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4期 2014年8月 平顶山学院学报 JournM of Pingdingshan Unive ̄ity Vo1.29 No.4 Aug.2014 丝绸之路上的中原印记:历史记忆与现实书写 张清廉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99) 摘 要:历史上,中原地区历来是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节点,对促进丝绸之路兴起、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河南丝织、陶瓷等行业发展源远流长,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历史上洛 阳、开封都曾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极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不断碰 撞、融合、重塑,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新图景。在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当下,河南应以历史资源为依托, 积极融入,统筹推进文化、金融、产业、农业等领域合作,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推进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 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河南的开放程度,加强河南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推动河南各 项事业发展,为推动实现中原经济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河南;历史;现实 中图分类号:l(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14)04—0093—06 丝绸之路,原指穿越我国新疆的山岭、草原和沙 漠通往南亚、西亚乃至里海、地中海沿岸的以丝绸贸 找到佐证。 易为主的交通线路,后来泛指中原王朝与西域之间政 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最早形成于张 骞出使西域之际,历史上,中原地区历来为丝绸之路 上的关键节点,对促进丝绸之路兴起、繁荣起到了重 要作用。在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当下,河 南应以历史资源为依托,积极融入,奋发有为,在丝绸 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如关于养蚕始祖嫘祖传说即很有代表性。据记 载,嫘祖是西陵之女,为黄帝正妃。对于黄帝与嫘祖 的关系,史籍中有不少记述。如《山海经・海内经》 云:“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 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日 阿女,生帝颛顼。”…《世本》记载:“黄帝居轩辕之邱, 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 《史 记・五帝本纪》也言:“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 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 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 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偻,生高阳, 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 立,是为帝颛顼也。” 关于西陵的地望,经学者考证就在今河南西平。 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河南省西平县 “中国嫘祖文化之乡”,同时在西平建立“中国嫘祖文 化研究中心”。 、河南丝织、陶瓷等行业发展源远流长, 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为丝绸之路的 开通与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养蚕丝织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其应用之长 久,影响之深远,可与瓷器、文字等发明相提并论,并 为华夏文化的重要象征。河南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 带地区,气候温和,水利资源丰富,适宜农桑作物的生 长,为纺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河南纺织生产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中原 百姓已开始利用天然的纤维——葛、麻等纺纱织布。 据考古资料证明,中原的丝织业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 前,即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原地区的百姓便已开始 历史上,缯国被视为桑麻生产的重要源头。经考 证,缯国在今河南方城。据记载,缯国出自有夏一脉。 《通志・氏族略》引《世本》记述,曾氏出自姒姓,系出 于大禹后裔一支。相传少康中兴夏室后,封次子曲烈 于“缯”地,其时的缯地,遍布桑柞麻类,盛产蚕茧。 桑麻丝织品称“缯”,是蚕蛹与丝絮组合一起的象形 文字,成为古缯人的部落图腾。 养蚕织造,如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就出土了 丝织物残片,说明在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已经有 了养蚕丝织的存在。 中原丝织的悠久传统不仅在考古资料中可以得 到证明,而且在长久以来流传的古代传说中,也能够 收稿日期:2014—05—12 殷商时代,中原人民已普遍植桑养蚕,织造丝绸。 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蚕桑丝帛等象形文字,并且 作者简介:张清廉(1955一),男,回族,河南漯河人,平顶山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文化研究。 ・94・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4年 还有100多个与丝织有关的象形字。在安阳商代贵 族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上,还发现有平纹素织和挑织 菱形图案的丝织物遗迹,这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蚕桑 业生产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在《诗经》里也有 不少描写中原地区人们采桑方面的诗歌。如《魏风・ 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 兮。”就反映了当时存在的大面积桑树园林。汉代,中 原地区的丝绸生产相当发达,史料记载在今天的南 阳、开封、郑州等地都有规模可观的丝织业,而且当时 产品已输出外域。《文史知识))2009年第六期刊发的 著名西域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杨镰研究员 《丝绸之路史二题》一文,就考证了南阳与丝绸之路 的密切关系。杨镰经多次实地考察后指出:方城在丝 绸之路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应当被视为 丝绸之路源头之一。故此,丝绸之路的渊源可以上溯 到这一带。 北魏时期,政府十分重视丝绸的生产。景明三年 (502)十二月,宣武帝下诏指出:“民本农桑,国重蚕 籍,粢盛所凭,冕织攸寄。比京邑初基,耕桑暂缺,遗 规往旨,宜必祗修。今寝殿显成,移御维始,春郊无 远,拂羽有辰。便可表营千亩,开设宫坛,秉耒援筐, 躬劝亿兆。” ” 要求大力发展农桑事业。在北魏统 治者的大力推动下,北魏的丝绸业极为繁荣,“锦厨珠 玑,冰罗雾毅,充积其内,绣缬、纳绫、丝彩、越葛、钱绢 等,不可数计” 。 隋唐时期,洛阳丝绸纺织也十分发达。当时洛阳 设少府监和织染署,掌管纺织炼染业。武则天垂拱初 年少府监有“绫锦坊巧儿三百六十五人,内作使绫匠 八十三人,掖庭绫匠百五十人,内作巧儿四十二 人” 。当时洛阳的丝绸制品匠人众多,而丝织品品 种繁多,质量精湛,堪为隋唐精品。 鲁山绸产于今河南鲁山,其所产柞蚕丝绸在周代 已为高贵衣料。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后,官府即 把柞蚕种发给百姓,积极倡导发展柞蚕生产,到了唐 代,鲁山绸已为宫中珍品,并经洛阳大量输往西域。 汴绣起源于宋代。当时开封作为北宋的国都,是 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世界性的大都 市。刺绣在北宋年间是手工业中一个重要行业,因开 封古时称汴梁城,所以就有了汴绣之称,其与苏绣、湘 绣、粤绣、蜀绣合称为中国五大名绣。北宋汴绣极为 繁盛。《宋会要・职官》二九之八《裁造院》中载:“掌 裁制衣服,以供邦国之用。”北宋时期,大量汴绣或是 通过商贸,或是通过赏赐等途径,进入西域,成为丝绸 之路上的独特风景。 除丝织外,陶瓷、茶叶也是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 域的重要物品。河南是陶瓷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根 据考古调查证实,中原地区的古代陶器出现于新石器 时代的早期。在距今已约近8000年的河南裴李岗文 化遗址中,就发现陶器的遗址。商代,中原地区烧窑 技术得到较大提升,釉开始出现,白陶亦烧制成功,为 原始瓷器的先声。秦汉时期,在中原地区,陶俑等特 艺陶器纷纷涌现,而更重要的是,东汉时瓷器也正式 登场。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陶瓷发展迎来了繁荣期, 唐三彩、唐花瓷等特色艺术在唐代陶瓷史上占据重要 地位。宋元时期,中原陶瓷发展步入高峰。宋元时 期,官窑、民窑技术改进,工艺提升,均获极大发展。 汝窑、钧窑、官窑充分代表了宋元陶瓷发展的水平。 河南古代茶叶生产虽然不如丝织、陶瓷知名,但 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西晋襄城人杜育所撰《舜 赋》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赋作品,它首次完整记载了茶 叶种植、生长、采摘、烹茶、选水、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 效用等全部过程,是我国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对 陆羽《茶经》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唐宋时期,中原 地区的茶树种植也渐多,不少地方成为知名的茶叶产 区。据陆羽《茶经》等文献记载,唐朝全国产茶地已 有50多个州郡,其中今河南光山、信阳所产茶叶均质 量上佳,而由茶叶产地输往八方的“万里茶路”也在 河南汇聚发散。 此外,河南居于天下之中,古代,多条官道、河流 在中原地区汇聚发散,使其成为了重要的水陆枢纽, 交通十分便利,区位条件极为优越。陆路方面,如三 鸦路“北通晋秦,南连楚蜀”,是宛、洛间最近捷的道 路。方城路在春秋战国时已开拓成途,是楚国和中原 华夏各国的交通要路。由今安徽铜陵到河南亦有运 铜通道以知名,称为“铜道”。此外,南北方向从今信 阳一周口一开封一安阳、信阳一驻马店一许昌一荥 阳、郑州一许昌一南阳;东西方向从今洛阳一汝州(登 封)一许昌一开封(郑州),皆为古代重要官道,亦为 各地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处。水运方面,河南自古为 河、淮交通要冲,又开凿有多条运河,水上运输极为方 便。因此,自古以来河南便以其“天下之中”的独特 区位,成为了全国的交通枢纽,各地产品在此集聚,然 后再经洛阳或开封输往西方,这一点也正是丝绸之路 开通的重要基础。 因此,严格说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并不能局限于 某一个固定的地点,而应该着眼于当时整个社会经济 格局来考量。河南丝织、陶瓷、茶叶等行业发展源远 流长,区位条件得天独厚,无疑是丝绸之路开通与繁 荣的重要物质基础。有鉴于此,我们对丝绸之路真正 起源的研究决不能忽视中原地区的重要作用。 二、历史上洛阳、开封都曾是丝绸之路的 东方起点,极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一)东汉、魏晋、北朝时期,洛阳成为丝绸之路 的主要起点 公元25年,东汉建国,定都洛阳,洛阳取代故都 长安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汉时期, 中央政府积极经营西域,中原与西域间的政治关系密 第4期 张清廉:丝绸之路上的中原印记:历史记忆与现实书写 ・95・ 切,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往来逐渐发展,日趋繁荣。