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
p一、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概况
(一)农村金融的相关概念
金融是指和物价有着紧密联系的货币流通,非银行和银行金融机构体系,资金市场、短期资金拆借市场,保险系统以及国家金融领域。用经济学术语来概述,金融就是指由这诸多部分所构成的大系统,其系统既包括也微观运行机制,也包括宏观运行机制。
农村金融一般是指在县及县级以下的地区提供的贷款、存款、保险、汇兑、证券、期货等各种金融性服务,其中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县域内的分支机构及网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及贷款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及小额信贷组织、小额信贷公司和典当行等机构。
(二)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的产生
农村金融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重农抑商,一直以来都是自给自的小农经模式,农村金融一直存在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高利贷,所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农村一直是高利贷的天下,农村金融的这种模式严重阻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弊端。中部地区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棉花基地,农业一直是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后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生了新的变化,土地改革使农户分得了土地,农村生产初步发展,农民有扩大生产的普遍要求,仅靠农村民间融资已经不能满足其资金需要,中部地区成立了地方农村信用社来打击农村高利贷行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得到快速迅猛发展,直接促进了中部经济的极大发展。
二、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部地区农村金融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中部地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中部地区农村每年存款和贷款的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额,主要在于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邮政储蓄存款多于农业贷款,这些多余资金大部分都流往大型城市和经济更发达的地区,诱发了中部地区农村金融资金供求存在严重的缺口。1984到2009年中部地区农村贷款占中部地区全部贷款的12%,其中比重不断下滑,从1984年的13%下降到了2009年的8%。并且中部地区的农业银行投向广大的农村地区的贷款资金也持续下降,仅仅只依靠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贷款并筹集资金是远远不够。
(二)中部地区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金融机构少,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简单单一的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农村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农村的金融需求不只是单个农户的金融需求,还是新型乡镇企业等用户的需求。中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数量或金融服务品种较少,造成了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的覆盖范围较小。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不能适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的品种,只有简单的贷款和存款业务。
中部地区县域金融网点可以提供存款,贷款,汇兑以外的金融服务仅占20%左右,大多数金融网点不能提供其他金融服务。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新型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对农业信贷资金的需求逐渐增加。
农村村金融机构严重短缺并且多样化不足,特别是银行性金融机构很少。在中部地区的农村主要金融业务由农村信用社垄断,形成了“一农”支持“三农”的异常情况。截止2009年初,中部已建立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4家,但与其他地区和当地的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依然缓慢。中部地区农村长期实施严厉的金融监管,限制了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得民营金融机构特别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比其他的金融机构数量更少、规模更小。
(三)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缺乏有效竞争,运行效率低下
中部农村地区政策性贷款在辖内贷款规模中占比16.%,比重大,且金融市场运作程度低,缺乏金融竞争。目前来看,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率高,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到2007年底,中部地区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0%,高于全国整体平均水平约7.0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不良贷款过高,并且长期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造成不良资产负担沉重,运行效率低,不能有效满足中部地去农村金融及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中部地区金融农村金融不良信贷率为17%,东部地区不良信贷率是6%,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不良信贷率过高。如中部六省的损失率和不良信贷率。
另一方面,由于中部地区基层营业网点大幅收缩,大量农村乡镇的营业网点被撤销形成了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变成了“一农”支持“三农”的局面。中部农村地区的民间金融组织受到国家政策的强烈限制,发展极为缓慢,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几乎成为唯一的金融机构,不能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从而造成农村金融缺乏竞争,运行效率低下。
(四)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金融人才资源匮乏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变化过程。金融生态环境是推动金融产业发展重要的软实力之一,也是吸引金融资源积聚的重要条件。金融生态环境好坏影响到金融及经济发展,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中部农村地区金融人才缺乏。2010年中部地区农村金融业和
发达地区省市的比较,湖北、河南、湖南、山西、江西、安徽、中部地区和广东浙江的农村金融地区从业人数分别是16、22、17、14、10、14、94和38、28万人,经过比较中部地区农村金融人才匮乏。
三、我国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探索中部地区政府发挥职能的新途径
1.中部地区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拓展资金来源
加大的政策支持,中部地区政府应通过财政和货币等政策,通过税收和福利,财政补贴等形式的金融政策来支持中部度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扩大农村信用社和地方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领域,鼓励信贷资金流向农村,同时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建立各种形式的担保抵押公司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并在条件允许的地区积极建立地方小型商业银行,为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吸引大量资金。
2.加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化农村金融环境,应发挥政府领导作用,加强政府立法。进一步强化政府政策支农的重要作用,为“三农”提供风险保障及补贴。维维护好中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部当地政府应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建设,增强农民的对现代金融的及未来金融的认识,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实现农村中部农村地区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发展。坚持以当地金融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各类金融信用担保的中介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农民信用档案,为贷款人及担保人提供及时信用状况及参考依据,提高当地基层金融机构服务于农民的积极性
加强对中部地区农村金融人才教育和培养。中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机结构,尤其是农村信用和农村邮政储蓄,大部分处于广大的欠发达的地方,体制不够完善,缺乏各种高端人才。中部地区的相关的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自身人才的培养教育,并协调高校等教育组织对急需的各种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人才加强其理论及实践的培养,要完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
(二)加强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建设
1.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在信贷服务之外,对活期、定期储蓄等传统产品的农村业务加大创新力度,逐步在偏远的农村推广银行卡。在经济较好的农村村镇,要采取逐步建立自动柜员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措施。保险、期货、基金、理财产品、国债、股票等新品种的推广。通过存兑业务广泛辐射的乡镇金融网点,方便农民存款、取款、汇款,使农民享受的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2.丰富农村金融产品
丰富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产品,如在农业贷款方面,加大创新种类设立专项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农村产业化贷款、农村商业贷款、农村城镇化贷款等。开发适合农民投资金融产品,提高农民的信贷管理系统和并行的方法,提升贷款金额,增加农户贷款品种,灵活确定各种用途的贷款的偿还期限。在中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业务,同时简化贷款手续,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参 考 文 献]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沙丽华.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思考[J].农村金融,2009
[3]唐文.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金融服务,2010
[4]胡帮勇.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探析[J].农村金融,2010
[5]张兆海.对制约中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农村金融,2011
[6]贾万军,王寒菊.农村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农村金融创新,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