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Vol.9 NO.2Jun.2009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国际循环
井百祥(广东培正学院 经济学系,广东 广州 510830)摘 要: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在国际循环中的不可持续性,针对中国农业潜藏的生态危机和市场危机,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走先生态循环后国际循环的可持续国际循环之路。把劳动要素的绝对优势回归到农业生产过程,以高品质农产品服务于人类社会。
关键词:中国;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国际循环
中图分类号:F3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粤内登字O-10267(2009)02-0016-05
2008年春上开始的猪肉涨价,使中国粮食不安全感上升。2009年春天,随着国际粮食市场的步步紧缺,寄希望以外汇解决国内粮食短缺的战略取向开始动摇。中国农业向何处去?世界农业向何处去?这些历史性问题又浮现在国际社会及内外学术界面前。不可否认,国内国外的粮食生产弹性仍然比较大,但忧患意识告诉我们,粮食供求的长期均衡可以保证,而短期的危机必须坚决避免。本文针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可持续性及在国际市场循环中的被动地位,力求找到一条生态还原的新路,再通过国际循环和市场力量达到发挥中国农业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经济效果,使农民尽快摆脱长期贫困的状态。
一、中国农业已深入国际市场循环过程中国加入WTO前后,人们最担心的是进口粮食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而现在的担心则是一旦出现了饥荒能否买到足够的粮食问题。事实上,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及坚固的小农生产体系对粮食的供求弹性远远超过国外大农业生产模式。即使按照WTO
所圈定的4-5%的市场开放度,国内农业和商品粮市场也足以消化掉这一点市场冲击力。因此,研究农业国际化的立论应该从单纯的商品流通转向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和整个生产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发展,中国农业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步入世界经济的大系统,按照国际分工深化要求形成了一种开放性的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生产和资源配置体系。这种变化,已经不是农产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数量增减,而是要素资源在国际生产体系配置中所显现的国际化趋势。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对国际能源、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可以从农业投入的燃油、化肥、电力、机械中显示出来。二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靠国际市场。1.2亿农民工是廉价出口商品的主要创造者。出口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的上升主要靠农民工的劳动。农业生产的好坏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这两点紧密相关。国际市场供求的变化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的重要因素。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国际通货膨胀的传导作用,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
收稿日期:2009-03-20;修回日期:2009-05-16
,男,河北乐亭人,院经济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作者简介:井百祥(1945-)
第2期井百祥: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国际循环
17
力的转移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首先是石油价格上涨和国际通货膨胀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5月末,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已上升到每桶135美元,远远超过了2005年美国高盛集团预测的100-105美元的最高水平。而且135美元是否到顶,什么时候会下降,还是一个未知数。国际性的成本压力必将削弱目前财政对农业的薄弱的支持系统,在农业成本消化不良的条件下,会出现两种选择,一是农产品大幅度涨价;二是大幅度消减非劳动要素的生产资料投入比重,回到非商品化的自足农业生产体系。农民只种不卖,城市粮食市场稀缺,价格高涨。单靠国库储备很难周济全国性短缺,迫使政府又去寻找“统购统销”之路。市场流通出现困难,又会波及地少、灾荒的农村。短缺是涨价的条件,这就有一个社会承受能力的问题。同俄罗斯的农业生产体系相似①,坚固的中国小农生产体系在一般情况下既不会带来大的富余,也不会构成灾难性后果。然而天灾人祸难违,一旦出现1962年的高价粮,高价萝卜、土豆、甜菜叶子的状态,对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将是巨大的冲击。如何规避国际化的成本风险,将是深入国际市场循环中的中国农业不可逾越的研究课题。
其次,农业劳动力剩余转移的问题。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吸纳农业现代化富余出来的劳动力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基本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也是这种模式。所不同的,一开始就加了一个“国际化”的前置词,并伴随对外加工业的发展而加重。2007年中国经济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已超过50%,加工业的比重则更高。一旦国际市场出现了对中国工业品需求的波动,劳动市场的最初受害者首先是农民工。从生产来看,虽然非农产业的投资规模和城市经济建设逐年上升,因受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和资本边际收益率的约束,对农民工的吸纳数量却一直徘徊在1.2亿人的水平。从流通来看,国际消费品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处于饱和状态,许多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库存积压,压价销售。成本稍有上升,就可以动摇企业生产已经很微弱的安全边际,由盈转亏。如果是这样,或者农村劳动力转移踏步不前,或如1959年的“下放”一样重返农村。
