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调研报告: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问题探究

调研报告: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问题探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问题探究

在XX南部,哀牢山南段,红河南岸的元阳县,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目前,在XX省境内的哈尼族人口总数已达120多万人,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70万余人,元阳有22万多人。元阳哈尼先祖,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 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与周围的彝族、汉族、傣族、苗族、瑶族和壮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逶迤连绵、雄奇壮观的19万亩梯田,绵延整个元阳境内的山山岭岭,铸就了红河哈尼梯田的元阳核心区。

X年X月,XX委、州政府采纳了有关专家的建议,决定以红河哈尼梯田的名义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并开展相关工作:出台《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对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依法进行保护管理,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开发利用工作。如今,随着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处于核心区的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问题的进一步探究,显得十分必要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的重要价值

元阳是中国XX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属县,有哈尼梯田面积19万亩,至今养育着元阳42万多人口。高山上6400多公顷森林至今仍在供给全县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全县4653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元阳梯田是哈尼族和共居一山的其他6个民族共同开垦的,由于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定位,统称为“哈尼梯田”。

元阳哈尼梯田,作为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世界奇迹”,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价值。它所蕴涵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民族与民族、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21世纪人类所追求的一种文明和谐精神。元阳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梯田文化的最佳代表、作为保护完好的文明成果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势所必然。同时,哈尼梯田作为世界农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劳动杰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明典范”,其意义和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中外人士的认同。

元阳哈尼梯田被法国报刊评为“1993年度新发现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观之一”,哈尼梯田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004年,红河哈尼梯田便被列入中国5个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2007年又作为XX省唯一一个申遗项目被列入中国35个预备项目,同年10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红河哈尼梯田成为了XX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7月在人民网旅游频道推出“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中,元阳被评为全国20家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之一;同年11月在香格里拉“2009年全球旅游度假论坛”上,红河哈尼梯田被论坛组委会授予“国际最具特色旅游胜地”荣誉。2010年6月接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哈尼梯田稻作系统”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授牌。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13年申遗”候选名单之一。这些评选、申报活动获得的殊荣,使元阳哈尼梯田的世界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并逐渐成为外界认识元阳的一张文化名片。

哈尼梯田是元阳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天人合一的伟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哈尼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元阳各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元阳哈尼梯田所拥有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保护价值等已经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哈尼梯田独特的魅力,其实更多地在于它跨越时空的多重价值展示。

哈尼梯田的历史价值。哈尼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垦殖梯田的山地民族之一,其开垦梯田的历史可追到3000年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尚书·禹贡》中记载:哈尼族先民“和夷”在春秋战国之际已居住在“华阳黑水”(今四川大渡河流域),且对那里的山河进行改造和建设,这是中国典籍对哈尼族先民开垦梯田的最早记载。哈尼族与彝族、纳西族、白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同属古代氏羌部落集团。哈尼族先民“和夷”从青藏高原迁徙到大渡河、雅砻江以及阿尼河(今安宁河)流域定居,结束了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转变。后来,由于自然灾害、瘟疫、部落吞并的战乱等逐步南迁。从隋唐开始,大量定居于滇南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澜沧江、李仙江、红河流域的广阔山区。正是在这滇南“三江两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哈尼族发展了以山地梯田稻作为特色的农耕生产,山地梯田稻作农耕生产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和史学家研究,元阳哈尼梯田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

哈尼梯田是一个“活化石”。元阳哈尼梯田的悠久历史,见证了上千年来哈尼族从游牧民族定居成为农耕民族,最后把平坝农耕文明移植到高山创造出梯田灿烂文化的漫长过程。哈尼族是中国梯田农耕文明的首创者之一,也是最彻底的发扬者。可以

说梯田发展史是哈尼族的发展史,哈尼族的发展史也就是梯田的发展史,哈尼梯田的历史价值就在于此。

哈尼梯田的美学价值。哈尼梯田的美学价值特别高,一年四季,它鲜活的美、流动的美、大气的美洗涤着游客的心灵,给人以快乐的体验和美的享受。哈尼梯田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族以梯田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在世界上有其独特的魅力,充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哈尼梯田的科学价值。哈尼族十分注重其居住环境的选择,哈尼族一般选择在海拔800米~1500米之间的平缓地依山势建村立寨,具有哈尼族自身建筑特点的蘑菇房错落别致、梯次分明。村寨上方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形成村寨人畜饮水、梯田农业用水的水资源储存库。同时,哈尼梯田又是个完美的农耕科学系统,可以调节气候,保水保土,防止山体滑坡,真正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科学认识与合理利用。哈尼人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发明了严密公平的用水制度和高效环保的施肥方法,如“水木刻”和“冲肥法”等。

