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和「把戏」都是人类关系中最普遍的型式。在这表里,既没有逻辑的顺序,也没有性别或年龄的限制。任何人都能玩这里面一种或多种的把戏。那些个你我都玩得最好又玩得最多的把戏,则是取决于我们的「预定」和需要。
这些把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它们可能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同,它们都遮盖并歪曲了那我可以与你同分共享的一件最重要的东西:我自己。我必须间我自己:这些把戏中,我玩的是那一种?我正追求什么?我在隐藏什么?我想试着赢得什么?总是「对的」的人
这种人,他在辩论中失败的机会真是绝无仅有。即使对他不利的证据堆积如山,他仍能挽救他的立场。他不大听别人说,也从没表示过希望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一点什么,从本质上看,他的自尊心是受到威胁的。他之所以独断独行,就是弗罗伊德所谓的「反表现」。他在行动上表现得一百分之两百的肯定,为的是要防卫抵抗那在潜意识中想要鼓动并破坏他这种肯定的销沉的怀疑分子。他的行为表现与事实正好相反,在他潜意识里,他对自己及自己的意见都抱有很深的怀疑。感情用事的人
反表现也被认为与过分温柔或过分同情有关。这是它潜意识里残忍倾向的一种补偿作用。我们偶而也都会有残忍的倾向,但是玩这把戏的人对于他的这种倾向特别感到恐怖。
补偿作用一旦流入动机里,差不多总是造成过犹不及的结果,就是补偿过度。不知怎么搞的,他的计划使得他不能跟自己接触去承认他那仇恨的倾向,他便费尽心力去否定那个他所不能承认的事实。这种人或许是对小动物特别温柔(称牠们为妈妈的小乖乖),或许是对孩子们表现他过度的热心与感情,纵容孩子、溺爱孩子。
他凡事都是感情用事,甚至到了令人怀疑他到底还有没有理智的地步。他能表现出所有柔弱的情感,而极少表现出粗暴的情绪,这完全是因为他害怕这种粗暴的情绪,遂将它们压抑下去。女子有这种「反表现」倾向的较多,因为我们的社会使他们相信了这种憎恶或残忍的情绪,为一个女子来说,是特别可怕的。外表漂亮的人
一般来讲,对于身体上外表的虚荣心,是一种为自卑感所苦而做出来的补偿作用。玩这种把戏的漂亮或英俊的人,由于他们别无其它更大的安慰,开始时,他喜欢盯着墙上的镜子看,后来,更从别人眼睛的反映(或从任何会反光的东西上)欣赏他自己的尊容。这种虚荣心,有一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过三十五岁,他的一生显而易见地已经差不多走完了。更糟的,这种人会将他的外表与他本身混为一谈,所以他会以「我长得好看。」来回答「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他还够坦白诚实的话,他应该可以再加上一句:「……其它别无所有,只是好看罢了。」吹牛大王
这是一种很孩子气的把戏,企图维护一个人的优越感。也是被压情绪发展后各种表现中的一种。如果环境许可的话,吹牛大王通常也是个太保流氓,他要统率别人,或者是用话语领导他们,或者,如果他对他自己觉得很有把握的话,就用他强大的体力来领导。这症候是:缺乏自尊心。他想要能够感觉自己很重要,但是他发觉在他的内在没有东西能够满足他的这项需要。我们有时问他:「你正试着说服我们,还是说服你自己?」答案是:「两者都有。」丑角
强装的丑角,像我们大多数的人一样,是在追求着某种认可和注意。可悲的是,他以为只有为别人装疯作傻,才能得到别人的注意。比这更深一层的,他可能将自己与他的表演融合在一起,而想借着凡事不必认真的小丑行动,来逃避现实。扮丑角,有时,就是一种逃避的手段。小丑,是不知道在严肃的处境里该如何把持他自己,也不知道对于悲伤该采怎么样的反应,所以,他模仿小丑般的态度,作不负责任的欢乐。在与别人交往时,他打哈哈的小丑行为,替他提供了一副合适的面具(就像马戏班裹小丑的面具一样),可以避免其它人认出他到底是谁。他是情愿大笑或开开玩笑,也不愿面对生命冷酷的现实;宁愿在舞台上表演,也不愿做个真真实实的人。竞争者
现在工业社会竞争激烈,我们大部份人都被预定了去接纳「竞争」这回事儿,并且认为它是天经地义的。这竞争者,不论他做什么,他都得赢。他造成任何事都是个「决胜负」的场面,他不讨论,只辩论。他所迫求的胜利,时常得由别人付出代价,这些胜利,可能是由于他幼年时代在感情方面有所欠缺而自然造成的结果。没有安全感,使得他对自己的价值发生怀疑,于是,他不停地想在竞争对抗中,去证明他的价值。而那希望获得认可的需要感,更强烈地驱使他去「出人头地」。凡是他认为跟他不分高下或驾凌在他之上的人,他都对他们含有敌意。迟早,当胜利的欲求逐渐增加到难以满足的时候,他就将被一种失败感所击败。最后,他便不再能证明他的优越感,而是在失败挫折中结束他的一生。这种毛病,主要是因为他分不清他自己与他的成就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而他也分不出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存有。(参看后面会提到的「有自卑感的人」)好好先生
这把戏的口号是:「愿付任何代价,但求平安无事。」所谓的代价,则是对别人放弃一切自身的个性。这种情形往往源自一个人潜在的专权及罪恶感。好好先生不肯也不能冒这个不为别人所接受的险。他常因他肯随和而被赞美,但,为了所收到的这一点小小的赞誉而压抑情感,他所付的代价也未免太高了些。他不愿意对既有的或流行的说法表示异议,使得他在众人之间默默无闻。但是他也常会有一些精神病方面的症状,因为被他压抑的情绪太多了──那些都是他为了要做一个「凡事随和的好好先生」而不得不压抑的,这样,到了最后,他的潜意识总会由于负担过重而承受不了的。(参看后面「有罪恶感的人」)古怪的人
这怪人神经质的癖性对于挫折的容忍度是非常低的,所以在紧张及有压力的环境里,他总不能表现得很好。通常,像那竞争者一样,怪人也是受到他早年的情感损伤以及因之而产生的恨意所预定。他觉得个人的安全感被剥夺了,所以当事情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他就对自己感到很没把握,并且把那张他常常印给别人的一长串令人气恼的事物总表带在身上。接近怪人的人会晓得,那怪人还是可以导之使入于生活的常轨,因为这只是他把戏的外貌而已。但是,其它的人,就会被人以各种方式暂告说:千万不能去刺伤那怪人。愤世嫉俗的人
对人生的期望过高,常常会在那期望瓦解时,就使人玩起这讥诮谩骂的把戏来。那种以为宇宙是该为他而造的人,往往由于和现实的抵触而痛苦不已。在这时候,他便以讥诮谩骂做为还击。在本质上,他是个锐气挫失的非实际主义者。事情不能如他意时,他便将受挫的痛苦归罪于每个人。这时候他便不能信任任何人,因为整个系统都崩溃了。只要他继续扮演他这个愤世嫉俗、讥诮大家的角色,他将不必诚恳地去认识他自己以及他的世界,也不必走出那为适应现实而所受的痛苦。这种人,他灵巧的机智,通常是一种沉溺的敌对反抗的征候;他还未曾找到他所想要的人生。他从不知道同情与容忍,也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别人。因此,在他「假笑」的背后,他是一个非常寂寞的人。以高贵伟大自欺的人
这种把戏,来自对于个人重要性的一种错觉。扮演者向别人演出他的重要性。在他的谈话里,有「我为中心」的倾向。跟吹牛大王一样,这种人玩的是一种补偿的把戏,因为他的自尊心不够强,所以他总在自惭形秽里又努力去卫护他的自我。他是很被那戏剧化的轰轰烈烈的行为所吸引的,而他厌恶琐碎小事。他常梦想着一些壮丽宏大的纪念物,透过它们,这世界在他死去时将记得他。这种迷梦妄想的系统,试着去给予他,那在现实里被否定了的一种重要感。很显然的,他要与自己诚实相对,那是不容易办到的。支配者
这种人,有极强的欲望,要想支配别人的生活以及他们思想的过程。就像那些夸张他们的重要性或智慧的人一样,支配者也为潜意识里感到缺乏而困扰。非常奇怪,这种人时常那么明确地觉得他并没有过分跋扈的作风,并解释说,他的支配是必需的、合理的、又公平的。这支配者还常为憎恶的感觉烦扰着,而当他压抑这些感觉时,他们却在他与他所爱的人交往时,从那自私自利、以及毫不体贴等方面找到了他们发泄的出路。做梦的人
这把戏,很清楚的,是个「逃避」的把戏。而这做梦的人是存心自现实界逃逸。在他幻想的美境中,他完成了许许多多了不起的事情,并且在那里得到了荣誉和认可。时常,他的梦想,就是他在现实世界缺乏成功的某种补偿,也是那成就的一个替身。一般做梦的人都会喜欢电影和故事,因为这些可以提供他许多以后梦想的新资料。最后,他创造了一个舒舒服服的世界;在那里,他可以成为「某人」。通常,这种人的野心是大于他的能力,所以他必须从幻境中补偿他在现实中的失望,这叫做「神经质的虚构」。对于实际上的失败,他总有托辞来解释他们。但他无法使他的能力与他的野心相称。这种人,他所最需要的,还是那接受真他的勇气。杯中客,瘾君子
做梦的人,乘看他那幻想的魔毯,从现实的世界里逃逸了;杯中客则试着走那麻醉之路。那些最受不了打击的人,最需要逃避。喝酒或使用迷幻药等等上了瘾的,通常是那些经不起失败的人、是那种容易被挫折所压垮的人、或者是那种最自我中心而跟别人处不来的人。
在过度酗酒或迷幻药的麻醉之下所享受到的那种瞬息的松弛以及所经验到的轻松解脱之感,会在他头脑清醒时,给他带来更高的焦虑和更深的郁闷。这,当然,又导致需要更多的麻醉剂来消减不安、解除罪恶感、防止郁闷。事实上,想藉酗酒或麻醉品找一条「出路」,那它们的作用有限,实在是办不到的。想趁麻醉得昏昏沉沉时脱离现实,只能使回到现实并跟现实生活在一起时更加困难。这套把戏的名字叫做「拐杖」,是一个为了交际应酬、自我表达、窘状隐匿、以及可能忘忧的拐杖。调情者
这「调情的把戏」,从本质上看,是希望为自我争取某种认可的企图。它常被那些从未培养真的感情深度的人所把玩。只有与人有较深的关系,才能为自我产生出一种安全感。他们以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来实现这安全感。但调情者拒绝作这种冒险,他不愿作更深一层的自我吐露,他不断地在逃在跑。
玩弄、调情,只是在感情是无足轻重又肤浅而表面化的时候才有可能存在,但我们没有人肯承认我们有这样的感情。稳定深沉的各种人类的关系,都绝不能建立在如调情者所拥有的那种感情之上。调情的游戏常常是当他厌倦于某一个爱情的俘虏时,他就会转移目标到另一个身上。这是一种相当自私的游戏,会造成许多的伤害,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个调情者(或正玩着这些把戏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当我们能够承认,在某种受阻的情况下,我们确是有
这种倾向时,这也就是迈向我们真实感情成长的第一步。
在所有这些把戏中,我们必须要问我们自己:什么是我们真正要的?为什么我们要它?(这一点非常重要,常常可以使我们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及为什么放弃我们的把戏会比较好?调情,可以给予自我某些剎那间的满足,并对复杂的人生有一点瞬间的迷恋;但它引我们使用狡滑的手段,制造各种借口,虚伪欺诈,并巧取强夺。儿童期性与感情的发展,起于自我的怜爱,成人则应能更爱他人。可惜调情者,不知怎么搞的,固定在那未成年的状态,他这方面的成长就停止了。脆弱的人,小心待他
这种「脆弱」的人,他在事先就给人许多讯号,告诉人家他很纤弱,得特别小心地对待他。别的人都不情愿去见到这样一种随时准备好要哭、又会马上变成抑郁不欢的人。人们也不想告诉他坏的消息,不要求他负什么责任(因为自己负起这个责任,比要求他来负容易得多),更不愿意向他提供诚实批评的意见。本质上说,这把戏是由一种神经质的无力应付人生的感觉发展出来的。这种人对别人的评价也表现非常的敏感,他的自我很弱,别人的言行常会被他所误解。他的过度敏感,纯粹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但这点对他自己或别人都不是很容易被看穿的。
脆弱,表示一种往儿童时期的退化,退化到需要和无助的状态。如果,这个游戏玩得成功,这个人永远不必长大,永远不必面对真实人生中的血、汗及泪水。他以突来的眼泪、伤痛诉说那正如孩子用他的乱踢乱喊所诉说的一样。他要求一种优惠的待遇,那也是孩子们所常要求的。搬弄是非者
搬弄是非的人,跟其它玩把戏的人一样,就是神经过敏。他们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骨子里是个失败主义者,为他不能符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标准而难过,他选择了暗中破坏别人的名誉,以提高他自己的自尊心。艾德勒称之为「毁谤的批评」。把人家拖垮,要比靠自己努力去爬起来容易得多。优越和卑劣是相关的辞语,压低别人似乎就是提高自己的地位。
班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如果你想了解某人的缺点,向他的对手称赞他的优点就成了。搬弄是非,也可以是过敏罪恶感的一帖安慰剂。我们喜欢缕数别人的罪行,这样我们就不必为自己的恶行太过难受。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喜欢从报章杂志上找那最新的艳闻丑事来看。读过了邪恶的凶杀案等等以后,我们自己的刻薄、愤怒就算不得什么了。这把戏的收获是:提高了自己,并在做了可悔恨的事情之后,仍能活得轻松自在。享乐主义者
「先天下之乐而乐」型的人,把他感情的不成熟,藏在各种委婉好听的说辞里(「不过找点刺激罢了!」),但,在人与人间的关系中,这种不成熟就会很快地升到表面上来。他要享乐,而且说要就要,这就是孩童的特性。他不会抑制任何纵容他自己的冲动,而且他等不及瞧瞧自己行为的后果,抓看机会就行乐。
他既迫不及待地寻欢作乐,最后,使得他不择手段地凡事找乐子,甚至不顾别人的损失。有快乐的刺激到了,那反应是自动化的──马上去享。这种享乐主义的习惯,常常是人生各种困难层面的补偿。「我被忽视了,或我受误解了,所以,现在我可以大吃大喝、大嫖大赌了。」(这种所谓的逻辑,根本是没经过大脑的。)
这差不多是一项很普遍的定律:任何人自我中心的范围,与他内心的痛苦是成比例的。这是
一个「注意」的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能很注意他自己的话,他同时也不能很注意其它的人。痛苦的破坏性的部份,是它把注意力吸引到我们自身,特别是吸引到我们痛苦的范围内。那些凡是受到痛苦的人,包括从牙痛到老年的寂寞的人,都有自我中心的倾向。全神贯注在自己身上,常常会引起忧郁症(一种对于健康的过分关心)或妄想狂(迫害情结)。