作 为国都,洛阳也自然成为中外政治、文化、商业贸易交 流的中心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西汉末年,由于战乱,西汉对西域的统治曾一度 中断。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东汉政府派军北击 匈奴,重新打通了与西域的联系。之后,东汉任命班 超为西域都护,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东汉时期,不少西域国家派遣使臣、质子入洛阳 朝觐,并以此加强与东汉政府的关系。如《后汉书・ 明帝纪》载:永平十七年(74),“西域诸国遣子入 侍”[7】1 。《后汉书》卷四《和帝纪》也载:永元六年 (94),“自是西域降服,纳质者五十余国” ” 。可见, 东汉时期,大量西域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与中原 内地的联系,这也为东汉丝绸之路的重新繁荣奠定了 基础。 在政治联系加强的基础上,洛阳和西域各国的商 业往来也日益兴盛。《后汉书・西域传》曾有这样的 记载:西域各地“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 而朝天子。故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 领其权。……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 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 下”[7]29 。即描绘了当时商业往来的繁荣景况。 洛阳是东汉的政治、经济中心,包括丝绸在内的 大量商品皆在此处集散。巨大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吸 引着来自不同地域的商人汇集于此,从这里将丝绸等 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向西域各处。在这一过程中,洛阳 作为京城,在促进东汉与西域交流方面起到了极大的 促进作用,其地位无可取代,也毋庸置疑地成为了丝 绸之路的中心和东方起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动荡,国家分裂时间长,统 一时间短。不过这一时期,洛阳先后为曹魏、西晋、北 魏等政权首都,是当时全国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与西域交流较为频繁,以洛阳为中心的丝绸之路 依旧保持着往日活力。如《三国志・仓慈传》即载: “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 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劳之。 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 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 德惠。”_8 即说明在三国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关系依 然较为稳固,而西域和洛阳之间的贸易交通,仍继续 保持畅通。 西晋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一度繁荣。西晋和 西域之间的来往以洛阳为中心,十分密切。北魏是鲜 卑族主导建立的国家,其统治者人主中原后,文化成 见较少,对东西文化都保持较为开放的态度。特别是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统治者一方面谆谆不倦地吸 收中原文明,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与西域文化交流, 形成了两者交流互动频密的良好局面。 北魏时期,来自于西域的使者、商旅络绎不绝。 《资治通鉴》载:“逮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境清 晏,远迩来同,于是贡篚相继,商估交人,诸所献纳,倍 多于常。” 即记载了当时西域使者、商旅往来的盛 况,以及来自于西域产品大量出现在洛阳的情形。北 魏的丝织业发达,北魏与西域的丝绸贸易业十分繁 荣,而北魏政府也常以赐赠丝绸为手段,加强与西域 的关系。如孝文帝就曾下诏:“武兴、宕昌,各赐锦缯 纩一千;吐谷浑世子八百;邓至世子,虽因缘至都,亦 宜赍及,可赐三百。” Ⅲ 即为这方面的例证。 (二)隋唐时期,洛阳依然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起 点 隋唐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经济也随之繁荣。 隋唐两代皆脱胎于北朝关陇军事贵族,自身带有浓重 的胡风,其统治者对外域文化多持开放与容纳的态 度,加之隋唐两代国力强盛,因此,这一时期中原王朝 和西域的交往极为频繁,双方关系之密切,达到空前 的程度。 隋唐两朝均实行两京制,建都于长安,洛阳为东 都。洛阳与长安政治地位同等,如唐代皇帝就将洛 阳、长安称为东西两宅,经常来往于两京之间。洛阳 经济发达,其地位有时甚至超过长安,如隋炀帝、武则 天就长期生活在洛阳,以洛阳为首都。 如同长安一样,隋唐时期,不少来自西方的商人 和使者汇聚于洛阳,使洛阳与长安并为中西交往的中 心城市。 如隋炀帝在东都洛阳时期,曾派遣使者出使西域 诸国,并置西域校尉迎接,受此感召,大量胡人来到东 都洛阳,史载当时“西域诸藩,往来相继”。甚至还设 招待外域人的四方馆接待各国使者,管理包括西域地 区在内的朝觐、互市等事宜。洛阳作为中西交流的中 心之一,也有大量来自于西域的商品。如《隋书・西 域传》记载:“炀帝时,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 满使于西蕃诸国。至屙宾,得玛瑙杯;王舍城,得佛 经;史国,得十舞女、师子皮、火鼠毛而还。” 。。Ⅲ 大业 中,“修轮台之戍,筑乌垒之城,求大秦之明珠,致条支 之鸟卵” 】 ,从中可以看到西域珍奇在洛阳流通的情 形。 唐代国力强大,经济持续繁荣,前往洛阳的西域 使者和商人数量更多。如据《唐会要・封禅》载:“麟 德二年十月丁卯,帝发东都,赴东岳。从驾文武兵士, 及仪仗法物,相继数百里。列营置幕,弥亘郊原。突 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厨宾、乌苌、昆仑、倭国、及新 罗、百济、高丽等诸蕃酋长、各率其属扈从。”