哈尼梯田的经济价值。元阳哈尼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庞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梯田耕作生产作为哈尼族繁衍发展与生计的主要手段,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繁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最强劲的发展动力。哈尼梯田,作为一项具有雕刻纹理的大地造型艺术,其价值远非耕作生产而已。发展哈尼梯田旅游业,可以极大地带动元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元阳经济结构逐渐转向多样化格局;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元阳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只有大力发展哈尼梯田文化旅游业,才能促进其经济价值的充分实现。

哈尼梯田的社会价值。哈尼族是一个以山地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来源的民族。哈尼人的观念、文化、生产、生活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哈尼族的梯田稻作可以称为自然主义的水稻种植,自然主义的梯田稻作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并形成了哈尼梯田稻作的自然社会基础。哈尼人用双手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地雕塑”——梯田,而且最早把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播到东南亚诸国。开垦梯田的成功使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他们终于从漫无边际的游耕和无始无终

的刀耕火种中定居下来,并以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为核心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人生观。

哈尼梯田的保护价值。保护哈尼梯田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使体现“男耕女织”的东方农耕文明不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而消失,让哈尼人千年的农耕文明永葆青春。保护哈尼梯田以红米为主的种植资源和产品品牌,由于该品种极不耐肥,施了化肥后会染稻瘟病,梯田的红米是实实在在的绿色产品,哈尼梯田良好的稻作可持续循环系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可持续农业不可替代的研究基地,千年不退化的红米种植资源的保护,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二、元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面临的困难问题分析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元阳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还面临着以下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元阳哈尼梯田申遗认识不足。 认为元阳哈尼梯田是千百年来世代沿袭下来的东西,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没有多大意义。元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打造,而元阳县又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

把有限的资金投入进去,最终会得不偿失。认为元阳哈尼梯田申遗工作任重道远,劳民伤财。但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需要看,元阳哈尼梯田通过申遗促进保护与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申遗成功,才能更好地保护和进一步开发这一举世瞩目的文明成果。正如1997年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旅游业给当地带来巨大收益一样,旅游业显然是最重要的脱贫方式,但旅游开发必须奉行“不保护、不开发,大保护、大发展”的原则,在没有做好保护规划的前提下,任何迫切的发展、开发都不可取。

二是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思想。有的干部群众认为,既然梯田有那么多的保护和开发价值,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实惠,那就不要引进外来企业保护和开发梯田了,自己慢慢发展算了。这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元阳县的财政收入每年入不敷出,要按照高标准高规格开发元阳哈尼梯田,困难有多大可想而知。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选择的引进外商外资企业,元阳哈尼梯田才能按“5A级景区”目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保护与开发的科学规划打造元阳哈尼梯田,吸引梯田旅游目光,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不断扩大县域经济。

三是群众保护开发梯田的积极性有所下降。由于耕种梯田难以有效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农民群众耕种梯田的积极性有所下降,部分地区出现弃田经商现象,出现把水稻梯田改种大棚蔬菜、香蕉等经济作物现象。由于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健全完善,部分群众认为开发梯田是政府的事,即使是开发成功,利益都被政府和企业分享,群众得不到多少好处,所以,配合政府、企业开发梯田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农村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大量青年人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生产力的不足,群众疏于梯田管理,出现原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技术面临逐步退化的危险,优秀的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这对哈尼梯田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是认为元阳的贫困受制于梯田,对梯田保护意识不强。由于梯田经济产值低,有人认为元阳的贫困和梯田有关,如果元阳是一马平川,就不会贫困了。所以,群众在梯田景区的周边开挖烂采、砍伐森林,在梯田核心区内私搭乱建房屋、挖沙采石,不科学的化肥农药施放等现象时有发生。现代化的建筑群不断取代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传统民居建筑和工艺技术面临失传。对这些违规违法行为的制止还不够及时有效,梯田保护的工作难度加大。

