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合 肥 简 介

合 肥 简 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合 肥 简介

一. 概况

中文名称 面积 外文名称 人口 别名 方言 行政区

合肥

11408.48平方公里 Hefei

708万(2011年) 庐州、庐阳、合淝 江淮官话-洪巢片-合肥话 地级市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所属省份: 安徽省 著名景点 下辖地区 市府驻地 火车站

机场 电话区号 车牌代码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市树 市花 市鸟

高校

辖区

逍遥津、包公祠、三河古镇、明教寺等 巢湖市、肥西、肥东、长丰、庐江 安徽省合肥市东流路100号 合肥站、合肥高铁南站、合肥西站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0551 皖A 230000 安徽省中部 广玉兰 桂花、石榴花 喜鹊

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学 安徽医科大 中国陆军学院等30多所高校。

四区、四县、一市、三经济区

二. 历史由来

说到合肥之名称的由来就不能不说到肥水。肥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晋·谢玄在此地以少胜多大败符坚。按《尔雅》释义:“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意思是合肥作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运的节点,是南北皮革、鲍鱼、木材的转运站。在当时大运河未开通,邗沟经常淤塞的情况下,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运输节点的位置使得合肥成为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十八个商业都会之一。史记里记载当时的大都会,东南地区只有寿春(安徽寿县)、吴(苏州)、番禺(广州)和合肥。当时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

合肥之名见于史书为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辖合肥等县。可见合肥得名还应早于此。东汉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废合肥侯国,恢复合肥县。三国时期,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吴王孙权曾多次想夺取合肥但未成功,但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张辽威震逍遥津,曹操练兵的教弩台,数兵的斛兵塘,孙权逃跑时跃马飞过的飞骑桥等等,只是可惜的是名称仍在,但岁月已磨去了它们的原貌。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为南豫州南·汝阴郡的郡治之地。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之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

至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之地。从此,合肥县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合肥市历史建置沿革列表

时期

朝代 西周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西汉

扬州九江郡合淝

前203至220年

东周 前221至前206年

?-前221年

寿春邑

时间 不详

名称 不详

九江郡合淝县

魏国

东汉 前25年-220年 扬州合淝侯国 扬州淮南郡合淝县

扬州淮南郡合淝220至265年

西晋 265年-4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东晋 330年-420年

刘宋 420年-479年

南齐 479年-506年

北魏 500年-534年 东魏

534年-550年

北齐 550年-557年

陈 557年-559年

北周 559年-589年

583年-607年 庐州合肥县

豫州陈郡汝阴县

豫州汝阴郡汝阴县

南豫州南汝阴郡汝阴县 西豫州南汝阴郡汝阴县

合州汝阴县 合州汝阴县

合州南顿郡汝阴县

合州南顿郡汝阴县

合州汝阴县

五代十国时期两宋时期

蒙元时期

607年-618年 庐江郡合肥县

620年-742年 淮南道庐州

742年-758年 淮南道庐江郡

758年-907年 淮南道庐州 德胜军合肥县

杨吴

907年-924年

昭顺军合肥县

招顺军合肥县

南唐

924年-958年

保信军合肥县

后周

958年-960年 合肥县

993年-1072年

淮南路庐州

北宋

1072年-1127淮南西路庐州

1127年-1276南宋

淮南西路庐州

1277年-1291淮南西道庐州路 年

河南江北行省庐

1291年-1364州府

江淮行省庐州府

1364年-1368年

1368年-1380朱明时期满清时期民国时期现代

1380年-1420中书省庐州府 明

南直隶庐州府

1420年-1644年

1645年-1667年

江南省庐州府

1667年-1911安徽省庐州府

1853年-1868太平天国 安徽省庐州郡

1912年-1949中华民国

安徽省合肥县

1949年-1952

中华人民共皖北行署合肥市 年

和国

安徽省合肥市

1952年-今

三.经济

2012年合肥全市生产总值(GDP)4164.3亿元,占全省的24.2%;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6%,涨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087户,全年完成总产值6600.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4000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1300亿元,全年收694.36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81元。在最新第8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2012)结果显示,合肥的综合得分在35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9位,较上一个年度提升6个名次,跻身第三能级城市。在具体单项指标指标中,合肥政府服务指标得分76.33分,排名第10位,为总部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今合肥正与武汉、南昌、长沙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科研能力

合肥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三。

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中评选出中国十大科研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合肥、香港、南京、武汉、厦门、杭州、深圳和西安。与上一年相比,合肥的位次前进一位,合肥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三。该报告中主要是按照论文质量标准,进行了基础研究实力排名。“二线的城市,

一流的科研”。这是《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对合肥的一句简短评价。报告指出,合肥从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上讲是一个二线城市,但从研究实力上讲则是一线城市。以研发实力论合肥堪称“一等一”。[3]在科研机构排名中,坐落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第二,仅次于中国科学院,超过了北大、清华等名校。在过去一年里,科大在《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17篇,位列全球第76位、亚太排名第11位,成为进入全球前100名仅有的2所中国高校之一。此外,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与安徽大学进入了中国百强。

五.地理环境

合肥市[1]位于安徽省中部,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东与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毗邻,南与安庆市相连,西与六安市交界,北与淮南市接壤。

合肥地处江淮腹地丘陵地区,由西向东的江淮分水岭贯穿市境,形成低缓的鱼背形地势。全市地形分为丘陵、岗地、平原圩区三大类。西南园洞山一带海拔相对较高,其余大部分属低短龚岗地带。 气候特征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主要资源

矿产主要有白云岩、灰岩、砂岩、花岗岩及砖瓦用粘土,其次是铁、磷、石墨、石膏、冶金用白云岩、制灰用灰岩、建筑用砂、铸型用砂、地热等。 行政区划

合肥市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以及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土地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6%。其中,城镇人口达486万人,乡村人口266万人,城镇化率达64.6%。

六.旅游

古刹寺庙

龙泉古寺、明教寺、包公祠、宝莲禅寺、城隍庙、姚公庙、月潭庵、开福寺、吴王庙、西庐寺、庆复禅寺,清真寺、

甘露寺、龙云寺、莲花庵、大关音庵、马正庙、马政寺、大山庙、长宁寺、长乐寺、药王庙、李公祠等。 自然景观

汤池温泉、桴槎山、丰乐生态园、紫蓬山、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圆通山、四顶山、周公山、大蜀山、双凤湖旅游度假区、冶父山森林公园,岱山湖、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卧龙山、滨湖森林公园、佳州生态园、大张圩森林公园、白马山、南艳湖、翡翠湖、天鹅湖等。[15] 人文景观

逍遥津、周瑜墓、三国遗址公园、包公园、包氏宗祠、袁术古堆墓、合肥大剧院、安徽省博物馆、六家畈古民居、欧洲风情街、吴复墓石雕群、三河古镇、李鸿章故居、安徽名人馆、清风阁、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大陈墩遗址、刘铭传故居、李鸿章享堂、渡江战役纪念馆、长临河古镇、孙立人故居等。 社会景观

淮河路文化商业步行街、天鹅湖、翡翠湖、安徽省科技馆、徽园、瑶海公园、杏花公园、花冲公园、逍遥津公园

文化遗迹纪念碑、明珠广场、人民广场、和平广场、野生动物园、环城公园、蜀山烈士陵园、合肥科技馆、合肥植物园、合肥国际科技创新成果展示馆、南艳湖、科学岛等。 游乐场所

稻香楼游乐园、合肥汉海极地海洋世界、胜利广场欢乐城、合肥欢乐岛、阿酋湾水上乐园、王咀湖游乐园(在建)、合肥万达文化旅游城(在建)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