… 显示 西域的胡人首领、使臣、商人汇聚洛阳的盛况。 (三)北宋时期,开封是陆上和海上两个丝绸之 路的起点 隋唐之后,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开封成为南北交 通要冲。北宋建国后,定都开封,开封也随之成为丝 绸之路东段起点。 ・96・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4正 北宋时期,宋、辽、西夏等民族政权并立。西夏经 过几代的拓展,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按萧关,北 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占据了丝绸之路上的主 要通道,因此北宋与西域的交往一般都要先通过西夏 转输。北宋运往西夏的商品以茶叶最多。《西夏书 事》就称:“夏国连接诸蕃,有茶数斤可易羊一口。曩 霄于茶数尤多邀索。” 宋朝茶叶运到西夏后,再 转运到西域各地。史载“转致至于西北,以致散于夷 狄,其利又特厚” - ,就记载了这种情况。与此同时, 西域的商人也络绎不绝前往北宋,北宋也从西夏输入 马匹等物资,《宋史・兵志・马政》记载:“市马之数, 以时增损。”北宋时期,犹太人是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 重要商业群体,犹太人沿丝绸之路而来,在北宋时期 定居于开封,对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 用。此外,宋代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南 方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从中国沿海 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也日益远播,从南洋、阿拉伯海, 甚至远到非洲东海岸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这些海上 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作为首都,北宋开封亦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海 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丝 绸之路这一时期的新特点。 三、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碰撞构成了 中国文化的新图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使中西方的经济交流日益 繁盛,而且使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中原文 化与西域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不断碰撞、融合、重塑,构 成了中国文化的新图景,中原文化也因之更加博大精 深,光彩照人。 (一)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佛教源于印度,后从中亚传人中土。佛教由西域 传人我国,传人时间说法不一,可靠者应为东汉初年, 东汉明帝时代。牟子《理惑论》载汉明帝夜梦金人 “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于是遣使者十二 人,西去求经,到大月氏国,便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两 位法师,白马驮经,于是迎归洛阳白马寺,并译出《四 十二章经》藏于兰台石室 ,洛阳白马寺也由此成为 中国内地第一座佛教寺院。到东汉中后期,大量外域 僧人纷纷来到中土,他们多以洛阳为基地,向外传播 佛法,佛教很快在中土扎下根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 上,中原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佛教传人中土后 的首座寺院即坐落于斯,禅宗、观音信仰也生成于此。 曹魏时期,来自印度的僧人昙柯迦罗,在洛阳白 马寺翻译第一本戒本《僧只戒心》。洛阳还产生了中 原汉地第一个西行求法的僧人——朱士行,成为后世 西行求法者先驱。北魏时期洛阳的佛教风气十分浓 厚,北魏孝明帝时,派遣沙门惠生,同行者宋云等出使 西域,从印度带回佛经重要经典一百七十部,极大促 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到魏晋南北朝之后,佛教得到迅猛发展。彼时, 不仅佛教信众众多,而且为与中土风俗相适应,佛教 思想也不断演变,由此开始了佛教中土化的历程。 佛教中国化的显著成果之一就是禅宗的出现,禅 宗以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又因以彻见心性本源为主 旨,亦称佛心宗,其核心思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晚唐之后,禅宗成为汉传佛 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而中原 与禅宗的兴起则密切相关。 禅宗之兴与中原地区联系甚为紧密,传说禅宗创 始人菩提达摩即在少林寺安心壁观,传授禅法,少林 寺也因此被称为“禅宗祖庭”。 其后法如、惠超、元硅等相继在少林寺传法,嵩山 诸寺也尽被禅宗占据。到中唐时期,少林寺禅宗祖庭 的地位基本得到确立,中唐德宗时,随着达摩寓止少 林的广传,少林寺由此被尊为禅宗祖庭。唐末至宋 代,随着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开创禅宗各种传奇故 事的进一步流传,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得到了巩 固,尤其是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和普济的《五灯会 元》对达摩在少林寺传法的详细记述,使少林寺成为 天下禅门所公认的祖庭。 在中原地区,除少林寺外,有代表性的禅宗寺院 还有不少。如汝州香积寺(风穴寺),至隋又称为千 峰寺,本为天台宗胜地。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为著名高僧贞禅师修建,唐玄宗赐名七祖塔,而贞禅 师即为天台宗七祖 。但唐末五代后,风穴寺转而 为禅宗重地,其变化颇能反映出唐代之后,禅宗地位 日益隆升,影响渐大,渐成汉传佛教发展主流的趋势。 