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阳和影子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2.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3.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影子形成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通过实验获得的科学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乐于将太阳与影子的知识科学地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教学重点:
1.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2.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三、教学难点:
1.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
2.根据影子的变化推测太阳位置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手电筒、铅笔、蜡烛、硬纸板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猜一猜
师: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
1
2.学生猜谜。 生:谜底是影子。
3.师: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小组交流后汇报。
小组一:晴天时,大树有影子.篮球架也有影子。 小组二:有阳光时就有影子。 小组三:有灯光时也有影子。 小组四:阴天时没有影子。
小组五:有太阳的时候才能看到影子。 ……
谈话: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8.太阳和影子)
(二)探究新知 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提出问题
谈话:在什么情况下会有影子呢? 2.猜想假设
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在有光的情况下会有影子。) 3.设计方案
小组交流后汇报。(利用灯光.透明卡片.不透明的卡片等材料做投影游戏。)
4.实施探究
小组内探究,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
你在做游戏时,有哪些发现? 我的发现:“灯光越亮影子越黑”;
“卡片离灯光近影子大,离得远影子小”; “透明的卡片没有影子,不透明的卡片有影子”; “关上灯就没有影子” ……
小结:有光,有不透明的物体是产生影子的两个条件。
2
探究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1.提出问题
谈话:一天中,阳光下同一个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有没有变化?各是怎么样变化的? 2.猜想假设
小组讨论后交流。(一天中物体的影子早晨和傍晚长,中午短;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制定方案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小组交流后汇报。各小组互相补充形成方案:
把铅笔立在白纸上,用手电筒的光充当太阳的光,模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移动,分别在铅笔的左上方.正上方和右上方慢慢移动手电筒,观察铅笔的影子的变化情况并分别画下来。 更换不同高度的铅笔重复做几次。 4.实施探究
各个小组选择实验材料,分工合作试验。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
(1)各小组汇报实验发现及结果。
(2)师生总结:A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影子都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在同一时刻,任何直立的物体的影子方向都是相同的。 B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的不同和长短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早晚最长,中午最短。影子运动的方向与太阳运动的方向相反。
C 因为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发生斜射与直射的变化。一天中的气温不同,也与直射.斜射有关,中午直射气温高,而早晚斜射气温低。
探究太阳位置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各小组自由交流。
2.汇报交流。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或播放有关视频。
3
3.师生小结:人们可以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影子的长短变化,影子的方向变化,温度的高低变化,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及生活规律,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等。 (三)拓展创新
请课下查找资料,了解古代人们是怎样利用物体的影子计时的。我们下节课将进行交流。
2、太阳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关时间测量仪器的发展历史及日晷的使用方法。 日晷的计时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质疑提问,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1.介绍牛顿的故事 2、出示日晷挂图(介绍日晷) 3、探究日晷原理 a.探究原理 b. 制作日晷 (三).认识手掌日晷 a.教师介绍 b.学生操作 (四) 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 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五)巩固新知,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4
4、昼夜交替
教学章第一单教学内昼夜交替 第 1 课时 节 元 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科学探究: 教学目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标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难点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课前准地球仪 备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借助媒体帮助学生回忆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思考并提出问题,在讨论2.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交流过程中确定本课研的问题? 究内容。 3.学生讨论交流。 5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这你转) 学生讨论并交流。 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3.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4.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分组汇报。 [活动二:确认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 (这里以中国为例) 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然后再判断; 这里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假设—实验验证,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充分让学生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通过转动地球仪,学生可以认识到昼夜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地球上不同位置地区的昼夜在时间上的差异,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6
(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2.小组实验,填表 际,学会运用知识,使学3.汇报 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活动三:根据已知地点的已知时间,推测其他地主义教育。 点的所处时间] 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 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 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1)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 (2)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了解先人对昼夜形成原学生分组讨论 因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分组汇报。 人类对探索宇宙的艰难 历程,体会到人与自然的[活动四: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关系。 分组自学书P18页内容 讨论:(1)这几种传说和理论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 (2)找出这几种理论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阅读了这些资料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7
4看月亮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公转形成的,变化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乐——蛾眉月的过程。
2、会设计和验证有关月相成因的模拟实验。
3、经历探究的过程,端正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月相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从身边简单的现象入手设计并验证“月相成因”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明暗分明的月球、皮筋、月相模型、月夜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板书“月亮”。
2、谁能吟诵两句有关月亮的诗?(真棒,老有才了!)
3、又有谁能献上一首有关月亮的歌(咱们班的学生真是多才多艺!)
