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浮士德》哲学与语言

浅析《浮士德》哲学与语言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浮士德》哲学与语言

作者:邹永红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5期

摘 要:诗剧《浮士德》根据16世纪民间传说写成。写浮士德博士为寻求人生的意义,以自己的灵魂换得魔鬼梅菲斯特的帮助,经历了爱欲、权欲、古典美,艺术等各个阶段的追求和变化,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与自然斗争中,领悟了人生的目的应当是为生活和自由而战斗。是一篇长诗剧,更是一部哲学史和语言诗。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其内容和语言, 探讨其哲学式思想内容和流动式语言表达。

关键词:《浮士德》哲学 梅非斯特 悲剧 流动语言

《浮士德》(Faust)是歌德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完成前后一共64年,奠定了歌德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共2卷,长达12000余行,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把它与《伊里亚特》、《神曲》相提并论,认为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

《浮士德》包括古往今来的种种人物各种场面,构成一幅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的历史画卷,艺术特点:

1)现实因素和幻想因素互相交织,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巧妙结合。 2)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艺术手段。

3)善于运用矛盾对比的方法来配置人物,安排场面。

4)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之间的辩证关系贯穿全剧。各种场面中,崇高与卑劣,和谐与混乱,

进步与反动等常常是交替进行,互相映衬。使丑恶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美好的事物相得益彰。

但最显著特点是其哲学性思维和流动式语言。 一、哲学性的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著名学者高全喜曾在《读书人》这一栏目中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从概念的角度阐释人类的自我意识,而《浮士德》则是从哲学的角度述说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旅程。《浮士德》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概括了这一阶段的人类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

《浮士德》分两部:上半部分共二十五场占小部分,是自我的体现表达。主要是浮士德个人思想、个人意识的阐述。是一个“小我”的世界。下半部分共二十七场占大部分,是一个民族意识的体现,是当时德意志整个思维的表达,甚至可以说是当时资产阶级的体现,是一个“大我”的世界。《浮士德》的基本轮廓是两个赌赛和两个世界。两个世界一大一小:第一部是小的世界,即现实的世界,感官的世界;第二部则是大的世界,这里是政治舞台、神话幻境、大自然。一个人从“小世界”走到了“大世界”意味着他从“凡夫俗子”发展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第二部内容十分丰富、深广,作者把他一生的体验都融汇了进去。浮士德自强不息、自我意识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二)《浮士德》哲学思维表现在其源于宗教又反宗教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合理的追求。源于宗教是因为《浮士德》创作背景是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宣布合法化基督教)和文艺复兴之后,是一种浓厚的宗教背景的推动,近代欧洲社会在思想上回归古希腊审美观思潮的力量强大,人们都向往古希腊那种阳光明媚的生活,重视享乐的精神生活。通过魔鬼梅菲斯特与酒室小伙的饮酒作乐,歌德肯定了人类自身的现世享受。然而又通过玛甘蕾肯定了爱情的无私与纯洁。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是一种反宗教的思维,是对世俗生活方式的一种热衷和追求。可是甚至连玛甘蕾也无法满足浮士德对享受尘世生活的渴望,他又开始了新的追逐。浮士德之所以既不满足于书斋生活,又不满足于享受,正好是精神需求和肉體需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浮士德有两种冲动。他感叹“我们精神的翅膀真不容易,获得一种肉体翅膀的合作,可是,这是人的生性”。光有人类对自身的追求是无法达到彼岸的。

(三)《浮士德》哲学思维还表现在喜剧寓于悲剧之中。

《浮士德》的基本结构形式是戏中戏:看似大悲剧套着许多个小悲剧,其中有些小悲剧可以独立成篇,如书中浮士德在其追求知识、男女爱情、功名利禄、古典美、艺术到改造自然的一系列旅途中,可谓一路坎坷、悲痛大于开心,失败多于成功,以失败告终,但歌德想要表现的恰恰是主人翁这种不懈追求精神。莱辛说过:人的可贵不在于拥有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浮士德博士就是一个永远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的体现者。浮士德与玛甘蕾的爱情悲剧,是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定。从政的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但是最终,歌德却给故事安排了一个喜剧式的结尾: 浮士德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在每一个局部世界中浮士德都是个失败者,但在整体世界中他却是个胜利者。书中告诉人们:前进的东西总是要胜利的,不过它是以无数悲剧为代价的。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所以说《浮士德》其实是一部以悲剧形式表达的喜剧史诗。 二、流动性的语言

首先,《浮士德》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流动性的语言表现在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可谓意识流思维的萌芽。

众所周知,“意识流”,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而《浮士德》(Faust)是歌德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早于意识流文学出现近一个世纪。

其次,流动性的语言还体现在其自言自语艺术风格。

整篇诗剧,表面描写的是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话,但深读文章,不难发现,梅菲斯特其实就是浮士德自己丑陋一面的体现。是人都有其善良与邪恶两个思想维度,当面临人世间种种选择时,头脑中无不有“善”与“恶”两个自己会碰出来对话。

站在“小我”角度,“浮士德”代表个人,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话其实是浮士德个人的“善”与个人“恶”的自言自语。

站在“大我”角度,浮士德是整个民族的象征,整个资产阶级,甚至是整个人类的象征,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话那就是一部民族与民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甚至是人类与人类自己的自言自语。

但这种自言自语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疯言疯语,浮士德一生都在“追求”,哪怕失败,哪怕不惜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都不能停止他的脚步。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每一种尝试,都是生命货真价实的充满激情体验,但在浮士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中,的确发现没有什么过程是让他滿意到觉得生命完满不再有欠缺的。所以说浮士德,这一人类的象征需要这样永不止境地思考,需要这样永无止境地自言自语…… 三、结束语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浮士德的故事而写成的一部诗剧。这个民间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神性与人性、因循与追求的各种冲突。含有非常深刻的哲理思想,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到发展的旅程。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个巨人的形象,他厌恶宗教和传统加于他身上的束缚,渴求生活,不断进取,为实现人的价值、生活的真谛而不停地追求。在浮士德身上有着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这种活力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意义进行锲而不舍的探求,就是在不断克服错误和过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后走上正途。他冲破了知识的牢笼,摆脱了官能的享受和情的羁绊,走出了“小世界”,而进入了“大世界”。在这个“大世界”中,他曾为帝王服务,曾同古代的美结合,但这给他留下的是一片空虚和一场幻景。最后他在为人类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伟斗争中,感到了最大的满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后答案。

浮士德就在对“最高存在”的意义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类的苦乐集于一身,要在个人的内心中领略人类的全部感情。特别欣赏书中浮士德所说的一句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是值得我们思考一部哲学史和语言诗。 参考文献

[1] 彼得.伯尔纳.《歌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 肖舜耀.《浮士德》看歌德对美的追求.湖南湘潭: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2. [3] 卓 玛.二重心理结构的本原——论《浮士德》中地狱和天堂的象征性体验.青海西宁:青海民族学院,2005.

[4] 余平姣编译,诗神的诱惑:诗歌名著:英汉对照[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01). [5] 王秋荣.外国文学作品选读 上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2). [6] 刘晓文.《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浮士德》悲剧美学意义略谈.1987(1). [7] 绿原.常说常新的《浮士德》[J];外国文学评论;1994(02).

[8] 蒋世杰.《浮士德》:充满生命狂欢的复调史诗[J];外国文学评论,1994(0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9] 杨武能.试析《浮士德》的哲学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03). [10] 胡海云.隐寓古今包罗万象——对歌德之呕心巨著《浮士德》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1996(Z1).

[11] 祖国颂.《浮士德》的斯芬克斯之谜[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