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由主谓宾定状补构成。主谓宾定状补指的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那么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语⽂主谓宾定状补,⼀起看看吧!
语⽂主谓宾定状补基础知识点
通俗的理
主语即⼀句话中动作的发出⼈;
谓语即⼀句话中的表⽰具体动作的部分; 宾语即⼀句话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是句⼦中动作状态进⾏修饰;
定语是对句⼦中名词性的词语进⾏修饰的部分;
状语是对句⼦中的动词性词语或全句整体进⾏修饰的部分. 有⾸⼝诀: 主谓宾,定状补, 主⼲枝叶分清楚, 主要成分主谓宾, 附加成分定状补. 主语功能被描述, 谓语最爱说主语; 宾语多在谓语后, 配合谓语来描述. 定语只在主宾前, 限制修饰不含糊; 状语有时在句⾸, 谓语前⾯常光顾; 补语天⽣胆⼦⼩, 谓后宾后⼩嘀咕; 的前为定得后补, 地字前头是状语. 明确概念常练习, 学习语法莫怕苦.
语⽂主谓宾定状补语句
完整的句⼦结构是: (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我们)学⽣||[⼀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定语⽤在主语前⾯,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语的 如:“(冬天⾥)的春天” 补语⽤在谓语的后⾯,是补充说明谓语中⼼语的 如:“辨认<仔细>” 句⼦成分
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民志⽓⾼。
(2)提⾼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化⽔平是亿万⼈民群众的切⾝事业。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王今年⼗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学的奠基⼈。 (5)明天星期⽇。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表⽰动作、⾏为涉及的⼈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围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争和为⽆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段。
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的连带成分,⽤来修饰、名词表⽰⼈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象⼀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
(3)雪野中有(⾎红)的宝珠⼭茶,(⽩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的特点。
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的连带成分,⽤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动作的状态、⽅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师]带⼊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的不可抑制的⼒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
词短语常作状语。⼀般状语紧连在中⼼⾼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带成分,⼀般⽤来补充说明动作、⾏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民⼲得〈热⽕朝天〉。
(2)他写的字⽐原来不是好〈⼀点〉,⽽是好得〈多〉。 (3)他⽣〈于1918年〉。 (4)他坐〈在桌⼦旁〉。
(5)颜⾊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7.独⽴成分在句⼦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结构关系,但意义上⼜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性的⼀种成分,⽤来表⽰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分明显,不⼤⼤提⾼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化⽔平,四个现代化就是⼀句空话。 (3)啊,多么使⼈⼼醉的绚丽灿烂的秋⾊!
(4)砰,砰,⼀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成分的,有的是⼀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的位置 ⽐较灵活,有的在句⾸,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事物,作同⼀个句⼦成分。例如: (1)先⽣⾃⼰也要书。
(2)国家要独⽴,民族要解放,⼈民要⾰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次最壮丽的战⽃--松⾻峰战⽃。 状——修饰全句的]+(定)主+[状]谓<动补>+(定)宾+<宾补>。
[每当有外地⼈来],(好客的)天津⼈[总是][眉飞⾊舞地]谈<起了>(天津的)⼩吃<有多么地道> 区分参见:
中学语⽂语法教学中,分析句⼦的成分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宾语和补语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之⼀,学⽣常常对“谓前为状谓后补”和“谓语之后带宾语”这两句“窍门⼝诀”疑惑不解。虽然他们懂得前者是针对谓语中⼼词和附加成份⽽⾔,后者是针对句⼦主⼲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为此,我特意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了⼏⽅⾯的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
宾语是动词中⼼语的⽀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词起补充说明作⽤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
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类的问题;⽽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例如:
(1)他打球。 (2)他打〈输〉了。
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进⾏⽐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法。 其⼆,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分辨词性的办法进⾏对⽐也是判定句⼦成份的⽅法之⼀。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补语则经常⽤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例如:
(1)他看书。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么?
(4)他看得〈很认真〉。 (5)他去新华书店。 (6)他来〈⾃南⽅〉。
以上(1)(3)(5)句⼦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2) (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词,故⽽是宾语;⽽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是补语。
⼜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两个句⼦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词。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词进⾏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
⾯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句中“浪费”可与中⼼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词充当宾语。在后⼀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这⾥的“三天”是表⽰时段的补语。
再如:他买了⼆⽶,线长〈⼆⽶〉。
前者“⼆⽶”是“买”的对象,⾃然是宾语。后者“⼆⽶”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这“⼆⽶”只能是补语。此外,⾮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是宾语。
例如:我有⼗个;⼀个变成了⼆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得”、“这”⼆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
他笑得〈⾮常天真〉; 这花⾹得〈很〉; 他说得〈怎么样〉?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作为独⽴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谈。 如: 他懂得这事。 你值得学习。
这些句⼦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成⼀个不可分割的词,故⽽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的成份是宾语。
⽤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在名词前头。 例如: (1)吃个西⽠。 (2)吃个〈痛快〉。
第(1)句中“西⽠”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
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 如:
他打了〈三次〉球。 我织〈成〉⼀件⽑⾐。
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 例(1),他每天上⼭〈两趟〉。
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
例(2):你拿杯⽔〈来〉吧!他撕〈下〉⼀张纸〈来〉。
这两个句⼦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这件事〈给⼈以巨⼤的⿎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法来对⽐判定。 例如:他跑〈下⼤堤〉。他摘下眼镜。这两个句⼦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句“下”与“⼤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堤,⽽不是“⼤堤”被“跑下”;后⼀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次;我去〈⼀次〉。这两个句⼦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次”,根据结构分析在句⼦中充当成份不同。
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
汉语句⼦成分:
句⼦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主语:
1、定义:主语:主语是句⼦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般表⽰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3、符号:双⾏线 ═。 谓语:
1、定义:⽤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般表⽰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单⾏线 _____。 宾语:
1、定义:表⽰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般表⽰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波浪线 ﹏﹏。
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的⼀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
1、定义:⽤在主语和宾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的语⾔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般定语与中⼼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括号( )。 状语:
1、定义:⽤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的语⾔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位词充当。B、⼀般状语与中⼼词之间有“地”字连接。
3、符号:中括号〔 〕。 补语:
1、定义:谓语后⾯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般补语与中⼼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3、符号:单书名号〈 〉。 ⼀般完整的句⼦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成分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