一个人不能使自己成为宇宙的中心,就得安心于别人不接受他成为这样。无论我们的过去预定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痛苦(加罪恶感、自卑感、及焦虑不安等等),这些痛苦,不可避免地将引领我们掉进一切自我中心的陷井里去。自我中心的人,不在乎谈话的内容是什么,只要是关于他的就好。最后,他将跌入情感的压抑之中,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受限制的世界里,简直就等于住在监牢里一样。他会比那些必须与他同住,与他一起工作的人,更加痛苦。有自卑感的人及有罪恶感的人
自卑感和罪恶感并不是同卵的双胞胎。精神分析的著作区别了这两者之间的异同,虽然它们都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冲突的表露,也都是由于他的实际所作所感与他自以为他该作该感有所冲突而造成的。两者基本上的不同在于:有自卑感的人,他自知有缺点、不合格,所以常常会激起竞争和攻击性。他们想藉某些竞争的形式,表现其优越,以拔除他们的自卑感。有罪恶感的人,则正相反,这可以从他的话里看出来:「我是并不很好,大部份我想做的(我的欲望)以及我已经做的(我的行为出好像都是卑鄙邪恶的。为了我的差劲,我是应该受到轻视、受到惩罚的。」罪恶感抑制了竞争的精神,而这是它的反应,并不具有敌意及攻击性。
当自卑感常常引诱我们去采竞争的态度时,为了解除这种罪恶感,我们通常会试着去放弃竞争。罪恶感常常劝说我们降到较次的地位,而它则以自我贬抑或甚至自我惩罚升到表面上来。人们一般都是试着利用野心和竞争使他们自己免于自卑感,也有利用报复或占上风来挣脱自卑感的。摆脱罪恶感的法子,则是避免敌意和攻击性的行为,或甚至干脆认输。自卑感倾向于制造「叛徒」;而罪恶感烦向于制造委曲求全的「好好先生」。
野心和竞争,有限制地,停留在受罪恶折磨的人的想象及幻想的生命里。所以他通常是隐退的、不显眼的那型,终日孜孜于避免冲突抵触,并有贬低自己能力的倾向。做了他良心不准许的行为之后,有罪恶感的人通常会下决心永不再蹈覆辙。而有自卑感的人常反问道:「为什么不?为什么不做这些事了?我是不预备向加诸我行为之上的内在或外在的压力屈服的:」优柔寡断者
俗话说,一个人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怕犯错。优柔寡断就是避免错误和逃避责任的方法。如果没作决定,就不会有错。避免作决定的倾向,有时,就是尽可能地把实际上必须做的事向后拖延。而这真正的错误,是没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到新的东西。
在这里,基本的困难是自尊的问题,以及个人对于自尊的维护。犹豫不决的人,他害怕的是:万一他的决定结果竟是错的,他便将失去别人对他的尊敬。有人说,只有平凡小民从不犯错。我们从错误中学到的,会比从成功中学到的更多。但是,那优柔寡断的人,他是太集中注意力于他自己的自我以及他个人的价值,以致不能看清所有这些真理的确实性。这把戏的名目是:安全以及自我维护;座右铭:不做,不错。
时常,优柔寡断也是由于人们被灌输了各式各样的(而有时是互相矛盾的)教训和指导原则,
或者是他们犯了错便遭到谴责和难堪而造成的。最后,优柔寡断会使得一个人企图去忍受那比他所能够解决的更多的情感负担。这样,他通常会变得紧张、着急,而更是什么也不能决定了。容易发火者,小心待他
为我们大多数人,这是很难令人相信的。但是,事实上,那些「导火线极短」、又会突然大吼大叫的人,常常就是会对那些并不是真正烦扰他们、而只是他们所假定的委曲有所反抗。因为他们不能开诚布公地讨论那真正的委曲,他们只是暴跳如雷,发泄精力,你也就无法从他们脸部表情所代表的意义去衡量他们愤怒的程度了。这种情形,他下意识里所正潜伏郁积的是敌对的恨意。人们相互间含有的敌意,通常是远比他们所知道的为多(部份被压抑了),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使得我们相信了,在社会化了的文明人中间,敌对是不应该存在的。
卡尔.曼宁格在《爱对抗恨》一书中;描写一种连锁反应:那是暗含敌意的父母,使他们的孩子受挫折,然后,在孩子们的内心,就产生更多的被压制了的怨恨;这孩子长大后,他们是挫败的父母,又按顺序地挫折了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孩子;于是更多的怨恨产生了一要打破这种连锁反应的第一步骤,曼宁格说,就是要能够认出那些经常我们是并不觉察的恨意和攻击性的起源及范围。这些是隐藏着的(压抑了的),因为人们导引我们是不能发怒的(尤其是对我们的父母,他们曾经为我们「做了这么许多」)。然后,我们必须以加深我们的了解,或以运动竞赛等无破坏性的途径,将我们这些个已被认出的敌对恨意予以中和。我们常常对那些我们所爱的最容易发火,因为既然我们跟他们处得较久、关系较密,所积的怨恨便最多,那反对他们也就不足为奇了。学究,别号秃顶书呆
我们的社会预定使得做一个读书人为我们反倒容易得多,而瞧不起比较丰富的人类反应,特别是情感方面的反应。通常,「学究」这角色,是由那些他害怕他的感情、或者他为了某些理由而对这些感情感到不安的人所扮演的。也许他是被预定了不去表露他的情感,认为重感情是项弱点。有时候,也可能是,当一个人发觉他自己不能够很容易地与别人交上朋友而享受友谊的温馨时,他便只好走向他的理智主义伪装的模样里去了。
这种知识的象牙塔,也是避免包括在人类各种关系中的那场竞争的一个常见的避难所。对他们自己而言,学习的过程是并不如与人交往那么可怕。教室,比起那所谓该怕的冰冷的残酷的世界,是要可爱得多了;因此更多胆怯的人,他情愿读些有关生命的书,而不愿试着去实际地生活。图书馆里的书柜,可以做为他日常生活头痛烦恼时的隐退处,可以给他以独处的安慰及做一个学者的好名声,更可以是他逃避社会责任的一种方法。
由于环境及个人反应而孤独的人,多半更加倾向于学术的工作,而不大肯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不愿意承认他是个隐士,不愿意承认他与社会隔离了,玩这把戏的人遂坚持地说,他是已献身于更高的学术研究了。附带而来的,这把戏又可以使我们从社会责任、组织、会团、缴费、及交朋友等事上,解脱出来。(请注意:这绝无意轻看学者。真正的学者,对社会极有贡献。但,没有一个人是以做一个真正、又充分发挥功能的人的代价,而被称为学者的。)孤独的人
另外一种逃避的型式或把戏,很像前面描写的知识的象牙塔,那就是孤立的把戏。孤独的人,将自己和社会隔离,单独居处,并设法说服自己,说他就是喜欢这个样子。用这种进入孤独幽禁的办法,他成功地躲避了所有人类生活和社会里最困难的挑战。他自命清高,嘲笑组织,又装作高超而谦虚的态度去讥诮那些可怜的俱乐部的会员。他不断地对自己说,他是不屑于
做这种无聊的事儿。
这种神经质的人,在他内心与外界的拉锯战中,精疲力竭,他选择了远离群众。他躲避,并且因为他不易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玩他的把戏,以避免在人际关系上的失败。最后的结果到底是怎样,则要看那孤独者的内心是怎么个情形,以及他退缩倾向的理由是怎么样的才能决定。如果是怨恨占上峰,最后,可能迸发为暴力,像谋害甘乃廸总统的奥斯华那样;假使是不安占优势,就会变成强迫的固执的神经性习惯,如一再不停地要洗手。又假设是妄想狂为主,那就将使得他与其它人类之间的鸿沟愈来愈深。逃避者的典型,最后总是以某种形式的悲剧做为结束。被害者
这「被害者」的被害情结(妄想狂),是一种情绪的混乱,它的特色就是会产生许多错误的可疑的信念。这种妄想狂的倾向在一种早老性痴呆症中可以见到,这是一种神志失整的情形,得此症者其精神与现实世界是分开的。在这神经质的妄想狂里,它显著的特征就是怀疑。他苦于心理学家所谓的「言及幻觉」,就是他以为人人都总在讨论着他,而他游行的那天下了雨则是上帝正掌握了某些事而跟他作对,等等。这是一种被虐待的感觉。
我们应该说,某些这种感觉,偶然我们也有;很正常的人,有时也会为幻想所苦,但是,对正常人来说,这些幻想可不会那么不合理、那么极端、或那么能削弱一个人的战斗力。妄想狂的人常常发现他自己在同样的苦境里说谎,那是因为他不得不造些故事来为他对事实虚伪的陈述辩护。最后,当这些幻想成为系统化了以后,这个人就开始倾向于不顾它们的前后矛盾而坚持不放他的这些幻想。
这被害的幻想通常是由一种自卑情结所引起。个人恨他自己的无能,并把他的想法投射成别人的心意,然后下个结论说是他们也恨他。他不能与别人建立起满意的关系,而且一般来说,他是太敏感了。他的自我非常脆弱,在他感到被人拒绝了以后,他会渐渐地退缩到他自己里面去,然后就变得越来越跟众人疏远隔离了。他遂无法查证那些他判断错误的对事实只以想象来作的解释。他觉得他以前怀疑别人还怀疑得不够,那些人占了他的便宜。现在他怀疑得太过分了,所以他信不过任何一个人。
怀着这样的想法和态度,正常的社会关系是不可能维持的。我们全都多少会有点怀疑;与这种正常警觉现象相对的,是易受欺骗或天真无知的性格;妄想狂的人则是走得太过太远了。妄想狂的人为他们自己的错误责备别人以实现完成他的把戏。这种习惯,叫做「嫁祸于他人」,是妄想狂幻想正常的部份。妄想狂的人,在寻找造成他的困难的原因时,不能把他自己的责任与别人的责任作适当的评价,他自己的各种自欺,对于他,好像反而是绝对地清晰与真实。
被害者的情结系起自一种不稳定的自我评价,以及不能对别人保持一种满意程度的信赖。它是以为我们的不幸福、不快乐而指责别人来表达。妄想狂的人对于自己的怨恨憎恶感也是有所了解的,但他用他的幻想把他们合理化了。他的欲望是去攻击别人,因为他觉得他受到迫害。这样的幻想纯粹是企图造一个想象的情境,而在那里面,所有的症候能够显得合理而可被接受。妄想狂的人,他合理化的能力常常是了不起的,有时候他甚至能使别人也相信他行为的合理性。救世主
这个把戏,需要一点想象力(以及潜意识裹对重要感的需要)。这种人把他自己想象成人类的拯救者,很可能是一种恐惧无用的反表现。他自认是「助人者」,而别人,几乎在他的所有关
系中,都是些「被助者」。他不去力劝别人用其自身的智慧能力,而是自告奋勇地以自己的智慧能力代人捉刀。如果他环视一下他的生活,他会发现他只跟极少的人有平等交往的关系。如果人们被他那尚未完全埋没在他假定担任的角色里的好品德吸引了,而想去认识他,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找一些难题或需要,然后请他来帮忙。
这把戏的收获是:一种相当宽宏大量的感觉,以及一张长长的、记载了所有他曾帮助过的人的名单。本质上说,饰演救世主的人,他有自卑感,于是借着这种诉诸情感的照顾支配别人的方式,找得了他解脱各种自卑感觉的出路。妈咪
过分卫护孩子的母亲,玩的是一项非常有害的游戏。这种妈咪带大的是,一个凡事都坚持按他的意思、又极端自私的小怪物。这妈咪的孩子很惨,因为他事先没有准备好要进到一个完全不是为他而设、又不是事事依他的世界。战时的士兵心理测验研究显示出,那些最「不来事」和「最差劲」的,都是母亲们溺爱的产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名歌星平克劳斯贝访问慰劳南太平洋的军队时,那些士兵最常点唱的歌,就是布拉姆斯所作的「摇篮曲」。
真纯、健康、而又成熟的爱,是不会激发起玩这种把戏的动机的。三种可能的成因是: ,
1. 神经质的焦虑不安:没安全感的母亲,深怕要是她没有事事代她孩子做好的话,他就可能要吃苦。这种恐惧往往会传给她的孩子。而这样的一位母亲,她没能享受到有孩子的快乐,只是一味地替他们担忧。
2. 敌对的恨意:这看起来好像很奇怪,那母方过分的保护,有时正是她对她孩子潜意识里怨恨的过度补偿(反表现)。她为了她个人内心深处不喜欢她的孩子而赎罪,因此将自己献出,以求良心的安宁。
3. 挫败的婚姻关系:一个从丈夫处得不到快乐的母亲,常常把她郁积的感情灌注到她孩子的身上。在这种情形之下,对于母亲那不能令她满意的爱情生活,这孩子首当其冲。老不识调者
这是上了年纪、无法适应现实的人常玩的把戏。中年人,常常感到他们正渐渐失去他们的引人之处。中年人的秃顶、脖子周围满布绉纹,象征着他对异性吸引力的减退。为了补偿这种年龄的退化,那些从未发展成一个完全人的人,以及那些从未与别人有过深厚感情交往的人,往往开始去找寻一个年轻的情人。除了镜子可以显示出的身体上的迹象以外亡这些人还有精神上的萎靡需要补偿,像斗志丧失了、疲倦、或常陷于忧郁沮丧之中。从生物学的观念说,这可能是由于荷尔蒙的分泌不足所引起的。
这把戏可悲之处是,这些人他们苦于情感受阻而不能与别人作有意义的交往,在中年,他们几乎没留下什么可供安慰的。他们珍视他们「性的魅力」,怕它衰退。可哀的是,他们试着假想自己年轻,又装出一副年轻的模样,以遮掩他们的双下巴、扩张了的静脉管、绉纹、以及灰发等等。但,性的魅力从来没有也绝不可能是证明年老的关键。可怜虫
自贬身价的人常玩这项把戏。他们把自己说得很糟,或许是为了减轻罪恶感而求心安。(也请参看「有自卑感的人」和「有罪恶感的人」)绷脸嗽嘴的人
玩这种把戏的,是感情脆弱的孩子。他总是不能坐稳了来好好地坦白地讨论他在人际关系中所遭遇的困难,这往往是因为他的立场与抱怨的理由并不合理,而他私下也了解这点。不必告诉别人他烦恼之所在,单凭他那种沉默、以及那哭丧着的脸,就够折磨人的。绷着脸,不必接受他应解释为何这样做的责任,他就可以发他的脾气。他直觉地晓得,万一解释了,反会惹人嘲笑;这样,不必通过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困难情境,他就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满足并耽迷于他的自怜之中。(参看「脆弱的人」)有偏见又顽固的人
这把戏是一种社会性神经病自然发展的结果,而这病主要是从不安中产生。有偏见的人,需要为他情绪上敌对的恨意找一个发泄的出口,代罪羔羊在这个情况下当然起不了什么作用。戈登.奥波特在他的《偏见的特性》中暗示了偏见是起自我们的不安;我们感到不安全,所以就在我们四周组成一个我们的集团作为缓冲的保护。那些在我们集团之外的人则被视为一种威胁和恐吓。我讽刺攻击他们,因为不知怎么搞的我是被吓倒了。我不能合理地说出那是为什么(虽然我已经举出了许多理由),但是如果我是极度的焦虑和不安,那些不属于我们这一伙的人,必然对我是一大威胁。
偏见是一种情感上的幻觉,但是不论什么时候,当它出现时,那些含有偏见并被偏见所害的人是永远也不会觉察并承认它的存在的。顽固的人,不可避免地会试着以理智的辞语去解释它的偏见(事先判断,等于是未经考虑事实而先作的判断)。要他承认他立场的不合理,那是难上加难。
这个社会常帮助我们以必要的合理化去解释我们的偏见,所以大部份顽固的人都不必费事去作理由化、逻辑化的解说。他们只管背记台词就行了。拖延者
「明天再说」的把戏,是企图将应在此时此地完成的事延期去做以躲避现实。拖延者必须用不实际的保证来欺骗他自己,像:「我一有机会休假,烟马上少抽。」、「天气一转好,我就开始运动。」、「当我成了家安顿下来,我就开始做礼拜。」……等等。逃避到模糊不清而又不切实际的明天,只不过是人类平常追求的各种逃避方式中的一种而已。(参看「犹豫不决又优柔寡断的人」)迁怒于你的人