综上两方面分析,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农业
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国际循环之路,找到中国农业在经济全球化和生产一体化中的准确定位。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可持续性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大目标之一。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实施模式?目前的进程如何?理论上,政策上都无准确的定论。笔者2008年4月30日——5月4日到河北省乐亭县考察了三个村约130个粮食生产专业户,看到的情况是这样:
户均耕地面积6亩左右,旱作小麦和玉米,亩产量800公斤,自食有余。耕作、收割、运输、加
工全部机械化(外聘或自工)。除草剂除草,很少施用农药。全部施用化肥,农家肥只占自食菜园的极小部分。全部人蓄排泄物、灶灰、垫脚无人用,堆在村边,污染环境。少量的农户有沼气池,但汁渣无用。几乎全部农户用玉米秸、木柴、丙烷气灌、煤炭作燃料,做饭、烧炕、取暖。市场供应良种。加工场代储粮食。双劳动力,全年土地劳动时间56天。
可以看出:1.农民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2.单位耕地的化肥、机械、动力、良种的投入量及所包含的科技,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农业国
家的数量。3.单位亩产量已达到大农业产出水平。农户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只因土地资源所限,要保持小康水平必须外出打工或多种经营。这也是农业生产主要靠妇女和老人的原因。
另据笔者的观察,中国农业除了西北、华北部分干旱地区产量低而不稳以外,东北、华中、华东的旱地农业,长江以南的水稻农业生产技术状态与我所调查的乐亭旱作农业基本相似。因此,我认为中国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我们最初追求的现代化水平。
然而,这种现代化一不小心就步入了西方农业现代化的误区,同工业现代化一样,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不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果我们把化肥、电力、机械、燃油归纳到“能源”消耗一个范畴,则农业的要素投入模式中,能源、土地、劳动三者之间,“能源”的投入量过多过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土地资源的不足,达到了土地高效利用,而劳动的投入量则因“能源”的替代作用而大量减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由“能
源”这种不可再生态资源的高投入换取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占世界1/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0%
18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2009年
的人口。用农民的话说,“用化肥换粮食。”其不可持续性是:(一)地力下降,土地的边际产出率下降;(二)成本上升,农业投入的边际效率下降,增产不增收;(三)资源消耗过多,造成自然资源(比如水)的严重透支;(四)污染严重,超越了环境的承载能力;②(五)生产投入和市场循环的国际依赖性,风险度上升。进一步分析,是农民的长期贫困和农村的落后。这种现代化模式有违可持续发展所谋求的社会全面进步目标,同时放弃了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传统的生产技术不能转化成农业资本。中国农业文明,或者说‘亚细亚’农业文明在终止中。
三、猪肉涨价的算术法则
国内猪肉涨价,让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农业连年丰收,并一再出现卖粮难和卖猪难的问题,却突然出现猪肉涨价甚至脱销的现象。其实,这不过是短缺经济的周期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再现而已。由于资源配置结构的失调,打乱了原有的小农生产体系,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改变了可供给总量。
猪肉涨价有价格问题、成本问题,也有自然变化的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是养猪的人少了。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算术来证明③。一家农户,夫妻劳动,粮食种植之余养两头猪,一头自食,一头市场出售。后因种种原因,夫妇双双弃农进城打工。这
样,两头猪的生产量和供给量就没有了。进城之后,按原有的消费量还要增加一头猪的消费需求,2+1=3,社会总供给出现了三头猪的缺口。全国存在城里的农民工约1.2亿人,就会产生1.8亿头猪的供给缺口,1.2亿÷2×3=1.8亿(头)。如果不及时地调节库存、储备,就会产生涨价和局部脱销现象。
我们再回到农业现代化的主题。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结果和市场表现肯定是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充足的农产品供给,条件则是大量的先进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技术保障。由此,农业劳动力得到了节省,大量的剩余劳动转向非农产业。比如,美国,农业工人仅占劳动力总人数的2%,一切劳动均由机械所替代。其前提是非农产业的发展及对剩余劳动的就业容纳力。但中国的城乡经济发展还达不到这种条件。从农业来看,虽然可以保证“能源”的总量需求,但庞大的人口和稀少的土地只能把每家每户约束在自给自足的小份土地上。加上自然条件的限
