0 18 0 6 4 3 1 0 0 0 14 14 7 6 5 4 5 12 7 60 0 0 0 0 0 0 1 0 1 1 0 0 0 0 0 2 0 3 11 6 5 5 3 4 8 7 49 0 0 1 0 1 0 1 0 3 2 1 0 0 0 1 0 0 4 26 25 21 11 13 8 34 9 147

表2 公卫学院各专业教师学位构成

单 位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儿少与妇幼保健学系 社会医学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卫生毒理学系 环境医学研究所 实验中心 合 计 教师人数 12 18 15 6 9 3 22 2 87 博士 人数 7 1 0 0 1 2 6 0 17 % 58.3 5.5 0. 0. 11.1 66.7 27.3 0. 19.5 硕士 人数 2 10 10 4 6 1 10 1 44 % 16.6 55.6 66.7 66.7 66.7 33.3 45.5 50. 50.6 合计人数 9 11 10 4 7 3 16 1 61 % 75 61.1 66.7 66.7 77.8 100 72.7 50. 70.5

3

(二)教学工作

我院每年除承担本、专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较多的临床医学教学任务,基本教学情况见表3。

单 位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儿少与妇幼保健学系 社会医学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卫生毒理学系 环境医学研究所

合 计

表3 公卫学院各系所教学情况

课堂教学时数 专题实习(周) 预防战略实习(周)

1006 2127 974 423 406 218 800 5954

168 244 213 36 84 54 114 913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1400

(三)科研工作

近五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突出,详细情况见表4、5。

表4 各专业科研经费及重要科研成果

单 位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儿少与妇幼保健学系 社会医学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卫生毒理学系 环境医学研究所

合 计

科研经费 (万元)

发 表 论文数

专著

成果 鉴定

获奖 成果

263.1563 58.2858 119.3919 69.9455 92.05 126.71 327.4575

1056.997

191 131 102 80 41 39 135

719

8 16 10 10 2 4 7

57

1 1 1 1 2

6

3 2 1 7

13

表5 科研课题经费来源(万元)

单 位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儿少与妇幼保健学系 社会医学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卫生毒理学系 环境医学研究所

合 计

国际合作

国家级*

省部级

市、校级

横向课题

合 计

9.0854 5.3159 7.8455 2.3137

24.5605

75.5 10.6 8.4 18.5 19.1 14.7 252.4

399.2

63.3 9.7 86.676 33.1 5.5 6.5 10.5

215.276

10.8 9.4 3 2.5 2.1 1.4 10.8

40

113.5563 19.5004 16 8 65.35 104.11 51.4438

377.9605

263.1563 58.2858 119.3919 69.9455 92.05 126.71 327.4575

1056.997

4

(四)人才培养

我院现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MPH学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硕士点7个,博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人才培养情况见表6:

表6 “九五期间培养不同层次人才情况

预防医学专业 妇幼卫生专业 环境医学专业 卫生管理专业 卫生统计(后期转化)

合 计

本科 硕士 博士 专科 合计 190 142 25 0 357 144 41 0 202 387 59 42 23 --- 124 63 0 0 --- 63 42 --- --- --- --- 498 225 48 202 973

(五)教学科研条件

目前共有各种类型实验室16个,其中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保健功能食品安全性评价实验室1个,农药毒性评价实验室1个,计算机中心1个,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0余台套,教学科研用房8000余平方米。

(六)存在的问题

我院在大学和医学院党委的领导下,近几年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教学、科研用房明显不足。原老公卫大楼拆除后,我院的教学、科研用房几乎减少了一半,原老楼所在的几个科室调整到医学院内五个不同的地方,这样不仅造成了教学、科研用房紧张,同时由于科室分散,给院内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严重制约了学院的整体发展。

2、有些学科人才储备乏力,吸引、引进困难,学术梯队未形成,发展后劲不足。 3、办学思想还需要进一步解放,办学理念需进一步更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4、教学投入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教学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5

二、“十五”发展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同时,他还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放面临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代化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根据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我们在制定我院发展规划时力求以我院的基本现状为依据,以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借鉴,将现实阐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宏观思考与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相匹配、适度超前的发展意识与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相统一,体现超前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协调的原则,提出我院十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确定总体目标的依据

1、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从总体来说,我国的卫生防疫系统还比较薄弱,卫生防疫人才还比较缺乏,卫生事业状况与国家的地位极不相称。现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我院“十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一定要从这一大局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2、顺应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包括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实习场所国际化、教育观念国际化,充分利用国际学术环境和条件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基本思路与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十五”期间,我院的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发展作为主题,把学科建设作为主线,把国际化作为目标、把科技创新、思想创新作为动力。一是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全面素质教育,努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服务于卫生改革和重大疾病的预防为宗旨,制定我院全面的发展规划。