天生的失败者,想为自己的失败,找替身时,往往责怪某人或某事:如:制度、人生、或运气。他恨别人的成功和幸福,因为在此较之下,他的生活是不快乐的。我们都在我们自己的缺点之外,为我们的失败找合理的解释。我们说别人对我们不好、不公平,没有正义,又环境不利等等,这使得我们比较容易面对我们的失败。
迁怒者把全副精力销蚀在憎恨上面,以致于他通常不能有什么成就表现。有时,似乎那些大声疾呼、刻毒攻击批评任何机构(政府、学校、教堂等等)的人,往往对该机构一无贡献。这种人,永远不断地在人生法庭中为自己辩护,希望能获取别个陪审员对他的失败宣告无罪。
迁怒者经常重新处理往事,解除他过去未能赢得的战役,并常坚持一辈子玩着这种把戏,而使愤恨变成一种情绪的习惯。没有一个人的感受是由他人而起的,我们的感觉是由我们自己的情绪感应、以及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反应而产生的。迁怒者是个反应者,而非行动者。最后当他认出这点时,他已无半分自尊可言了。为了使用这失败的方法,他已浪费了他的一生,而他多多少少也有点知道。肉弹和色狼
不谈女性色情狂的病情,我们知道大部份玩「性感炸弹」把戏的女子,她们那么做,并不是因为她们真正要享受生殖器的性能力,也不是因为她们性欲特旺。而是因为她们除了一具富有挑拨性的身躯之外,便没有什么其它可提的了。她们要争得男人的注意力,又想受到欢迎。这种把戏的诡计通常可以得逞,但,情绪上被其缠住的男子们,常是悔恨不已的俘虏。除了这种可悲的想要获得情爱与注意的动机以外,有时候,「肉弹」还试着藉此使其父母难堪以泄愤。
「色狼」往往是个快乐主义者,在寻找新的狩猎战利品。他的自卑感非常深,所以他想以征服异性来作为补偿。有时,一个擅长与女人交际的男人,只不过是个想藉此以掩盖其缺乏安全感的神经病人。要对他吹毛求疵的话,还不如多多可怜他。
「肉弹」和「色狼」共同的悲哀,是他们都正追求某种人类的亲密关系。由于人的亲密关系是需要一段长的时间,而且要求很多的诚实(推心置腹的情感交流),又由于这两种人不能付出这种真正亲密的代价,他们乃以肉体的亲密作为代替。他们觉得他们配备不足,再不能做得更好了。阿佛烈.阿德勒在他的《什么样的人生才会对你有意义》一书中说到,除非他害怕:如果他留在那有用的一边,他将会被击败,这可见没有人愿意属于无用之辈,而站到那无用的一边去。那些玩这种把戏的人,他们在感情方面是太没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以致于他们终生扮演着如放荡的唐璜那种型的角色。却使他们有一点爱的能力,他们也不能将他们的爱长久地给任何一个人。认为受苦受难是人生的香料和代价者
有些神经质的人,被这样地制约了,以致在生活中享受了任何事物,他们就会觉得罪过。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人们决心要多快乐就会有多快乐。」这种被虐待狂式的把戏,对每一乐事,都会不断地重新忏悔。这种人很少把钱用在不重要的事上;如果入场券太贵,他就不能真正享受到一晚上的乐趣。他倾向于为了一个他完全可望而不可及的对象,而陷入毫无希望的迷恋之中。万一他偶然乐了一阵子,过后,他又会像个悔罪者,找个方法自我惩罚一番。物质上的获得,看起来是既无价值又无意义,但这类的受苦者,很少晓得那真正的缺乏乃是在于他的内心。
根本上说,这问题通常在于罪恶感。这种人不认为他们该拥有愉快的想法或享受快乐的时光。这种人,他被预定了要玩这把戏的,常常也会为自责太多而烦恼,并有妄想狂的倾向。他以自责惩罚他自己,又把他的自憎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他恨自己般地恨他。他使他的罪恶感具体化,内心的声音转成外面的呼声。这种人也很在乎去讨好别人,并担心遭到他们的否决。就算他能交交朋友,他是不能够跟很多人都有深刻关系的,因为他底子里的自憎破坏了他所有的关系。沉默寡言者典喋喋不休者
我们因为各种不同的顾忌,大多数人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我们到底是谁。有两个很有效的方法,可以使你避免与他人认真交流,那就是
1. 极少发言:如果你不开口说话,人家就会认为你的思想很深奥,正如俗语所谓:「河深水静」。
2. 尽量多说:使得人家无法归纳出你到底说了些什么,也无法估量出你的底细。既不给什么明确的字眼,又不给什么正反的论调,只管用些含意不明的句子,连珠弹似地说个不停,
怎么也不会说出什么了不起的名堂,但别人却又不能怪你没尽本分与人交谈。只有跟你在一起那些个最精明的人,才看得出他们根本不晓得你在扯些什么鬼。忧郁者
罗洛.梅,在他的《不安的意义》一书中说,正常的不安,与客观的威胁、或对于个人之成为人的存在的危险是成比例的,而神经质的不安对于客观的危险则是不成此例的。引起不安最普遍的原因,就是在婴儿或儿童时期所经验到的不安全感。若是这个婴儿没有得到所需要的安全感,没有被可靠舒服的手臂怀抱过,没有给温柔地摇着睡觉等等,又若是这个孩子对于父母是否爱他毫无把握,那么这个人内在的不安大概很高。这把戏的戏路总是按着这种程序而来的。
忧郁,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处理一个人困难的好方法。像是绕着石磨整天在转,转来转去,还是走在老路上,哪儿也到不了。(不过,最后他总会落个胃溃疡什么的。)他一再重述关于他的困难的无用的声明,一再重听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从不作决定,只一遍一遍地算着各种可能的决定所会造成的各种可能的结果。忧郁者或许会为他没有做什么积极的事而感到罪过,于是,他就做点什么:他忧郁。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忧郁和不安有关。不安,无论在有或没有外在威胁时,由高度积压抑制的情绪(如敌对的恨意)而造成。所以,慢性忧郁者会感到不舒服而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物烦扰了他。内在抑制情绪的压力,并不一定需要外在的刺激才会产生这种不舒服的情况。它是我们为压制情绪所付的许多高代价中的一种。 《为什么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
《为什么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
~ 2 ~ 06 「把戏」「角色」一览表
06 「把戏」「角色」一览表 ~ 1 ~ 陆、「把戏」「角色」一览表
「角色」和「把戏」都是人类关系中最普遍的型式。在这表里,既没有逻辑的顺序,也没有性别或年龄的限制。任何人都能玩这里面一种或多种的把戏。那些个你我都玩得最好又玩得最多的把戏,则是取决于我们的「预定」和需要。
这些把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它们可能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同,它们都遮盖并歪曲了那我可以与你同分共享的一件最重要的东西:我自己。我必须间我自己:这些把戏中,我玩的是那一种?我正追求什么?我在隐藏什么?我想试着赢得什么?总是「对的」的人
这种人,他在辩论中失败的机会真是绝无仅有。即使对他不利的证据堆积如山,他仍能挽救他的立场。他不大听别人说,也从没表示过希望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一点什么,从本质上看,他的自尊心是受到威胁的。他之所以独断独行,就是弗罗伊德所谓的「反表现」。他在行动上表现得一百分之两百的肯定,为的是要防卫抵抗那在潜意识中想要鼓动并破坏他这种肯定的销沉的怀疑分子。他的行为表现与事实正好相反,在他潜意识里,他对自己及自己的意见都抱有很深的怀疑。感情用事的人
反表现也被认为与过分温柔或过分同情有关。这是它潜意识里残忍倾向的一种补偿作用。我们偶而也都会有残忍的倾向,但是玩这把戏的人对于他的这种倾向特别感到恐怖。
补偿作用一旦流入动机里,差不多总是造成过犹不及的结果,就是补偿过度。不知怎么搞的,他的计划使得他不能跟自己接触去承认他那仇恨的倾向,他便费尽心力去否定那个他所不能承认的事实。这种人或许是对小动物特别温柔(称牠们为妈妈的小乖乖),或许是对孩子们表现他过度的热心与感情,纵容孩子、溺爱孩子。
他凡事都是感情用事,甚至到了令人怀疑他到底还有没有理智的地步。他能表现出所有柔弱的情感,而极少表现出粗暴的情绪,这完全是因为他害怕这种粗暴的情绪,遂将它们压抑下去。女子有这种「反表现」倾向的较多,因为我们的社会使他们相信了这种憎恶或残忍的情绪,为一个女子来说,是特别可怕的。外表漂亮的人
一般来讲,对于身体上外表的虚荣心,是一种为自卑感所苦而做出来的补偿作用。玩这种把戏的漂亮或英俊的人,由于他们别无其它更大的安慰,开始时,他喜欢盯着墙上的镜子看,后来,更从别人眼睛的反映(或从任何会反光的东西上)欣赏他自己的尊容。这种虚荣心,有一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过三十五岁,他的一生显而易见地已经差不多走完了。更糟的,这种人会将他的外表与他本身混为一谈,所以他会以「我长得好看。」来回答「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他还够坦白诚实的话,他应该可以再加上一句:「……其它别无所有,只是好看罢了。」吹牛大王
这是一种很孩子气的把戏,企图维护一个人的优越感。也是被压情绪发展后各种表现中的一种。如果环境许可的话,吹牛大王通常也是个太保流氓,他要统率别人,或者是用话语领导他们,或者,如果他对他自己觉得很有把握的话,就用他强大的体力来领导。这症候是:缺乏自尊心。他想要能够感觉自己很重要,但是他发觉在他的内在没有东西能够满足他的这项需要。我们有时问他:「你正试着说服我们,还是说服你自己?」答案是:「两者都有。」丑角
强装的丑角,像我们大多数的人一样,是在追求着某种认可和注意。可悲的是,他以为只有为别人装疯作傻,才能得到别人的注意。比这更深一层的,他可能将自己与他的表演融合在一起,而想借着凡事不必认真的小丑行动,来逃避现实。扮丑角,有时,就是一种逃避的手段。小丑,是不知道在严肃的处境里该如何把持他自己,也不知道对于悲伤该采怎么样的反应,所以,他模仿小丑般的态度,作不负责任的欢乐。在与别人交往时,他打哈哈的小丑行为,替他提供了一副合适的面具(就像马戏班裹小丑的面具一样),可以避免其它人认出他到底是谁。他是情愿大笑或开开玩笑,也不愿面对生命冷酷的现实;宁愿在舞台上表演,也不愿做个真真实实的人。竞争者
现在工业社会竞争激烈,我们大部份人都被预定了去接纳「竞争」这回事儿,并且认为它是
天经地义的。这竞争者,不论他做什么,他都得赢。他造成任何事都是个「决胜负」的场面,他不讨论,只辩论。他所迫求的胜利,时常得由别人付出代价,这些胜利,可能是由于他幼年时代在感情方面有所欠缺而自然造成的结果。没有安全感,使得他对自己的价值发生怀疑,于是,他不停地想在竞争对抗中,去证明他的价值。而那希望获得认可的需要感,更强烈地驱使他去「出人头地」。凡是他认为跟他不分高下或驾凌在他之上的人,他都对他们含有敌意。迟早,当胜利的欲求逐渐增加到难以满足的时候,他就将被一种失败感所击败。最后,他便不再能证明他的优越感,而是在失败挫折中结束他的一生。这种毛病,主要是因为他分不清他自己与他的成就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而他也分不出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存有。(参看后面会提到的「有自卑感的人」)好好先生
这把戏的口号是:「愿付任何代价,但求平安无事。」所谓的代价,则是对别人放弃一切自身的个性。这种情形往往源自一个人潜在的专权及罪恶感。好好先生不肯也不能冒这个不为别人所接受的险。他常因他肯随和而被赞美,但,为了所收到的这一点小小的赞誉而压抑情感,他所付的代价也未免太高了些。他不愿意对既有的或流行的说法表示异议,使得他在众人之间默默无闻。但是他也常会有一些精神病方面的症状,因为被他压抑的情绪太多了 ── 那些都是他为了要做一个「凡事随和的好好先生」而不得不压抑的,这样,到了最后,他的潜意识总会由于负担过重而承受不了的。(参看后面「有罪恶感的人」)古怪的人
这怪人神经质的癖性对于挫折的容忍度是非常低的,所以在紧张及有压力的环境里,他总不能表现得很好。通常,像那竞争者一样,怪人也是受到他早年的情感损伤以及因之而产生的恨意所预定。他觉得个人的安全感被剥夺了,所以当事情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他就对自己感到很没把握,并且把那张他常常印给别人的一长串令人气恼的事物总表带在身上。接近怪人的人会晓得,那怪人还是可以导之使入于生活的常轨,因为这只是他把戏的外貌而已。但是,其它的人,就会被人以各种方式暂告说:千万不能去刺伤那怪人。愤世嫉俗的人
对人生的期望过高,常常会在那期望瓦解时,就使人玩起这讥诮谩骂的把戏来。那种以为宇宙是该为他而造的人,往往由于和现实的抵触而痛苦不已。在这时候,他便以讥诮谩骂做为还击。在本质上,他是个锐气挫失的非实际主义者。事情不能如他意时,他便将受挫的痛苦归罪于每个人。这时候他便不能信任任何人,因为整个系统都崩溃了。只要他继续扮演他这个愤世嫉俗、讥诮大家的角色,他将不必诚恳地去认识他自己以及他的世界,也不必走出那为适应现实而所受的痛苦。这种人,他灵巧的机智,通常是一种沉溺的敌对反抗的征候;他还未曾找到他所想要的人生。他从不知道同情与容忍,也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别人。因此,在他「假笑」的背后,他是一个非常寂寞的人。以高贵伟大自欺的人
这种把戏,来自对于个人重要性的一种错觉。扮演者向别人演出他的重要性。在他的谈话里,有「我为中心」的倾向。跟吹牛大王一样,这种人玩的是一种补偿的把戏,因为他的自尊心不够强,所以他总在自惭形秽里又努力去卫护他的自我。他是很被那戏剧化的轰轰烈烈的行为所吸引的,而他厌恶琐碎小事。他常梦想着一些壮丽宏大的纪念物,透过它们,这世界在他死去时将记得他。这种迷梦妄想的系统,试着去给予他,那在现实里被否定了的一种重要感。很显然的,他要与自己诚实相对,那是不容易办到的。支配者
这种人,有极强的欲望,要想支配别人的生活以及他们思想的过程。就像那些夸张他们的重要性或智慧的人一样,支配者也为潜意识里感到缺乏而困扰。非常奇怪,这种人时常那么明确地觉得他并没有过分跋扈的作风,并解释说,他的支配是必需的、合理的、又公平的。这
支配者还常为憎恶的感觉烦扰着,而当他压抑这些感觉时,他们却在他与他所爱的人交往时,从那自私自利、以及毫不体贴等方面找到了他们发泄的出路。做梦的人