显然,风穴寺时处天台宗向禅宗过渡阶段,对于研究 佛教史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除禅宗外,观音信仰也是佛教中国化的突出代 表,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广大民众中观音信仰更为深 入人心,观音的形象也更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中原 与中国观音信仰有着不解之缘。平顶山市的香山寺, 传说是妙善在此修道,得成正果为大悲观世音菩萨之 所,香山寺即为观音信仰发源地,故而,香山寺在中国 佛教史上作用独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社会习尚等文化形态交流与重塑 在历史上,中原与西域文化的交流是多方位的, 除佛教外,社会习尚等文化形态交流与重塑也在深入 进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全盛时期洛阳与开封 这两座城市中撷取例证,以为鸟瞰。 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城市,洛阳集聚着大量 的西域胡人。这些胡人来到洛阳,在受到汉族文化影 响的同时,也不断展示着他们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 隋唐时期,居住在洛阳的西域胡人大多以经商为职 业。西域胡人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魏书・西域 传》就曾记载康国“丈夫剪发锦袍” 。西域胡人 第4期 张清廉:丝绸之路上的中原印记:历史记忆与现实书写 ・97・ 习穿白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载:“西域俗 人皆著白色衣。”西域胡人饮食习惯也有鲜明的自身 特点,习吃胡饼、搭纳等食品,其家庭结构也与汉族不 同,男子多从商,至“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 贾,以得利多为善”Ⅲ 。 与此同时,西域胡人的信仰多种多样,祆教、摩尼 教、伊斯兰教、佛教皆有不少信众。胡人这些风俗习 惯,被带到洛阳,与汉族文化相映成趣,使得隋唐时期 的洛阳带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洋溢着浓厚的国际 大都市氛围。 同时,胡人文化对于洛阳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也产 生显著影响,催生了不少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而唐 三彩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端。唐三彩是一种低 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 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唐 三彩制作工艺复杂,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 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工 艺品。唐三彩在传承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带有明显的 西域文化印记,当我们端详唐三彩中的手持笏板朝觐 的西域使臣,端坐在驼背上的丝路胡商,怀抱琵琶弹 奏的胡人歌女时,无不为唐代洛阳唐三彩工匠的宽阔 情怀所感喟,也为那样一个开放清新的时代所折服。 源于中原大地的墨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篇章。墨学之中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在中原 大地影响深远,对于中原地区淳厚、包容、仁爱风尚的 塑造起到了巨大作用,而宽厚的中原风尚在对外交往 方面也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 北宋时期,犹太人进入开封,他们与当地民众友 好相处,宋帝也诏其“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 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开封犹太人保持了自己 的民族传统,还保留了不少文物、文献。不过,在宽松 的文化氛围下,开封犹太人逐渐接受了中国文化,他 们尊孔尊儒,参加科举,与其他民族通婚,最终融人中 华民族大家庭之中。犹太人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宗教, 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是世界上公认最难同化的民 族。然而在开封,犹太人循丝绸之路而来,在此定居, 繁衍生息,最终融于华夏文化之中,应该说也是世界 民族史、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鲜明的西域文化元素,在 丝绸之路上汇聚、融合、发展,使得中原文化得以不断 吸收新鲜养分,萃取精华、不断升华,从而变得更加博 大精深,更为光彩夺目。 四、历史昭示河南应当在丝绸之路 经济带建设中大有作为 2013年9月,国家主席**先后对中亚土库曼 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 进行国事访问。9月6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 好未来》的重要演讲,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全面阐述中 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主席提出, 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 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 国人民的大事业。 **主席的讲话为建设新的现代化的“丝绸之 路”指明了方向。在历史上,河南为丝绸之路开通、繁 荣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历来 是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撑点。在“丝绸之路 经济带”的建设进程中,河南应以历史为借鉴,发挥区 位优势、经济优势,充分发掘潜力,在更广阔的领域, 更大的空间,积极参与,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 的支撑点和桥头堡。