6

根据以上基本思路,我院十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发展战略总体目标是:牢牢盯住国际一流大学同类型一流专业,创新办学理念,调整办学思路,树立创特色、争一流、树名牌意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预防医学教学体系,形成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把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建设成国内同行第一、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加强科学研究,围绕我国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瞄准国际上最先进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获重大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方向达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方吸纳人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和国际化竞争需求的师资队伍;加强实验室建设,按照国际通行实验室建设标准,努力建设一批仪器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建设好环境与健康部级重点实验室,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我院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国内高水平、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主要研究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学科建设 1、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按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巩固提高已有的优势学科、专业,加速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兴学科、专业。

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对我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重点建设,使之成为我院对外的窗口,成为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桥头堡。“十五”期间,争取再创1~2个省级重点学科,到2010年,再创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运用交叉学科的力量,根据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需求,构筑新兴学科,现代医学的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发展都是交叉学科的产物,因此,新兴学科的建设应作为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十五”期间我院宜在现有专业、学科基础上筹建卫生检验、检疫专业,为我国卫生事业防疫和监督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设置及学科建设规划:

十五期间,公共卫生学院拟新建1个系(专业)、2个中心、1个研究所。专业课程设置见下表。

7

附表 系(专业)及其所属三级学科或课程

系 的 名 称

1、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2、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4、妇幼与儿少卫生学系

5、卫生毒理学系

6、社会医学系

7、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系(新建)

所 属 三 级 学 科 课 程

环境卫生学 劳动卫生学 环境医学监测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医学统计 生物信息学 营养卫生学 食品卫生学 儿童保健学 妇女保健学 医学心理学 卫生毒理学 分子毒理学基础 社会医学 老年医学 卫生检验 现代生物技术

环境与卫生工程 环境与卫生微生物 环境流行病学 慢性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 分子流行病学 保健食品与功能 食品工艺 妇幼卫生学

儿少卫生学、妇女卫生信息管理

环境毒理学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 卫生保健 海关检疫 卫生化学

根据专业特色,设置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建立以研究为导向,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体系,有利于大力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全院拟新建1个研究所和2个研究中心。

6 个 中 心 2 个 研 究 所

1、 环境与基因组研究中心(新建) 1、环境医学研究所

2、 农药毒理研究中心 2、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所(新建) 3、 保健食品与功效学评价中心 4、 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 5、 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中心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心(新建)

3、重点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是我院对外实力竞争的窗口,是争创一流大学的保障,是带动公共卫生学院各学科群发展的动力。随着重点学科一批知名老教授的退休,如何保持并继续发展重点学科的学术地位已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我们要加大建设力

8

度,进一步解放思想,瞄准目标,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努力把本学科建设成为本领域的“高峰”,人才培养的“高原”,科学研究的“高地”。

加强对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十五”期间,争取创建1~2个校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到2010年,再创1个国家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主攻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以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危害及其防治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方向。

1) 卫生毒理学研究 2) 环境—机体应答体系研究 3) 环境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4) 环境与职业危害及预防研究 5) 环境医学监测技术研究 (二) 人才培养 1、指导思想:

根据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能够主动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

运用教育国际化战略,寻求更大的教育资源和市场空间,目前我们已申请了澳大利亚国家教科部“澳中高等教育战略研究基金”项目1项,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教材、教师),加快我院教育国际化进程。

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计划。科学地进行学时分配,合理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时比例、课内与课外的学时比例;调整课程学分,根据课程的特点、重要性、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分;加强“优质课程”和“名牌专业”的建设工作,到2005年,力争有3~5门课程成为学校的“优质课程”,有2~3门课程成为省级“优质课程”,有1个专业成为代表学校特色的“名牌专业”。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学校的教研课题,到2005年,力争有校级教研课题6~8项,省级教研课题3~5项,国家级教研课题1~2项。鼓励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开发,提高现代化

9

教学手段的应用水平。加强双语教学,到2005年,力争有2门课程实行“双语教学”,1门课程实行全英语教学。

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建设。“十五”期间,建设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10~15个。充分利用基地教学条件和流行病学现场,努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院今后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为:以本科教育为基础,试办七年制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全科预防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2、“十五”发展目标:

1) 在校生规模达到:本科生800人,硕士生150-200人,博士生80-100人, 博士后8-10人。

2)2003年申办预防医学七年制,招生规模达40人/年。

3)接受外国留学生、访问学者和研究生,探索与国外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渠道和方式。

4)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申办卫生检验检疫专业,为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培养急需人才。

5)加强MPH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模式,我们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员的职业背景,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十五”期间,每年招收MPH100人左右,完成4个校外MPH培养基地的建设。