这把戏,很清楚的,是个「逃避」的把戏。而这做梦的人是存心自现实界逃逸。在他幻想的美境中,他完成了许许多多了不起的事情,并且在那里得到了荣誉和认可。时常,他的梦想,就是他在现实世界缺乏成功的某种补偿,也是那成就的一个替身。一般做梦的人都会喜欢电影和故事,因为这些可以提供他许多以后梦想的新资料。最后,他创造了一个舒舒服服的世界;在那里,他可以成为「某人」。通常,这种人的野心是大于他的能力,所以他必须从幻境中补偿他在现实中的失望,这叫做「神经质的虚构」。对于实际上的失败,他总有托辞来解释他们。但他无法使他的能力与他的野心相称。这种人,他所最需要的,还是那接受真他的勇气。杯中客,瘾君子
做梦的人,乘看他那幻想的魔毯,从现实的世界里逃逸了;杯中客则试着走那麻醉之路。那些最受不了打击的人,最需要逃避。喝酒或使用迷幻药等等上了瘾的,通常是那些经不起失败的人、是那种容易被挫折所压垮的人、或者是那种最自我中心而跟别人处不来的人。
在过度酗酒或迷幻药的麻醉之下所享受到的那种瞬息的松弛以及所经验到的轻松解脱之感,会在他头脑清醒时,给他带来更高的焦虑和更深的郁闷。这,当然,又导致需要更多的麻醉剂来消减不安、解除罪恶感、防止郁闷。事实上,想藉酗酒或麻醉品找一条「出路」,那它们的作用有限,实在是办不到的。想趁麻醉得昏昏沉沉时脱离现实,只能使回到现实并跟现实生活在一起时更加困难。这套把戏的名字叫做「拐杖」,是一个为了交际应酬、自我表达、窘状隐匿、以及可能忘忧的拐杖。调情者
这「调情的把戏」,从本质上看,是希望为自我争取某种认可的企图。它常被那些从未培养真的感情深度的人所把玩。只有与人有较深的关系,才能为自我产生出一种安全感。他们以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来实现这安全感。但调情者拒绝作这种冒险,他不愿作更深一层的自我吐露,他不断地在逃在跑。
玩弄、调情,只是在感情是无足轻重又肤浅而表面化的时候才有可能存在,但我们没有人肯承认我们有这样的感情。稳定深沉的各种人类的关系,都绝不能建立在如调情者所拥有的那种感情之上。调情的游戏常常是当他厌倦于某一个爱情的俘虏时,他就会转移目标到另一个身上。这是一种相当自私的游戏,会造成许多的伤害,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个调情者(或正玩着这些把戏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当我们能够承认,在某种受阻的情况下,我们确是有这种倾向时,这也就是迈向我们真实感情成长的第一步。
在所有这些把戏中,我们必须要问我们自己:什么是我们真正要的?为什么我们要它?(这一点非常重要,常常可以使我们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及为什么放弃我们的把戏会比较好?调情,可以给予自我某些剎那间的满足,并对复杂的人生有一点瞬间的迷恋;但它引我们使用狡滑的手段,制造各种借口,虚伪欺诈,并巧取强夺。儿童期性与感情的发展,起于自我的怜爱,成人则应能更爱他人。可惜调情者,不知怎么搞的,固定在那未成年的状态,他这方面的成长就停止了。脆弱的人,小心待他
这种「脆弱」的人,他在事先就给人许多讯号,告诉人家他很纤弱,得特别小心地对待他。别的人都不情愿去见到这样一种随时准备好要哭、又会马上变成抑郁不欢的人。人们也不想
告诉他坏的消息,不要求他负什么责任(因为自己负起这个责任,比要求他来负容易得多),更不愿意向他提供诚实批评的意见。本质上说,这把戏是由一种神经质的无力应付人生的感觉发展出来的。这种人对别人的评价也表现非常的敏感,他的自我很弱,别人的言行常会被他所误解。他的过度敏感,纯粹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但这点对他自己或别人都不是很容易被看穿的。
脆弱,表示一种往儿童时期的退化,退化到需要和无助的状态。如果,这个游戏玩得成功,这个人永远不必长大,永远不必面对真实人生中的血、汗及泪水。他以突来的眼泪、伤痛诉说那正如孩子用他的乱踢乱喊所诉说的一样。他要求一种优惠的待遇,那也是孩子们所常要求的。搬弄是非者
搬弄是非的人,跟其它玩把戏的人一样,就是神经过敏。他们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骨子里是个失败主义者,为他不能符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标准而难过,他选择了暗中破坏别人的名誉,以提高他自己的自尊心。艾德勒称之为「毁谤的批评」。把人家拖垮,要比靠自己努力去爬起来容易得多。优越和卑劣是相关的辞语,压低别人似乎就是提高自己的地位。
班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如果你想了解某人的缺点,向他的对手称赞他的优点就成了。搬弄是非,也可以是过敏罪恶感的一帖安慰剂。我们喜欢缕数别人的罪行,这样我们就不必为自己的恶行太过难受。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喜欢从报章杂志上找那最新的艳闻丑事来看。读过了邪恶的凶杀案等等以后,我们自己的刻薄、愤怒就算不得什么了。这把戏的收获是:提高了自己,并在做了可悔恨的事情之后,仍能活得轻松自在。享乐主义者
「先天下之乐而乐」型的人,把他感情的不成熟,藏在各种委婉好听的说辞里(「不过找点刺激罢了!」),但,在人与人间的关系中,这种不成熟就会很快地升到表面上来。他要享乐,而且说要就要,这就是孩童的特性。他不会抑制任何纵容他自己的冲动,而且他等不及瞧瞧自己行为的后果,抓看机会就行乐。
他既迫不及待地寻欢作乐,最后,使得他不择手段地凡事找乐子,甚至不顾别人的损失。有快乐的刺激到了,那反应是自动化的 ── 马上去享。这种享乐主义的习惯,常常是人生各种困难层面的补偿。「我被忽视了,或我受误解了,所以,现在我可以大吃大喝、大嫖大赌了。」(这种所谓的逻辑,根本是没经过大脑的。)
这差不多是一项很普遍的定律:任何人自我中心的范围,与他内心的痛苦是成比例的。这是一个「注意」的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能很注意他自己的话,他同时也不能很注意其它的人。痛苦的破坏性的部份,是它把注意力吸引到我们自身,特别是吸引到我们痛苦的范围内。那些凡是受到痛苦的人,包括从牙痛到老年的寂寞的人,都有自我中心的倾向。全神贯注在自己身上,常常会引起忧郁症(一种对于健康的过分关心)或妄想狂(迫害情结)。
一个人不能使自己成为宇宙的中心,就得安心于别人不接受他成为这样。无论我们的过去预定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痛苦(加罪恶感、自卑感、及焦虑不安等等),这些痛苦,不可避免地将引领我们掉进一切自我中心的陷井里去。自我中心的人,不在乎谈话的内容是什么,只要是关于他的就好。最后,他将跌入情感的压抑之中,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受限制的世界里,简直就等于住在监牢里一样。他会比那些必须与他同住,与他一起工作的人,更加痛苦。有自卑感的人及有罪恶感的人
自卑感和罪恶感并不是同卵的双胞胎。精神分析的著作区别了这两者之间的异同,虽然它们都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冲突的表露,也都是由于他的实际所作所感与他自以为他该作该感有所冲突而造成的。两者基本上的不同在于:有自卑感的人,他自知有缺点、不合格,所以常常会激起竞争和攻击性。他们想藉某些竞争的形式,表现其优越,以拔除他们的自卑感。有罪恶感的人,则正相反,这可以从他的话里看出来:「我是并不很好,大部份我想做的(我的欲望)以及我已经做的(我的行为出好像都是卑鄙邪恶的。为了我的差劲,我是应该受到轻视、受到惩罚的。」罪恶感抑制了竞争的精神,而这是它的反应,并不具有敌意及攻击性。
当自卑感常常引诱我们去采竞争的态度时,为了解除这种罪恶感,我们通常会试着去放弃竞争。罪恶感常常劝说我们降到较次的地位,而它则以自我贬抑或甚至自我惩罚升到表面上来。人们一般都是试着利用野心和竞争使他们自己免于自卑感,也有利用报复或占上风来挣脱自卑感的。摆脱罪恶感的法子,则是避免敌意和攻击性的行为,或甚至干脆认输。自卑感倾向于制造「叛徒」;而罪恶感烦向于制造委曲求全的「好好先生」。
野心和竞争,有限制地,停留在受罪恶折磨的人的想象及幻想的生命里。所以他通常是隐退的、不显眼的那型,终日孜孜于避免冲突抵触,并有贬低自己能力的倾向。做了他良心不准许的行为之后,有罪恶感的人通常会下决心永不再蹈覆辙。而有自卑感的人常反问道:「为什么不?为什么不做这些事了?我是不预备向加诸我行为之上的内在或外在的压力屈服的:」优柔寡断者
俗话说,一个人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怕犯错。优柔寡断就是避免错误和逃避责任的方法。如果没作决定,就不会有错。避免作决定的倾向,有时,就是尽可能地把实际上必须做的事向后拖延。而这真正的错误,是没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到新的东西。
在这里,基本的困难是自尊的问题,以及个人对于自尊的维护。犹豫不决的人,他害怕的是:万一他的决定结果竟是错的,他便将失去别人对他的尊敬。有人说,只有平凡小民从不犯错。我们从错误中学到的,会比从成功中学到的更多。但是,那优柔寡断的人,他是太集中注意力于他自己的自我以及他个人的价值,以致不能看清所有这些真理的确实性。这把戏的名目是:安全以及自我维护;座右铭:不做,不错。
时常,优柔寡断也是由于人们被灌输了各式各样的(而有时是互相矛盾的)教训和指导原则,或者是他们犯了错便遭到谴责和难堪而造成的。最后,优柔寡断会使得一个人企图去忍受那比他所能够解决的更多的情感负担。这样,他通常会变得紧张、着急,而更是什么也不能决定了。容易发火者,小心待他
为我们大多数人,这是很难令人相信的。但是,事实上,那些「导火线极短」、又会突然大吼大叫的人,常常就是会对那些并不是真正烦扰他们、而只是他们所假定的委曲有所反抗。因为他们不能开诚布公地讨论那真正的委曲,他们只是暴跳如雷,发泄精力,你也就无法从他们脸部表情所代表的意义去衡量他们愤怒的程度了。这种情形,他下意识里所正潜伏郁积的是敌对的恨意。人们相互间含有的敌意,通常是远比他们所知道的为多(部份被压抑了),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使得我们相信了,在社会化了的文明人中间,敌对是不应该存在的。
卡尔.曼宁格在《爱对抗恨》一书中;描写一种连锁反应:那是暗含敌意的父母,使他们的孩子受挫折,然后,在孩子们的内心,就产生更多的被压制了的怨恨;这孩子长大后,他们是挫败的父母,又按顺序地挫折了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孩子;于是更多的怨恨产生了一要打破这种连锁反应的第一步骤,曼宁格说,就是要能够认出那些经常我们是并不觉察的恨意和攻击性的起源及范围。这些是隐藏着的(压抑了的),因为人们导引我们是不能发怒的(尤其是对我们的父母,他们曾经为我们「做了这么许多」)。然后,我们必须以加深我们的了解,或以运动竞赛等无破坏性的途径,将我们这些个已被认出的敌对恨意予以中和。我们常常对那些我们所爱的最容易发火,因为既然我们跟他们处得较久、关系较密,所积的怨恨便最多,那反对他们也就不足为奇了。学究,别号秃顶书呆
我们的社会预定使得做一个读书人为我们反倒容易得多,而瞧不起比较丰富的人类反应,特别是情感方面的反应。通常,「学究」这角色,是由那些他害怕他的感情、或者他为了某些理由而对这些感情感到不安的人所扮演的。也许他是被预定了不去表露他的情感,认为重感情是项弱点。有时候,也可能是,当一个人发觉他自己不能够很容易地与别人交上朋友而享受友谊的温馨时,他便只好走向他的理智主义伪装的模样里去了。
这种知识的象牙塔,也是避免包括在人类各种关系中的那场竞争的一个常见的避难所。对他们自己而言,学习的过程是并不如与人交往那么可怕。教室,比起那所谓该怕的冰冷的残酷的世界,是要可爱得多了;因此更多胆怯的人,他情愿读些有关生命的书,而不愿试着去实际地生活。图书馆里的书柜,可以做为他日常生活头痛烦恼时的隐退处,可以给他以独处的安慰及做一个学者的好名声,更可以是他逃避社会责任的一种方法。
由于环境及个人反应而孤独的人,多半更加倾向于学术的工作,而不大肯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不愿意承认他是个隐士,不愿意承认他与社会隔离了,玩这把戏的人遂坚持地说,他是已献身于更高的学术研究了。附带而来的,这把戏又可以使我们从社会责任、组织、会团、缴费、及交朋友等事上,解脱出来。(请注意:这绝无意轻看学者。真正的学者,对社会极有贡献。但,没有一个人是以做一个真正、又充分发挥功能的人的代价,而被称为学者的。)孤独的人
另外一种逃避的型式或把戏,很像前面描写的知识的象牙塔,那就是孤立的把戏。孤独的人,将自己和社会隔离,单独居处,并设法说服自己,说他就是喜欢这个样子。用这种进入孤独幽禁的办法,他成功地躲避了所有人类生活和社会里最困难的挑战。他自命清高,嘲笑组织,又装作高超而谦虚的态度去讥诮那些可怜的俱乐部的会员。他不断地对自己说,他是不屑于做这种无聊的事儿。
这种神经质的人,在他内心与外界的拉锯战中,精疲力竭,他选择了远离群众。他躲避,并且因为他不易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玩他的把戏,以避免在人际关系上的失败。最后的结果到底是怎样,则要看那孤独者的内心是怎么个情形,以及他退缩倾向的理由是怎么样的才能决定。如果是怨恨占上峰,最后,可能迸发为暴力,像谋害甘乃廸总统的奥斯华那样;假使是不安占优势,就会变成强迫的固执的神经性习惯,如一再不停地要洗手。又假设是妄想狂为主,那就将使得他与其它人类之间的鸿沟愈来愈深。逃避者的典型,最后总是以某种形式的悲剧做为结束。被害者
这「被害者」的被害情结(妄想狂),是一种情绪的混乱,它的特色就是会产生许多错误的可
疑的信念。这种妄想狂的倾向在一种早老性痴呆症中可以见到,这是一种神志失整的情形,得此症者其精神与现实世界是分开的。在这神经质的妄想狂里,它显著的特征就是怀疑。他苦于心理学家所谓的「言及幻觉」,就是他以为人人都总在讨论着他,而他游行的那天下了雨则是上帝正掌握了某些事而跟他作对,等等。这是一种被虐待的感觉。
我们应该说,某些这种感觉,偶然我们也有;很正常的人,有时也会为幻想所苦,但是,对正常人来说,这些幻想可不会那么不合理、那么极端、或那么能削弱一个人的战斗力。妄想狂的人常常发现他自己在同样的苦境里说谎,那是因为他不得不造些故事来为他对事实虚伪的陈述辩护。最后,当这些幻想成为系统化了以后,这个人就开始倾向于不顾它们的前后矛盾而坚持不放他的这些幻想。
这被害的幻想通常是由一种自卑情结所引起。个人恨他自己的无能,并把他的想法投射成别人的心意,然后下个结论说是他们也恨他。他不能与别人建立起满意的关系,而且一般来说,他是太敏感了。他的自我非常脆弱,在他感到被人拒绝了以后,他会渐渐地退缩到他自己里面去,然后就变得越来越跟众人疏远隔离了。他遂无法查证那些他判断错误的对事实只以想象来作的解释。他觉得他以前怀疑别人还怀疑得不够,那些人占了他的便宜。现在他怀疑得太过分了,所以他信不过任何一个人。
