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惠安三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惠安三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惠安三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陈文林 2011.04

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4页,答在答题卡上;第Ⅱ卷4至6页,答在答题卡上。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 2. 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的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3.(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9题)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4.(2010年5月北京市丰台区二模13题)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这主要是因为( )

A.梭伦出生于普通公民家庭 B.雅典没有实行过君主制 C.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D.拥有和平的周边环境 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60:40 2408.1 1567.3 天禧末年(1021年) 40:60 2641.2 3874.0 熙宁十年(1077年) 28:72 2021.3 511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下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 某论文将 “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9.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①俄国失败的根源在于农奴制 ②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③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 ④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0.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代 福建莆田 直隶宝坻 湖北川汗 康熙十五年(1676) 192丁 0丁 康熙二十五年(1686) 88丁 22丁 24丁 康熙三十年(1691) 58丁 10丁 14丁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11.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治维新“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措施时出现争论。以下是一些同学对这一措施作用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①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现代化重要前提 ②废除封建专制,开启政治民主化道路 ③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现代化的推进 ④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13.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14.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5.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16.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1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 (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唯物主义观点 18.柏拉图最终的培养目标是( )

A、武士; B、士农工商; C、哲学家; D、公民 19. 下列不是柏拉图与孔子的共同点是( ) A、都处在天下大乱时代,面临相同的问题 B、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C、都较重视统治者作用,且都倾向人治 D、都较崇尚中庸(调和),主张剥夺贵族特权,建立统一的国家 20.下列有关柏拉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曾师从亚里士多德,学习哲学

B、设计了政治学说中的理想国家,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C、他创办的阿卡德米学院,成为培养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重要基地 D、创办阿卡德米学院,提出“无学识者不能治国”,尤其重视几何学 21.下列哪些人物是阿卡德米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 ( )

①泰阿泰德 ②欧多克索 ③亚里士多德 ④苏格拉底 ⑤柏拉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③④⑤ C、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⑤

22.下列不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内容是( )

A、国家的目标是正义与幸福 B、必须由懂哲学的人做国王 C、国家的目的是民主和自由 D、国家的基础是国民要各尽职守 23.秦统一最重要的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B.彻底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C.中国从此开始以统一为发展主流 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发展生产

24.下列关于秦统一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战国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B.人民厌恶长期战争,渴望和平,统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之首,为秦朝统一创造了条件

D.秦始皇灭六国,建秦帝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 25. 下列关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不确切的是 ( ) A. 以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B. 下令统一文字,以隶书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

C. 采纳李斯建议,推行郡县制,由中央和皇帝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D.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由皇帝直接任免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

26. 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27.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28.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

____…__…_…绩成…… _…__…__…__…__…__…_数…号线 _ _ _ __ _ _ _ _ _ _ _ _ _ 名 姓订 _ _ _ __ _ _ _ _ _ _ 级 班 装 … … … … … … … … … …

写的是: ( )

A.秦孝公 B.李世民 C.嬴 政 D.成吉思汗

29.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 )

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公元前228年某月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

C.公元前218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守,并享有皇帝所赐的一块封地。 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 30.(2010年5月北京市朝阳区二模12题)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中“车同轨”有利于( ) ①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②打破各地文化交流的障碍

③促进国内经济的往来 ④密切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惠安三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答案卷)

说明:本卷为答案卷,务请注意:装订线内不能作答,否则所答内容作废!!!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10分,共计40分。要求:仔细审题,认真思考;格式规范,条理清晰;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6分)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4分)

32.(10分)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家传集》“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三 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材料四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朝廷欲有所为,„„修学校„„贡举法不可不举。„„讲求天下正理„„”

材料五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1)综合材料二、四和相关知识,王安石变法针对“兵、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从材料一可见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3分)

(2)材料二、三研究王安石变法的结论有何不同?(2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对科举考试内容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4)材料五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哪2个?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3分)

33.(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和思想核心。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4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34.(2010·江苏单科·康熙)(10分)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惠安三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CCBCC;6DCBDA;11、DCDCB;16BBCDA;21、ACAAB;26DBCCA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10分,共计40分。)

31. (10分)【答案】

(1)答:(一)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2分) 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2分)

(二)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分)

(2)答:(一)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

(二)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

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2分) 32.(10分)【答案】

(1)答:(一)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1分)

(二)商:市易法,均输法。 (1分) (三)态度: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 (1分)

(2)答:结论:材料二,基本肯定;材料三,基本否定。(2分) (3)答:(一)主张: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1分)

(二)目的:是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1分)

(4)答:(一)法令: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1分)

(二)目的: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

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2分)

33.(10分) (1)答:(一)贡献: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二)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 (1分) (2)答:(一)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二)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

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答: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34.(10分) 答:(1)答:(一)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2分) (二)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1分) (三)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1分)

(2)答:(一)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3分)

(二)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