制,70%以上的土地难以实现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如南方水稻田。所以,小农经济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是自然结果。城市化和工业化需求只能来自千百万户小农生产的自给有余部分。而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还远远达不到吸纳全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水平。近十几年来,虽然工业投入和城市建设大幅度上升,但要解决如此大的就业难题却力不能及。其原因在于城市已有了一个超过美国总人口的3亿多的庞大基数。2007年,全国城市新增劳动2400万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占50%④。即使影响不到农民工的存量,短时间也难有大的增量。这样就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农业现代的支撑基础和模式选择问题。
新世纪之初,北京的权威学者提出把“充分就业”放在宏观经济三大调控目标之首。后来,又有专家学者提出新农村建设问题。进一步,则以“城市化”和城市化率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的条件。这些口号和目标都为长期的高投入、高增长的经济政策导向提供了指南和依据。我们看到,计划经济
的增长惯性和周期律始终存在。现在的物质条件和人口增长基数能够达到城市劳动市场的一般均衡已经很难了,实现西方经济学所追求的“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均衡”和“城乡一体化”,还需要充分的物质准备和严格的人口计划。要避免“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
,吃大锅饭,带来大灾难⑤”。也要防止上世纪80年代“以微量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和价格双轨制对农村经济的重新剥夺。高增长只能以高物价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我们不仿做一个假设,全国现有农民9亿多人,如果有一半人进城就需要30个上海市的城市容量。即使有这么大的城市建设能力,有这么多的就业岗位,也拿不出30条黄浦江和苏州河。水就是中国城市化的限制条件。当前的物价指数反映了货币、需求、成本和结构的综合问题,而难以抑制的投资、GDP增速和财政预算令人担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高增长高通胀高就业的超越模式,回到中国经济的现实。同时寻找另外一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的新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四、先生态循环,再国际循环
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两大“两难选择”。一是物价不涨不行,涨也不行;二是人民币汇率不升不行
‘一大二公’
第2期井百祥: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国际循环19
(不仅是外压,更是内压),升也不行。计划经济延续下的低物价,既造成人民币币值的低估,又造成劳动价值的低估,更有国有资产的价值低估。每年高涨的出口、顺差、创汇的背后,是国内劳动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大量流失。如果把物价、工资、汇率调高到应有的水平,则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下降,逆差、赤字风险会接踵而至。如果不调整,则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会长期踏步不前,工资不能长,内需不足,中产阶层难以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上升。
中国农业长期以来就是一种自给型的内向发展模式,在贸易和供求关系上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调控机制和竞争力,因此出现了国际贸易顺差中的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农业生产资料的贸易逆差问题。表现为,以工业品出口创汇,换取国内生产不足的化肥、农药、棉花、饲料、羊毛、肉类。国际循环的不可持续性又给自主型农业经济注入了市场风险,一旦出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就会影响国内生产和粮食安全。
随着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和市场供给的紧缺,西方社会惊呼:享受廉价食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农副产品和食品价格本来就比国际市场低,加上长期困扰国内经济的工农产品“剪刀差”问题,物价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矛盾显得异常突出。邓小平在1985年6月29日就曾明确地提出:“物价改革是
个很大的难关,但这个难关非过不可”⑥。然而,二
十多年过去了,物价改革进一步退两步始终没有到位,甚至拿不出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和方案。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还没体会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一般价值关系⑦。如果说“剪刀差”是烂在国内,那么,内外市场价格反差就会造成财富流失。从眼前计,一方面利用国际物价水平大调整的机会适时改革国内物价,使物价水平和调控机制切入国际物价体系的主流,降低内外价格反差。另一方面,通过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品牌竞争,按供求关系规划出我们的定价标准。就农产品而言,则应抓住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需求旺盛的机会,还原中国农业的原生态优势,单刀直入国际市场。
当今社会,追逐健康食品已成潮流,原生态农产品、有机和绿色农产品供不应求。在国内,求一袋绿色米难,1公斤有机米的价格至少20元,但买不到。同国外大农业相比,中国农业有三大优势;
一是劳动力充足,可以精耕细作;二是生态还原空间大,各山各水都会还原出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三是生态可循环性强,13亿人的生活排泄物就是一个巨大的有机肥料厂,弃之为害,用则为利。为此,我们应该调整农业现代化内涵,突出生态可循环这一主题,最大限度地吸纳活劳动,提高附加劳动值,以环保生态为中心,用有机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国际循环找回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劳动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按照劳动价值的一般规律,只要有市场需要,附加在任何产品上的劳动都是有价值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体现。据说,日本库马县曾生产出一种松板肉牛,不仅每天饮啤酒,还需要人工按摩。在台湾制成牛排,每份可卖到276美元。假如每份松板牛肉的生产需要5个按摩工时,那么,按发达工业国家6亿人口每人每年1份的消费需求计算,则需要投入30亿个按摩工时,约折合500万个就业岗位。这是一种最直观的农业活劳动需求。其它方面的农业劳动力回归空间也十分广阔。如:化学除草剂每亩取代了8个活劳动工时。又如:滴灌比满灌(漫
