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就业面临结构性难题
作者: 李慧敏 | 发表时间:2015.04.13
刊发于总2105期《中国经营报》[封面故事]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公开表示,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今年中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也将更为严峻。他透露,今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150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749万,还有中专、技校和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压力仍然非常巨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据了解,这种压力是结构性的,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能源、化工、加工等行业的下行带来的企业开工率不足,已经在向用工环节传导,这在传统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东北三省表现得尤为明显。
2014年东北经济持续下滑,东三省集体“陷落”,专业人士称这股寒意直接来自于全国钢铁、煤炭以及重工业的不景气和产能过剩,是东三省长久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所致。
隐形就业危机
“目前,东北的就业用工问题尚不明显,但其中存在隐形的风险。”辽宁大学教授和军表示,在职员工因企业停工放假,实际上是处于半失业状态。
“企业停工员工只能放假,短的几星期一两个月,长的就是一年半载。”和军表示,一些中小型停工企业的支撑期取决于经济何时回暖,如果时间太长无法继续支撑,企业经营不下去,员工也必将陷于完全失业状态。
“第二产业的部分用工转移至第三产业,短期内在用工总量上并未出现大的变化。”和军表示,但如果大量破产企业员工重新投放市场,这将是一个很大的体量,仅靠向第三产业转移是无法消化的。
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金融、交通的中心,这一点在沈阳已经有所显现。
《沈阳市2015年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显示,2014年一季度,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在业人员求职比例明显增加,占比达到10.53%,与去年同比上升3.72%,增幅为54.63%。据了解,这主要是经济持续疲软,一部分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不得已只能减员增效造成的。
企业在业人员占比5.02%,比去年同比上升2.13%,增幅高达73.7%,根据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已经连续2年未加薪甚至减薪,同时CPI却逐年上涨,再加企业裁员以后人均工作量和劳动强度的隐性增加,造成企业在业人员跳槽动机加强,尤其是年轻人流动性增加。
专家介绍,从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几个省会城市近几年人力资源市场走势看,求人倍率多呈下行趋势,说明进入到市场求职的人口在增加而企业的需求并未增加甚至在减少。
工商注册登记制度的改革,似乎为自主创业开辟了渠道。“创业不再有行政门槛,一时热闹,但到底能有多少人真正实现创业梦想还很难说。”和军表示。
而沈阳今年2月份失业预警监测显示,调查期职工人数与2008年末相比,职工总数减少2374人,总体上,职工在岗人数略有下降,就业不足率有所增加。
故此,《沈阳市2015年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已经提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一季度沈阳仅出现一家企业规模性裁员,但仍需要加强监测,以应对更复杂的局面。
《沈阳市2015年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显示,该市企业用工不足情况有所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包括沈阳传统八大优势产业,除汽车、军工产业情况相对乐观外,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放假、季节用工、减薪等情况,比如机床、东药、黎明、输变电等,再有沈阳希尔顿逸林酒店计划裁员50人,占其员工总数的13.88%,属于规模性裁员。
“沈阳是东北的中心城市,从其就业用工趋势可以看出东北的大体的状况。”和军认为沈阳的用工状况在整个东北具有代表性。
结构性症结
“我们不能单一从经济景气度来看人力资源发生的变化和走势。”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人才学研究员孟庆伟表示,人在整个经济活动当中是动态的,除了受经济的影响之外,还要受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当然经济是占主导地位的。
孟庆伟认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对职业寿命看得越来越重。饭碗能吃多长时间,是受职业变化时间影响的,谁也不愿意频繁跳槽。这一点,在东北体现得尤为明显,找工作的首要心态是求“稳定”。
和军建议,除了求职者自身的提升,各级政府也要从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意识、完善扶
持创业政策体系、构建从业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等方面做好工作。
“健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服务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完善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供需双方的有效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这几方面尤其重要。”和军表示。
另据了解,对外贸的依赖、对投资拉动的依赖也在影响就业。在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集中的山东,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贸易保护加剧,部分企业倒闭,部分外资企业撤资,也在增加稳定就业的隐患,而投资对就业的贡献率超过40%,也带来了投资增长减速的附带风险。当地政府人士认为,主要表现在对第二产业的就业冲击较大,包括建筑业、制造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而另一份就业分析的材料显示,近年来,东北就业构成变化趋势上已经体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是灵活就业比例逐年增大。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变化不大,新生企业成为吸纳单位就业的主力;另一方面,经济多元化条件下灵活就业成为就业中更加活跃的方式,沈阳以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的人数已经超过就业总量的四分之一,且继续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灵活就业给就业环境带来了新的活力、动力和张力。
二是部分行业的就业需求走向分化。网络相关领域就业需求持续升温;餐饮、住宿业和相关产业由高端转向市民化的节奏很快,用工需求特别是低门槛用工需求持续增加;零售业受网络营销影响利润下滑,用工需求持续下降;房地产业销售进入淡季,相关行业用工不足明显增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