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9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到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关键时期,将以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共同形成的“T形架构”主导中国经济战略纵深,以沿海、沿江经济带和陆桥经济带共同形成“东出西进”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既承载着发展中西部经济、打造我国经济⽀撑带的重任,也同样担负着我国沿海与陆桥经济的纽带、深化东西双向开放的殷切希望。发展沿海港⼝经济是我国改⾰开放以来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依托长江黄⾦⽔道⼤⼒发展港⼝经济也将成为助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利器”,但在新形势新阶段下需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和路径。1 港⼝枢纽的平台化
平台化是近年的⼀个“热词”,与共享经济有关,是通过资源整合及开放共享,打造⼀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的“⽣态圈”。实际上,在199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提出的港⼝,就将港⼝定义为“物理空间上分离但是通过公共经营者或管理部门链接”,强调港⼝之间互动以及港⼝与相关物流活动之间的互动。这意味着港⼝已开始跳出传统意义上的以处理客货物流为主要功能的框架,发展成为整合处理各种经济活动和信息的基地。对于长江沿线内河港⼝来看,能⼒短缺已不是港⼝发展中的主要⽭盾,港⼝发展⽅式更趋于⾼增值、精细化、⾼端化服务,经营⽅式也转向以软实⼒作为核⼼的竞争⼒。
围绕港⼝枢纽推动资源整合,将港⼝打造成为⼀个集各类要素集聚的经济发展平台将成为未来港⼝发展的重⼼,其中以港⼝物流带动的资⾦流、信息流、贸易流、⼈流的集聚和整合是基础。因此,在长江内河港⼝未来的发展上,要⾼站位、⾼起点,形成以现代物流为核⼼,以“平台建设”替代“港⼝建设”的理念,推动区域港⼝资源优化配置,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全⾯提升港⼝现代物流和综合服务的⽔平,打造港区、物流园区和临港产业区三位⼀体的经济发展“⽣态圈”,为长江沿线港⼝城市的发展提供强⼤的平台⽀撑。2 港⼝物流的联运化
现代物流是港⼝的基础性产业,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货物流动展开的,发展多式联运也是必由之路。多式联运在长江航运发展上不是⼀个新概念,早在90年代世界银⾏就已经开展过长江流域多式联运的研究。但是多式联运在我国沿海及内河港⼝⼀直未能很好的发展起来,分析原因很⼤程度上还是发展阶段使然。当前再次提出⼤⼒发展多式联运⽆论从基础设施、发展理念转变和经济发展转型需要等⽅⾯来看,都已经相对成熟。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与沿海港⼝发展多式联运的差异性,主要在三个⽅⾯:⼀是内河航道⽔深和码头泊位等级具有先天差异性,⼆是长江⽀流密集、⽔⽹四通⼋达,三是沿线港⼝后⽅产业布局纵深性不⾜。这决定了⽔⽔联运是长江航运的最主要特征,也符合⽔运的“价格规律”和环保趋势。⽬前,长江航运在铁矿⽯、原油进⼝上进⾏了⼤规模的⽔⽔联运,由于南下铁路设施的不完备也导致了⼤规模的煤炭“海进江”,⽽在集装箱上则表现为公⽔联运。因此,在长江多式联运发展上应优先完善以宁波⾈⼭港为龙头的铁矿⽯、原油江海联运系统;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江海载运输系统、⿎励发展江海直达运输,减少三程运输规模;充分利⽤在建的蒙华铁路和已投⼊运营的晋中南铁路,依托汉江、湘江和京杭运河等⽔⽹发达的优势,发展铁江、铁河联运系统;在集装箱上则充分发挥铁路和内河⽔运的经济性,宜⽔则⽔、宜铁则铁,⼤⼒发展江海联运和铁海联运。在⽅⾯,⼀是健全完善⽀持体系,包括航道疏浚及新港区建设、船型标准化、通关⼀体化等。⼆是参照启运港退税,探索将启运港退税延伸到沿江和内河主要港⼝。3 港⼝产业的多元化
通俗的讲,港⼝产业实际上是⼀个拓展了基本装卸业服务功能,并利⽤发达的信息技术,向临港⼯业、港⼝物流及港航服务业扩展的产业集群。其中,现代物流业是基础和根本,临港⼯业是重要⽀撑,航运服务业是保障提升,信息产业是平台和纽带,四位⼀体形成相互⽀撑、相辅相成、⼀体⾼效的现代港⼝产业体系。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沿江地区将凭借其固有城市及⼯业基础以及内河⽔运的经济技术优势,将迎来新⼀轮发展机遇,港⼝经济发展⾸当其冲,港⼝产业发展也在新形势新阶段下向港⼝的物流化、信息化和⾼端化不断迈进。尤其要结合“互联⽹+”的趋势,⼤⼒发展港⼝+物流、港⼝+⾦融贸易、港⼝+电商等新型业态。