灌)至少增加5个劳动工时消耗,却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农业劳动资源的重新配置可以强化人力资本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传统的农业技术和劳动价值得以实现,改变单纯以工业化、城市化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模式,降低农业投入中的物质消耗。可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高劳动附加农业可以达到增加就业、优化环境、促进健康、提高劳动价值和竞争力的效果。一旦形成产业化规模,可以改变中国农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使农产品贸易及生产过程进入国际化良性循环状态,由逆差变顺差。某些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改变农业对国际能源的过度依赖状态,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业安全性。
五、对策选择
这次石油价格上涨和国际通货膨胀向我们发出一个强烈信号,告诉我们不能再走高耗农业发展的旧模式,要调整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要重新研究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另劈国际市场循环的蹊径,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一)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调整农业现代化内涵。从多方面入手,利用科学的方法回归生态
20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2009年
可循环农业生产过程;加大农业的活劳动投入量,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减少非农产业的劳动就业压力,增加农业劳动就业的自循环力;坚持农业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减少化学品的施用量,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人类健康和自然文明为宗旨,扩大特色、有
(七)开辟国际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市场安全系数。农业仍然是世界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国际粮食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粮食欠收和危机都会波及国际粮食市场,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粮食生产的潜力还很大,各国、各机、绿色农产品种植范围,满足健康安全食品需求。大洲都有大面积的可利用土地。现有耕地的利用率也(二)扩大农业开放,坚持农业的国际化市场循环。增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供给国际市场,提高农业创汇能力,同时换回大农业生产的部分粮食、饲料,补充模式转型中国内土地资源之不足。降低农业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度,把中国农业的国际化服务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实现国际可持续循环。
(三)可循环经济先从农业抓起。立法纠正农业污染的天然合理性、不可持续性、隐蔽性。鼓励用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把废弃人畜排泄物、杂草、秸梗、糠麸、灶灰、垫脚、污水重新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用综合环保科学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推动国内价格改革,先理顺农产品价格关系。遵守劳动价值规律,提高农业劳动价值。利用国内工业发展的大好时机,调整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把工业品价格降下去,把农产品价格提上来。让城里人吃上高品质农产品,让农村人买得起工业品。由此,达到启动内需和城乡市场互动的格局。优质优价,特产特价。鼓励农民发挥自然优长,技术优长,生产出国内外市场急需的优质农产品。调整市场管理方式,让农民直接进城,直接贸易。
(五)两条腿走路,调整农业生产区域格局。以大农业生产解决国内粮食的总量需求;以生态农业解决农产品的品质需求和消费偏好。在土地面积大、平原及适合机械化耕作的所谓产粮区,可继续保持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地面积小、山区、沿海、城郊、自然条件特殊的地区,则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劳动附加。
(六)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保险体系。鼓励农村就业和农民工返乡休假制度,充分利用农村环境和生活资源,减少城市建设和就业压力。对因灾害、失地、缺水而出现的农村非自愿失业劳动力,应建立国家的失业救助制度。在他们重新就业之前,应由国家设立的社会保险系统负责他们的生活安全问题。其救助的比例因地而异,必须达到当地农村生活的平均标准。
不高,能达到像中国农业这样高产出率的土地并不多。中国应利用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发挥劳动力丰
富和精耕细作的优长,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到国外投资办农场和公司,增加国际商品粮可供给量,用国际粮食市场的安全保证国内粮食市场的安全。
注释:
① 俄罗斯目前的农业生产体系以城市居民耕作为主体,
约占农业生产的80%,其余20%为国营集体农庄。国家为每户城市居民分配0.5 公顷(7.5亩)土地,可种植土豆、粮食、蔬菜、瓜果,饲养奶牛、肉类等。自食外可到市场出售.
② 科学研究表明,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造成对
人畜、土地、生态的直接危害,所排放的甲烷(CH4)、一氧化氮(NO)、二氧化碳(CO2)等气体对大气、空间的危害更严重.
③ 井百祥, 孙伶俐《猪肉涨价的算术法则》,《经济学消息