五是哈尼梯田的软环境建设有待加强。正当哈尼梯田旅游业扬帆启航之时,也出现一些不愿看到的现象:一些建筑物与哈尼传统蘑菇房风格格格不入,村容村貌脏乱差;越来越多的年轻村民离开家乡,核心区的民族文化已经出现了一种空心化的迹象;村民纠缠游客兜售商品甚至向游客乞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凡此种种,给推动“申遗”和元阳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加强哈尼梯田的软环境建设,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六是元阳哈尼梯田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元阳梯田的灌溉系统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且90%以上都是土沟渠,加上年久失修,沟渠里的水渗漏现象严重,造成水资源利用率很低,使部分梯田产生灌溉困难。文化虽然对旅游产品的促销、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元阳的文化阵地建设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梯田的宣传和发展。由于人口增加,人与资源矛盾突出,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受到限制,梯田区域内的一些生物资源受到破坏需要恢复。对哈尼梯田的灌溉系统、植被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等投入不足,一些项目因缺少经费难以有效实施。由于地处红河哈尼梯

田核心区的元阳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地方财政非常困难,加之元阳梯田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光靠元阳的财力是无法实现的。

三、用科学发展的理念保护和开发元阳哈尼梯田

元阳县是集山区、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县。但哈尼梯田现已成为元阳县、XX乃至滇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开发项目。近年来,随着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的加快,哈尼梯田的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加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哈尼梯田已经成为外界了解红河、认识红河的一张文化名片,是XX目前唯一能够推向全球的“世界级”文化品牌。元阳依托哈尼梯田品牌,旅游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同时,如何坚持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政绩观,切实解决好梯田保护和发展理念问题,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哈尼梯田保护开发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哈尼梯田保护

XX有哈尼梯田36万亩,其中元阳19万亩。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由元阳的多依树、麻栗寨、牛角寨、猛品4个部分组成,总面积95.9平方公里;辐射区包括元阳县

各乡镇片区和绿春县、红河县、金平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可见,做好元阳哈尼梯田的保护工作,对于保护红河哈尼梯田、发展红河哈尼梯田旅游业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1、保护梯田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哈尼梯田的生命源泉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中森林是哈尼梯田赖以生存的首要因素。森林是梯田的命脉,森林具有保持水土、调节大气和地表温度、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减少噪音、防止污染和防洪抗旱等作用,并且提供水利、木材、薪炭等原料。雨季,森林、田边地角的水源树木大量接收大气带来的水分,形成天然的“蓄水库”。旱季,森林的“蓄水库”流淌出潺潺溪水,灌溉着梯田,滋养着梯田。2009年9月至2010年春夏XX省遭受百年一遇的连续8个多月特大干旱,元阳的梯田依然波光粼粼、按时农耕、生产粮食、施利于民,那是元阳良好生态环境、森林树木给予的恩赐。所以,保护哈尼梯田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要保护元阳的森林,保护元阳梯田的水源。一是划定元阳森林面积最低“红线”,只增不减,始终保持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二是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兴修水利工程,建坝塘、修水库,提升梯田灌溉沟渠等级,打造哈尼梯田用水的“人工

蓄水库”。 三是必须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对梯田区域内的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严加保护,停止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四是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并随着财力增长同步增加,完善落实各项林业扶持政策和林业生态补偿制度,提高补偿标准,保护维系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2、保护哈尼梯田的人文环境。哈尼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梯田耕作技术最为精湛的民族之一,哈尼文化因梯田产生并发展,因梯田发展壮大而昌荣。从语言、服饰、居住到饮食、歌舞、文学等民族习惯、民族文化无不来源于梯田,并融入到梯田的整个活动之中,同时全方位地通过梯田的耕作运行活动得到完美的展示和充分的体现。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自然景观有更多的可看性、研究性和参与性的特征。元阳居住着的6个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这些世居少数民族,他们都保留着自己完整的语言、服饰、节日、民居等民风民俗。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各个民族均有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活动往往与体育竞技、歌舞交叉在一起。村落民居建筑又是一大特色景观,最有特色的是哈尼族“蘑菇房”,

属土木结构,用土坯砌墙,顶层覆盖四斜面的稻草顶,远望犹如朵朵破土而出的蘑菇,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半山腰,在层层梯田环抱中显得神奇美丽、生机盎然。保护哈尼梯田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优势,把梯田文化旅游培育成为元阳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突破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困境,以此带动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3、保护哈尼梯田的社会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围绕营造梯田核心区的优良社会环境,全面推进哈尼梯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培植力度,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使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利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必须大力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哈尼梯田粮食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哈尼梯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促进梯田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社会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因此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管理,特别是对景区社会环境秩