怀着这样的想法和态度,正常的社会关系是不可能维持的。我们全都多少会有点怀疑;与这种正常警觉现象相对的,是易受欺骗或天真无知的性格;妄想狂的人则是走得太过太远了。妄想狂的人为他们自己的错误责备别人以实现完成他的把戏。这种习惯,叫做「嫁祸于他人」,是妄想狂幻想正常的部份。妄想狂的人,在寻找造成他的困难的原因时,不能把他自己的责任与别人的责任作适当的评价,他自己的各种自欺,对于他,好像反而是绝对地清晰与真实。
被害者的情结系起自一种不稳定的自我评价,以及不能对别人保持一种满意程度的信赖。它是以为我们的不幸福、不快乐而指责别人来表达。妄想狂的人对于自己的怨恨憎恶感也是有所了解的,但他用他的幻想把他们合理化了。他的欲望是去攻击别人,因为他觉得他受到迫害。这样的幻想纯粹是企图造一个想象的情境,而在那里面,所有的症候能够显得合理而可被接受。妄想狂的人,他合理化的能力常常是了不起的,有时候他甚至能使别人也相信他行为的合理性。救世主
这个把戏,需要一点想象力(以及潜意识裹对重要感的需要)。这种人把他自己想象成人类的拯救者,很可能是一种恐惧无用的反表现。他自认是「助人者」,而别人,几乎在他的所有关系中,都是些「被助者」。他不去力劝别人用其自身的智慧能力,而是自告奋勇地以自己的智慧能力代人捉刀。如果他环视一下他的生活,他会发现他只跟极少的人有平等交往的关系。如果人们被他那尚未完全埋没在他假定担任的角色里的好品德吸引了,而想去认识他,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找一些难题或需要,然后请他来帮忙。
这把戏的收获是:一种相当宽宏大量的感觉,以及一张长长的、记载了所有他曾帮助过的人的名单。本质上说,饰演救世主的人,他有自卑感,于是借着这种诉诸情感的照顾支配别人的方式,找得了他解脱各种自卑感觉的出路。妈咪
过分卫护孩子的母亲,玩的是一项非常有害的游戏。这种妈咪带大的是,一个凡事都坚持按他的意思、又极端自私的小怪物。这妈咪的孩子很惨,因为他事先没有准备好要进到一个完
全不是为他而设、又不是事事依他的世界。战时的士兵心理测验研究显示出,那些最「不来事」和「最差劲」的,都是母亲们溺爱的产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名歌星平克劳斯贝访问慰劳南太平洋的军队时,那些士兵最常点唱的歌,就是布拉姆斯所作的「摇篮曲」。
真纯、健康、而又成熟的爱,是不会激发起玩这种把戏的动机的。三种可能的成因是: ,
1. 神经质的焦虑不安:没安全感的母亲,深怕要是她没有事事代她孩子做好的话,他就可能要吃苦。这种恐惧往往会传给她的孩子。而这样的一位母亲,她没能享受到有孩子的快乐,只是一味地替他们担忧。
2. 敌对的恨意:这看起来好像很奇怪,那母方过分的保护,有时正是她对她孩子潜意识里怨恨的过度补偿(反表现)。她为了她个人内心深处不喜欢她的孩子而赎罪,因此将自己献出,以求良心的安宁。
3. 挫败的婚姻关系:一个从丈夫处得不到快乐的母亲,常常把她郁积的感情灌注到她孩子的身上。在这种情形之下,对于母亲那不能令她满意的爱情生活,这孩子首当其冲。老不识调者
这是上了年纪、无法适应现实的人常玩的把戏。中年人,常常感到他们正渐渐失去他们的引人之处。中年人的秃顶、脖子周围满布绉纹,象征着他对异性吸引力的减退。为了补偿这种年龄的退化,那些从未发展成一个完全人的人,以及那些从未与别人有过深厚感情交往的人,往往开始去找寻一个年轻的情人。除了镜子可以显示出的身体上的迹象以外亡这些人还有精神上的萎靡需要补偿,像斗志丧失了、疲倦、或常陷于忧郁沮丧之中。从生物学的观念说,这可能是由于荷尔蒙的分泌不足所引起的。
这把戏可悲之处是,这些人他们苦于情感受阻而不能与别人作有意义的交往,在中年,他们几乎没留下什么可供安慰的。他们珍视他们「性的魅力」,怕它衰退。可哀的是,他们试着假想自己年轻,又装出一副年轻的模样,以遮掩他们的双下巴、扩张了的静脉管、绉纹、以及灰发等等。但,性的魅力从来没有也绝不可能是证明年老的关键。可怜虫
自贬身价的人常玩这项把戏。他们把自己说得很糟,或许是为了减轻罪恶感而求心安。(也请参看「有自卑感的人」和「有罪恶感的人」)绷脸嗽嘴的人
玩这种把戏的,是感情脆弱的孩子。他总是不能坐稳了来好好地坦白地讨论他在人际关系中所遭遇的困难,这往往是因为他的立场与抱怨的理由并不合理,而他私下也了解这点。不必告诉别人他烦恼之所在,单凭他那种沉默、以及那哭丧着的脸,就够折磨人的。绷着脸,不必接受他应解释为何这样做的责任,他就可以发他的脾气。他直觉地晓得,万一解释了,反会惹人嘲笑;这样,不必通过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困难情境,他就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满足并耽迷于他的自怜之中。(参看「脆弱的人」)有偏见又顽固的人
这把戏是一种社会性神经病自然发展的结果,而这病主要是从不安中产生。有偏见的人,需要为他情绪上敌对的恨意找一个发泄的出口,代罪羔羊在这个情况下当然起不了什么作用。戈登.奥波特在他的《偏见的特性》中暗示了偏见是起自我们的不安;我们感到不安全,所以就在我们四周组成一个我们的集团作为缓冲的保护。那些在我们集团之外的人则被视为一
种威胁和恐吓。我讽刺攻击他们,因为不知怎么搞的我是被吓倒了。我不能合理地说出那是为什么(虽然我已经举出了许多理由),但是如果我是极度的焦虑和不安,那些不属于我们这一伙的人,必然对我是一大威胁。
偏见是一种情感上的幻觉,但是不论什么时候,当它出现时,那些含有偏见并被偏见所害的人是永远也不会觉察并承认它的存在的。顽固的人,不可避免地会试着以理智的辞语去解释它的偏见(事先判断,等于是未经考虑事实而先作的判断)。要他承认他立场的不合理,那是难上加难。
这个社会常帮助我们以必要的合理化去解释我们的偏见,所以大部份顽固的人都不必费事去作理由化、逻辑化的解说。他们只管背记台词就行了。拖延者
「明天再说」的把戏,是企图将应在此时此地完成的事延期去做以躲避现实。拖延者必须用不实际的保证来欺骗他自己,像:「我一有机会休假,烟马上少抽。」、「天气一转好,我就开始运动。」、「当我成了家安顿下来,我就开始做礼拜。」……等等。逃避到模糊不清而又不切实际的明天,只不过是人类平常追求的各种逃避方式中的一种而已。(参看「犹豫不决又优柔寡断的人」)迁怒于你的人
天生的失败者,想为自己的失败,找替身时,往往责怪某人或某事:如:制度、人生、或运气。他恨别人的成功和幸福,因为在此较之下,他的生活是不快乐的。我们都在我们自己的缺点之外,为我们的失败找合理的解释。我们说别人对我们不好、不公平,没有正义,又环境不利等等,这使得我们比较容易面对我们的失败。
迁怒者把全副精力销蚀在憎恨上面,以致于他通常不能有什么成就表现。有时,似乎那些大声疾呼、刻毒攻击批评任何机构(政府、学校、教堂等等)的人,往往对该机构一无贡献。这种人,永远不断地在人生法庭中为自己辩护,希望能获取别个陪审员对他的失败宣告无罪。
迁怒者经常重新处理往事,解除他过去未能赢得的战役,并常坚持一辈子玩着这种把戏,而使愤恨变成一种情绪的习惯。没有一个人的感受是由他人而起的,我们的感觉是由我们自己的情绪感应、以及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反应而产生的。迁怒者是个反应者,而非行动者。最后当他认出这点时,他已无半分自尊可言了。为了使用这失败的方法,他已浪费了他的一生,而他多多少少也有点知道。肉弹和色狼
不谈女性色情狂的病情,我们知道大部份玩「性感炸弹」把戏的女子,她们那么做,并不是因为她们真正要享受生殖器的性能力,也不是因为她们性欲特旺。而是因为她们除了一具富有挑拨性的身躯之外,便没有什么其它可提的了。她们要争得男人的注意力,又想受到欢迎。这种把戏的诡计通常可以得逞,但,情绪上被其缠住的男子们,常是悔恨不已的俘虏。除了这种可悲的想要获得情爱与注意的动机以外,有时候,「肉弹」还试着藉此使其父母难堪以泄愤。
「色狼」往往是个快乐主义者,在寻找新的狩猎战利品。他的自卑感非常深,所以他想以征服异性来作为补偿。有时,一个擅长与女人交际的男人,只不过是个想藉此以掩盖其缺乏安全感的神经病人。要对他吹毛求疵的话,还不如多多可怜他。
「肉弹」和「色狼」共同的悲哀,是他们都正追求某种人类的亲密关系。由于人的亲密关系是需要一段长的时间,而且要求很多的诚实(推心置腹的情感交流),又由于这两种人不能付出这种真正亲密的代价,他们乃以肉体的亲密作为代替。他们觉得他们配备不足,再不能做得更好了。阿佛烈.阿德勒在他的《什么样的人生才会对你有意义》一书中说到,除非他害怕:如果他留在那有用的一边,他将会被击败,这可见没有人愿意属于无用之辈,而站到那无用的一边去。那些玩这种把戏的人,他们在感情方面是太没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以致于他们终生扮演着如放荡的唐璜那种型的角色。却使他们有一点爱的能力,他们也不能将他们的爱长久地给任何一个人。认为受苦受难是人生的香料和代价者
有些神经质的人,被这样地制约了,以致在生活中享受了任何事物,他们就会觉得罪过。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人们决心要多快乐就会有多快乐。」这种被虐待狂式的把戏,对每一乐事,都会不断地重新忏悔。这种人很少把钱用在不重要的事上;如果入场券太贵,他就不能真正享受到一晚上的乐趣。他倾向于为了一个他完全可望而不可及的对象,而陷入毫无希望的迷恋之中。万一他偶然乐了一阵子,过后,他又会像个悔罪者,找个方法自我惩罚一番。物质上的获得,看起来是既无价值又无意义,但这类的受苦者,很少晓得那真正的缺乏乃是在于他的内心。
根本上说,这问题通常在于罪恶感。这种人不认为他们该拥有愉快的想法或享受快乐的时光。这种人,他被预定了要玩这把戏的,常常也会为自责太多而烦恼,并有妄想狂的倾向。他以自责惩罚他自己,又把他的自憎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他恨自己般地恨他。他使他的罪恶感具体化,内心的声音转成外面的呼声。这种人也很在乎去讨好别人,并担心遭到他们的否决。就算他能交交朋友,他是不能够跟很多人都有深刻关系的,因为他底子里的自憎破坏了他所有的关系。沉默寡言者典喋喋不休者
我们因为各种不同的顾忌,大多数人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我们到底是谁。有两个很有效的方法,可以使你避免与他人认真交流,那就是
1. 极少发言:如果你不开口说话,人家就会认为你的思想很深奥,正如俗语所谓:「河深水静」。
2. 尽量多说:使得人家无法归纳出你到底说了些什么,也无法估量出你的底细。既不给什么明确的字眼,又不给什么正反的论调,只管用些含意不明的句子,连珠弹似地说个不停,怎么也不会说出什么了不起的名堂,但别人却又不能怪你没尽本分与人交谈。只有跟你在一起那些个最精明的人,才看得出他们根本不晓得你在扯些什么鬼。忧郁者
罗洛.梅,在他的《不安的意义》一书中说,正常的不安,与客观的威胁、或对于个人之成为人的存在的危险是成比例的,而神经质的不安对于客观的危险则是不成此例的。引起不安最普遍的原因,就是在婴儿或儿童时期所经验到的不安全感。若是这个婴儿没有得到所需要的安全感,没有被可靠舒服的手臂怀抱过,没有给温柔地摇着睡觉等等,又若是这个孩子对于父母是否爱他毫无把握,那么这个人内在的不安大概很高。这把戏的戏路总是按着这种程序而来的。
忧郁,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处理一个人困难的好方法。像是绕着石磨整天在转,转来转去,还是走在老路上,哪儿也到不了。(不过,最后他总会落个胃溃疡什么的。)他一再重述关于他
的困难的无用的声明,一再重听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从不作决定,只一遍一遍地算着各种可能的决定所会造成的各种可能的结果。忧郁者或许会为他没有做什么积极的事而感到罪过,于是,他就做点什么:他忧郁。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忧郁和不安有关。不安,无论在有或没有外在威胁时,由高度积压抑制的情绪(如敌对的恨意)而造成。所以,慢性忧郁者会感到不舒服而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物烦扰了他。内在抑制情绪的压力,并不一定需要外在的刺激才会产生这种不舒服的情况。它是我们为压制情绪所付的许多高代价中的一种。 陆、「把戏」「角色」一览表
「角色」和「把戏」都是人类关系中最普遍的型式。在这表里,既没有逻辑的顺序,也没有性别或年龄的限制。任何人都能玩这里面一种或多种的把戏。那些个你我都玩得最好又玩得最多的把戏,则是取决于我们的「预定」和需要。
这些把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它们可能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同,它们都遮盖并歪曲了那我可以与你同分共享的一件最重要的东西:我自己。我必须间我自己:这些把戏中,我玩的是那一种?我正追求什么?我在隐藏什么?我想试着赢得什么?总是「对的」的人
这种人,他在辩论中失败的机会真是绝无仅有。即使对他不利的证据堆积如山,他仍能挽救他的立场。他不大听别人说,也从没表示过希望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一点什么,从本质上看,他的自尊心是受到威胁的。他之所以独断独行,就是弗罗伊德所谓的「反表现」。他在行动上表现得一百分之两百的肯定,为的是要防卫抵抗那在潜意识中想要鼓动并破坏他这种肯定的销沉的怀疑分子。他的行为表现与事实正好相反,在他潜意识里,他对自己及自己的意见都抱有很深的怀疑。感情用事的人
反表现也被认为与过分温柔或过分同情有关。这是它潜意识里残忍倾向的一种补偿作用。我们偶而也都会有残忍的倾向,但是玩这把戏的人对于他的这种倾向特别感到恐怖。
补偿作用一旦流入动机里,差不多总是造成过犹不及的结果,就是补偿过度。不知怎么搞的,他的计划使得他不能跟自己接触去承认他那仇恨的倾向,他便费尽心力去否定那个他所不能承认的事实。这种人或许是对小动物特别温柔(称牠们为妈妈的小乖乖),或许是对孩子们表现他过度的热心与感情,纵容孩子、溺爱孩子。
他凡事都是感情用事,甚至到了令人怀疑他到底还有没有理智的地步。他能表现出所有柔弱的情感,而极少表现出粗暴的情绪,这完全是因为他害怕这种粗暴的情绪,遂将它们压抑下去。女子有这种「反表现」倾向的较多,因为我们的社会使他们相信了这种憎恶或残忍的情绪,为一个女子来说,是特别可怕的。外表漂亮的人