现代物流业作为港⼝的基础性产业,对港⼝及腹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强⼤的⽀撑⼒和⾼度的产业关联,要站在更⾼战略视野、以更先进的理念去谋划。总体上要按照“优势发展、错位发展”的总体原则,以多式联运为重点,⼤⼒发展⼀体化物流服务,实现集贸易流、信息流、物流、资⾦流功能于⼀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社会化的综合服务。
临港⼯业是我国⼯业化中期发展的特征性产业,在长江临港产业发展上,要区分长江上中下游发展的实际,下游要站在⼯业化中后期发展的历史阶段,⼤⼒发展以装备制造及进⼝资源为主导的临港⼯业;中上游要重点吸引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电⼦信息、装备制造、⽇⽤⽣活等产业落户发展。同时,在临港⼯业项⽬导⼊上,要把临港⼯业与经济腹地产业规划契合,尽可能形成产业链互补,更好地促进港⼝成长及对腹地经济产⽣更直接的助⼒。此外,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应加强互动,按链式发展理念实现临港产业关联发展,从⽽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我国⼜⼀条具有国际竞争⼒的经济带。
航运服务业是未来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向,要因势利导、因地⽽⾏,选择性发展航运⾦融保险、航运总部经济、航运交易、航运教育培训等现代航运服务领域,在⾃贸区、综保区推动航运总部经济发展,在交易中⼼(市场)推动航运⾦融保险发展,在航运教育资源优势地区发展航运教育培训等。同时,以港⼝智慧化为⽬标,积极引⼊云计算作为港⼝物联⽹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统⼀的区域性港⼝智慧平台,并积极向信息服务、交易和研发等增值领域发展。
4 港城关系的⽣态化
港⼝的发展与港⼝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港城互动发展是世界港⼝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当前,长江沿线主要港⼝城市已经进⼊到“港为城⽤、港城相长”的发展阶段,港城融合趋势加快,要求“去外部性”,对环境⽣态越来越重视。⽬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总体思路也由⼤开发转向保护性开发,要求港城发展的⽣态化。但随着港⼝和城市不断扩张,港城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也⽇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是原有港区布局临近或在城区内布局,导致城市扩张与港⼝发⽣冲突;⼆是在港城交通上与城市交通混⾏,相互⼲扰,时常拥堵。
长江沿线港⼝城市要将港⼝发展充分融⼊到城市发展中,更多的从以⼈为本出发,充分考虑城市和⼈的需求,集约利⽤港⼝岸线、陆域、⽔域等资源,统筹新港区开发与⽼港区改造搬迁,促进港⼝与城市协调发展,创造和谐的⼈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空间。⼀是推动沿江港⼝城市港⼝加速外迁,构建现代化、规模化的港⼝,依托港⼝的再发优势,进⼀步发展规模化的临港产业集群,推动城市经济加快发展。例如,重庆市凭借长江黄⾦⽔道优势,实现“华丽转⾝”,积极发展重庆两路⼨滩保税港区,构建国家战略层⾯的第三个副省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并与四川共建成渝经济区。⼆是⽼港区搬迁后,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发展商贸购物、旅游休闲等城市居民⽣活性服务产业,还港于民、还岸线与民。参考⽂献:
[1] 罗萍,《我国港⼝经济与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综合运输,2010年12⽉[2] 罗萍,《浅析我国沿海港⼝发展趋势》,综合运输,2009年12⽉[3] 邵灵芝,《港⼝产业集群的结构分析》,综合运输,2009年4⽉
[4] 尹震,《港城互动下我国沿海港⼝产业发展⽅向》,综合运输,2013年12⽉[5] 罗萍,《以港⼝物流业为核⼼ 分类推进沿海港⼝转型升级》,综合运输,2015年5⽉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以港⼝经济助推长江经济带发展被举报⽂档地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