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之我见

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之我见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教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之我见

摘要: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性的探究不仅和课程资源的再创造和校本化实施有关联,还和有效性提高的另一主体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课堂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充分利用教学的反馈机制,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三、动手实践,绽放探究之花。四、让数学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五、自主创新能力的习惯养成,让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有效。

关键词:

有效性、评价、兴趣、反馈机制、动手实践、数学生活化、自主能力的培养

正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新时代的课程变革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的主体,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谈到“有效性”这个词,很多老师都会有不同的解释,而我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性的探究不仅和课程资源的再创造和校本化实施有关联,还和有效性提高的另一主体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四年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地探索、反思,在实践中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年级的学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不论自己的想法到底对或不对,他们总是愿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而越是到了高年级越是没有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并不是不会表达,而是懒于表达。综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单靠老师的几句“你真棒”“你真聪

明”并不能很好的促使学生一如既往的奋发学习,就像一所正规学校一样,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更好的鼓舞教师,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如此,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从教的这几年,我基本上每个年级的课都有所涉及,根据每个年级学生心里的不同特点,我建立不同的评价机制。就拿现在我带的一年级来说,我在教室的一角精心设计了一个

“评比包”,评比的内容包括:学生自学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学习习惯等方面。每次学生的表现如果非常突出,我不仅有语言上的鼓励和表扬,还将在他的“包里”插上一根小棒。两个星期一小评,一个月一总评,根据评比结果来由层次的奖励学生。现在虽是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劲头非常足,学习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提高的非常快。然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一朝一夕、心血来潮的事,要做到持之以恒。在教学中,我们要随时关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即时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学的反馈机制,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学生在评价机制的激励下,能够自觉地去学习,但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效果也自然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的反馈机制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课前和课后的反馈机制。

1、

课前的反馈机制

对教师来说,课前的反馈机制就是要备好课。预设是备课的一个关键部分,同样也是一种反馈的形式。通常,我们把预设看做是一种超前的反馈。教师上课之前要做好备课的准备,主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小学数学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合适的数学教具,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预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经过课前的预设,可以先他们一步,当教学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实际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研读透教材与教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让学生能够被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的反馈机制是预习。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态度的关键时期,从一年级开始我便教给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学生要自己对自己的下一步学习的知识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能够将随后的练习题进行解答,在课上学习时,学生针对预习时发现的问题重点学习。

2、课后的反馈机制

最常见的有教师的课后辅导、作业和考试情况。随堂的作业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点,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补救和纠正。通过作业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在接受知识时存在的差异性也一目了然。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的反馈,加深已经学会的知识,巩固新学的知识,使自己原来的认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对试卷的分析,能够让教师捕捉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出现错误频率比较高的题进行补教补学。

充分利用这两个反馈机制,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不会掉队。

三、动手实践,绽放探究之花。

“智慧出于指尖上”。思维首先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具有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加强操作力度,充分发挥实践操作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究活动。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时,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套物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若干个)和正方形、长方形纸各一张。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摸一摸,充分感知它们的特征。在图形的拼组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拼一拼、摆一摆。学生在这些实践操作活动中经历了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过程,感受了两种形体的主要特点,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再比如教学 “圆锥体积公式”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桶沙,每组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学生动手装沙、倒沙,最后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种通过学生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不仅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让数学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数学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科学,数学自身的“生活性”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善于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要善于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探究数学规律,最后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在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时,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将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倒放过来,让学生先动手转动普通自行车观察前后齿轮的关系,又让学生观察变速自行车转动过程中大齿轮与小齿轮的转动关系,很多学生都惊叹道:“原来自行车里也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奥秘呀!”我想如果单纯地听老师讲学生一定不会感受的那么深,这次的实践活动课也让学生更加用心的去观察生活中蕴藏着的许许多多的数学奥秘。

再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到超市去收集各种物品的价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价格都是用12.50元、0.80元等来表示的,先从直观感知价格的表示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购买物品,感知物品价格与实际付钱之间的关系,为单位转换和简单的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五、自主创新能力的习惯养成,让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有效。 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生成需要学生的自主,没有自主的合作将使师生交流费时、费力。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问题解决教学是自主创新能力养成的基本方法。这要求我们教师以问题解决教学为主,结合一切可运用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促进其习惯的养成。总的说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以全面、深入的利用好课程资源为前提,在注重学生的基础性作用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的我们,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孔伟才.《浅谈反馈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03).

[4]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