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宝华 谢忠秋
∗
内容提要: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在梳理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现状后,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q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在不考虑低碳因素下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对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收敛性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 全要素生产率 Malmuist指数q
主 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目前在不断创新,要有四种方法:生产函数法,增长核算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前面两种方法需要设定函数的具体形式及参数,而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无需设立特定的函数具体形式,通过测()指数衡量全要素增长率,它也是基于Malmuistq
生产函数的思想,以资本、劳动力作为要素投入,而把GDP作为总产出.许多学者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易纲(郑京海、胡鞍钢Chow(2002)2003)(),,王志刚等(颜鹏飞等都对此做了研20052006)究.这些研究得出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但是这些研究对于低碳经济环境下能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涉及还不够.中国经济发展到如今的重工业化阶段,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增长迅速,低碳经济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碳排放和能源的使用有一定的约束.因此在测量全要素生产率时,把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和资本、劳动力及经济总量一起考虑以达到更能体现低碳经济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追求绿色进步的特征.
角度对经济的增长效率进行了研究,王小鲁等(2009算投入与产出相对效率的前沿面,利用曼奎斯特
,状况(西藏数据较少,排除在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分解,探究低碳TFP变动的动力及成因所在和区域间变动的差异.我们从产出的角度来研究低
ttt
生产技术L将要素投入xT,∈RNy+转化为产出,∈RMθ为达到生产前沿面时产出要素的增加比+,t率.这里x表示t时期的投入向量,包括资本、劳
,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假定在每个时期t=1,
动力、能源和碳排放,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是一种非期(、陈诗一(的研究思Gollowinand1998)2009)p&S路,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投入要素处理,这样做是因为通过线性规划得到距离函数,计算原理是在产出给定的情况下追求投入最小化或者在投入给定的情况下追求产出最大化,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投入要素处理的做法可以使基于产出的距离函数更能反映出经济低碳式发展要求的一定量的碳约束下产出效用最大化的内涵.
tttttt
,{:(,)}()dx=infθxθ∈L1y)y/p(
为避免时期选择的随意性可能导致的差异,可
望产出,也就是期望产出越少越好,我们这里采用
根据上述的设定,可定义产出距离函数为:
一、基于低碳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
指数方法衡量我国29个省际区域的低碳TFP变动
本文运用由Fare等提出的DEA-Malmuistq
以用Malmuist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值来衡量q从t时期到t并可进一步分+1时期生产率的变化,解为不变规模报酬假定下低碳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1时期低碳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
变动的乘积.该指数大于1时,表明从t时期到t+
政编码:213000.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邮政编码:电子邮箱:谢忠秋,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商学院,邮∗郑宝华,213000,czbh@yahoo.cn
—38—
«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0期
t+1t+1tt
,,M0(xx=y,y)t
0
t+1t+1t+1t+1t+1
,(,d(xdxy)y)0tttt+1tt
,(,dxdxy)y)0(0
t+1
t
0
t+1
t+1
t+1
0
=
t
t
表1 2000-2008年平均Malmuist指数估算结果q
时期2000-20012001-20022002-2003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2007-2008
平均
0.9790.9790.9760.9810.9710.9700.9730.9560.973
1.0240.9310.9770.9910.9820.9750.9770.9760.979
1.0261.0171.0041.0050.9940.9840.9860.9790.999
1.0051.0060.9971.0070.9970.9850.9850.9860.996
0.9540.9620.9720.9760.9770.9860.9870.9770.974
传统TFP低碳TFP传统TEC低碳TEC传统TP低碳TP
1.0190.9260.9810.9850.9850.9900.9920.9900.983
dt+1
0
(,TEC)TEC>1表明前沿面下的决策单元向前沿面的趋近,效率改善,而TEC<1则表明远离前沿,面,效率退步;方括号里的项表示技术变动(它TC)×TP
式中,方括号外的项表示技术效率的变化
(x,ytttdx,y)0(
t+1
d(x,d(x,y)y)
ECt+1t+1t+1t+1tt=T(,(,dxdxy)y)00
()2
是前沿面在区间>1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移动t和t+1变化的几何平均值,,即技术进步TC,反之,则技术退步.
这里4个距离函数可根据上式通过构造Malmquist指性规划求得.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鉴00101-2、00各9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省(直辖市、自治区)相关年份2统00计2-
年.0年)变量指标进行如下说明:
地区生产总值(量.计算方法为,以G2D00P0):年以当20年00年不变价格来衡价格的各地乘以年为基期不变价格衡量的发展指数得到2001-2008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各年以上GDP.(资本存量
张军等K)
:使用(20物04质),资采本用存永量续作存为盘资法本估投计入中指国标各.根地据区以00“0年末从业人口数-2008年的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L)
能源投
:文中入(入数据E):.文中不同以一各次地能区源一按次发能电源煤消费耗量法作折为算能成源标投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鉴»中分地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一次性消耗能源C)
:按照«中国能源统计年消费量与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能源排放系数,我们得到各地区.