而在这方面,河南具有独特的先 天禀赋。 第一,河南丝路文化源远流长,厚重的历史人文 传统、悠久的丝路文明记忆是河南参与丝绸之路经济 带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原地区是我国历史上最 早的丝织产地之一,河南在丝绸之路开通和繁荣的过 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洛阳长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 起点,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与荣耀。这些宝贵的文 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同时 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为河南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提供了历史基础。第二,河南产业基础良好,拥 有一大批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分布合理的产业群体, 具备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产业基础,也具备加 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经济合作的条件。第 三,河南农业发达,具有强大的粮食生产基础。河南 省地处中原,自然条件优越,农业传统悠久,是我国粮 食主产区,地位十分重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负 有重要责任。第四,区位优势明显。河南地处中原, 连接东西,沟通南北,是全国主要交通枢纽,铁路、公 路、航空业发达,具有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为参与建 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重要交通保障。第五,河南人 力资源丰富。河南人口众多,总人口超过一亿,是全 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巨大的人力资源不 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为河南承接外来投资准备了 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第六,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 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河南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提 供了巨大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国家着眼于全国发 展所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它肯定了河南在全国发展 大局中所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也为河南的未来发展 指明了方向。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正在高速融合,随 着扩大内需,产业转移,像河南这样地域区位特殊的中 部省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对于形成全方位的对外 开放格局能够发挥独特作用。近年来,河南一直在进 行探索,实施许多重大举措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带动 改革,以开放使内陆大省走向全国、面向世界,而这正 与河南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相互呼应,也为河南 ・98・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4正 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 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关键是在传承与 挖掘丝绸之路历史资源,重新审视和提升河南在其中 的功能定位,积极推进河南参与、融入丝绸之路经济 带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 牌。要利用河南丝路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人文传统, 恢复悠久的丝路文明记忆,发挥河南历史文化资源集 聚优势,搭建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可在洛阳、开封建 立丝绸之路东线起点标示;在西平、方城、鲁山等与丝 绸之路有密切关系的地方树立相关纪念标示;利用三 点一线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中西亚 国家旅游合作,培育一批既具有传统特色,又与现代 时尚交融的文化旅游、文化创意项目,推进开封汴绣、 鲁山丝织、唐三彩、唐花瓷、汝瓷、钧瓷等文化产业发 展,把河南沿线城市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合 作的示范区,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品牌。 第二,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推进中原经 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国务院先后批复《中原经 济区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 这两个规划是河南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 以开放带动改革,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 展轴已被确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一极,而这正 为河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了基础。