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中共柳江区委党校 陈丽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摘要:新时代城乡一体化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的新发展,是时代和区情背景下构建的新模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实施成效明显,以实践为立足,形成民族区域自治与城乡建设有机融合。我党在谈到关于新时代构建城乡一体化内容时提出“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作为指导思想为中国未来城乡发展道路指明方向。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一、民族区域自治和城乡一体化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效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在是有着明确论述。马克思认为,各个民族无论其大小、无论其强弱都在人类历史上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充分肯定各民族的作用。而把马克思民族理论和中国的民族管理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的国情特点和实践需要。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主要有汉、壮、苗、瑶等12个世代生活在广西境内的民族,同时还有40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广西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下,形成独具广西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形态,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在探讨城市和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茧中抽丝”的手法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阐明两项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首先解释城乡对立现象根本原因,提出城市和农村的划分是由于人类历史发展形成社会分工而固定下来的,它们是一种社会产物。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与农村落后的生产力的差距使城乡之间产生诸多对立,随着时间长期发展城市在政治方面占统治地位、在经济方面占剥削地位,导致城乡两极化对立。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城乡融合终极目标是打破城乡之间原有的对立,相互形成融合。通过权衡城市和农村间的优劣势,达到回避不足、长处互长效果。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使农村从对立中强大起来,逐渐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城市与农村高度一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基本理论下,我党结合新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主要矛盾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发展到新阶段。
二、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一,不同区域间城乡关系发展不平衡。发展落后的内陆西部地区,城乡间的差异没有过度异化,城乡间相差程度不大;经济发展水·188·
平较高的地区城乡间差异较明显。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资金短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支出资金比值数据差较大。第三,城乡社会发展“硬件”和“软件”问题明显。社会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投入比值上。第四,空间隔离不利于资源的发挥和配置。城乡空间严重失调,导致农村耕地农田被毁,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城乡二元结构对产生的问题制约着国家发展的深广度,不仅导致严重城乡差距和城乡分割,而且制约着农村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方式,形成了“重视城市轻视农村,重视市民轻视农民”的偏颇的理念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治理。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利影响从总体上看,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已经严重阻碍国家和社会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之间的区域分割,阻碍公共资源和优配置和合理流动。从局部上看,具体包含两方面,一是公共资源的配备和资源优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切入点。自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来,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以及基本建设设施问题与城市相对于的公共事业建设差距非常大,这些困难成为了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国家进步的“绊脚石”。这些大而沉的“石头”不搬掉,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将会严重受阻。
三、新时代下构建广西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广西构建城乡一体全程贯穿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我党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内容,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前提,立足区情疏通渠道,采取“从长远到眼前,从总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的推进方式,做到有布局、有实践、有成效。
(1)坚持一个政治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落实集中原则下的治理,是集中体现城乡模式中的政治站位。“自治”强调的是以广西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不违背中央的统一决策下有所变通。而“民族”则强调民族关系,它是“定海神针”和“定心丸”,民族关系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稳定。
(2)发挥经济动力,实现产业并轨升级。
济发展是构建新格局的动力,广西城乡经济绝对差距在增大,甚至出现倒退。在新常态的要求下,通过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打破思维定式,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格局。重点推进新型农村产业化,以农业+乡村旅游业的模式,做到城乡资源有效流动;也可是“农业+”“互联网+”的综合模式加大产业信息平台,达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从区域合作上,整合农村不科学合理开发,实现跨区域联合开发。
(3)乡村主体、客体、对象三者共同参与,实现城乡并轨。农村管理社区化,依照城市社区管理方式管理农村公共事务,实现空间地区运动。激发农民积极性,他们是“并轨大军”的主体,他们的城市化也就意味着乡村城市化迈出成功第一步。治理对象通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等)的方式参与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城市资本要素的流入、技术要素的传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机制设置先行。建立城乡一体化机构领导机制,统筹城乡一体化领导机构运作。通过政府扶持统筹协调,定项完成专门规划并实施,确定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建设项目。通过政府为主导,建设城乡联合开发合作机制,成立专业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部门。
(5)升级财政体制。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拿出专项资金,取长补短。在财政建设上,建立统筹城乡协调机制,为土地、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经济支持和财政落实,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投入农业农村发展中。
(6)完善土地治理制度。坚持走一条环境保护、生态发展与经济效益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治理道路。提高农业水平要全面提升土地整治水平,提高农田和其他农地的使用效率,合理使用城市土地在空间上的运用,要注意开发与保护并重,防止污染。
(7)推进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做到合理的分配公共资源,资源倾斜农村,以补短补不足。同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率,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民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把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