序的监督。引导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自觉地保护哈尼梯田的社会环境,增强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4、保护梯田产品劳动者的积极性。元阳哈尼梯田经过1300多年开垦、周而复始生产劳动创造出19万亩梯田的劳动产品,是元阳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哈尼梯田具有特殊的两面性:一面是自然界观,它依赖于地形、地貌、森林、水源、江河、云海等自然要素而存在;另一面是人文景观,它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日积月累而成的劳动产品,其中蕴涵着深邃的人类文明精神即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杰作”。正因为哈尼梯田具有人工雕琢的产品价值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具有商品价值属性,所以保护梯田就是要保护梯田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一是梯田保护需要发动全体梯田生产者的自觉参与;二是梯田的开发利用需要重视梯田生产者的切身经济利益。元阳哈尼梯田是一个文化深厚的农业生态体系,是非常珍贵的活态遗产,保护梯田就是要保护梯田文明的耕耘者。没有梯田的耕耘者,就没有梯田的人类文明。要使哈尼梯田文明得到有效保护,就需要充分调动梯田主人的积极性,发挥社会整合

的力量,发挥哈尼人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能量,让世人能够永久享受到哈尼梯田的文明成果。同时,通过国际组织、国家政府、民间组织等建立起元阳哈尼梯田生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补偿机制,争取获得对哈尼梯田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更多支持,使这些生产梯田产品的老百姓生活水平不仅不会降低,而且还会比其他地方更好,这是保护与开发元阳哈尼梯田的最终目的。

5、保护梯田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支持。保护梯田需要人、财、物力和法规制度的有效投入,保证梯田水源工程、梯田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448元的元阳梯田农民来讲,依靠自身的力量要保护好哈尼梯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政府在保护梯田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制定梯田保护的法规,协调梯田开发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寻求资金做好梯田旅游公共设施建设,保护好梯田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梯田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等。社会各界是保护梯田的“助推器”。企业具有市场经营管理、资金筹集运行的经验优势,按照“谁保护、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参与梯田保护工作。哈尼梯田已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13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3家候选

名单之一,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弘扬同行”原则,在有效保护哈尼梯田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争取早日申遗成功,以寻求世界组织从多方面来保护哈尼梯田。坚持梯田保护多方参与原则,建立国际组织指导、政府主导、企业协助、科技支撑、社区农户参与的保护机制。加大对哈尼梯田多元化价值和深邃文化内涵精神的宣传展示力度,吸引社会各界组织和人士投身于元阳哈尼梯田的保护工作。

(二)哈尼梯田开发

1、哈尼梯田开发突出打造“原生态景观”。哈尼梯田开发的前提是科学的规划,哈尼梯田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以哈尼梯田为主要景观的元阳旅游业。目前,元阳县已经编制了《元阳县旅游发展规划》、《哈尼梯田景区总体规划》、《哈尼梯田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可研报告》、《哈尼梯田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6个)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等文本,对全县的梯田旅游业开发进行了科学规划布局。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梯田开发以不破坏原生态景观为前提条件,哈尼梯田开发首先要突出“原生态景观”。 元阳原生态景观包括:“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景观;保持哈尼梯田春夏秋冬各有特色亮点的湿地公园、农业文化风貌;东、西观音山省

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风光与梯田交相辉映的景观;各少数民族与梯田朝暮相处而形成的独特民俗风情文化等等。梯田旅游设施建设,在保持少数民族特色、梯田景观的同时,要把新建设施的现代文明成果有机融入到梯田自然的景观中,处处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抓好梯田旅游开发的经营管理,让元阳哈尼梯田更加放射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光彩。

2、哈尼梯田开发突出打造“哈尼梯田文化”。元阳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境内梯田、云海景观壮丽,独具特色。文化无疆界,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以哈尼梯田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民族风情浓郁,如:哈尼族的“长街宴”、“十月年”,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采花山”,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绚丽多彩。梯田与它的主人哈尼族世代相处、和谐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习惯。围绕哈尼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充分挖掘整理哈尼民间文化艺术,包括歌舞、乐器、礼仪、碑刻、谣谚、剪纸、刺绣、诗歌、神话、传说、故事等,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当前,哈尼梯田带来的灿烂文化已经被重视和开发,“哈

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乐作舞”、“哈尼哈巴”4个项目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梯田农耕礼俗”、“长街宴”等6个项目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79个项目被列为XX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配合开发梯田旅游业,今后还需要邀请一些知名的音乐家、舞蹈家,在保留原有“土”节目的基础上,挖掘深邃的哈尼梯田文化内涵,创造提升具有高品位的歌舞节目。通过歌舞形式的影响力充分展示哈尼梯田文化的魅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区。