报》2007年8月31日,7版.
④ 万宝瑞.要重视新农村建设的两支生力军[J]农业经济问题,
2007(11) :4.
⑤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5.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1.⑦ 此问题将有其它论文论证.
⑧ 陈家勤.创汇农业产品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1:4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3、57、62-87、494-496.
[2]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5-118,
130-132.
[3]《国际贸易论坛》[J]. 2008(1),1页廖晓淇文;27页沙玮
文;41页顾宝志文。2008(2),27页常修泽文;65页资讯.
[4]陈家勤.创汇农业产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46.
[5]万宝端.要重视新农村建设的两支生力军[J]. 农业经济问
题,2007(11) :4.
[6]《经济学家茶座》总第23辑,2006年1月,朱恒鹏文:如
何让农民富起来.
[7]陈鲁直.马克思晚年论东西方道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68-71.
(下转第43页)
第2期高卫平: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43
管理所需信息,并对此进行分析、处理,实现信息评价与创新,利用信息媒介实现与他人进行协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这也正是形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必须以所在地市场定位为导向,构建有特色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学科体系,立足于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才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1]中国高考招生网.开设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名
单[EB/OL].2004-04-30.
[2]董洪亮.10个在校生,就有1个读工商管理,专家呼吁控
制招生数量[EB/OL].http://news.nen.com.cn 2007-04-13 15:22:28东北新闻网.
[3]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08(5).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at Private HEIs
——taking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as example
GAO Wei-ping
(Dept. of Management,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3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s problems and modes,and curriculum designing of private HEIs. The orientation and objective of private HEIs should be clarified and expressedby its characterized curriculum, its practical sector teaching and practicum training. Private HEIs should reform its cur-riculum scientifically. A system on training high level management personnel should be built. Private HEIs need to buildup their competitive strength by fitting into their local demand. Hence private HEIs can maintai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Key words: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ultivation Mode
(责任编辑:季平,责任校对:彭海河)
(上接第20页)
On Sustainabl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JING Bai-xiang
(Dept. of Economics,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510830,China)
Abstract: From the angles of history and realit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unsustainabi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and market crises in China's agriculture,it bring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s ecological circulation, i.e. taking the routealong th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path, which focuses on ecological circulation first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next.Chinese absolute advantage of the labour elements should be adapt into agricultural producing process and serves thehuman society with high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es.
:China;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Sustainabl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Key words
(责任编辑:季平,责任校对:彭海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