200C0D-I2A0C08)上年的二各类氧化碳排放量三、实证结果
为研究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原因,本文利用DEAP2.1软件包计算.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总体分析.的291.
对我国选取个省区考虑低碳因素前后的、技术进步率指数与技术效率指数进行了Malmuist全要素生产率q测算,结果见表1.
图趋势
1 2000-2008年平均低碳Malmquist指数变化由表生产率2001和图2-2001可见:总体而言,我国低碳全要素
4年呈上升趋势,且主要由于技术进步率的上升所致,逐步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变化幅度不大2004年后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呈.这与胡晓((珍和杨龙)的研究结论相似2011)、李善同等,(2002)、郑京海和胡鞍钢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2005
.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由具体而言,根据表国平均Malmuist指数时间序列数据看,加入能源2,从全变量和碳排放变量后q
,(2001-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明考虑了低碳因素后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高于传统
TFP)的平均增长率由-2.7%升至-2.1%,
这表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研究成果与孙传旺等(兵等(的改善作为生产率的贡献考虑进去2008)相似,因为前者把生产过程对低碳因素2010)、王,而后者在全要素生产率评价过程中未考虑低碳因素.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由由-0.技术变量后-2.6,%下调至20-11%下降为.7%.参照图-0.41%,加入低碳因素,进步率个时期::20001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可以大致划分为三具体特征表现在低碳技术进步指数与低碳技术效率指数1-2001年为低碳TFP下降期,均呈下降趋势,低碳碳技术进步指数的下降TFP增长率的下降主要源于低;增长期,这一时期低碳技术进步成为全要素生产率2002-2004年为低碳TFP
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2008年进入低碳TFP平
—39—
22缓下降期,该时期低碳技术效率逐步下降,低碳技术进步增长率较平缓,导致低碳TFP平缓下降.21世纪初,低碳技术进步率的增长还在主导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然而近两年来出现了低碳技术进步原地踏步的迹象,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来发展经济的增长模式后劲不足;而且近年来低碳技术效率均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我国的高能耗、粗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大的改变,相反由于转型期间大量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低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并不明显.
很大程度上可归咎于这些省份主要以重化工业等高污染型产业为经济主导产业;北京、江西、安徽、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份在考虑低碳因素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上升,而这些省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通过三种3.
收敛性类型的研究来考察地区间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存在收敛性,以及了解到目前的经济政策及经济结构是否有利于减少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生产率差异.
2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差异性分析.为比较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差异,表2001-2008年全国三大地区平均Malm2给出了uist指数的估算结果.
q表算结果
2 2001-2008年三大地区平均Malmq
uist指数估地区传统传统低碳东部地区0TFP低碳TFP传统TEC低碳TEC中部地区1TP西部地区0.910.0001TP0.0平均
0.99570.9.965723
0.907.96621.91.0960.9980.0010.9729
0.001.90919
0.90.996.99936
0.9540.9.9610.90974
0.966.96893
由表时,全国三大地区整体都表现出全要素生产率的下
2可知,在区域层面上,不考虑低碳因素
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表现为增长,东部地区技术效率表现为下降;相反,在技术进步上,东部表现为增长,中、西部下降,说明在未考虑低碳因素时,东部地区2001-200,8年技术的使用效率不高,但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吸收引进先进技术方面处于优势,使技术前沿面处于领先位置,而中西部地区以承接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所转移的落后工艺行业为主,生产技术的改善主要通过模仿或改造,同时由于地处我国内陆,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在吸收引进先进技术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这必然促使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技术效率指数显著高于东部地区.2001-2008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省份为东部的上海市,增长最慢的为中部的江西省.考虑低碳因素后,东部地区北京市的低碳TFFP增长速度位居第一,而中部地区湖北省的低碳TP增长速度最低,多个地区TFP增长率发生变化,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都处于领先位置,中部和西部的低碳技术效率都比传统技术效率降低,相反低碳技术进步指数有一定的提高.对比加入低碳因素变量前后结果的变化可以推断,湖北、广东、陕西和新疆等省份在加入低碳变量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下降,表明这些省份经济发展的能源代价过大或者对环境的污染较大,且—40—
(1)σ收敛:σ收敛研究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地区之间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离差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情况.若离差逐渐变小,则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离散程度在缩小,趋于收敛.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
σt=1∑n(TFP,FP)2
其中生产率,而TtF-P1
i=1it-T
i,t表示第率的平均值T.FP是当率的离散系数在缩小σtt时期所有i个地区在+1,<σ存在t,
则说i明个地区全要素生产t时期的全要素
低碳全要素生产我们计算了要素生产率的200σ1值-2.00σ收敛.根据以上公式,如图8年全国及三大地区低碳全
2所示:全国低碳全要素生产率标准差从2001-2表现出收,2006-20080年的04年0σσ03年出现下降,敛的特征.但是2值出现反弹,之后又逐渐下降值小于2001年的值,因此判断全国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样方法看到东部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σ收敛性较明显.