(三) 科学研究 1、指导思想: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生产与生活环境污染加重,并由城市向农村扩展。在化学、物理和生物性有害环境因素中,以环境化学物污染面最广,通过空气、水、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群健康危害最大。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ECPs)分布 广泛,难以降解和消除,长期作用于人体,可导致大量环境相关疾病(包括癌症),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的健康。我国职业危害十分严重,生活环境污染形势更十分严峻,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诱因。据全国人大环资委的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约占国民总产值的四分之一。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院的科学研究主要围绕严重危害人类

10

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预防,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深入研究,瞄准国际先进研究方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上国际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十五”期间发展目标:

1)、 “十五”期间争取主持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1~2项,参加3~5项。

国家级课题 20~30项 部省级课题 10~15项

国际合作 8~10项 横向和其它课题 50~60项

研究经费 1200万元以上 2)、 多出科研成果

鉴定科研成果20项,争取国家级奖的零的突破。 部省级以上奖 8-10项 国际和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 350篇以上 SCI收录论文 20篇以上

3)、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主动开拓、发展产业型科技开发。优先发展卫生消毒产品、营养保健产品。

4)、采取政策和经济支持措施,转化1~2个应用科技成果。重点支持卫生检验仪器、生化产品等高科技成果。

5)、拓展科技服务范围。充分发挥执法性试验测试中心的优势,主动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开创和完善各研究所、中心的卫生保健咨询服务和其它各种科技服务,多渠道科技创收。

(四) 师资队伍建设 1、指导思想: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学科发展的关键,我们要为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加大 人才稳定、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把政策、待遇落实到实处,为人才的稳定、培养和引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实行引进与外聘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方式,根据学科发展实际需要,积极从国外留学人员中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人才,充实教学科研第一线,礼聘兄弟院

11

校、外国著名学者为本院兼职教授。

发挥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确定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关系,帮助不同专业类型的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对于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和院学术骨干,学院将给予必要的条件支持。

2、“十五”发展目标:

1) 在岗中青年教师100%接受在职博士研究生教育,全面推进教师博士化计划。 2) 80%教师出国深造、访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3) 师资队伍年龄、学历结构逐渐合理,1~3梯队基本形成。

4) 对学术梯队断层的重要学科,尽快引进已有一定学术地位和较高学术水 平,并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做为学术带头人。

5) 对尚待发展的新兴学科,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全面创造条件,尽快形成学科队伍。

6) 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学术团体内任职,或担任全国规划教材、国家级杂 志主编、副主编或编委等职。

(五) 实验室建设 1、指导思想:

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我院现有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一个,具有国家资质证书的执法性专业实验室3个,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一个和其它各专业实验室12个。“十五”期间,我们将继续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使我院的教学、科研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2、“十五”发展目标:

1)建设如“环境与健康”部级重点实验室,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 2)积极创造条件,筹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平台”。

3)按照国际实验室建设通用标准,完成农药毒理研究实验室/功能食品监测实验室、卫生检验检疫实验室的建设,并力争通过GLP认证。

4)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5)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十五”期间计划接收大专或本科毕业生10人左右,提高实验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

12

(六) 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学院全面建设中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学院文化和宣传舆论及教育阵地建设。进一步学习、研究、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中心学习小组的学习制度及全院政治学习制度,大力促进全院师生员工全面正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努力掌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不懈地对师生员工进行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国国情的教育,培养师生员工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点抓好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广大教职员工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感,强化职业规范,遵守职业纪律,掌握职业技能,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学院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丰富学院文化生活,增加学院文化活动的知识性、思想性和娱乐性,形成高雅凝重、讲学术、重理性的文化氛围。注重发挥工会在学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七)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我院学生工作要坚持“以学习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管理为手段,以成材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内塑精神,外树形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积极依靠和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做好推荐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的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与学生骨干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院学生共同进步。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教育工作。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调动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广泛联络,收集用人信息,积极推荐毕业生。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清形

13

势,了解就业政策,树立“团结拼搏,永争第一”的精神,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比赛中,争创佳绩,为学院争光。创造条件,精心组织,积极开展一些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有效果的学生活动,倡导良好的校园风尚,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八) 2010年远景目标

1、建成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的综合实力在全国第一,在国外同行有较大影响。

2、围绕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3项,主攻方向的研究达国际同行先进水平,在相对优势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两个零的突破:即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零突破和Science、Nature论文的零突破。

3、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一个思想活跃的科技创新群体,培养1~2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3~4名国内知名专家,培养院士或准院士1人。

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使我院成为我国卫生战线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5、建设一个装备精良、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平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执法性检测中心3个。

我们要团结全体职工,在大学和医学院党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脚踏实地,力戒空谈,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使我院的综合实力在国内同行名列前茅,在国际同行有较高知名度,为把我院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