因此,河南 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与推进中原经济区、郑州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互 呼应,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为中原经济区和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战略突破口和中原经 济区的重要增长极,为带动河南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 方式转变,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构 建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新格局做出贡献。 第三,利用河南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食品 等产业优势和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打造丝绸之 路经济带产业集聚区。河南产业基础良好,郑州、洛 阳、开封、新乡、平顶山、漯河、南阳、信阳等地在装备 制造、电子信息、纺织、食品等产业优势明显,与中亚 西亚各国互补性强,加之人力资源丰富,为河南承接 外来投资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因此,应当积极引进相 关产业和投资,扩大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经济 合作,大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集聚区。 第四,积极利用区位优势明显,打造区域性交通、 贸易和金融中心。河南地处中原,连接东西,沟通南 北,铁路、公路、航空业发达,要推进航空、公路、铁路 枢纽建设,发挥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的带动作用, 使其发展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依托 郑州等地良好的区位优势与商贸基础,大力发展总 部、楼宇等经济形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金融设施与 资金聚集优势,整合金融资源,努力将郑州打造成为 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务商贸的示范区、国际服务核心 区,以及金融服务核心区。 第五,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出EI,建设丝绸之 路农业合作的示范区。河南省地处中原,自然条件优 越,农业传统悠久,是我国粮食生产主产区。应充分 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出IZl,将 河南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农业合作示范区。 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项泽被千秋的历 史伟业。历史昭示,在这一宏伟事业中,河南有责任, 也有能力将河南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支撑 点和桥头堡,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只要我们勇于担当,积极进取,多措并举,创新工作机 制,进一步激发各方活力,统筹推进文化、金融、产业、 农业等领域合作,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推进 中原经济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大幅提高 河南的开放程度,大大加强河南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 能力,推动河南各项事业发展,为推动实现中原经济 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袁柯.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42—443. [2][清]秦嘉谟.世本八种[M].[汉]宋衷,注.北京:商务 印书馆,1957:12. [3][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0. [4][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M].曹虹今,译;王伊同, 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236.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69. [7][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 局,1965. [8][晋]陈寿.三国志[M].[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 局。1971:512. [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541. [1O][唐]魏徵,令狐德蕖.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3:1860. [11]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96. [12][清]吴广成.西夏书事校证[M].龚世俊,等,校证.兰 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1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征榷五[M].影印本.北京: 中华书局,1986. [14]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文学》引. [15]温玉成.读《风穴七祖干峰寺白云禅院记》碑后[J].中 原文物,1984(1). [16]张清廉.伏牛山文化圈概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 社,2013:308. [17][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5: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