3、哈尼梯田开发突出打造“衍生知名品牌”。元阳叫得响的品牌是“哈尼梯田”,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叫杨·拉玛的法国摄影师或单身或携带新婚妻子几次踏进哈尼梯田,他将哈尼人称为“大山的雕刻者”、将哈尼梯田誉为“新的世界奇观”,并将所拍摄的哈尼梯田作品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山岭的雕塑家》和哈尼梯田名片在38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发行,呈现在世人面前,哈尼梯田被法国报刊评为“1993年度新发现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观之一”,哈尼梯田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后来,在中央、省、州、县新闻媒体和游客的不断宣传展示下,元阳哈尼梯田逐步成为国内

外知名的“旅游品牌”。通过争取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让世界更加了解梯田、接触梯田,使哈尼梯田真正成为名副其实、享誉海内外的“世界知名品牌”。元阳的天地、山水、人文等都与梯田密切相关。研究梯田,开发梯田、加快发展元阳哈尼梯田旅游业,需要围绕哈尼梯田打造出更多的衍生知名品牌:哈尼豆豉、梯田鱼、梯田酒、水烟筒、云雾绿茶、熏腊肉、凉拌生菜、酸鱼、龙粑、牛肉干巴、山区老猪脚、哈尼烧豆腐、哈尼蘸水等饮食文化产品;边疆少数民族衣帽、木头鞋、手饰等民族服饰产品;喜庆歌舞、丧事歌舞、祭祀歌舞、二人猜拳歌、酒歌、山歌、民歌等民俗歌舞文化产品;哈尼族蘑菇房民居特色;东观音山森林探险,走观音山索道、便道高海拔俯瞰梯田的空中惊险旅行游乐;高山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清心空气,可打造边疆原生态休闲度假胜地;河谷地区无冬季,可打造冬季休闲度假胜地、裸体体验热区高温蒸气沐浴的基地;打造边疆少数民族“农家乐”的餐饮业、旅店业等等。

4、哈尼梯田开发突出打造“生态、绿色、环保旅游产业”。在旅游业开发中,强化生态、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环保旅游和各种新型旅游,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元阳旅游产业。如餐饮,以地域土

特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以景区巴士或步行、马车、自行车等方式解决景区交通问题,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土特产品的开发,需要树立环境保护观念,不能把应保护的动植物资源作为特产而出售。生态、绿色、环保旅游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代人们生产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元阳哈尼梯田的自然景观及其各少数民族的梯田文化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打造以“哈尼梯田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绿色、环保旅游业潜力很大。开展生态、绿色、环保旅游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时它还能带动建筑、交通、餐饮、娱乐、通讯、商业的同步发展,可以使梯田农民从中获益。

5、哈尼梯田开发突出打造“文明和谐社会”。促进元阳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打造优良的社会环境。打造文明和谐区域社会环境:一是元阳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需要拥有一种诚信务实、开放兼容的精神状态。深刻认识哈尼梯田是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让梯田主人重拾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尊,树立作

为梯田耕耘者和拥有者的自豪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经营意识,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招商引资、吸纳外地高素质人才开发梯田,让哈尼梯田地区得到全面协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营造一个秩序井然、治安优良的安定环境。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作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规范好维护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营造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让中外投资者和宾客来到舒心、住下安心、离开放心。三是造就卫生健康、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通过宣传教育、制度约束、行政管理、舆论监督、道德规范等手段,多管齐下,努力提高人的素质,树立法制理念法律意识和文明道德观念,形成人人讲卫生讲礼貌、处处呈现文明健康生活的景象。通过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文明卫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元阳区域社会环境,切实推进元阳的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科学发展、团结稳定和哈尼梯田的有效开发。

总之,对元阳哈尼梯田进行科学的保护与开发,其目的在于让哈尼梯田及其文化的多重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加快打造元阳哈尼梯田旅游支柱产业,实现梯田保护与梯田旅游开发双赢,实现元阳哈尼梯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让中外来宾游客能够真

正享受“赏梯田风光、品梯田文化、享梯田美食、留梯田映像”的梯田旅游服务。有利于解决元阳各族人民的粮食安全和脱贫致富问题;有利于促进全县各民族的团结进步;有利于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宣传、展示元阳形象,促进元阳的新发展。(弘利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