一般来讲,对于身体上外表的虚荣心,是一种为自卑感所苦而做出来的补偿作用。玩这种把戏的漂亮或英俊的人,由于他们别无其它更大的安慰,开始时,他喜欢盯着墙上的镜子看,后来,更从别人眼睛的反映(或从任何会反光的东西上)欣赏他自己的尊容。这种虚荣心,有一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过三十五岁,他的一生显而易见地已经差不多走完了。更糟的,这种人会将他的外表与他本身混为一谈,所以他会以「我长得好看。」来回答「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他还够坦白诚实的话,他应该可以再加上一句:「……其它别
无所有,只是好看罢了。」吹牛大王
这是一种很孩子气的把戏,企图维护一个人的优越感。也是被压情绪发展后各种表现中的一种。如果环境许可的话,吹牛大王通常也是个太保流氓,他要统率别人,或者是用话语领导他们,或者,如果他对他自己觉得很有把握的话,就用他强大的体力来领导。这症候是:缺乏自尊心。他想要能够感觉自己很重要,但是他发觉在他的内在没有东西能够满足他的这项需要。我们有时问他:「你正试着说服我们,还是说服你自己?」答案是:「两者都有。」丑角
强装的丑角,像我们大多数的人一样,是在追求着某种认可和注意。可悲的是,他以为只有为别人装疯作傻,才能得到别人的注意。比这更深一层的,他可能将自己与他的表演融合在一起,而想借着凡事不必认真的小丑行动,来逃避现实。扮丑角,有时,就是一种逃避的手段。小丑,是不知道在严肃的处境里该如何把持他自己,也不知道对于悲伤该采怎么样的反应,所以,他模仿小丑般的态度,作不负责任的欢乐。在与别人交往时,他打哈哈的小丑行为,替他提供了一副合适的面具(就像马戏班裹小丑的面具一样),可以避免其它人认出他到底是谁。他是情愿大笑或开开玩笑,也不愿面对生命冷酷的现实;宁愿在舞台上表演,也不愿做个真真实实的人。竞争者
现在工业社会竞争激烈,我们大部份人都被预定了去接纳「竞争」这回事儿,并且认为它是天经地义的。这竞争者,不论他做什么,他都得赢。他造成任何事都是个「决胜负」的场面,他不讨论,只辩论。他所迫求的胜利,时常得由别人付出代价,这些胜利,可能是由于他幼年时代在感情方面有所欠缺而自然造成的结果。没有安全感,使得他对自己的价值发生怀疑,于是,他不停地想在竞争对抗中,去证明他的价值。而那希望获得认可的需要感,更强烈地驱使他去「出人头地」。凡是他认为跟他不分高下或驾凌在他之上的人,他都对他们含有敌意。迟早,当胜利的欲求逐渐增加到难以满足的时候,他就将被一种失败感所击败。最后,他便不再能证明他的优越感,而是在失败挫折中结束他的一生。这种毛病,主要是因为他分不清他自己与他的成就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而他也分不出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存有。(参看后面会提到的「有自卑感的人」)好好先生
这把戏的口号是:「愿付任何代价,但求平安无事。」所谓的代价,则是对别人放弃一切自身的个性。这种情形往往源自一个人潜在的专权及罪恶感。好好先生不肯也不能冒这个不为别人所接受的险。他常因他肯随和而被赞美,但,为了所收到的这一点小小的赞誉而压抑情感,他所付的代价也未免太高了些。他不愿意对既有的或流行的说法表示异议,使得他在众人之间默默无闻。但是他也常会有一些精神病方面的症状,因为被他压抑的情绪太多了 ── 那些都是他为了要做一个「凡事随和的好好先生」而不得不压抑的,这样,到了最后,他的潜意识总会由于负担过重而承受不了的。(参看后面「有罪恶感的人」)古怪的人
这怪人神经质的癖性对于挫折的容忍度是非常低的,所以在紧张及有压力的环境里,他总不能表现得很好。通常,像那竞争者一样,怪人也是受到他早年的情感损伤以及因之而产生的恨意所预定。他觉得个人的安全感被剥夺了,所以当事情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他就对自己感到很没把握,并且把那张他常常印给别人的一长串令人气恼的事物总表带在身上。接近怪人的人会晓得,那怪人还是可以导之使入于生活的常轨,因为这只是他把戏的外貌而已。但是,其它的人,就会被人以各种方式暂告说:千万不能去刺伤那怪人。愤世嫉俗的人
对人生的期望过高,常常会在那期望瓦解时,就使人玩起这讥诮谩骂的把戏来。那种以为宇
宙是该为他而造的人,往往由于和现实的抵触而痛苦不已。在这时候,他便以讥诮谩骂做为还击。在本质上,他是个锐气挫失的非实际主义者。事情不能如他意时,他便将受挫的痛苦归罪于每个人。这时候他便不能信任任何人,因为整个系统都崩溃了。只要他继续扮演他这个愤世嫉俗、讥诮大家的角色,他将不必诚恳地去认识他自己以及他的世界,也不必走出那为适应现实而所受的痛苦。这种人,他灵巧的机智,通常是一种沉溺的敌对反抗的征候;他还未曾找到他所想要的人生。他从不知道同情与容忍,也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别人。因此,在他「假笑」的背后,他是一个非常寂寞的人。以高贵伟大自欺的人
这种把戏,来自对于个人重要性的一种错觉。扮演者向别人演出他的重要性。在他的谈话里,有「我为中心」的倾向。跟吹牛大王一样,这种人玩的是一种补偿的把戏,因为他的自尊心不够强,所以他总在自惭形秽里又努力去卫护他的自我。他是很被那戏剧化的轰轰烈烈的行为所吸引的,而他厌恶琐碎小事。他常梦想着一些壮丽宏大的纪念物,透过它们,这世界在他死去时将记得他。这种迷梦妄想的系统,试着去给予他,那在现实里被否定了的一种重要感。很显然的,他要与自己诚实相对,那是不容易办到的。支配者
这种人,有极强的欲望,要想支配别人的生活以及他们思想的过程。就像那些夸张他们的重要性或智慧的人一样,支配者也为潜意识里感到缺乏而困扰。非常奇怪,这种人时常那么明确地觉得他并没有过分跋扈的作风,并解释说,他的支配是必需的、合理的、又公平的。这支配者还常为憎恶的感觉烦扰着,而当他压抑这些感觉时,他们却在他与他所爱的人交往时,从那自私自利、以及毫不体贴等方面找到了他们发泄的出路。做梦的人
这把戏,很清楚的,是个「逃避」的把戏。而这做梦的人是存心自现实界逃逸。在他幻想的美境中,他完成了许许多多了不起的事情,并且在那里得到了荣誉和认可。时常,他的梦想,就是他在现实世界缺乏成功的某种补偿,也是那成就的一个替身。一般做梦的人都会喜欢电影和故事,因为这些可以提供他许多以后梦想的新资料。最后,他创造了一个舒舒服服的世界;在那里,他可以成为「某人」。通常,这种人的野心是大于他的能力,所以他必须从幻境中补偿他在现实中的失望,这叫做「神经质的虚构」。对于实际上的失败,他总有托辞来解释他们。但他无法使他的能力与他的野心相称。这种人,他所最需要的,还是那接受真他的勇气。杯中客,瘾君子
做梦的人,乘看他那幻想的魔毯,从现实的世界里逃逸了;杯中客则试着走那麻醉之路。那些最受不了打击的人,最需要逃避。喝酒或使用迷幻药等等上了瘾的,通常是那些经不起失败的人、是那种容易被挫折所压垮的人、或者是那种最自我中心而跟别人处不来的人。
在过度酗酒或迷幻药的麻醉之下所享受到的那种瞬息的松弛以及所经验到的轻松解脱之感,会在他头脑清醒时,给他带来更高的焦虑和更深的郁闷。这,当然,又导致需要更多的麻醉剂来消减不安、解除罪恶感、防止郁闷。事实上,想藉酗酒或麻醉品找一条「出路」,那它们的作用有限,实在是办不到的。想趁麻醉得昏昏沉沉时脱离现实,只能使回到现实并跟现实生活在一起时更加困难。这套把戏的名字叫做「拐杖」,是一个为了交际应酬、自我表达、窘状隐匿、以及可能忘忧的拐杖。调情者
这「调情的把戏」,从本质上看,是希望为自我争取某种认可的企图。它常被那些从未培养真的感情深度的人所把玩。只有与人有较深的关系,才能为自我产生出一种安全感。他们以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来实现这安全感。但调情者拒绝作这种冒险,他不愿作更深一层的自
我吐露,他不断地在逃在跑。
玩弄、调情,只是在感情是无足轻重又肤浅而表面化的时候才有可能存在,但我们没有人肯承认我们有这样的感情。稳定深沉的各种人类的关系,都绝不能建立在如调情者所拥有的那种感情之上。调情的游戏常常是当他厌倦于某一个爱情的俘虏时,他就会转移目标到另一个身上。这是一种相当自私的游戏,会造成许多的伤害,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个调情者(或正玩着这些把戏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当我们能够承认,在某种受阻的情况下,我们确是有这种倾向时,这也就是迈向我们真实感情成长的第一步。
在所有这些把戏中,我们必须要问我们自己:什么是我们真正要的?为什么我们要它?(这一点非常重要,常常可以使我们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及为什么放弃我们的把戏会比较好?调情,可以给予自我某些剎那间的满足,并对复杂的人生有一点瞬间的迷恋;但它引我们使用狡滑的手段,制造各种借口,虚伪欺诈,并巧取强夺。儿童期性与感情的发展,起于自我的怜爱,成人则应能更 陆、「把戏」「角色」一览表
「角色」和「把戏」都是人类关系中最普遍的型式。在这表里,既没有逻辑的顺序,也没有性别或年龄的限制。任何人都能玩这里面一种或多种的把戏。那些个你我都玩得最好又玩得最多的把戏,则是取决于我们的「预定」和需要。
这些把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它们可能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同,它们都遮盖并歪曲了那我可以与你同分共享的一件最重要的东西:我自己。我必须间我自己:这些把戏中,我玩的是那一种?我正追求什么?我在隐藏什么?我想试着赢得什么?总是「对的」的人
这种人,他在辩论中失败的机会真是绝无仅有。即使对他不利的证据堆积如山,他仍能挽救他的立场。他不大听别人说,也从没表示过希望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一点什么,从本质上看,他的自尊心是受到威胁的。他之所以独断独行,就是弗罗伊德所谓的「反表现」。他在行动上表现得一百分之两百的肯定,为的是要防卫抵抗那在潜意识中想要鼓动并破坏他这种肯定的销沉的怀疑分子。他的行为表现与事实正好相反,在他潜意识里,他对自己及自己的意见都抱有很深的怀疑。感情用事的人
反表现也被认为与过分温柔或过分同情有关。这是它潜意识里残忍倾向的一种补偿作用。我们偶而也都会有残忍的倾向,但是玩这把戏的人对于他的这种倾向特别感到恐怖。
补偿作用一旦流入动机里,差不多总是造成过犹不及的结果,就是补偿过度。不知怎么搞的,他的计划使得他不能跟自己接触去承认他那仇恨的倾向,他便费尽心力去否定那个他所不能承认的事实。这种人或许是对小动物特别温柔(称牠们为妈妈的小乖乖),或许是对孩子们表现他过度的热心与感情,纵容孩子、溺爱孩子。
他凡事都是感情用事,甚至到了令人怀疑他到底还有没有理智的地步。他能表现出所有柔弱的情感,而极少表现出粗暴的情绪,这完全是因为他害怕这种粗暴的情绪,遂将它们压抑下去。女子有这种「反表现」倾向的较多,因为我们的社会使他们相信了这种憎恶或残忍的情绪,为一个女子来说,是特别可怕的。外表漂亮的人
一般来讲,对于身体上外表的虚荣心,是一种为自卑感所苦而做出来的补偿作用。玩这种把戏的漂亮或英俊的人,由于他们别无其它更大的安慰,开始时,他喜欢盯着墙上的镜子看,后来,更从别人眼睛的反映(或从任何会反光的东西上)欣赏他自己的尊容。这种虚荣心,有一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过三十五岁,他的一生显而易见地已经差不多走完了。更糟的,这种人会将他的外表与他本身混为一谈,所以他会以「我长得好看。」来回答「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他还够坦白诚实的话,他应该可以再加上一句:「……其它别无所有,只是好看罢了。」吹牛大王
这是一种很孩子气的把戏,企图维护一个人的优越感。也是被压情绪发展后各种表现中的一种。如果环境许可的话,吹牛大王通常也是个太保流氓,他要统率别人,或者是用话语领导他们,或者,如果他对他自己觉得很有把握的话,就用他强大的体力来领导。这症候是:缺乏自尊心。他想要能够感觉自己很重要,但是他发觉在他的内在没有东西能够满足他的这项需要。我们有时问他:「你正试着说服我们,还是说服你自己?」答案是:「两者都有。」丑角
强装的丑角,像我们大多数的人一样,是在追求着某种认可和注意。可悲的是,他以为只有为别人装疯作傻,才能得到别人的注意。比这更深一层的,他可能将自己与他的表演融合在一起,而想借着凡事不必认真的小丑行动,来逃避现实。扮丑角,有时,就是一种逃避的手段。小丑,是不知道在严肃的处境里该如何把持他自己,也不知道对于悲伤该采怎么样的反应,所以,他模仿小丑般的态度,作不负责任的欢乐。在与别人交往时,他打哈哈的小丑行为,替他提供了一副合适的面具(就像马戏班裹小丑的面具一样),可以避免其它人认出他到底是谁。他是情愿大笑或开开玩笑,也不愿面对生命冷酷的现实;宁愿在舞台上表演,也不愿做个真真实实的人。竞争者
现在工业社会竞争激烈,我们大部份人都被预定了去接纳「竞争」这回事儿,并且认为它是天经地义的。这竞争者,不论他做什么,他都得赢。他造成任何事都是个「决胜负」的场面,他不讨论,只辩论。他所迫求的胜利,时常得由别人付出代价,这些胜利,可能是由于他幼年时代在感情方面有所欠缺而自然造成的结果。没有安全感,使得他对自己的价值发生怀疑,于是,他不停地想在竞争对抗中,去证明他的价值。而那希望获得认可的需要感,更强烈地驱使他去「出人头地」。凡是他认为跟他不分高下或驾凌在他之上的人,他都对他们含有敌意。迟早,当胜利的欲求逐渐增加到难以满足的时候,他就将被一种失败感所击败。最后,他便不再能证明他的优越感,而是在失败挫折中结束他的一生。这种毛病,主要是因为他分不清他自己与他的成就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而他也分不出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存有。(参看后面会提到的「有自卑感的人」)好好先生
这把戏的口号是:「愿付任何代价,但求平安无事。」所谓的代价,则是对别人放弃一切自身的个性。这种情形往往源自一个人潜在的专权及罪恶感。好好先生不肯也不能冒这个不为别人所接受的险。他常因他肯随和而被赞美,但,为了所收到的这一点小小的赞誉而压抑情感,他所付的代价也未免太高了些。他不愿意对既有的或流行的说法表示异议,使得他在众人之间默默无闻。但是他也常会有一些精神病方面的症状,因为被他压抑的情绪太多了 ── 那些都是他为了要做一个「凡事随和的好好先生」而不得不压抑的,这样,到了最后,他的潜意识总会由于负担过重而承受不了的。(参看后面「有罪恶感的人」)古怪的人
这怪人神经质的癖性对于挫折的容忍度是非常低的,所以在紧张及有压力的环境里,他总不能表现得很好。通常,像那竞争者一样,怪人也是受到他早年的情感损伤以及因之而产生的