西部地区的σ收敛性较明显;中部地区也存在收敛性;.
σ收敛性不明显 图2 σ收敛性检验结果
究每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向相同的稳定值趋同(2
)绝对β收敛性检验:绝对β收敛性检验将研,即研究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省份是否存在追赶较高省份的趋势.其公式表示为:
(TFP[Ln(TFPi,t-Ln(TFPi,0,)]/t=α+βLn其中i0)
+[Lεn(TFPi,t-Ln(TFPi,0)
]/t表示第i个«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0期
地区从0时期到t时期的年均TFP.α是常数项,
(是第i个地区0时期的T,LnTFPFP初始值的i0)对数值,β是其回归系数.若β显著为负表明存在绝对β收敛,也就是存在落后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趋势.
我们分别对全国以及三大地区进行绝对β收敛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国以及三大地区范围内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着条
件β收敛,表明各个地区都存在各自的稳态水平,并且都将收敛于各自的稳定水平.
四、结论
通过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研究,本文主要结论有:
表3 低碳TFP绝对收敛检验(OLS回归)
表3可以看到西部地区的,全国及东部、中部范围内的收敛性的显β值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著性水平较高,西部地区收敛性的显著性水平稍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低碳全要素生产率会明显趋同于某一稳定水平,结合σ收敛性检验的结果,可以认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明显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
表4 低碳TFP条件β收敛检验
地区各自的特征(3
)条件β收敛性检验:条件,分析每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能β收敛考虑了不同否收敛于各自的稳定水平.条件具有自己不同的稳态水平,它承认了落后地区与发
β收敛中不同地区达地区的差距可能持续存在.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来检验条件Lβ收敛,回归方程式为PanelD:
ata其中n(TF,αPi,为t-((定PLan条nelDTFP件.ait,t-1)=α+β
LnTF对应着不同Pi,t-1)+ε收敛βa固定效应项,地区各自的稳是其回归系数,若,即第β显著为负表明存在条件收敛于自身的稳定水平β.
i个地区的TFP会由表均为负值4结果所示,全国及三大地区的估计系数
,
并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在全生产率的变动由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1
)考虑了能源因素和碳排放后的低碳全要素,技术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限.近两年来出现了低碳技术进步原地踏步的迹象表明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来发展经济的增长模式后劲不足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东部表现出增长(2
)从区域层面看,在考虑了低碳因素后.
,而且东部省市,全要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份在考虑低碳因素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上升,表明这些东部省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3收敛性分析,
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我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
势,说明各个地区都存在各自的稳态水平,并且都将收敛于各自的稳定水平.
参考文献:
iow,G.&Lin(2002),"AccountoJnTouraniawlaonafCnodmmaariantliavneEdCchoinna:iAcngof
moreparcaotinvoeamicnaglyrosiws"th,eenllvie,loT.pJm.e(n1t99a6p
na)l,y"siAspgruoidgeratomics30:507-530.moD",ECE-PAPveArsiWon2orki.1ng:AdPapearta,M9ial6lne/dtr0,8Shec..
&oM.Upadhyay(2002),"Totalfactorproductivity陈诗一nomicnvergencehyp
othesis",JournalofMacroecoG,s202140:2:6«7节-能286减.
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张军2049
吴桂英)»,«经济研究张吉鹏»,2第003期.4: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颜鹏飞1952-王兵200,0于DEA的实证分析20»0,4«经济研究:技»术,«效»经济研究率第、1技0期.
«术»第进1步2与期生.
产率增长:基彭国华,分析»2,0«0经济研究5:«中国地区»第9收期入.
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魏楚沈满洪,法的省际数据比较2007:«能»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效率与能源生产率:基»于第DEA方,«,敛性研究20»1,0«金融研究:碳强度约束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收9期.孙传旺等«»第郑京海胡鞍钢,6期.的实证分析(12907095-:2«0中01国年改)革»,时«经济学期省际(季刊生产)率»增第长(责任编辑:2期变.化香伶)
—41—
ChC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