4、诗人歌者对月亮寄托了无限的情怀,我们也来展现我们心目中的月亮。(叫学生将事先画好的月亮举起来)能不能描述描述它的形状?
5、将月相展示在黑板上,并陈述月相的概念。
6、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8
① 月球本身是什么形状的?(看黑板)可我们看到月亮却是、、、、
② 出示幻灯片,此时此刻你有没有想知道问题?
二、 探究释疑
1. 猜测原因(月相有变化,月球在运动,大胆地猜一猜,月相变化和什么有关?
2.交代用小球当月球,演示月球公转。
(1)用小球当月球。
(2)光说不练假把势,科学讲究真刀真枪。“你就来当地球,让月球围你转起来。”
3.交代月球公转的方向。
(1)他演示的月球绕地球转的方向正确吗?
(2)任何结论都得有事实做依据。
(3)老师在七月初七晚8点和七月初八晚8点拍下月相的照片,看一看能不能帮上大家,展示并确认月球公转的方向。
(4)继续演示月球绕地球转
师: 你观察月球,看到月相了吗?
4.设计实验。想办法将月球变得明暗分明。
(1)月亮 ,月亮,月亮亮不亮?它为什么这么亮?
9
(2)将太阳请上来,引导学生说出“太阳光照在月球上、、、、、、。”
(3)想个办法将月球朝着太阳的一面变的白白亮亮的,另一面弄的漆黑漆黑的。
(4)再次演示月球公转(月球围绕地球转起来)并问“地球”看到了什么?
5.分配任务,让每个学生整体感知月亮的圆缺变化。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像这名同学一样也来当地球,亲自感知月相的变化!
(2)提出要求:
(A)保证月球公转的方向正确。(自西向东)
(B)地球双手将月球沿斜上方举起,略超过头顶。眼睛注视月球。
(C)组长安排好太阳,其他组员轮换当地球。
(3)小组做实验。教师指导
(4)随机采访一名同学
师:我看这名同学,操作规范,观察也很认真。你慢慢来一遍,并回答几个问题。
A、月球转到哪儿没有月相,此时是农历的月初还是月末?
B、 向东转一点,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C、请你自己边转边把月相的变化说一说。(小---- 大-----小;转到哪儿是十五;月球转一周是多长时间?)
10
6、再次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科学探究要有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更要认真观察,及时留下实验的第一手证据。各小组再次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发放记录单)
‚.学生实验做记录。(屏幕展示记录单)
7.汇报总结,板书相关内容。
汇报记录单板书:【峨眉月(初三、四)→上弦月(初七、八)→满月(十五)→下弦月(二十三)→峨眉月(二十八)】。
‚各小组有没有不同答案?
三.应用观疑
1、说出月相名称以及月相出现相应的时间。
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件事求助于同学们,这是我原来拍摄的几张照片,忘记了记录当时的时间,也没有标注月相的名称,请同学们帮一帮我。(出示月夜图片)
2、总结“月”计时单位的由来。
四.总结建疑
布置观察任务,验证探究结果。
探究看似结束了,月相成因也有了结论,可科学讲究实事求是,我们的探究需要得到实际的验证,发放作业单,接下来留给我们大家一个重要的任务,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记录月相,来验证我们的研究,更为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中,去求一个“真”字。
11
5、昼夜对动植物影响
教学目标:
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昼夜动植物的变化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 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影响以及时差对动物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法;
3. 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牵牛花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 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2. 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喜欢鲜花和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花园.到动物园里看一看(放录像)。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2.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多媒体演示昼夜植物的变化,动物的活动情况),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 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多植物变化,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 学生讨论并交流。
3. 你周围有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一样会随着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 白天开花容易看见,但晚上开花是不容易见的。你有没有晚上起来看过昙花.丝瓜等植物开花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昙花.丝瓜等植物夜晚开花的动画。)
5. 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白天开花的植物,很少见过夜里开花的植物,这们能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喜爱之情和从小养成仔细观察。]
12
6. 学生讨论并交流。
7. 小结:每种植物和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生物钟。 (多媒体介绍昼夜对植物影响的相关内容)
8.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瑞典生物学家卡罗拉斯·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介绍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9.调查你周围植物的开花时间,看看是否能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一个花钟。
10.我们能不能得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昙花在白天能开花。
1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12.小结。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让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让我们想办法了解一下,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把调查到的活动记录下来。 4.多媒体展示:猫.蛾.狗.公鸡.蜜蜂.蝙蝠.刺猬.猫头鹰等,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5.让学生各抒已见。 [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的探究活动。] 6.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7.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 9.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
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6.总结。 (五)作业: 选择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把它的变化写下来;又选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