恨意所预定。他觉得个人的安全感被剥夺了,所以当事情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他就对自己感到很没把握,并且把那张他常常印给别人的一长串令人气恼的事物总表带在身上。接近怪人的人会晓得,那怪人还是可以导之使入于生活的常轨,因为这只是他把戏的外貌而已。但是,其它的人,就会被人以各种方式暂告说:千万不能去刺伤那怪人。愤世嫉俗的人
对人生的期望过高,常常会在那期望瓦解时,就使人玩起这讥诮谩骂的把戏来。那种以为宇宙是该为他而造的人,往往由于和现实的抵触而痛苦不已。在这时候,他便以讥诮谩骂做为还击。在本质上,他是个锐气挫失的非实际主义者。事情不能如他意时,他便将受挫的痛苦归罪于每个人。这时候他便不能信任任何人,因为整个系统都崩溃了。只要他继续扮演他这个愤世嫉俗、讥诮大家的角色,他将不必诚恳地去认识他自己以及他的世界,也不必走出那为适应现实而所受的痛苦。这种人,他灵巧的机智,通常是一种沉溺的敌对反抗的征候;他还未曾找到他所想要的人生。他从不知道同情与容忍,也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别人。因此,在他「假笑」的背后,他是一个非常寂寞的人。以高贵伟大自欺的人
这种把戏,来自对于个人重要性的一种错觉。扮演者向别人演出他的重要性。在他的谈话里,有「我为中心」的倾向。跟吹牛大王一样,这种人玩的是一种补偿的把戏,因为他的自尊心不够强,所以他总在自惭形秽里又努力去卫护他的自我。他是很被那戏剧化的轰轰烈烈的行为所吸引的,而他厌恶琐碎小事。他常梦想着一些壮丽宏大的纪念物,透过它们,这世界在他死去时将记得他。这种迷梦妄想的系统,试着去给予他,那在现实里被否定了的一种重要感。很显然的,他要与自己诚实相对,那是不容易办到的。支配者
这种人,有极强的欲望,要想支配别人的生活以及他们思想的过程。就像那些夸张他们的重要性或智慧的人一样,支配者也为潜意识里感到缺乏而困扰。非常奇怪,这种人时常那么明确地觉得他并没有过分跋扈的作风,并解释说,他的支配是必需的、合理的、又公平的。这支配者还常为憎恶的感觉烦扰着,而当他压抑这些感觉时,他们却在他与他所爱的人交往时,从那自私自利、以及毫不体贴等方面找到了他们发泄的出路。做梦的人
这把戏,很清楚的,是个「逃避」的把戏。而这做梦的人是存心自现实界逃逸。在他幻想的美境中,他完成了许许多多了不起的事情,并且在那里得到了荣誉和认可。时常,他的梦想,就是他在现实世界缺乏成功的某种补偿,也是那成就的一个替身。一般做梦的人都会喜欢电影和故事,因为这些可以提供他许多以后梦想的新资料。最后,他创造了一个舒舒服服的世界;在那里,他可以成为「某人」。通常,这种人的野心是大于他的能力,所以他必须从幻境中补偿他在现实中的失望,这叫做「神经质的虚构」。对于实际上的失败,他总有托辞来解释他们。但他无法使他的能力与他的野心相称。这种人,他所最需要的,还是那接受真他的勇气。杯中客,瘾君子
做梦的人,乘看他那幻想的魔毯,从现实的世界里逃逸了;杯中客则试着走那麻醉之路。那些最受不了打击的人,最需要逃避。喝酒或使用迷幻药等等上了瘾的,通常是那些经不起失败的人、是那种容易被挫折所压垮的人、或者是那种最自我中心而跟别人处不来的人。
在过度酗酒或迷幻药的麻醉之下所享受到的那种瞬息的松弛以及所经验到的轻松解脱之感,会在他头脑清醒时,给他带来更高的焦虑和更深的郁闷。这,当然,又导致需要更多的麻醉剂来消减不安、解除罪恶感、防止郁闷。事实上,想藉酗酒或麻醉品找一条「出路」,那它们的作用有限,实在是办不到的。想趁麻醉得昏昏沉沉时脱离现实,只能使回到现实并跟现实
生活在一起时更加困难。这套把戏的名字叫做「拐杖」,是一个为了交际应酬、自我表达、窘状隐匿、以及可能忘忧的拐杖。调情者
这「调情的把戏」,从本质上看,是希望为自我争取某种认可的企图。它常被那些从未培养真的感情深度的人所把玩。只有与人有较深的关系,才能为自我产生出一种安全感。他们以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来实现这安全感。但调情者拒绝作这种冒险,他不愿作更深一层的自我吐露,他不断地在逃在跑。
玩弄、调情,只是在感情是无足轻重又肤浅而表面化的时候才有可能存在,但我们没有人肯承认我们有这样的感情。稳定深沉的各种人类的关系,都绝不能建立在如调情者所拥有的那种感情之上。调情的游戏常常是当他厌倦于某一个爱情的俘虏时,他就会转移目标到另一个身上。这是一种相当自私的游戏,会造成许多的伤害,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个调情者(或正玩着这些把戏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当我们能够承认,在某种受阻的情况下,我们确是有这种倾向时,这也就是迈向我们真实感情成长的第一步。
在所有这些把戏中,我们必须要问我们自己:什么是我们真正要的?为什么我们要它?(这一点非常重要,常常可以使我们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及为什么放弃我们的把戏会比较好?调情,可以给予自我某些剎那间的满足,并对复杂的人生有一点瞬间的迷恋;但它引我们使用狡滑的手段,制造各种借口,虚伪欺诈,并巧取强夺。儿童期性与感情的发展,起于自我的怜爱,成人则应能更爱他人。可惜调情者,不知怎么搞的,固定在那未成年的状态,他这方面的成长就停止了。脆弱的人,小心待他
这种「脆弱」的人,他在事先就给人许多讯号,告诉人家他很纤弱,得特别小心地对待他。别的人都不情愿去见到这样一种随时准备好要哭、又会马上变成抑郁不欢的人。人们也不想告诉他坏的消息,不要求他负什么责任(因为自己负起这个责任,比要求他来负容易得多),更不愿意向他提供诚实批评的意见。本质上说,这把戏是由一种神经质的无力应付人生的感觉发展出来的。这种人对别人的评价也表现非常的敏感,他的自我很弱,别人的言行常会被他所误解。他的过度敏感,纯粹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但这点对他自己或别人都不是很容易被看穿的。
脆弱,表示一种往儿童时期的退化,退化到需要和无助的状态。如果,这个游戏玩得成功,这个人永远不必长大,永远不必面对真实人生中的血、汗及泪水。他以突来的眼泪、伤痛诉说那正如孩子用他的乱踢乱喊所诉说的一样。他要求一种优惠的待遇,那也是孩子们所常要求的。搬弄是非者
搬弄是非的人,跟其它玩把戏的人一样,就是神经过敏。他们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骨子里是个失败主义者,为他不能符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标准而难过,他选择了暗中破坏别人的名誉,以提高他自己的自尊心。艾德勒称之为「毁谤的批评」。把人家拖垮,要比靠自己努力去爬起来容易得多。优越和卑劣是相关的辞语,压低别人似乎就是提高自己的地位。
班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如果你想了解某人的缺点,向他的对手称赞他的优点就成了。搬弄是非,也可以是过敏罪恶感的一帖安慰剂。我们喜欢缕数别人的罪行,这样我们就不必为自己的恶行太过难受。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喜欢从报章杂志上找那最新的艳闻丑事来看。读过了邪恶的凶杀案等等以后,我们自己的刻薄、愤怒就算不得什么了。这把戏的收获是:
提高了自己,并在做了可悔恨的事情之后,仍能活得轻松自在。享乐主义者
「先天下之乐而乐」型的人,把他感情的不成熟,藏在各种委婉好听的说辞里(「不过找点刺激罢了!」),但,在人与人间的关系中,这种不成熟就会很快地升到表面上来。他要享乐,而且说要就要,这就是孩童的特性。他不会抑制任何纵容他自己的冲动,而且他等不及瞧瞧自己行为的后果,抓看机会就行乐。
他既迫不及待地寻欢作乐,最后,使得他不择手段地凡事找乐子,甚至不顾别人的损失。有快乐的刺激到了,那反应是自动化的 ── 马上去享。这种享乐主义的习惯,常常是人生各种困难层面的补偿。「我被忽视了,或我受误解了,所以,现在我可以大吃大喝、大嫖大赌了。」(这种所谓的逻辑,根本是没经过大脑的。)
这差不多是一项很普遍的定律:任何人自我中心的范围,与他内心的痛苦是成比例的。这是一个「注意」的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能很注意他自己的话,他同时也不能很注意其它的人。痛苦的破坏性的部份,是它把注意力吸引到我们自身,特别是吸引到我们痛苦的范围内。那些凡是受到痛苦的人,包括从牙痛到老年的寂寞的人,都有自我中心的倾向。全神贯注在自己身上,常常会引起忧郁症(一种对于健康的过分关心)或妄想狂(迫害情结)。
一个人不能使自己成为宇宙的中心,就得安心于别人不接受他成为这样。无论我们的过去预定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痛苦(加罪恶感、自卑感、及焦虑不安等等),这些痛苦,不可避免地将引领我们掉进一切自我中心的陷井里去。自我中心的人,不在乎谈话的内容是什么,只要是关于他的就好。最后,他将跌入情感的压抑之中,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受限制的世界里,简直就等于住在监牢里一样。他会比那些必须与他同住,与他一起工作的人,更加痛苦。有自卑感的人及有罪恶感的人
自卑感和罪恶感并不是同卵的双胞胎。精神分析的著作区别了这两者之间的异同,虽然它们都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冲突的表露,也都是由于他的实际所作所感与他自以为他该作该感有所冲突而造成的。两者基本上的不同在于:有自卑感的人,他自知有缺点、不合格,所以常常会激起竞争和攻击性。他们想藉某些竞争的形式,表现其优越,以拔除他们的自卑感。有罪恶感的人,则正相反,这可以从他的话里看出来:「我是并不很好,大部份我想做的(我的欲望)以及我已经做的(我的行为出好像都是卑鄙邪恶的。为了我的差劲,我是应该受到轻视、受到惩罚的。」罪恶感抑制了竞争的精神,而这是它的反应,并不具有敌意及攻击性。
当自卑感常常引诱我们去采竞争的态度时,为了解除这种罪恶感,我们通常会试着去放弃竞争。罪恶感常常劝说我们降到较次的地位,而它则以自我贬抑或甚至自我惩罚升到表面上来。人们一般都是试着利用野心和竞争使他们自己免于自卑感,也有利用报复或占上风来挣脱自卑感的。摆脱罪恶感的法子,则是避免敌意和攻击性的行为,或甚至干脆认输。自卑感倾向于制造「叛徒」;而罪恶感烦向于制造委曲求全的「好好先生」。
野心和竞争,有限制地,停留在受罪恶折磨的人的想象及幻想的生命里。所以他通常是隐退的、不显眼的那型,终日孜孜于避免冲突抵触,并有贬低自己能力的倾向。做了他良心不准许的行为之后,有罪恶感的人通常会下决心永不再蹈覆辙。而有自卑感的人常反问道:「为什么不?为什么不做这些事了?我是不预备向加诸我行为之上的内在或外在的压力屈服的:」优
柔寡断者
俗话说,一个人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怕犯错。优柔寡断就是避免错误和逃避责任的方法。如果没作决定,就不会有错。避免作决定的倾向,有时,就是尽可能地把实际上必须做的事向后拖延。而这真正的错误,是没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到新的东西。
在这里,基本的困难是自尊的问题,以及个人对于自尊的维护。犹豫不决的人,他害怕的是:万一他的决定结果竟是错的,他便将失去别人对他的尊敬。有人说,只有平凡小民从不犯错。我们从错误中学到的,会比从成功中学到的更多。但是,那优柔寡断的人,他是太集中注意力于他自己的自我以及他个人的价值,以致不能看清所有这些真理的确实性。这把戏的名目是:安全以及自我维护;座右铭:不做,不错。
时常,优柔寡断也是由于人们被灌输了各式各样的(而有时是互相矛盾的)教训和指导原则,或者是他们犯了错便遭到谴责和难堪而造成的。最后,优柔寡断会使得一个人企图去忍受那比他所能够解决的更多的情感负担。这样,他通常会变得紧张、着急,而更是什么也不能决定了。容易发火者,小心待他
为我们大多数人,这是很难令人相信的。但是,事实上,那些「导火线极短」、又会突然大吼大叫的人,常常就是会对那些并不是真正烦扰他们、而只是他们所假定的委曲有所反抗。因为他们不能开诚布公地讨论那真正的委曲,他们只是暴跳如雷,发泄精力,你也就无法从他们脸部表情所代表的意义去衡量他们愤怒的程度了。这种情形,他下意识里所正潜伏郁积的是敌对的恨意。人们相互间含有的敌意,通常是远比他们所知道的为多(部份被压抑了),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使得我们相信了,在社会化了的文明人中间,敌对是不应该存在的。
卡尔.曼宁格在《爱对抗恨》一书中;描写一种连锁反应:那是暗含敌意的父母,使他们的孩子受挫折,然后,在孩子们的内心,就产生更多的被压制了的怨恨;这孩子长大后,他们是挫败的父母,又按顺序地挫折了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孩子;于是更多的怨恨产生了一要打破这种连锁反应的第一步骤,曼宁格说,就是要能够认出那些经常我们是并不觉察的恨意和攻击性的起源及范围。这些是隐藏着的(压抑了的),因为人们导引我们是不能发怒的(尤其是对我们的父母,他们曾经为我们「做了这么许多」)。然后,我们必须以加深我们的了解,或以运动竞赛等无破坏性的途径,将我们这些个已被认出的敌对恨意予以中和。我们常常对那些我们所爱的最容易发火,因为既然我们跟他们处得较久、关系较密,所积的怨恨便最多,那反对他们也就不足为奇了。学究,别号秃顶书呆
我们的社会预定使得做一个读书人为我们反倒容易得多,而瞧不起比较丰富的人类反应,特别是情感方面的反应。通常,「学究」这角色,是由那些他害怕他的感情、或者他为了某些理由而对这些感情感到不安的人所扮演的。也许他是被预定了不去表露他的情感,认为重感情是项弱点。有时候,也可能是,当一个人发觉他自己不能够很容易地与别人交上朋友而享受友谊的温馨时,他便只好走向他的理智主义伪装的模样里去了。
这种知识的象牙塔,也是避免包括在人类各种关系中的那场竞争的一个常见的避难所。对他们自己而言,学习的过程是并不如与人交往那么可怕。教室,比起那所谓该怕的冰冷的残酷的世界,是要可爱得多了;因此更多胆怯的人,他情愿读些有关生命的书,而不愿试着去实际地生活。图书馆里的书柜,可以做为他日常生活头痛烦恼时的隐退处,可以给他以独处的
安慰及做一个学者的好名声,更可以是他逃避社会责任的一种方法。
由于环境及个人反应而孤独的人,多半更加倾向于学术的工作,而不大肯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不愿意承认他是个隐士,不愿意承认他与社会隔离了,玩这把戏的人遂坚持地说,他是已献身于更高的学术研究了。附带而来的,这把戏又可以使我们从社会责任、组织、会团、缴费、及交朋友等事上,解脱出来。(请注意:这绝无意轻看学者。真正的学者,对社会极有贡献。但,没有一个人是以做一个真正、又充分发挥功能的人的代价,而被称为学者的。)孤独的人
另外一种逃避的型式或把戏,很像前面描写的知识的象牙塔,那就是孤立的把戏。孤独的人,将自己和社会隔离,单独居处,并设法说服自己,说他就是喜欢这个样子。用这种进入孤独幽禁的办法,他成功地躲避了所有人类生活和社会里最困难的挑战。他自命清高,嘲笑组织,又装作高超而谦虚的态度去讥诮那些可怜的俱乐部的会员。他不断地对自己说,他是不屑于做这种无聊的事儿。
这种神经质的人,在他内心与外界的拉锯战中,精疲力竭,他选择了远离群众。他躲避,并且因为他不易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玩他的把戏,以避免在人际关系上的失败。最后的结果到底是怎样,则要看那孤独者的内心是怎么个情形,以及他退缩倾向的理由是怎么样的才能决定。如果是怨恨占上峰,最后,可能迸发为暴力,像谋害甘乃廸总统的奥斯华那样;假使是不安占优势,就会变成强迫的固执的神经性习惯,如一再不停地要洗手。又假设是妄想狂为主,那就将使得他与其它人类之间的鸿沟愈来愈深。逃避者的典型,最后总是以某种形式的悲剧做为结束。被害者
这「被害者」的被害情结(妄想狂),是一种情绪的混乱,它的特色就是会产生许多错误的可疑的信念。这种妄想狂的倾向在一种早老性痴呆症中可以见到,这是一种神志失整的情形,得此症者其精神与现实世界是分开的。在这神经质的妄想狂里,它显著的特征就是怀疑。他苦于心理学家所谓的「言及幻觉」,就是他以为人人都总在讨论着他,而他游行的那天下了雨则是上帝正掌握了某些事而跟他作对,等等。这是一种被虐待的感觉。
我们应该说,某些这种感觉,偶然我们也有;很正常的人,有时也会为幻想所苦,但是,对正常人来说,这些幻想可不会那么不合理、那么极端、或那么能削弱一个人的战斗力。妄想狂的人常常发现他自己在同样的苦境里说谎,那是因为他不得不造些故事来为他对事实虚伪的陈述辩护。最后,当这些幻想成为系统化了以后,这个人就开始倾向于不顾它们的前后矛盾而坚持不放他的这些幻想。
这被害的幻想通常是由一种自卑情结所引起。个人恨他自己的无能,并把他的想法投射成别人的心意,然后下个结论说是他们也恨他。他不能与别人建立起满意的关系,而且一般来说,他是太敏感了。他的自我非常脆弱,在他感到被人拒绝了以后,他会渐渐地退缩到他自己里面去,然后就变得越来越跟众人疏远隔离了。他遂无法查证那些他判断错误的对事实只以想象来作的解释。他觉得他以前怀疑别人还怀疑得不够,那些人占了他的便宜。现在他怀疑得太过分了,所以他信不过任何一个人。
怀着这样的想法和态度,正常的社会关系是不可能维持的。我们全都多少会有点怀疑;与这种正常警觉现象相对的,是易受欺骗或天真无知的性格;妄想狂的人则是走得太过太远了。
妄想狂的人为他们自己的错误责备别人以实现完成他的把戏。这种习惯,叫做「嫁祸于他人」,是妄想狂幻想正常的部份。妄想狂的人,在寻找造成他的困难的原因时,不能把他自己的责任与别人的责任作适当的评价,他自己的各种自欺,对于他,好像反而是绝对地清晰与真实。
被害者的情结系起自一种不稳定的自我评价,以及不能对别人保持一种满意程度的信赖。它是以为我们的不幸福、不快乐而指责别人来表达。妄想狂的人对于自己的怨恨憎恶感也是有所了解的,但他用他的幻想把他们合理化了。他的欲望是去攻击别人,因为他觉得他受到迫害。这样的幻想纯粹是企图造一个想象的情境,而在那里面,所有的症候能够显得合理而可被接受。妄想狂的人,他合理化的能力常常是了不起的,有时候他甚至能使别人也相信他行为的合理性。救世主
这个把戏,需要一点想象力(以及潜意识裹对重要感的需要)。这种人把他自己想象成人类的拯救者,很可能是一种恐惧无用的反表现。他自认是「助人者」,而别人,几乎在他的所有关系中,都是些「被助者」。他不去力劝别人用其自身的智慧能力,而是自告奋勇地以自己的智慧能力代人捉刀。如果他环视一下他的生活,他会发现他只跟极少的人有平等交往的关系。如果人们被他那尚未完全埋没在他假定担任的角色里的好品德吸引了,而想去认识他,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找一些难题或需要,然后请他来帮忙。
这把戏的收获是:一种相当宽宏大量的感觉,以及一张长长的、记载了所有他曾帮助过的人的名单。本质上说,饰演救世主的人,他有自卑感,于是借着这种诉诸情感的照顾支配别人的方式,找得了他解脱各种自卑感觉的出路。妈咪
过分卫护孩子的母亲,玩的是一项非常有害的游戏。这种妈咪带大的是,一个凡事都坚持按他的意思、又极端自私的小怪物。这妈咪的孩子很惨,因为他事先没有准备好要进到一个完全不是为他而设、又不是事事依他的世界。战时的士兵心理测验研究显示出,那些最「不来事」和「最差劲」的,都是母亲们溺爱的产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名歌星平克劳斯贝访问慰劳南太平洋的军队时,那些士兵最常点唱的歌,就是布拉姆斯所作的「摇篮曲」。
真纯、健康、而又成熟的爱,是不会激发起玩这种把戏的动机的。三种可能的成因是: ,
1. 神经质的焦虑不安:没安全感的母亲,深怕要是她没有事事代她孩子做好的话,他就可能要吃苦。这种恐惧往往会传给她的孩子。而这样的一位母亲,她没能享受到有孩子的快乐,只是一味地替他们担忧。
2. 敌对的恨意:这看起来好像很奇怪,那母方过分的保护,有时正是她对她孩子潜意识里怨恨的过度补偿(反表现)。她为了她个人内心深处不喜欢她的孩子而赎罪,因此将自己献出,以求良心的安宁。
3. 挫败的婚姻关系:一个从丈夫处得不到快乐的母亲,常常把她郁积的感情灌注到她孩子的身上。在这种情形之下,对于母亲那不能令她满意的爱情生活,这孩子首当其冲。老不识调者
这是上了年纪、无法适应现实的人常玩的把戏。中年人,常常感到他们正渐渐失去他们的引人之处。中年人的秃顶、脖子周围满布绉纹,象征着他对异性吸引力的减退。为了补偿这种
年龄的退化,那些从未发展成一个完全人的人,以及那些从未与别人有过深厚感情交往的人,往往开始去找寻一个年轻的情人。除了镜子可以显示出的身体上的迹象以外亡这些人还有精神上的萎靡需要补偿,像斗志丧失了、疲倦、或常陷于忧郁沮丧之中。从生物学的观念说,这可能是由于荷尔蒙的分泌不足所引起的。
这把戏可悲之处是,这些人他们苦于情感受阻而不能与别人作有意义的交往,在中年,他们几乎没留下什么可供安慰的。他们珍视他们「性的魅力」,怕它衰退。可哀的是,他们试着假想自己年轻,又装出一副年轻的模样,以遮掩他们的双下巴、扩张了的静脉管、绉纹、以及灰发等等。但,性的魅力从来没有也绝不可能是证明年老的关键。可怜虫
自贬身价的人常玩这项把戏。他们把自己说得很糟,或许是为了减轻罪恶感而求心安。(也请参看「有自卑感的人」和「有罪恶感的人」)绷脸嗽嘴的人
玩这种把戏的,是感情脆弱的孩子。他总是不能坐稳了来好好地坦白地讨论他在人际关系中所遭遇的困难,这往往是因为他的立场与抱怨的理由并不合理,而他私下也了解这点。不必告诉别人他烦恼之所在,单凭他那种沉默、以及那哭丧着的脸,就够折磨人的。绷着脸,不必接受他应解释为何这样做的责任,他就可以发他的脾气。他直觉地晓得,万一解释了,反会惹人嘲笑;这样,不必通过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困难情境,他就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满足并耽迷于他的自怜之中。(参看「脆弱的人」)有偏见又顽固的人
这把戏是一种社会性神经病自然发展的结果,而这病主要是从不安中产生。有偏见的人,需要为他情绪上敌对的恨意找一个发泄的出口,代罪羔羊在这个情况下当然起不了什么作用。戈登.奥波特在他的《偏见的特性》中暗示了偏见是起自我们的不安;我们感到不安全,所以就在我们四周组成一个我们的集团作为缓冲的保护。那些在我们集团之外的人则被视为一种威胁和恐吓。我讽刺攻击他们,因为不知怎么搞的我是被吓倒了。我不能合理地说出那是为什么(虽然我已经举出了许多理由),但是如果我是极度的焦虑和不安,那些不属于我们这一伙的人,必然对我是一大威胁。
偏见是一种情感上的幻觉,但是不论什么时候,当它出现时,那些含有偏见并被偏见所害的人是永远也不会觉察并承认它的存在的。顽固的人,不可避免地会试着以理智的辞语去解释它的偏见(事先判断,等于是未经考虑事实而先作的判断)。要他承认他立场的不合理,那是难上加难。
这个社会常帮助我们以必要的合理化去解释我们的偏见,所以大部份顽固的人都不必费事去作理由化、逻辑化的解说。他们只管背记台词就行了。拖延者
「明天再说」的把戏,是企图将应在此时此地完成的事延期去做以躲避现实。拖延者必须用不实际的保证来欺骗他自己,像:「我一有机会休假,烟马上少抽。」、「天气一转好,我就开始运动。」、「当我成了家安顿下来,我就开始做礼拜。」……等等。逃避到模糊不清而又不切实际的明天,只不过是人类平常追求的各种逃避方式中的一种而已。(参看「犹豫不决又优柔寡断的人」)迁怒于你的人
天生的失败者,想为自己的失败,找替身时,往往责怪某人或某事:如:制度、人生、或运气。他恨别人的成功和幸福,因为在此较之下,他的生活是不快乐的。我们都在我们自己的
缺点之外,为我们的失败找合理的解释。我们说别人对我们不好、不公平,没有正义,又环境不利等等,这使得我们比较容易面对我们的失败。
迁怒者把全副精力销蚀在憎恨上面,以致于他通常不能有什么成就表现。有时,似乎那些大声疾呼、刻毒攻击批评任何机构(政府、学校、教堂等等)的人,往往对该机构一无贡献。这种人,永远不断地在人生法庭中为自己辩护,希望能获取别个陪审员对他的失败宣告无罪。
迁怒者经常重新处理往事,解除他过去未能赢得的战役,并常坚持一辈子玩着这种把戏,而使愤恨变成一种情绪的习惯。没有一个人的感受是由他人而起的,我们的感觉是由我们自己的情绪感应、以及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反应而产生的。迁怒者是个反应者,而非行动者。最后当他认出这点时,他已无半分自尊可言了。为了使用这失败的方法,他已浪费了他的一生,而他多多少少也有点知道。肉弹和色狼
不谈女性色情狂的病情,我们知道大部份玩「性感炸弹」把戏的女子,她们那么做,并不是因为她们真正要享受生殖器的性能力,也不是因为她们性欲特旺。而是因为她们除了一具富有挑拨性的身躯之外,便没有什么其它可提的了。她们要争得男人的注意力,又想受到欢迎。这种把戏的诡计通常可以得逞,但,情绪上被其缠住的男子们,常是悔恨不已的俘虏。除了这种可悲的想要获得情爱与注意的动机以外,有时候,「肉弹」还试着藉此使其父母难堪以泄愤。
「色狼」往往是个快乐主义者,在寻找新的狩猎战利品。他的自卑感非常深,所以他想以征服异性来作为补偿。有时,一个擅长与女人交际的男人,只不过是个想藉此以掩盖其缺乏安全感的神经病人。要对他吹毛求疵的话,还不如多多可怜他。
「肉弹」和「色狼」共同的悲哀,是他们都正追求某种人类的亲密关系。由于人的亲密关系是需要一段长的时间,而且要求很多的诚实(推心置腹的情感交流),又由于这两种人不能付出这种真正亲密的代价,他们乃以肉体的亲密作为代替。他们觉得他们配备不足,再不能做得更好了。阿佛烈.阿德勒在他的《什么样的人生才会对你有意义》一书中说到,除非他害怕:如果他留在那有用的一边,他将会被击败,这可见没有人愿意属于无用之辈,而站到那无用的一边去。那些玩这种把戏的人,他们在感情方面是太没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以致于他们终生扮演着如放荡的唐璜那种型的角色。却使他们有一点爱的能力,他们也不能将他们的爱长久地给任何一个人。认为受苦受难是人生的香料和代价者
有些神经质的人,被这样地制约了,以致在生活中享受了任何事物,他们就会觉得罪过。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人们决心要多快乐就会有多快乐。」这种被虐待狂式的把戏,对每一乐事,都会不断地重新忏悔。这种人很少把钱用在不重要的事上;如果入场券太贵,他就不能真正享受到一晚上的乐趣。他倾向于为了一个他完全可望而不可及的对象,而陷入毫无希望的迷恋之中。万一他偶然乐了一阵子,过后,他又会像个悔罪者,找个方法自我惩罚一番。物质上的获得,看起来是既无价值又无意义,但这类的受苦者,很少晓得那真正的缺乏乃是在于他的内心。
根本上说,这问题通常在于罪恶感。这种人不认为他们该拥有愉快的想法或享受快乐的时光。这种人,他被预定了要玩这把戏的,常常也会为自责太多而烦恼,并有妄想狂的倾向。他以自责惩罚他自己,又把他的自憎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他恨自己般地恨他。他使
他的罪恶感具体化,内心的声音转成外面的呼声。这种人也很在乎去讨好别人,并担心遭到他们的否决。就算他能交交朋友,他是不能够跟很多人都有深刻关系的,因为他底子里的自憎破坏了他所有的关系。沉默寡言者典喋喋不休者
我们因为各种不同的顾忌,大多数人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我们到底是谁。有两个很有效的方法,可以使你避免与他人认真交流,那就是
1. 极少发言:如果你不开口说话,人家就会认为你的思想很深奥,正如俗语所谓:「河深水静」。
2. 尽量多说:使得人家无法归纳出你到底说了些什么,也无法估量出你的底细。既不给什么明确的字眼,又不给什么正反的论调,只管用些含意不明的句子,连珠弹似地说个不停,怎么也不会说出什么了不起的名堂,但别人却又不能怪你没尽本分与人交谈。只有跟你在一起那些个最精明的人,才看得出他们根本不晓得你在扯些什么鬼。忧郁者
罗洛.梅,在他的《不安的意义》一书中说,正常的不安,与客观的威胁、或对于个人之成为人的存在的危险是成比例的,而神经质的不安对于客观的危险则是不成此例的。引起不安最普遍的原因,就是在婴儿或儿童时期所经验到的不安全感。若是这个婴儿没有得到所需要的安全感,没有被可靠舒服的手臂怀抱过,没有给温柔地摇着睡觉等等,又若是这个孩子对于父母是否爱他毫无把握,那么这个人内在的不安大概很高。这把戏的戏路总是按着这种程序而来的。
忧郁,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处理一个人困难的好方法。像是绕着石磨整天在转,转来转去,还是走在老路上,哪儿也到不了。(不过,最后他总会落个胃溃疡什么的。)他一再重述关于他的困难的无用的声明,一再重听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从不作决定,只一遍一遍地算着各种可能的决定所会造成的各种可能的结果。忧郁者或许会为他没有做什么积极的事而感到罪过,于是,他就做点什么:他忧郁。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忧郁和不安有关。不安,无论在有或没有外在威胁时,由高度积压抑制的情绪(如敌对的恨意)而造成。所以,慢性忧郁者会感到不舒服而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物烦扰了他。内在抑制情绪的压力,并不一定需要外在的刺激才会产生这种不舒服的情况。它是我们为压制情绪所付的许多高代价中的一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